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洪都。
已經率軍全部撤離洪都的陳友諒麵對自己真正的死敵朱元璋的時候,他並沒有選擇退縮。
在與對方無數次的戰鬥中,已經玩膩了打煩了更厭倦了的陳友諒決定與他正麵來戰。
從剛開始的殺降的經曆,到後來的龍灣伏擊,再到之後你我雙方無休不止的大小摩擦,一直到今天的洪都的恥辱。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從我陳友諒當兵入伍以來,隻有我欺負人的份,還從來沒有任何人敢欺負我,更沒人能打敗我。
你朱元璋算是一個另類。
是僅有的一個另類。
就是你這個頭不會長毛隻會放電的光頭癟三,讓大爺我連續受挫更接連失敗。
就是你這個王八龜蛋,讓爺們在眾人麵前丟了麵子更丟了場子,讓爺們在士兵麵前抬不起頭來。
在這種極其被動的情況下,與其我再四處逃竄,還不如和你正麵來幹。
你不是封鎖了鄱陽湖麽?
好,你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你既然下達了挑戰書。並且選好了場子,那我就接受你的挑戰。
來吧,就讓我和你在鄱陽湖來一場真正的較量。
幹,讓我們以男人的特有的方式來解決這場爭端。
死亦何哀,生亦何歡。
誰生誰死,上蒼安排。
命中注定,你我難斷,
既然如此,那便來戰!
朱元璋。
既然你已經表明你的心態,那我也不妨告訴你我的表白。
生要生的囂張,甭管我用什麽手段。
活要活的瀟灑,別管我是什麽姿態。
權要搏取最大,誰也休想阻攔。
利可無盡享有,因為不請自來!
這就是我從政以來,吸取的教訓經驗。
任爾等指桑罵槐,隻要我有權我就是老大,隻要權在手我誰都不怕。
朱和尚,
我同樣告訴你,從我入伍以來,我還從來沒怕個誰,更不會怕任何人。
趙普勝也好,徐守輝也罷,他們哪一個不是比我強上十倍比我橫上百倍的厲害角色,但是他們結果又是怎麽樣的呢?
還不是一個個的被我踩在腳下。
他們所有人不過就是我手上的一顆棋子,是我向上攀爬的一個跳板,他們如果還有可以利用的價值,那他們就還能勉強存活,如果失去了價值那他們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從我這裏離開。
你朱元璋也一樣,今天隻要幹掉你,整個中國整個天下就皆在我的掌控。
今天既然遇上了你,那我就和你來一場說幹就幹的遊戲。
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掌這種小兒科的把戲不是爺們我的作風。
在我的宗旨裏,你打我一拳那我就先要你老命。
這樣就再也不會有人敢動打我一拳的念頭。
我今天也不妨告訴你。
如果你我的戰爭中,我活著那一切好說。
如果是我死了,那我也絕不會讓你好過。
我手下這六十萬的兵馬也絕對不會讓你好過。
就算是死,我也一定拉你做我的墊背。
這便是我給你下達的最後一次警告。
在這種心態下,做為大漢皇帝的陳友諒到達了鄱陽的腹地,康朗山。
到達這裏之後,他沒有再向前行。
因為在他的前方便是數以千叟的水麵戰艦。
這便是他真正大敵的兵馬。
這便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
到達康朗山之後,陳友諒並沒有著急發動進攻。
麵對眼前已經準備完畢的朱元璋,做為心中大敵的陳友諒也不敢掉以輕心。
雖然對方的人員兵馬和軍事裝備要遠比自己遜色許多,但是眼前這個禿驢可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連續挫敗自己數次,並且兵力增長速度遠超自己的預料,這等對手如果不盡早清理,日後必成大患。
相比較張士誠來說,這個禿驢才是他真正的威脅。
麵對這個朱元璋做為最後一搏的陳友諒拿出了他的殺手鐧。
這個殺手鐧是一個人,是一個他百分百可以信賴的誓死都忠誠於他而絕無二心絕不會背叛他的男人。
這個人陳友諒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願意用他。
因為他是自己最後的一顆獠牙。
這顆獠牙是自己最寶貴的一把尖刀。
他的名字叫做:張定邊。
姓名:張定邊;
性別:男;
年齡:四十五歲;
種族:蠻族;
國籍:大漢(陳);
出生地:沔陽人(今湖北仙桃人);
出生日期:1318年;
死亡日期:1417年;
職業:將軍;
主要成就:元末大漢政權第一猛將。
還是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先給張定邊做一個基本評價。
從人格方便來講,他是一個:大義之人。
從戰功方便來說,我評價他是一名:元末第一悍將!
我之所以要從兩個不同的方便對張定邊進行評價,主要有幾個方便的原因。
第一點,人格方麵,我欣賞他的為人。
我看過很多關於明朝方麵的書籍,不管是古代的編年體還是正史野史,又或者是近代和現代的文學著作,亦或者音像製品文學評論,他們對張定邊的評價都是相對弱化的,甚至有的人對張定邊的為人有些貶低的意味存在。
我不知道他們對張定邊的看法從何而來,但是我不太讚同的他們的意見。
也許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放在陳友諒的身上更多一些,因為陳友諒最後的結局是戰敗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看陳友諒失敗了,所以做為他的屬下的張定邊也就自然會看不上眼,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覺得評價一個人不能靠另外一個人來做樣板,陳友諒是戰敗了,但是那是陳友諒的事情,和張定邊無關。
反而我覺得張定邊的為人值得欣賞甚至稱讚。
既然說到了他的為人,那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張定邊和陳友諒兩人的關係。
他們兩人首先是老鄉,他們都是出生在湖北,同是沔陽人,同時他也是漁家出身,他們二人是真真正正的同鄉,應該也是從小長到大的一起漏過襠一起尿過炕一起嫖過娼共同幹過仗的鐵發小。
其次他們是戰友,從陳友諒入伍當兵開始張定邊就跟隨在陳友諒左右,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為他出謀劃策為他出生入死,為他清除異己而始終不離不棄。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兩人是結拜的兄弟,他曾經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結為異姓兄弟。
在古代道家思想盛行的年代,兄弟從結拜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兩人的政治關係。
他們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但是他們卻是比親弟兄還要親上加親的兄弟。
他們不是兄弟,卻勝似兄弟。
他們之間永遠謹存著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是他們從結拜那一刻起就烙入血肉刻入骨髓的執念,任何人也清除不去。
從他們歃血為盟的那一刻起,他們兩人的關係已經死死拴在了一條線上,誰也揮砍不斷。
可以說他們兩人是一條線上的螞蚱,你生我便生,你死我先替你去死。
這應該就是張定邊心中對結拜對兄弟這份感情最真摯的表達。
雖然也許在陳友諒看來在與張定邊的結拜這件事情上,陳友諒可能隻是在做一場政治上的拉攏和人情上的利用,可能隻是在做一個拉攏人心的政治遊戲,但是我覺得張定邊完全沒有這種想法。
張定邊他不是一個好玩政治善搞陰謀陷阱的政治家,他隻是一個好讀詩書熟知兵法的軍事家,他是一個純純粹粹的軍人。
在軍事家眼裏,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勝過一切。
在軍人眼裏,兄弟間的情義足矣以血來償以命來換。
在軍人眼中,隻有你負於我我絕不會負你。
張定邊做人絕對仗義,張定邊做事絕對不會背信棄義。
這就是我覺得他從人格上可以值得稱讚的地方。
其次第二點,我敬佩他的才學,更敬佩他的軍事才能。
張定邊可以說是陳友諒這一方麵軍中絕對的虎將。
從陳友諒起義開始,張定邊就追隨在他身後,左右不離,始終不棄。
陳友諒定都之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等大型軍事行動都有張定邊的身影出現,可以說在這些戰役中張定邊起到了決定性的不容抹殺的重要作用。
他身先士卒,更攻無不克。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朱元璋龍江設伏的戰役中,深知龍灣陷阱的張定邊力勸陳友諒取消行動,並試圖阻止他的軍事進攻,但是可惜陳友諒獨斷專行,並沒有聽從張定邊的建議,最後才導致龍灣的戰敗。
在這一次的經曆中,張定邊敢站出來說話,並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陳友諒進行軍事阻攔,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張定邊的為人。
他是一個不怕死的人。
在錯誤問題上,他是一個敢站出來直言進諫的人。
在陳友諒這個暴徒的問題上,他更是一個敢於他硬碰硬正麵幹仗的人。
在當時大漢政權的霸權統治下,有膽量攔截陳友諒這個暴徒的人實在少得可憐。
我個人認為在陳友諒這個連續弑主的暴徒麵前,敢真正勸阻他的並且用實際行動阻撓他行動的人有也僅有一位。
他就是張定邊。
大家不妨可以想想,自己身邊難免會有那麽一兩個獨斷專行的人物存在,而且在獨斷中他們的脾氣秉性都特別讓人不受待見,他們從不聽取別人意見還魯莽武斷,一個不對眼就拳腳幹仗,和這類人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不會再有人給他們提意見。
因為根本沒用,自己想好的意見在他這裏全都是扯淡,既然對方一定不會理睬,那也就不用再出力不討好的提出來。
久而久之的,這類人身邊隻會出現的是一種人,一切都順從於他,不管對錯無論成敗。
陳友諒就是這一類人中的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陳友諒應該值得欣慰的是,他身邊還會有張定邊這樣的敢於直言進諫的人物存在,這是值得陳友諒高興和炫耀的。
但是也同樣值得陳友諒蒙羞的是,張定邊近乎明智的戰略判斷被他全部否決。
這也就直接造成他的戰敗。
無論龍灣戰役也好,又或者洪都戰役也罷。
一切的原因都歸結於陳友諒的身上。
是他的魯莽,是他的意氣用事,是他的極端性格造成了他的兵敗。
這一切的一切與張定邊無關。
在這一場鄱陽湖決戰中,陳友諒決定把他亮出來。
無論是基於彼此信任上,還是建立在傑出軍事才能上,陳友諒可以使用的人有也僅有一人。
他還是:張定邊!
已經率軍全部撤離洪都的陳友諒麵對自己真正的死敵朱元璋的時候,他並沒有選擇退縮。
在與對方無數次的戰鬥中,已經玩膩了打煩了更厭倦了的陳友諒決定與他正麵來戰。
從剛開始的殺降的經曆,到後來的龍灣伏擊,再到之後你我雙方無休不止的大小摩擦,一直到今天的洪都的恥辱。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從我陳友諒當兵入伍以來,隻有我欺負人的份,還從來沒有任何人敢欺負我,更沒人能打敗我。
你朱元璋算是一個另類。
是僅有的一個另類。
就是你這個頭不會長毛隻會放電的光頭癟三,讓大爺我連續受挫更接連失敗。
就是你這個王八龜蛋,讓爺們在眾人麵前丟了麵子更丟了場子,讓爺們在士兵麵前抬不起頭來。
在這種極其被動的情況下,與其我再四處逃竄,還不如和你正麵來幹。
你不是封鎖了鄱陽湖麽?
好,你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你既然下達了挑戰書。並且選好了場子,那我就接受你的挑戰。
來吧,就讓我和你在鄱陽湖來一場真正的較量。
幹,讓我們以男人的特有的方式來解決這場爭端。
死亦何哀,生亦何歡。
誰生誰死,上蒼安排。
命中注定,你我難斷,
既然如此,那便來戰!
朱元璋。
既然你已經表明你的心態,那我也不妨告訴你我的表白。
生要生的囂張,甭管我用什麽手段。
活要活的瀟灑,別管我是什麽姿態。
權要搏取最大,誰也休想阻攔。
利可無盡享有,因為不請自來!
這就是我從政以來,吸取的教訓經驗。
任爾等指桑罵槐,隻要我有權我就是老大,隻要權在手我誰都不怕。
朱和尚,
我同樣告訴你,從我入伍以來,我還從來沒怕個誰,更不會怕任何人。
趙普勝也好,徐守輝也罷,他們哪一個不是比我強上十倍比我橫上百倍的厲害角色,但是他們結果又是怎麽樣的呢?
還不是一個個的被我踩在腳下。
他們所有人不過就是我手上的一顆棋子,是我向上攀爬的一個跳板,他們如果還有可以利用的價值,那他們就還能勉強存活,如果失去了價值那他們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從我這裏離開。
你朱元璋也一樣,今天隻要幹掉你,整個中國整個天下就皆在我的掌控。
今天既然遇上了你,那我就和你來一場說幹就幹的遊戲。
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掌這種小兒科的把戲不是爺們我的作風。
在我的宗旨裏,你打我一拳那我就先要你老命。
這樣就再也不會有人敢動打我一拳的念頭。
我今天也不妨告訴你。
如果你我的戰爭中,我活著那一切好說。
如果是我死了,那我也絕不會讓你好過。
我手下這六十萬的兵馬也絕對不會讓你好過。
就算是死,我也一定拉你做我的墊背。
這便是我給你下達的最後一次警告。
在這種心態下,做為大漢皇帝的陳友諒到達了鄱陽的腹地,康朗山。
到達這裏之後,他沒有再向前行。
因為在他的前方便是數以千叟的水麵戰艦。
這便是他真正大敵的兵馬。
這便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
到達康朗山之後,陳友諒並沒有著急發動進攻。
麵對眼前已經準備完畢的朱元璋,做為心中大敵的陳友諒也不敢掉以輕心。
雖然對方的人員兵馬和軍事裝備要遠比自己遜色許多,但是眼前這個禿驢可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連續挫敗自己數次,並且兵力增長速度遠超自己的預料,這等對手如果不盡早清理,日後必成大患。
相比較張士誠來說,這個禿驢才是他真正的威脅。
麵對這個朱元璋做為最後一搏的陳友諒拿出了他的殺手鐧。
這個殺手鐧是一個人,是一個他百分百可以信賴的誓死都忠誠於他而絕無二心絕不會背叛他的男人。
這個人陳友諒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願意用他。
因為他是自己最後的一顆獠牙。
這顆獠牙是自己最寶貴的一把尖刀。
他的名字叫做:張定邊。
姓名:張定邊;
性別:男;
年齡:四十五歲;
種族:蠻族;
國籍:大漢(陳);
出生地:沔陽人(今湖北仙桃人);
出生日期:1318年;
死亡日期:1417年;
職業:將軍;
主要成就:元末大漢政權第一猛將。
還是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先給張定邊做一個基本評價。
從人格方便來講,他是一個:大義之人。
從戰功方便來說,我評價他是一名:元末第一悍將!
我之所以要從兩個不同的方便對張定邊進行評價,主要有幾個方便的原因。
第一點,人格方麵,我欣賞他的為人。
我看過很多關於明朝方麵的書籍,不管是古代的編年體還是正史野史,又或者是近代和現代的文學著作,亦或者音像製品文學評論,他們對張定邊的評價都是相對弱化的,甚至有的人對張定邊的為人有些貶低的意味存在。
我不知道他們對張定邊的看法從何而來,但是我不太讚同的他們的意見。
也許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放在陳友諒的身上更多一些,因為陳友諒最後的結局是戰敗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看陳友諒失敗了,所以做為他的屬下的張定邊也就自然會看不上眼,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覺得評價一個人不能靠另外一個人來做樣板,陳友諒是戰敗了,但是那是陳友諒的事情,和張定邊無關。
反而我覺得張定邊的為人值得欣賞甚至稱讚。
既然說到了他的為人,那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張定邊和陳友諒兩人的關係。
他們兩人首先是老鄉,他們都是出生在湖北,同是沔陽人,同時他也是漁家出身,他們二人是真真正正的同鄉,應該也是從小長到大的一起漏過襠一起尿過炕一起嫖過娼共同幹過仗的鐵發小。
其次他們是戰友,從陳友諒入伍當兵開始張定邊就跟隨在陳友諒左右,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為他出謀劃策為他出生入死,為他清除異己而始終不離不棄。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兩人是結拜的兄弟,他曾經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結為異姓兄弟。
在古代道家思想盛行的年代,兄弟從結拜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兩人的政治關係。
他們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但是他們卻是比親弟兄還要親上加親的兄弟。
他們不是兄弟,卻勝似兄弟。
他們之間永遠謹存著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是他們從結拜那一刻起就烙入血肉刻入骨髓的執念,任何人也清除不去。
從他們歃血為盟的那一刻起,他們兩人的關係已經死死拴在了一條線上,誰也揮砍不斷。
可以說他們兩人是一條線上的螞蚱,你生我便生,你死我先替你去死。
這應該就是張定邊心中對結拜對兄弟這份感情最真摯的表達。
雖然也許在陳友諒看來在與張定邊的結拜這件事情上,陳友諒可能隻是在做一場政治上的拉攏和人情上的利用,可能隻是在做一個拉攏人心的政治遊戲,但是我覺得張定邊完全沒有這種想法。
張定邊他不是一個好玩政治善搞陰謀陷阱的政治家,他隻是一個好讀詩書熟知兵法的軍事家,他是一個純純粹粹的軍人。
在軍事家眼裏,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勝過一切。
在軍人眼裏,兄弟間的情義足矣以血來償以命來換。
在軍人眼中,隻有你負於我我絕不會負你。
張定邊做人絕對仗義,張定邊做事絕對不會背信棄義。
這就是我覺得他從人格上可以值得稱讚的地方。
其次第二點,我敬佩他的才學,更敬佩他的軍事才能。
張定邊可以說是陳友諒這一方麵軍中絕對的虎將。
從陳友諒起義開始,張定邊就追隨在他身後,左右不離,始終不棄。
陳友諒定都之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等大型軍事行動都有張定邊的身影出現,可以說在這些戰役中張定邊起到了決定性的不容抹殺的重要作用。
他身先士卒,更攻無不克。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朱元璋龍江設伏的戰役中,深知龍灣陷阱的張定邊力勸陳友諒取消行動,並試圖阻止他的軍事進攻,但是可惜陳友諒獨斷專行,並沒有聽從張定邊的建議,最後才導致龍灣的戰敗。
在這一次的經曆中,張定邊敢站出來說話,並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陳友諒進行軍事阻攔,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張定邊的為人。
他是一個不怕死的人。
在錯誤問題上,他是一個敢站出來直言進諫的人。
在陳友諒這個暴徒的問題上,他更是一個敢於他硬碰硬正麵幹仗的人。
在當時大漢政權的霸權統治下,有膽量攔截陳友諒這個暴徒的人實在少得可憐。
我個人認為在陳友諒這個連續弑主的暴徒麵前,敢真正勸阻他的並且用實際行動阻撓他行動的人有也僅有一位。
他就是張定邊。
大家不妨可以想想,自己身邊難免會有那麽一兩個獨斷專行的人物存在,而且在獨斷中他們的脾氣秉性都特別讓人不受待見,他們從不聽取別人意見還魯莽武斷,一個不對眼就拳腳幹仗,和這類人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不會再有人給他們提意見。
因為根本沒用,自己想好的意見在他這裏全都是扯淡,既然對方一定不會理睬,那也就不用再出力不討好的提出來。
久而久之的,這類人身邊隻會出現的是一種人,一切都順從於他,不管對錯無論成敗。
陳友諒就是這一類人中的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陳友諒應該值得欣慰的是,他身邊還會有張定邊這樣的敢於直言進諫的人物存在,這是值得陳友諒高興和炫耀的。
但是也同樣值得陳友諒蒙羞的是,張定邊近乎明智的戰略判斷被他全部否決。
這也就直接造成他的戰敗。
無論龍灣戰役也好,又或者洪都戰役也罷。
一切的原因都歸結於陳友諒的身上。
是他的魯莽,是他的意氣用事,是他的極端性格造成了他的兵敗。
這一切的一切與張定邊無關。
在這一場鄱陽湖決戰中,陳友諒決定把他亮出來。
無論是基於彼此信任上,還是建立在傑出軍事才能上,陳友諒可以使用的人有也僅有一人。
他還是:張定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