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伐結束以後,在後麵很長一段時間內朱元璋都再沒有發動任何大型戰役。
一直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才發動了第三次北伐。
中間相隔了八年。
而這八年時間裏,發生了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幾件事情是官員選拔、劉基去世、拆分軍權(可以說是軍隊改革)、中央改革和地方改革。
這些我們都會一一講述。
說實在的,這些我都不大願意寫。
我個人覺得和幹仗比起來,這些文人才能做的事情很沒意思,寫起來也會很枯燥乏味,但是沒辦法,畢竟想認識曆史想真正了解明朝的話這些東西都必須全部列舉出來。
不然這個曆史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曆史。
這就如同是一個關卡。
就和我們玩遊戲一樣,這些內容就如同是打小怪,不是打老妖,對經驗和貢獻值都沒有多大作用。
但是也必須要走這套程序。
畢竟遊戲裏麵不可能不停的讓你和老妖幹仗。
幹一幹,歇一歇。
找幾個小怪打打,消磨消磨時間。
這才符合邏輯。
這樣也才能夠延長遊戲玩家的在線時間。
一舉多得的事情。
所以說,想了解曆史這一關必須得過。
為了盡可能減少枯燥,我會竭盡所能寫的輕鬆好看。
來吧,讓我們一起來闖關!
闖關成功以後,後麵還有更多的精彩等著我們。
既然是闖關,那我們就先從最開始的國號開始。
很多人把明朝的國號誤認為是:明。
在這裏我需要糾正一下。
朱元璋建立的國家真正的國號叫做:大明。
俗稱:大明王朝。
隻是後來很多人為了讀起來簡單順口,把它簡約了一下。
讀成明朝。
在數學上,這種形式叫做:四舍五入。
其實它真正的名稱叫做:大明王朝。
朱元璋之所以取大明王朝這個名字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由地緣學說引起:
朱元璋出身安徽,安徽屬於南方,而且他定都在南京,都是屬於南方地區。
根據我們地緣結構,北方氣候寒冷,屬水,南方氣候炎熱,屬火。
根據《陰陽學》學說認為,火為陽,水為陰,南方氣候炎熱所以屬火為陽,而北方則溫度偏低氣候寒冷所以屬陰為水。
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錯,但是總感覺哪裏不太對頭,單純靠這種解釋就定性國號總覺得特別別扭。
這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名字。
如果根據這一說法來講的話,朱元璋定都在南京的話就叫做大明王朝。
那要是當時朱元璋腦子臨時短路,或者哪天不小心腦子被驢給踢了,遷都到北方的話,那是不是就得改名腳大陰王朝了呢?
大陰王朝!
這個名字怎麽讀都覺得滲得慌,有種頭皮發麻全身發冷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單純靠這一點就取大明這個詞,不大能行得通。
第二種說法是由明教的說法引起,也可以說是從迷信的角度引起。
這一點針對武臣可以行得通。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明教。
從他造反投奔郭子興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是明教的一員,而且他的老丈杆子郭子興就是明教中人,他曾經服務過的韓林兒龍鳳政權就是明教的產物,朱元璋自己曾經也承認過自己是明教中人。
隻是後來為了他的政權穩定,更為了給自己洗白身份,他開始逐漸淡化明教,甚至後來還對明教開始打壓和清洗。
但是這些都抹不掉他曾經是明教一員的事實。
如果刨除掉朱元璋的因素不說,單從他的手下人員來講,也可以講得通。
朱元璋他雖然自己建立了政權,但是他的手下也還有很多人還服務於明教,尤其是對於那些手握兵權的武臣,他們很多都是虔誠的明教徒。他們雖然服務於朱元璋的政權,但是這與他們是明教一員並不發生實質的衝突。
他們還是一樣的吃齋念佛,崇拜日月。
所以取明這個字符合他們的信仰,比較符合武夫這一類人的需求。
第三種說法則需要從文學角度來講。
這一點針對那些文臣可以講得通。
比如宋濂、比如劉基,又或者李善長。
文學角度講就很好解釋了。
明由日月組成,他們兩者都代表光明,明本身也代表光明。
一個政權的建立它本身就需要向光明發展,這個光明可以理解為壯大,也可以理解為期望。
用我們現在一個經典的詞語可以解釋,那就是朝陽產業。
一個政權從他創辦到最後一步步的壯大需要本身充滿活力,充滿朝氣。
做為文人,他們也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輔佐起來的政權還沒開始幹,就開始走下坡路,沒幾天就被其他人給推翻玩兒完。
所以說刨除宗教因素,明這個詞可以被文人所接受。
從文學角度來講,也可以滿足文人誌士的心理需求。
最後一種說法則來自一個人。
此人是:劉基。
他的理論根據是針對朱元璋。
這個理論根據在很多人看來是傳說,但是我認為不是,我相信這一點完全可以滿足朱元璋的心理需求。
劉基說朱元璋把小明王韓林兒給幹掉了(他估計是猜的,不過這種事明眼人用屁股想也能明白),韓林兒不是叫小明王麽,那我們就叫大明王。
他小我大。
他弱我強。
他已經掛了,但是我朱元璋還活著。
所以為了能夠克的住他,為了不給自己招災惹禍,為了趨利避邪,那我們就叫大明,在名字上壓住它!
這一點從表麵上看有點滑稽,但我覺得完全可以用在朱元璋的身上,因為我認為朱元璋本人是很迷信的。
而且是深度的迷信。
他迷信核心表現在攻打南京上。
我並不是說他不應該攻打南京,他攻打南京自然是沒有錯,打下之後占據南京城也沒有錯,但是南京城這裏曾經是四國的國都,這裏麵就存在龍氣這一迷信的觀點存在。
還有就是他對南京的取名。
在朱元璋沒有拿下南京之前,這座城市的名字本來叫做金陵。
但是朱元璋打下以後,改名為應天。
應天應天,就是順應天意,
改名以後,他還在隨後頒布詔令的時候進行自我研發,獨創了影響我們無數人的經典詞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字裏行間無疑不透露著他迷信和深崇天意的觀點。
而他的這種迷信在當時並不是個例,很多類似於朱元璋這種出身的人都有迷信的共性特點。
所以我說這一點可以服務於朱元璋本人。
當然,這一點也可以反服務到第二個論點之中,對那些沒有文化的武臣們也同樣適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起大明王朝這個名字除了第一點不太能站得住腳以外,其他三點全部都能說得通。
大明王朝這個詞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無論對武臣或者對文臣又或者對朱元璋自己。
尤其是最後一個觀點,特別適合與朱元璋他本人。
最後在所有人的見證下,確立國號為:大明王朝。
隨著名字的最後確定,明朝276年的光輝曆史就此展開!
這一刻不僅屬於朱元璋,同樣屬於為他付出鮮血汗水甚至生命的所有人。
一直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才發動了第三次北伐。
中間相隔了八年。
而這八年時間裏,發生了很多事情。
最重要的幾件事情是官員選拔、劉基去世、拆分軍權(可以說是軍隊改革)、中央改革和地方改革。
這些我們都會一一講述。
說實在的,這些我都不大願意寫。
我個人覺得和幹仗比起來,這些文人才能做的事情很沒意思,寫起來也會很枯燥乏味,但是沒辦法,畢竟想認識曆史想真正了解明朝的話這些東西都必須全部列舉出來。
不然這個曆史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曆史。
這就如同是一個關卡。
就和我們玩遊戲一樣,這些內容就如同是打小怪,不是打老妖,對經驗和貢獻值都沒有多大作用。
但是也必須要走這套程序。
畢竟遊戲裏麵不可能不停的讓你和老妖幹仗。
幹一幹,歇一歇。
找幾個小怪打打,消磨消磨時間。
這才符合邏輯。
這樣也才能夠延長遊戲玩家的在線時間。
一舉多得的事情。
所以說,想了解曆史這一關必須得過。
為了盡可能減少枯燥,我會竭盡所能寫的輕鬆好看。
來吧,讓我們一起來闖關!
闖關成功以後,後麵還有更多的精彩等著我們。
既然是闖關,那我們就先從最開始的國號開始。
很多人把明朝的國號誤認為是:明。
在這裏我需要糾正一下。
朱元璋建立的國家真正的國號叫做:大明。
俗稱:大明王朝。
隻是後來很多人為了讀起來簡單順口,把它簡約了一下。
讀成明朝。
在數學上,這種形式叫做:四舍五入。
其實它真正的名稱叫做:大明王朝。
朱元璋之所以取大明王朝這個名字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由地緣學說引起:
朱元璋出身安徽,安徽屬於南方,而且他定都在南京,都是屬於南方地區。
根據我們地緣結構,北方氣候寒冷,屬水,南方氣候炎熱,屬火。
根據《陰陽學》學說認為,火為陽,水為陰,南方氣候炎熱所以屬火為陽,而北方則溫度偏低氣候寒冷所以屬陰為水。
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錯,但是總感覺哪裏不太對頭,單純靠這種解釋就定性國號總覺得特別別扭。
這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名字。
如果根據這一說法來講的話,朱元璋定都在南京的話就叫做大明王朝。
那要是當時朱元璋腦子臨時短路,或者哪天不小心腦子被驢給踢了,遷都到北方的話,那是不是就得改名腳大陰王朝了呢?
大陰王朝!
這個名字怎麽讀都覺得滲得慌,有種頭皮發麻全身發冷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單純靠這一點就取大明這個詞,不大能行得通。
第二種說法是由明教的說法引起,也可以說是從迷信的角度引起。
這一點針對武臣可以行得通。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明教。
從他造反投奔郭子興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是明教的一員,而且他的老丈杆子郭子興就是明教中人,他曾經服務過的韓林兒龍鳳政權就是明教的產物,朱元璋自己曾經也承認過自己是明教中人。
隻是後來為了他的政權穩定,更為了給自己洗白身份,他開始逐漸淡化明教,甚至後來還對明教開始打壓和清洗。
但是這些都抹不掉他曾經是明教一員的事實。
如果刨除掉朱元璋的因素不說,單從他的手下人員來講,也可以講得通。
朱元璋他雖然自己建立了政權,但是他的手下也還有很多人還服務於明教,尤其是對於那些手握兵權的武臣,他們很多都是虔誠的明教徒。他們雖然服務於朱元璋的政權,但是這與他們是明教一員並不發生實質的衝突。
他們還是一樣的吃齋念佛,崇拜日月。
所以取明這個字符合他們的信仰,比較符合武夫這一類人的需求。
第三種說法則需要從文學角度來講。
這一點針對那些文臣可以講得通。
比如宋濂、比如劉基,又或者李善長。
文學角度講就很好解釋了。
明由日月組成,他們兩者都代表光明,明本身也代表光明。
一個政權的建立它本身就需要向光明發展,這個光明可以理解為壯大,也可以理解為期望。
用我們現在一個經典的詞語可以解釋,那就是朝陽產業。
一個政權從他創辦到最後一步步的壯大需要本身充滿活力,充滿朝氣。
做為文人,他們也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輔佐起來的政權還沒開始幹,就開始走下坡路,沒幾天就被其他人給推翻玩兒完。
所以說刨除宗教因素,明這個詞可以被文人所接受。
從文學角度來講,也可以滿足文人誌士的心理需求。
最後一種說法則來自一個人。
此人是:劉基。
他的理論根據是針對朱元璋。
這個理論根據在很多人看來是傳說,但是我認為不是,我相信這一點完全可以滿足朱元璋的心理需求。
劉基說朱元璋把小明王韓林兒給幹掉了(他估計是猜的,不過這種事明眼人用屁股想也能明白),韓林兒不是叫小明王麽,那我們就叫大明王。
他小我大。
他弱我強。
他已經掛了,但是我朱元璋還活著。
所以為了能夠克的住他,為了不給自己招災惹禍,為了趨利避邪,那我們就叫大明,在名字上壓住它!
這一點從表麵上看有點滑稽,但我覺得完全可以用在朱元璋的身上,因為我認為朱元璋本人是很迷信的。
而且是深度的迷信。
他迷信核心表現在攻打南京上。
我並不是說他不應該攻打南京,他攻打南京自然是沒有錯,打下之後占據南京城也沒有錯,但是南京城這裏曾經是四國的國都,這裏麵就存在龍氣這一迷信的觀點存在。
還有就是他對南京的取名。
在朱元璋沒有拿下南京之前,這座城市的名字本來叫做金陵。
但是朱元璋打下以後,改名為應天。
應天應天,就是順應天意,
改名以後,他還在隨後頒布詔令的時候進行自我研發,獨創了影響我們無數人的經典詞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字裏行間無疑不透露著他迷信和深崇天意的觀點。
而他的這種迷信在當時並不是個例,很多類似於朱元璋這種出身的人都有迷信的共性特點。
所以我說這一點可以服務於朱元璋本人。
當然,這一點也可以反服務到第二個論點之中,對那些沒有文化的武臣們也同樣適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起大明王朝這個名字除了第一點不太能站得住腳以外,其他三點全部都能說得通。
大明王朝這個詞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無論對武臣或者對文臣又或者對朱元璋自己。
尤其是最後一個觀點,特別適合與朱元璋他本人。
最後在所有人的見證下,確立國號為:大明王朝。
隨著名字的最後確定,明朝276年的光輝曆史就此展開!
這一刻不僅屬於朱元璋,同樣屬於為他付出鮮血汗水甚至生命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