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衣衛的告發下,藍玉很快被抓了起來。
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沒有想過要輕易處理此事。
和胡惟庸案一樣,打一開始他就準備要把這件事情做大,能牽涉多少人就牽涉多少人,然後自己再玩一把狠的。
殺掉所有人。
即便是背負暴君的罵名,他也在所不惜。
隻要能夠在自己生命即將走完全程的最後階段,給自己的繼位者創建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那一切的做為都值得。
他命人嚴加審訊藍玉。
公平的說,藍玉的驕傲自大,狂暴不馴這些都是有理有據的,但是說他謀反實在沒有真憑實據。
做為政治陰謀發起人的朱元璋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但是為了朱家的天下,不得不這麽做的朱元璋必須強加給藍玉一個罪名。
謀反罪。
隻有謀反罪,才能夠成為屠殺一大批功臣的最有力武器。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藍玉被打入天牢以後沒多久,一份相當長的謀反人員名單很快出爐。
這份似乎在事前就早已編造好的名單很快公布。
名單包括景川侯 曹震、鶴壽侯 張翼、舳艫侯 朱壽、定遠侯 王弼、東筦伯 何榮及吏部尚書 詹徽、戶部侍郎 傅友文……
名單很長,裏麵牽涉的人員也很多。
其中包括一公(藍玉本人),十三侯,二伯。
對於這份名單,做為事件發起人的朱元璋似乎並沒有覺得滿足。
他覺得這場政治遊戲還可以玩的再大點。
於是他命令錦衣衛將這些人全部抓起來,然後再對這些人嚴加審問。
對於錦衣衛來說,這實在是一個邀功立業的好差事。
這些功臣們平常都是些站的很高尿的很遠的主,看人從來都是斜眼看從來沒有正眼瞧過,平日裏想巴結都巴結不來的貨色。
現在終於有機會報仇雪恨了,那還不往死裏招唿。
於是他們不遺餘力的對這些人下悶棍,打黑手。
隻要是能發泄心中的不滿,盡可能拷問出一個多的人名,他們就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招唿。
這些人員就如同是一根繩,隻要順著這根繩查下去,就可以拉出一批人馬來。
確切的說,這時候最害怕的應該不是那些已經被抓起來功臣。
心裏恐懼的應該是那些還在任上履職的官員們。
尤其是那些平常和藍玉關係走的比較近的官員,他們最應該害怕。
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已經被下獄的家夥們會不會把自己給抖露出來。
以前關係好的或者關係不好的,借過錢的或者借錢沒給的,結過怨的生過仇的都說不準會把自己拉進去成為藍玉的同黨。
這時候明朝的官員們可以說是人人自危。
這就如同是一柄巨大的閘刀,籠罩在明朝官員的心頭。
隨時可能把自己蹦上天。
不得不說,錦衣衛們的工作效率還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隨著錦衣衛不斷深挖,藍玉案一共牽扯的人員共計一萬五千多人。
一萬五千多名官員被牽連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這麽多人不可能全都是藍玉的黨羽。
但是在朱元璋這裏,沒有什麽不可能。
在他老人的思維宗旨裏麵,一切皆有可能。
為了昭示藍玉的罪行,朱元璋命人將這一萬五千餘人名字編成一本書。
《逆臣錄》。
然後全部揭發了出來。
而對於這個數字,做為幕後主謀的朱元璋似乎覺得滿意了。
這些人員已經足夠他達到政治目的了。
於是他命令士兵將這些人全部緝拿歸案。
對於官員們似乎他們還寄希望於法不責眾的理想概念。
但是朱元璋的實際行動告訴他們。
殺人,他從來不會含糊。
無論是誰,他都毫不留情。
在朱元璋的命令下,這一萬五千餘人,連帶著藍玉的三族全部處死。
一個不留。
做為主角的藍玉永遠也不會想到,前幾年他還是統兵數萬的優秀將領,當時的他殺人如麻讓敵人血濺當場也不在話下。
但是時過境遷,有這麽一天他也會步入這些敵人的後塵,成為他們走向死亡的另外一種延續。
可笑就可笑在,敵人死在自己刀下得意含笑,而自己死在自己人手下卻是如此可悲。
從人性角度來講,他比那些敵人活的更加失敗。
大丈夫死則死矣,又有何懼哉。
但是背負一世罵名,萬世不得翻身,死也不甘!
這是藍玉真正的悲哀。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建功立業對於藍玉來說目的達成了,但是他的名聲也同時跌入穀底。
自己的一生等於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這實在很不值得。
在藍玉案處理完畢以後,朱元璋並沒有罷休。
他把目光盯在了另外幾個人身上。
一個是穎國公。傅友德。
另外一個是宋國公,馮勝。
對於這兩位第一代開國功臣,朱元璋並沒有放過他們。
公元1394年,傅友德被賜死!
公元1395年,馮勝被賜死。
自此,功臣宿將,基本被鏟除至盡!
在藍玉案處理的末期,朱元璋對兩人分別賜死。
賞賜一個死。
我不殺你們。
你們自殺吧!
賜死,每次看到這個詞語我都忍不住後背發涼全身雞皮疙瘩暴起。
賞賜在我們後人看來是一個應該值得高興的事情,值得大書特書大寫特寫,好好誇耀一番。
但是賜死這事上,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賞賜都不賞賜個好的。
賜死。
死,我還用得著你來賞麽?
這實在是人生一大悲哀!
在所有人都被鏟除至盡以後,藍玉案徹底結束了。
在結束之前我想先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我個人認為在太子朱標去世以前,做為皇帝的朱元璋並沒有產生過想要徹底清除掉功臣們的想法,即便是在藍玉案之前朱元璋確實親自樹立了三起大案,都存在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比如胡惟庸案,他是要廢除丞相!
又比如空印案,他是要立威,也就殺威棒,讓官員們知道害怕。
而郭淮案就更簡單了,他的目的隻有一個,殺盡一切貪汙犯!
但是藍玉案不同,尤其不同於胡惟庸案。
胡惟庸的最根本目標就是廢除丞相製,而藍玉案的目標則相對淩亂,這一案件的真正目標是所有功臣。
所有手裏掌權的,曾經為他付出過汗馬功勞的功臣們都是他此次誅殺的政治對象。
這個人群實在太多了。
多的讓人害怕,多的讓人膽寒。
多的讓朱元璋也不得不背負一個暴君的罵名。
但是朱元璋並不在乎這些。
對於江山社稷來說,一個小小的罵名朱元璋並沒有放在眼裏。
人隻要一死,一切財富一切功名,皆為身外之物!
而在誅滅的同時,我個人覺得朱元璋自己心也在滴血。
朱元璋也是人,他也有血有肉有感情!
看著這些曾經為他鞍前馬後的功臣一一被推上刑場,他也很痛苦。
但是在他的思想觀念裏,比起功臣們這群隱患,朱家的穩定江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痛便讓他痛吧!
忍一時之痛,總好過江山易手!
無論秦始皇嬴政,又或者漢高祖劉邦,亦或是唐太宗李世民,哪一個君主不是鐵腕治國霸統天下,他們死了以後還不是一樣被世人讚揚任眾人唾罵。
但是又能怎樣呢!
塵歸塵,土歸土!
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隻要我死不了,那我就有必要清除這些隱患,為我的子孫為我的朱家萬拔不世之基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死了以後,任世人如何評價我吧!
說我明君也好;
罵我暴君也罷!
我就是我!
我就是一屆布衣。
朱元璋。
除了朱元璋,
我誰都不是;
除了生與死,
我誰也不怕!
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沒有想過要輕易處理此事。
和胡惟庸案一樣,打一開始他就準備要把這件事情做大,能牽涉多少人就牽涉多少人,然後自己再玩一把狠的。
殺掉所有人。
即便是背負暴君的罵名,他也在所不惜。
隻要能夠在自己生命即將走完全程的最後階段,給自己的繼位者創建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那一切的做為都值得。
他命人嚴加審訊藍玉。
公平的說,藍玉的驕傲自大,狂暴不馴這些都是有理有據的,但是說他謀反實在沒有真憑實據。
做為政治陰謀發起人的朱元璋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但是為了朱家的天下,不得不這麽做的朱元璋必須強加給藍玉一個罪名。
謀反罪。
隻有謀反罪,才能夠成為屠殺一大批功臣的最有力武器。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藍玉被打入天牢以後沒多久,一份相當長的謀反人員名單很快出爐。
這份似乎在事前就早已編造好的名單很快公布。
名單包括景川侯 曹震、鶴壽侯 張翼、舳艫侯 朱壽、定遠侯 王弼、東筦伯 何榮及吏部尚書 詹徽、戶部侍郎 傅友文……
名單很長,裏麵牽涉的人員也很多。
其中包括一公(藍玉本人),十三侯,二伯。
對於這份名單,做為事件發起人的朱元璋似乎並沒有覺得滿足。
他覺得這場政治遊戲還可以玩的再大點。
於是他命令錦衣衛將這些人全部抓起來,然後再對這些人嚴加審問。
對於錦衣衛來說,這實在是一個邀功立業的好差事。
這些功臣們平常都是些站的很高尿的很遠的主,看人從來都是斜眼看從來沒有正眼瞧過,平日裏想巴結都巴結不來的貨色。
現在終於有機會報仇雪恨了,那還不往死裏招唿。
於是他們不遺餘力的對這些人下悶棍,打黑手。
隻要是能發泄心中的不滿,盡可能拷問出一個多的人名,他們就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招唿。
這些人員就如同是一根繩,隻要順著這根繩查下去,就可以拉出一批人馬來。
確切的說,這時候最害怕的應該不是那些已經被抓起來功臣。
心裏恐懼的應該是那些還在任上履職的官員們。
尤其是那些平常和藍玉關係走的比較近的官員,他們最應該害怕。
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已經被下獄的家夥們會不會把自己給抖露出來。
以前關係好的或者關係不好的,借過錢的或者借錢沒給的,結過怨的生過仇的都說不準會把自己拉進去成為藍玉的同黨。
這時候明朝的官員們可以說是人人自危。
這就如同是一柄巨大的閘刀,籠罩在明朝官員的心頭。
隨時可能把自己蹦上天。
不得不說,錦衣衛們的工作效率還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隨著錦衣衛不斷深挖,藍玉案一共牽扯的人員共計一萬五千多人。
一萬五千多名官員被牽連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這麽多人不可能全都是藍玉的黨羽。
但是在朱元璋這裏,沒有什麽不可能。
在他老人的思維宗旨裏麵,一切皆有可能。
為了昭示藍玉的罪行,朱元璋命人將這一萬五千餘人名字編成一本書。
《逆臣錄》。
然後全部揭發了出來。
而對於這個數字,做為幕後主謀的朱元璋似乎覺得滿意了。
這些人員已經足夠他達到政治目的了。
於是他命令士兵將這些人全部緝拿歸案。
對於官員們似乎他們還寄希望於法不責眾的理想概念。
但是朱元璋的實際行動告訴他們。
殺人,他從來不會含糊。
無論是誰,他都毫不留情。
在朱元璋的命令下,這一萬五千餘人,連帶著藍玉的三族全部處死。
一個不留。
做為主角的藍玉永遠也不會想到,前幾年他還是統兵數萬的優秀將領,當時的他殺人如麻讓敵人血濺當場也不在話下。
但是時過境遷,有這麽一天他也會步入這些敵人的後塵,成為他們走向死亡的另外一種延續。
可笑就可笑在,敵人死在自己刀下得意含笑,而自己死在自己人手下卻是如此可悲。
從人性角度來講,他比那些敵人活的更加失敗。
大丈夫死則死矣,又有何懼哉。
但是背負一世罵名,萬世不得翻身,死也不甘!
這是藍玉真正的悲哀。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建功立業對於藍玉來說目的達成了,但是他的名聲也同時跌入穀底。
自己的一生等於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這實在很不值得。
在藍玉案處理完畢以後,朱元璋並沒有罷休。
他把目光盯在了另外幾個人身上。
一個是穎國公。傅友德。
另外一個是宋國公,馮勝。
對於這兩位第一代開國功臣,朱元璋並沒有放過他們。
公元1394年,傅友德被賜死!
公元1395年,馮勝被賜死。
自此,功臣宿將,基本被鏟除至盡!
在藍玉案處理的末期,朱元璋對兩人分別賜死。
賞賜一個死。
我不殺你們。
你們自殺吧!
賜死,每次看到這個詞語我都忍不住後背發涼全身雞皮疙瘩暴起。
賞賜在我們後人看來是一個應該值得高興的事情,值得大書特書大寫特寫,好好誇耀一番。
但是賜死這事上,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賞賜都不賞賜個好的。
賜死。
死,我還用得著你來賞麽?
這實在是人生一大悲哀!
在所有人都被鏟除至盡以後,藍玉案徹底結束了。
在結束之前我想先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我個人認為在太子朱標去世以前,做為皇帝的朱元璋並沒有產生過想要徹底清除掉功臣們的想法,即便是在藍玉案之前朱元璋確實親自樹立了三起大案,都存在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比如胡惟庸案,他是要廢除丞相!
又比如空印案,他是要立威,也就殺威棒,讓官員們知道害怕。
而郭淮案就更簡單了,他的目的隻有一個,殺盡一切貪汙犯!
但是藍玉案不同,尤其不同於胡惟庸案。
胡惟庸的最根本目標就是廢除丞相製,而藍玉案的目標則相對淩亂,這一案件的真正目標是所有功臣。
所有手裏掌權的,曾經為他付出過汗馬功勞的功臣們都是他此次誅殺的政治對象。
這個人群實在太多了。
多的讓人害怕,多的讓人膽寒。
多的讓朱元璋也不得不背負一個暴君的罵名。
但是朱元璋並不在乎這些。
對於江山社稷來說,一個小小的罵名朱元璋並沒有放在眼裏。
人隻要一死,一切財富一切功名,皆為身外之物!
而在誅滅的同時,我個人覺得朱元璋自己心也在滴血。
朱元璋也是人,他也有血有肉有感情!
看著這些曾經為他鞍前馬後的功臣一一被推上刑場,他也很痛苦。
但是在他的思想觀念裏,比起功臣們這群隱患,朱家的穩定江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痛便讓他痛吧!
忍一時之痛,總好過江山易手!
無論秦始皇嬴政,又或者漢高祖劉邦,亦或是唐太宗李世民,哪一個君主不是鐵腕治國霸統天下,他們死了以後還不是一樣被世人讚揚任眾人唾罵。
但是又能怎樣呢!
塵歸塵,土歸土!
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隻要我死不了,那我就有必要清除這些隱患,為我的子孫為我的朱家萬拔不世之基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死了以後,任世人如何評價我吧!
說我明君也好;
罵我暴君也罷!
我就是我!
我就是一屆布衣。
朱元璋。
除了朱元璋,
我誰都不是;
除了生與死,
我誰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