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元璋的態度,藍玉卻似乎並沒有嗅到任何的危機。
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為了拉攏他與下一班可能性國家領導人的關係,當他率部經過北平(北京)的時候,他見了一個人。
皇四子,朱棣。
藍玉將自己繳獲的一部分物質送給了朱棣,希望以賄賂的形式來拉近雙方的關係,達到政治上的親密。
藍玉這個做法從本質上講是沒錯的。
畢竟朱元璋已經老了,雖然他一頓還能刨半鍋米飯,但是和以前比那是差的太遠了。
他早晚是要死的。
等朱老大死了以後,就該是他兒子們接班的時候了。
現在這個時機,正是和這群***建立良好合作機會的最佳時機。
但是讓藍玉沒有想到的是,朱棣拒絕了他的好意。
朱棣給出的理由是:這些繳獲來的物資都應該上交給國家,你現在送給我是什麽意思?
我收下這些東西不是貪汙國家公款麽!
你拿迴去,別害我。
其實朱棣這麽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做為兒子,朱棣深切了解朱元璋的脾氣。
朱棣知道自己身邊有著無數個老爹安插的眼線,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實時匯報給老爹,麵對藍玉這種近乎猖獗的魯莽做法,老爹早晚有一天會收拾他,這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現在收下藍玉的東西,那就等同於和藍玉結成了一黨。
如果哪天藍玉倒台的時候,那自己就得跟著倒黴。
至於說為什麽老爹現在不動手,肯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所以為了避免引火燒身,還是少和他有瓜葛為好。
現在這些東西根本就是一群燙手山芋,更是一枚不定時**。
指不定哪天爆炸了,就會蹦一群不要命的蠢才上天。
為了小命著想,還是少牽扯微妙。
不得不說,朱棣的眼光確實不簡單。
在藍玉還沒有倒台之前就已經看到了他的末日。
但是做為主角的藍玉卻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更不知道朱棣的困境。
他隻是單純的認為朱棣不給自己麵子。
自己給他臉,他卻不要臉。
在他看來朱棣這麽做明顯是在侮辱他。
深深的侮辱他。
對於這份侮辱他記在了心裏,然後和朱棣分道揚鑣,命令部隊搬師迴朝。
既然做不了盟友,那就隻能變成敵人。
不客氣的講,藍玉屬於那種典型的軍事天才,政治蠢才。
他並不了解政治上鬥爭的殘酷性。
他的所作所為隻遵從他自己的想法。
完全不考慮別人的立場。
這種人有一個典型的稱唿。
棒槌。
但凡棒槌,他們隻知道幹仗幹仗再幹仗。
一切處理不了的事情,都可以用幹仗來解決。
任何處理方式都不會比幹仗來的實在,如果一次幹仗解決不了問題的話,那就來兩次三次甚至多次,總之打得你服服帖帖以後他們就會相當然的以為這事已經萬事大吉。
這種人崇尚暴力。
他們以暴力為美。
他們在崇尚暴力的同時,從來不考慮後果。
在他們的思維方式上,從來隻注重暴力,而不考慮和談磋商。
一切矛盾都在幹仗中解決。
現在人為了美化他,給這玩意兒起了一個美麗的稱唿。
暴力美學。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比暴力更加厲害的武器。
政治手段。
政治手段可以殺人於無形。
而暴力隻會暴露自己的弱點。
當搬師迴朝以後,藍玉把這事捅給了太子朱標(這時候朱標還沒死)。
他說燕王朱棣這個家夥不是一般人,他有權更有才,還見利不起義,你雖然已經做了太子,但是朱棣和你不是一心,他遲早要造反。
除此之外,他還四處拉攏功臣和官員,擴大自己人脈。(注意這點,後麵有大用!)
針對藍玉的這個做法,我們繼續展開分析。
首先從藍玉巴結的太子和朱棣兩人的舉動,我們能夠看得出一點,做為武將,藍玉並沒有要造反的意思,而是依然視朱家為皇家正統。
這一點很好理解。
因為如果他想要造反的話,根本就沒有要巴結朱元璋兒子的必要。
這完全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他如果要造反,真正需要巴結的是那些手握重權的武將,而不是擁有皇子繼承關係的***。
雖然藍玉是個純純粹粹的政治蠢才,但是他不會也從來沒想過謀反,這一點必須要明確。
從表象上看,藍玉隻是要借太子的手來幹掉朱棣。
但是藍玉少考慮了一個要點。
兄弟情義。
相比較藍玉這個純純粹粹的外人,做為太子相對比較仁柔的朱標還是把兄弟情義看得比較重。
所以等把藍玉送走了以後,朱標反手就把藍玉打小報告的事情出賣給了朱棣。
朱棣聽說這事以後坐不住了。
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朱棣並沒有要直接得罪藍玉的想法,起碼在藍玉打小報告以前他並沒有和藍玉正麵為敵的意思。
他隻是在關係上疏遠藍玉,並沒有想把局麵鬧得太僵。
但是當他從哥哥口中得知藍玉四處打自己小報告的時候,他應該改變了想法。
近水樓台先得月。
藍玉今天可以打小報告給哥哥,明天就可以打報告給老爹。
而自己遠在北平,距離當時的中央**南京相隔數千裏,天高皇帝遠,一次兩次興許老爹不會懷疑,但是時間長了誰也不敢保證老爹會不會冒出點想法。
為了避免引火燒身,被逼無奈的朱棣玩了一把狠的。
熟知官場套路的他並沒有去找藍玉理論,他知道找藍玉理論也沒用,除了吵架以外最多就是兩人幹一杖,到最後敵傷八百自傷一千,誰也甭想撈到好處。
想要處理掉藍玉這個麻煩隻能靠別人。
借別人的手來幹掉他。
而誰才有幹掉藍玉的權利呢?
在這個國家,恐怕隻有一個人有這能力。
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正巧這時候朱元璋喊朱棣迴來辦差。
於是朱棣借著出差迴京的工夫,向老爹告了迴狀。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朱棣給出的理由竟然和藍玉打小報告的內容基本一致,唯獨不同的是,他把主角的名字改成了藍玉。
他向朱元璋提醒,說藍玉手握重兵,而且驕橫跋扈,長此下去這個家夥可能會造反。
按理說朱元璋收到自己兒子的實名舉報,應該是要動手了吧。
但是讓人費解的是,朱元璋並沒有這麽做。
他不僅沒動手,還交給藍玉一件更加重要的任務。
1391年,朱元璋讓藍玉率兵西征,討伐原先假意歸順朝廷,後又突然反叛的蘭州守將,祁者孫。
確切的說,西北的戰事有點大材小用的意思。
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覺得朱元璋這麽做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朱元璋有不得不使用藍玉的理由。
因為在當時最能打仗的徐達和常遇春都死了,朱文正因為造反也被自己給圈了,鄧愈和外甥李文忠也都相繼病死了,唯獨有能力打仗的傅友德和馮勝也都老了,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再率兵出征。
現在西部吃緊,可調用的大將隻有藍玉。
除了藍玉以外,沒有其他人可能為他所用。
這是一種困境。
同樣也是朱元璋給藍玉展示弱點的機會。
要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
如果想要徹底鏟除藍玉,必須得有充足的證據。
然後依靠證據,再給他羅織罪名。
這雖然是一個政治套路,但也是必須要走的一個流程。朱元璋即便是要殺藍玉,也不可能說想殺就拉出去殺了他,這於理不通於法也不容,官員們也不會同意。
而有證據在,這些麻煩就都可以解決,誰也挑不出什麽毛病。
可以說,這也是朱元璋在下的一步棋。
藍玉蠢就蠢在,他根本就沒看到朱元璋的真正心思。
他反而覺得朱元璋根本離不開他,所以在西征的路上愈發變得驕橫跋扈起來。
藍玉在軍隊裏麵私自安插自己的線人,同時將朱元璋發出去的好幾道行政命令扣下來不予執行。
藍玉以為所做的事情很隱秘,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早就被安插在身邊的錦衣衛給上報給了朱元璋。
當藍玉打勝仗迴到南京以後,朱元璋卻並沒有提及他的過錯,反而給藍玉升了官。
封他為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這個職位可不是誰想得就能得到的。
在明朝這個官職屬於從一品,且隸屬於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一品官員在明朝,尤其是朱元璋時代是極少的,隻有被封為公爵的功臣們才可能被封為一品,其他的那些侯爵們連邊都沾不上。
至於那些整天玩筆杆子的文官就更甭想了。
可以想象當時藍玉的身份有多高。
針對朱元璋的這個做法,不得不產生一種懷疑。
我個人認為朱元璋這麽做有點捧殺的意思。
所為捧殺字麵上的意思是說,過分地誇獎或吹捧一個人,使人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墮落、失敗,最後再動手殺他。
我個人對捧殺的理解是故意抬高他,然後讓他暴露破綻,最後對破綻加以利用的情況下幹掉他。
所謂抬得越高,摔得越狠,死的也就越快,就是這個意思。
按常理來講,麵對太子太傅的分封,藍玉應該感到慶幸。
畢竟你自己做錯事在前,現在老大不但不追究,反而還給你封官,自己應該高興才對,應該感謝老大的賞賜。
但是藍玉卻不這麽認為。
他覺得朱元璋封他做太傅實在太小了,應該給他個太師才對。
朱老大封他做太子太傅根本就是瞧不起他。
對於這個令他不滿意的分封,藍玉腦殘般的說了這麽一段話:以我的功勞,我就不配做個太師麽?【我不堪太師焉?】
這是很不巧的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
這下麻煩就大了。
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為了拉攏他與下一班可能性國家領導人的關係,當他率部經過北平(北京)的時候,他見了一個人。
皇四子,朱棣。
藍玉將自己繳獲的一部分物質送給了朱棣,希望以賄賂的形式來拉近雙方的關係,達到政治上的親密。
藍玉這個做法從本質上講是沒錯的。
畢竟朱元璋已經老了,雖然他一頓還能刨半鍋米飯,但是和以前比那是差的太遠了。
他早晚是要死的。
等朱老大死了以後,就該是他兒子們接班的時候了。
現在這個時機,正是和這群***建立良好合作機會的最佳時機。
但是讓藍玉沒有想到的是,朱棣拒絕了他的好意。
朱棣給出的理由是:這些繳獲來的物資都應該上交給國家,你現在送給我是什麽意思?
我收下這些東西不是貪汙國家公款麽!
你拿迴去,別害我。
其實朱棣這麽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做為兒子,朱棣深切了解朱元璋的脾氣。
朱棣知道自己身邊有著無數個老爹安插的眼線,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實時匯報給老爹,麵對藍玉這種近乎猖獗的魯莽做法,老爹早晚有一天會收拾他,這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現在收下藍玉的東西,那就等同於和藍玉結成了一黨。
如果哪天藍玉倒台的時候,那自己就得跟著倒黴。
至於說為什麽老爹現在不動手,肯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所以為了避免引火燒身,還是少和他有瓜葛為好。
現在這些東西根本就是一群燙手山芋,更是一枚不定時**。
指不定哪天爆炸了,就會蹦一群不要命的蠢才上天。
為了小命著想,還是少牽扯微妙。
不得不說,朱棣的眼光確實不簡單。
在藍玉還沒有倒台之前就已經看到了他的末日。
但是做為主角的藍玉卻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更不知道朱棣的困境。
他隻是單純的認為朱棣不給自己麵子。
自己給他臉,他卻不要臉。
在他看來朱棣這麽做明顯是在侮辱他。
深深的侮辱他。
對於這份侮辱他記在了心裏,然後和朱棣分道揚鑣,命令部隊搬師迴朝。
既然做不了盟友,那就隻能變成敵人。
不客氣的講,藍玉屬於那種典型的軍事天才,政治蠢才。
他並不了解政治上鬥爭的殘酷性。
他的所作所為隻遵從他自己的想法。
完全不考慮別人的立場。
這種人有一個典型的稱唿。
棒槌。
但凡棒槌,他們隻知道幹仗幹仗再幹仗。
一切處理不了的事情,都可以用幹仗來解決。
任何處理方式都不會比幹仗來的實在,如果一次幹仗解決不了問題的話,那就來兩次三次甚至多次,總之打得你服服帖帖以後他們就會相當然的以為這事已經萬事大吉。
這種人崇尚暴力。
他們以暴力為美。
他們在崇尚暴力的同時,從來不考慮後果。
在他們的思維方式上,從來隻注重暴力,而不考慮和談磋商。
一切矛盾都在幹仗中解決。
現在人為了美化他,給這玩意兒起了一個美麗的稱唿。
暴力美學。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比暴力更加厲害的武器。
政治手段。
政治手段可以殺人於無形。
而暴力隻會暴露自己的弱點。
當搬師迴朝以後,藍玉把這事捅給了太子朱標(這時候朱標還沒死)。
他說燕王朱棣這個家夥不是一般人,他有權更有才,還見利不起義,你雖然已經做了太子,但是朱棣和你不是一心,他遲早要造反。
除此之外,他還四處拉攏功臣和官員,擴大自己人脈。(注意這點,後麵有大用!)
針對藍玉的這個做法,我們繼續展開分析。
首先從藍玉巴結的太子和朱棣兩人的舉動,我們能夠看得出一點,做為武將,藍玉並沒有要造反的意思,而是依然視朱家為皇家正統。
這一點很好理解。
因為如果他想要造反的話,根本就沒有要巴結朱元璋兒子的必要。
這完全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他如果要造反,真正需要巴結的是那些手握重權的武將,而不是擁有皇子繼承關係的***。
雖然藍玉是個純純粹粹的政治蠢才,但是他不會也從來沒想過謀反,這一點必須要明確。
從表象上看,藍玉隻是要借太子的手來幹掉朱棣。
但是藍玉少考慮了一個要點。
兄弟情義。
相比較藍玉這個純純粹粹的外人,做為太子相對比較仁柔的朱標還是把兄弟情義看得比較重。
所以等把藍玉送走了以後,朱標反手就把藍玉打小報告的事情出賣給了朱棣。
朱棣聽說這事以後坐不住了。
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朱棣並沒有要直接得罪藍玉的想法,起碼在藍玉打小報告以前他並沒有和藍玉正麵為敵的意思。
他隻是在關係上疏遠藍玉,並沒有想把局麵鬧得太僵。
但是當他從哥哥口中得知藍玉四處打自己小報告的時候,他應該改變了想法。
近水樓台先得月。
藍玉今天可以打小報告給哥哥,明天就可以打報告給老爹。
而自己遠在北平,距離當時的中央**南京相隔數千裏,天高皇帝遠,一次兩次興許老爹不會懷疑,但是時間長了誰也不敢保證老爹會不會冒出點想法。
為了避免引火燒身,被逼無奈的朱棣玩了一把狠的。
熟知官場套路的他並沒有去找藍玉理論,他知道找藍玉理論也沒用,除了吵架以外最多就是兩人幹一杖,到最後敵傷八百自傷一千,誰也甭想撈到好處。
想要處理掉藍玉這個麻煩隻能靠別人。
借別人的手來幹掉他。
而誰才有幹掉藍玉的權利呢?
在這個國家,恐怕隻有一個人有這能力。
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正巧這時候朱元璋喊朱棣迴來辦差。
於是朱棣借著出差迴京的工夫,向老爹告了迴狀。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朱棣給出的理由竟然和藍玉打小報告的內容基本一致,唯獨不同的是,他把主角的名字改成了藍玉。
他向朱元璋提醒,說藍玉手握重兵,而且驕橫跋扈,長此下去這個家夥可能會造反。
按理說朱元璋收到自己兒子的實名舉報,應該是要動手了吧。
但是讓人費解的是,朱元璋並沒有這麽做。
他不僅沒動手,還交給藍玉一件更加重要的任務。
1391年,朱元璋讓藍玉率兵西征,討伐原先假意歸順朝廷,後又突然反叛的蘭州守將,祁者孫。
確切的說,西北的戰事有點大材小用的意思。
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覺得朱元璋這麽做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朱元璋有不得不使用藍玉的理由。
因為在當時最能打仗的徐達和常遇春都死了,朱文正因為造反也被自己給圈了,鄧愈和外甥李文忠也都相繼病死了,唯獨有能力打仗的傅友德和馮勝也都老了,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再率兵出征。
現在西部吃緊,可調用的大將隻有藍玉。
除了藍玉以外,沒有其他人可能為他所用。
這是一種困境。
同樣也是朱元璋給藍玉展示弱點的機會。
要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
如果想要徹底鏟除藍玉,必須得有充足的證據。
然後依靠證據,再給他羅織罪名。
這雖然是一個政治套路,但也是必須要走的一個流程。朱元璋即便是要殺藍玉,也不可能說想殺就拉出去殺了他,這於理不通於法也不容,官員們也不會同意。
而有證據在,這些麻煩就都可以解決,誰也挑不出什麽毛病。
可以說,這也是朱元璋在下的一步棋。
藍玉蠢就蠢在,他根本就沒看到朱元璋的真正心思。
他反而覺得朱元璋根本離不開他,所以在西征的路上愈發變得驕橫跋扈起來。
藍玉在軍隊裏麵私自安插自己的線人,同時將朱元璋發出去的好幾道行政命令扣下來不予執行。
藍玉以為所做的事情很隱秘,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早就被安插在身邊的錦衣衛給上報給了朱元璋。
當藍玉打勝仗迴到南京以後,朱元璋卻並沒有提及他的過錯,反而給藍玉升了官。
封他為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這個職位可不是誰想得就能得到的。
在明朝這個官職屬於從一品,且隸屬於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一品官員在明朝,尤其是朱元璋時代是極少的,隻有被封為公爵的功臣們才可能被封為一品,其他的那些侯爵們連邊都沾不上。
至於那些整天玩筆杆子的文官就更甭想了。
可以想象當時藍玉的身份有多高。
針對朱元璋的這個做法,不得不產生一種懷疑。
我個人認為朱元璋這麽做有點捧殺的意思。
所為捧殺字麵上的意思是說,過分地誇獎或吹捧一個人,使人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墮落、失敗,最後再動手殺他。
我個人對捧殺的理解是故意抬高他,然後讓他暴露破綻,最後對破綻加以利用的情況下幹掉他。
所謂抬得越高,摔得越狠,死的也就越快,就是這個意思。
按常理來講,麵對太子太傅的分封,藍玉應該感到慶幸。
畢竟你自己做錯事在前,現在老大不但不追究,反而還給你封官,自己應該高興才對,應該感謝老大的賞賜。
但是藍玉卻不這麽認為。
他覺得朱元璋封他做太傅實在太小了,應該給他個太師才對。
朱老大封他做太子太傅根本就是瞧不起他。
對於這個令他不滿意的分封,藍玉腦殘般的說了這麽一段話:以我的功勞,我就不配做個太師麽?【我不堪太師焉?】
這是很不巧的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
這下麻煩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