朱元璋時期,所有大中小型戰役到此時已經基本結束了。


    在戰鬥結束以後,我們來嘮點別的話題。


    來說一說我們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


    工資。


    前麵我有寫過元朝官員們的工資。


    在明朝,尤其是在明洪武時期,官員們的俸祿是很低的。


    低的可憐,低的讓人心寒。


    這點工資甭說是請客吃飯,就算是養活自己和一家人都很艱難。


    我個人認為,朱元璋時期官員們貪汙之所以貪汙和過低的工資也有很大關係。


    但是今天我著重要說的不是他們。


    而是另外一群人。


    他們不是官員,也不是功臣,但是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卻比所有官員和功臣們的工資都要高,也要尊貴的多。


    他們是朱家的後人。


    也就是所有朱家的血親。


    從小的悲苦貧窮經曆告訴朱元璋,那種吃糠咽菜的生活他一個人經曆就足夠了,他可以窮自己可以累,但是絕對不能讓後代也一起跟著一起吃苦。


    於是他老人家就想到一招。


    朱元璋下達了一條行政命令。


    所有朱家後代,不需要幹活,也不需要做工,隻要年滿十歲就開始領取俸祿,一切開支全部由國家承擔。


    我們不防看看幾個例子。


    在建國的當天,朱元璋就給他的後代們確定了每年的具體年薪。


    長子朱標,封為太子,年薪糧食五萬石。


    次子朱樉,封為秦王,年薪糧食五萬石。


    老三朱棡,封為晉王,年薪糧食五萬石。


    ……


    這個名單有很長,有男有女,數量很多。


    值得說明的是,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


    隻要年齡超過十歲的兒子全部封王,封王的同時所有人全部開始發放工資。


    他的女兒們雖然沒有封王的資格,但是她們也都被封為公主,而且工資也不低,每年一萬石糧食。


    更重要額是,這份工資可以世襲。


    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女兒們如果死了,那這份工資就自然而然的由孫子繼承。


    以此類推。


    不斷循環。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這些工資並不固定,隨著國家收入的增加,他們的工資也會隨著不斷增加,根據史料記載,在朱元璋時期年奉為一萬石工資的王爺,到了嘉靖年間,工資最後增長到87萬石。


    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除了以上這些直係親屬以外,這份工資名單中還有其他很多人位列其中。


    包括但不限製於他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嫡孫,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等的很多人。


    如果你以為名單到這裏就結束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公布命令的同時,朱元璋還沒忘記另外一群人。


    這些子孫的後代。


    對於這些人,朱元璋同樣做到了利益均沾。


    做為朱家這個大家庭的家長,為了所有成員不受風霜之苦,朱元璋可以說做到了事無巨細。


    他會以各種想得到的或者想不到的理由,來發放資金。


    可以這麽說,隻要是沾有朱家血脈的後人,全部都享受有國家最高工資待遇。


    除了每年固定的工資以外,朱元璋還沒忘記一件事。


    給他所有的後代冊封土地。


    而這些土地上種下的糧食則全部由土地所有人自由支配,不需要上交國家。


    還不僅限於此。


    有人會說,不是十歲才開始發放工資麽!


    那低於十歲的人就可以省下一大批銀子了!


    如果這麽想,那就太小看朱元璋。


    在分錢,尤其是給他的兒子女兒和後代分錢的事情上,朱元璋從來沒有小氣過。


    為了讓後代們充足享受勝利戰果,每到逢年過節或者孩子生日過壽等等的特殊節日,朱元璋還會有另外的賞賜。


    不客氣的說,所有出生在朱家的人,一年到頭什麽都不用幹,就可以享受比任何一個一品大臣還有高出數倍甚至數百份的高額俸祿。


    而在當時朱元璋時期,從來沒有考慮過計劃生育政策的他似乎生怕自己家族出現斷根的情況,每一個新生兒出生朱元璋都會分發一大批資金和大片土地,做為獎勵。


    而這些後代們為了盡可能的獲取朝廷獎勵,他們也就開始肆無忌怠的娶妻納妾,然後再以最快速度生育兒女。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方式成為了某些人不斷創收的有效手段。


    明朝末年,有一個名叫徐光啟的官員還粗略做過推算。


    根據明代皇家檔案玉牒(皇室家譜)上正式收錄的人數來看,朱元璋時期領取國家俸祿的人物為58人,而到永樂(朱棣)年間就瞬間增至127人,翻了一倍還多。


    到嘉靖三十二年,就開始變得離譜。


    從明永樂時期的一百多人爆增至人。翻了一百多倍。


    怕就怕在,兩個朝代間隔不足一百年。


    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翻了一百多倍。


    更可怕的還在後麵。


    明萬曆三十二年,人口再度增加到8萬多人。


    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時間,翻了將近一千四百倍。


    到明朝末年的時候,朱元璋後人甚至超過了百萬。


    恐怖就恐怖在,這還僅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級皇族數目,不包括數量更多的底層皇族。


    如果把這些底層的朱姓人全都算到裏麵的話,恐怕光朱家族譜就能編成幾百部永樂大典。


    每年以數十倍甚至幾百本近乎是爆炸式的數量迅速增長,這對於我們這些後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是在當時,尤其對於所有朱姓當事人來說,他們卻很是興奮。


    因為每增加一個人,國家就必須給他們分配田產和資金。


    隨著親王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地方土地不斷分配兼並,許多王府後來擁有的土地動輒上萬傾!


    比如,景王、潞王在湖廣等地莊田多達4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3萬頃。吉王在長沙,有地七八十萬畝。


    隻從數字上我們很難做出比較。


    我們不妨換一個說法,隨著這些朱姓後代土地的不斷擴張,僅僅長沙、善化兩縣田地的40%歸就吉王一人所有。


    而且這種情況還在不斷發展。


    還有更可怕的事情在後麵。


    我們前麵有說過皇族每年領取工資的事情。


    這些皇族後代也沒有例外。


    他們也享受著同樣的待遇。


    比如嘉靖末年,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152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為312萬石。河南年財政收入為84萬石,而需要供給王爺的是192萬石。


    也就說,每年國家的全部財政收入,都不及王爺們工資的一半。


    到明朝末年,全國人口有約5000萬人,而皇族人員就100萬,相當於每50個老百姓中,就有一個皇親貴族。


    而問題是,這五十個人根本就不可能養活起窮奢極欲的王爺們的生活。


    後來有官員們看不過去,還專門說過一句話:“我朝對於皇室親族的照顧恩惠,可以說是顧及到了方方麵麵,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豐厚啊!”


    到最後,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以後,早就對朱家後代痛恨至極的起義軍做的更幹脆。


    他們把這些皇室權貴全部送上了斷頭台,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遭到了起義軍的屠殺,明亡之後,加上滿清的圍剿,100萬皇室貴族幾乎被消滅殆盡。


    說這麽多,我主要是要說一點。


    明朝後來的倒台,從本質上來講並不局限於官員們的腐敗,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自身的問題。


    來源於朱元璋純粹的農民心態。


    如果從一開始朱元璋就考慮到這一點,明朝遠不止於過快垮台。


    他雖然是一個好的軍事家,


    但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


    更不是一個好的數學家。


    後期可怕的近乎恐怖的朱家後代,也是朱元璋沒有考慮到的一個重要方麵。


    朱元璋永遠也不會想到,他最為看重的家族成員竟然會變成推翻這個原始政權最致命的武器。


    不客氣的說,朱家後代的過度爆發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這怨不得任何人。


    怨隻能怨,朱元璋本人。


    成也元璋,敗也元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笑讀朱元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葉寒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葉寒霜並收藏笑讀朱元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