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把雙刃劍,用來激發創造力,還需以法匡之。”
穀陽語聲朗朗,說著左手連彈,一道道混沌氣息沒入雲霞公主身體各處。
雲霞公主隨後清醒,一把握住穀陽的手,眼中閃著奇光,口吐芬芳呢喃道:
“被你看見了......”
穀陽點了,沒有說話。
“那你幫不幫我......”
雲霞公主說著,目光越來越亮。
穀陽自然知道怎樣可以幫到她,再次點了點頭,卻沒有答應。
“給我......”
雲霞公主輕輕唿出口氣,睫毛一顫,眼簾緩緩垂落。
穀陽知道她要什麽,心中一陣無語,輕咳一聲道:
“我可以給你更好的!”
說著靈力爆發,卷著雲霞公主騰空而起,直奔翡翠山而去。
片刻後,他飛到了山腳下,下方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座不同顏色的靈池,每一座都有一畝大小,排成了北鬥七星的形狀。
穀陽一鬆手,直接將雲霞公主扔進了紫色的煉體池。
一聲歇斯底裏的尖叫隨後響起,震驚四野......
穀陽笑著搖了搖頭,直奔山上而去。此女壓抑的時間太久了,心底的情緒被完全喚醒之後,需要發泄很正常。不過發泄的方式有很多,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徹底放飛心靈,還可以鍛煉身體,絕對是最佳選擇。
迴到住處,他來到修煉室盤膝坐定,心中激動無比。
既然自己可以激發別人的創造力,為什麽不能激發自己的創造力。他之前是不知道方法,現在竟然無意中找到了。
儒家主張性善,推崇修身養性。法家主張性惡,推崇事半功倍。這兩種主張看上去無所謂對錯,他之前也一直認為“善惡之爭”純屬無聊,現在卻終於懂了。“善惡之爭”的真正根源於,人性對創造力的激發。
大道之行須知行合一,如果他認為性善,在心性修煉上就該以循循善誘為主。如果他認為性惡,修煉心性時就該以防微杜漸為主。無論善惡如何定義,二者必有主次,無法調和。
循循善誘聽上去不錯,但穀陽自忖沒那個本事,也沒那麽多時間。所以治理翡翠島,他走的是法家的路數,搭建一個法治平台,然後讓民眾自由發揮創造力。
不過打別人的孩子不心疼,輪到自己修煉,他不得不慎重。
儒家學說在銀河係人類社會流傳極廣,穀陽上初中時,就背過不少與之相關的課文,至今還記得。
性善和性惡之爭是經典儒學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是後世所有儒生的噩夢,朱熹甚至主張“不爭論”,所謂“存天理,滅人欲”是也。直到王陽明提出著名的“心學四訣”,才徹底結束善惡之爭: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時不僅是他,所有學生都被這四句話繞得稀裏糊塗,老師講得同樣是雲山霧罩,其實自己也沒搞懂。
他現在想起這四句話,卻是茅塞頓開。
這四句話說的哪裏是什麽道德善惡,分明是人性的兩麵。人性有善便有惡,正如陰陽相生。道家講“萬物負陰而抱陽”,心學追求“為善去惡”,其實是一個意思。
忽然之間,他不由懷疑那位心學宗師是不是某位大能的分身或者轉世......按照心學的標準,他在心性修煉上應該同時堅持循循善誘和防微杜漸,而在翡翠島治理上,他還要開壇布道引導民眾向善,這才是知行合一。
不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無論修身還是治國,兩者並重等於兩者皆廢。而且他還認為,偽善就去惡,去惡也是為善。正如負陰便是抱陽,抱陽即是負陰。
明明一隻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非要用兩隻手做,固然更穩,但也更麻煩。至少以他目前的修為,如果既要心存善念,又要防微杜漸,修煉速度肯定會慢一大截。
在解放人性激發創造力方麵,道家主張人性自然——是什麽就是什麽,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佛家主張“性空”,在穀陽理解,就是人性如一隻空瓶子,放進什麽就是什麽,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為了激發創造力,穀陽是一定要解放自己本性的。人是有社會的動物,人性也不能無限解放,必須有底線,否則就是獸性,甚至魔性。至於這條底線在哪裏,各家各派的標準並不一樣。
相比而言,佛家激進,道家中庸,儒家保守。所以佛家戒律最多,道家也有諸多禁忌,而儒家規矩最少,其實都是為了避免誤入歧途。
穀陽在心中一番搜羅之後,想到了《法典》。如果他相信此法有朝一日會成為世間法,就該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作為自己本性的底線。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智慧生靈,無論是否宣誓守法,都要一視同仁。
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他可以奮起反抗。如果別人的權利受到侵犯,他同樣可以仗義相助。
“有人認為法的本質是契約,因為契約建立在博弈之上,最接近於雙方利益的平衡點。但若締約雙方本身就不平等,契約便不能稱之為法。真正的法,平直如水,不偏不倚,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無論有沒有頒布實施,它都在那裏,始終執行不怠......我並非法律的創造者,而是社會的觀察者,法的尋找者。如果我發現的法就是世間固有之法,何妨以之為心法......”
穀陽如此想著,神海中忽然亮起光芒,一道道金色符**空凝聚,釋放出清晰的法則波動,意思一目了然。
這是人,乃至眾生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並非任何人賦予,是人與生俱來的屬性,或者說是人的本性。
正如鳥兒,飛翔是它的天性,如果不讓它飛,它會餓死。如果不讓魚兒遨遊,魚也會餓死。如果不讓野獸奔跑,野獸同樣會餓死。人除了動物的天性,還有社會屬性。如果不讓人與其它人交流協作,他便不能稱之為人。
穀陽目光大亮,緩緩說道:
“不破壞生態,這是我與世界的約法。”
仿佛言出法隨,話音一落,又是十數枚符**空凝聚,釋放出一股股清晰的大道韻律,意思不言而喻。
在這個世界,生態的範圍極廣,其中幾條細則還是他沒想到的。
一枚符文蘊含清晰的輪迴道韻,代表不擾亂這世界的輪迴秩序;
一枚符文蘊含因果道韻,代表不擾亂這世界的因果秩序;
還有一枚符文的韻律他從未見過,意思卻很明了,不擾亂眾生的命運。
“我靠......”
看清這道符文時,穀陽隻覺得頭皮一炸。敢情命運還可以被編排。那自己的命運呢?難道是被人編排好了的?
他不由想到當年在肯特星密洞中找到的那根龍骨,一個其它文明的遺跡,他卻知道開啟密碼,這絕對不是巧合那麽簡單。
而那根龍骨剛好是彌羅山寶庫的鑰匙,寶庫中彌羅大天尊更是跪在地上要將“輪迴本源石”送給自己,還一臉哀求的樣子,分明早就計算好了。
“難道這世間真有大能可以預知別人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別人的命運?”
穀陽沉思片刻後,搖了搖頭。這明顯不靠譜,除非將時空法則和混沌法則修煉到極致,先以時空法則推算出未來,再通過“混沌蝴蝶效應”改變未來。
“這隻在理論上可行,而且代價絕對高昂。我何德何能,配享受這種待遇......”
穀陽搖了搖頭,繼續觀察周圍的符文,目光越來越亮。
這是他和世界的契約,雖然未必就是自然法則,卻最接近自然法則。這法則既可以說是他的堅持,也可以說是他該走的道。
“我經曆的,是我走過的道。我向往的,是我要走的道。現在我還要加一句,我堅持的,才是我腳下的道。”
一語出口,所有符文飛散開去,化作一點點或明或暗的光芒。
之前,他神海中隻有元神,因為沒有其它參照,所以顯得沒有大小。此時有了參照,他才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神海到底有多大,也終於知道了自己道究竟在哪。
忽然間,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福至心靈,仿佛雙腳踩在大地上,有依有靠,能屈能伸。隻要在這條道上,他可以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想怎麽幹就怎麽幹,而不必擔心行差踏錯而招來禍端。
“原來這就是儒家追求的‘心從所欲而不逾矩’......”
穀陽豁然開朗,忽然覺得自己整個人都升華了。之前他修煉心境時都是極力摒除雜念,此時則完全不需要。
忽然間,一柄妖嬈的粉紅寶劍出現在元神旁,乃是他在銀河係斬破第一道封印時以自身欲望凝聚的智慧之劍。
此劍能不斷吸收各種欲念,讓他的意識始終保持清明。此時,智慧之劍上卻有一絲絲意念散開,漸漸化作一片片雲霧,充滿了整個神海。
穀陽語聲朗朗,說著左手連彈,一道道混沌氣息沒入雲霞公主身體各處。
雲霞公主隨後清醒,一把握住穀陽的手,眼中閃著奇光,口吐芬芳呢喃道:
“被你看見了......”
穀陽點了,沒有說話。
“那你幫不幫我......”
雲霞公主說著,目光越來越亮。
穀陽自然知道怎樣可以幫到她,再次點了點頭,卻沒有答應。
“給我......”
雲霞公主輕輕唿出口氣,睫毛一顫,眼簾緩緩垂落。
穀陽知道她要什麽,心中一陣無語,輕咳一聲道:
“我可以給你更好的!”
說著靈力爆發,卷著雲霞公主騰空而起,直奔翡翠山而去。
片刻後,他飛到了山腳下,下方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座不同顏色的靈池,每一座都有一畝大小,排成了北鬥七星的形狀。
穀陽一鬆手,直接將雲霞公主扔進了紫色的煉體池。
一聲歇斯底裏的尖叫隨後響起,震驚四野......
穀陽笑著搖了搖頭,直奔山上而去。此女壓抑的時間太久了,心底的情緒被完全喚醒之後,需要發泄很正常。不過發泄的方式有很多,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徹底放飛心靈,還可以鍛煉身體,絕對是最佳選擇。
迴到住處,他來到修煉室盤膝坐定,心中激動無比。
既然自己可以激發別人的創造力,為什麽不能激發自己的創造力。他之前是不知道方法,現在竟然無意中找到了。
儒家主張性善,推崇修身養性。法家主張性惡,推崇事半功倍。這兩種主張看上去無所謂對錯,他之前也一直認為“善惡之爭”純屬無聊,現在卻終於懂了。“善惡之爭”的真正根源於,人性對創造力的激發。
大道之行須知行合一,如果他認為性善,在心性修煉上就該以循循善誘為主。如果他認為性惡,修煉心性時就該以防微杜漸為主。無論善惡如何定義,二者必有主次,無法調和。
循循善誘聽上去不錯,但穀陽自忖沒那個本事,也沒那麽多時間。所以治理翡翠島,他走的是法家的路數,搭建一個法治平台,然後讓民眾自由發揮創造力。
不過打別人的孩子不心疼,輪到自己修煉,他不得不慎重。
儒家學說在銀河係人類社會流傳極廣,穀陽上初中時,就背過不少與之相關的課文,至今還記得。
性善和性惡之爭是經典儒學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是後世所有儒生的噩夢,朱熹甚至主張“不爭論”,所謂“存天理,滅人欲”是也。直到王陽明提出著名的“心學四訣”,才徹底結束善惡之爭: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時不僅是他,所有學生都被這四句話繞得稀裏糊塗,老師講得同樣是雲山霧罩,其實自己也沒搞懂。
他現在想起這四句話,卻是茅塞頓開。
這四句話說的哪裏是什麽道德善惡,分明是人性的兩麵。人性有善便有惡,正如陰陽相生。道家講“萬物負陰而抱陽”,心學追求“為善去惡”,其實是一個意思。
忽然之間,他不由懷疑那位心學宗師是不是某位大能的分身或者轉世......按照心學的標準,他在心性修煉上應該同時堅持循循善誘和防微杜漸,而在翡翠島治理上,他還要開壇布道引導民眾向善,這才是知行合一。
不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無論修身還是治國,兩者並重等於兩者皆廢。而且他還認為,偽善就去惡,去惡也是為善。正如負陰便是抱陽,抱陽即是負陰。
明明一隻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非要用兩隻手做,固然更穩,但也更麻煩。至少以他目前的修為,如果既要心存善念,又要防微杜漸,修煉速度肯定會慢一大截。
在解放人性激發創造力方麵,道家主張人性自然——是什麽就是什麽,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佛家主張“性空”,在穀陽理解,就是人性如一隻空瓶子,放進什麽就是什麽,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為了激發創造力,穀陽是一定要解放自己本性的。人是有社會的動物,人性也不能無限解放,必須有底線,否則就是獸性,甚至魔性。至於這條底線在哪裏,各家各派的標準並不一樣。
相比而言,佛家激進,道家中庸,儒家保守。所以佛家戒律最多,道家也有諸多禁忌,而儒家規矩最少,其實都是為了避免誤入歧途。
穀陽在心中一番搜羅之後,想到了《法典》。如果他相信此法有朝一日會成為世間法,就該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作為自己本性的底線。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智慧生靈,無論是否宣誓守法,都要一視同仁。
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他可以奮起反抗。如果別人的權利受到侵犯,他同樣可以仗義相助。
“有人認為法的本質是契約,因為契約建立在博弈之上,最接近於雙方利益的平衡點。但若締約雙方本身就不平等,契約便不能稱之為法。真正的法,平直如水,不偏不倚,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無論有沒有頒布實施,它都在那裏,始終執行不怠......我並非法律的創造者,而是社會的觀察者,法的尋找者。如果我發現的法就是世間固有之法,何妨以之為心法......”
穀陽如此想著,神海中忽然亮起光芒,一道道金色符**空凝聚,釋放出清晰的法則波動,意思一目了然。
這是人,乃至眾生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並非任何人賦予,是人與生俱來的屬性,或者說是人的本性。
正如鳥兒,飛翔是它的天性,如果不讓它飛,它會餓死。如果不讓魚兒遨遊,魚也會餓死。如果不讓野獸奔跑,野獸同樣會餓死。人除了動物的天性,還有社會屬性。如果不讓人與其它人交流協作,他便不能稱之為人。
穀陽目光大亮,緩緩說道:
“不破壞生態,這是我與世界的約法。”
仿佛言出法隨,話音一落,又是十數枚符**空凝聚,釋放出一股股清晰的大道韻律,意思不言而喻。
在這個世界,生態的範圍極廣,其中幾條細則還是他沒想到的。
一枚符文蘊含清晰的輪迴道韻,代表不擾亂這世界的輪迴秩序;
一枚符文蘊含因果道韻,代表不擾亂這世界的因果秩序;
還有一枚符文的韻律他從未見過,意思卻很明了,不擾亂眾生的命運。
“我靠......”
看清這道符文時,穀陽隻覺得頭皮一炸。敢情命運還可以被編排。那自己的命運呢?難道是被人編排好了的?
他不由想到當年在肯特星密洞中找到的那根龍骨,一個其它文明的遺跡,他卻知道開啟密碼,這絕對不是巧合那麽簡單。
而那根龍骨剛好是彌羅山寶庫的鑰匙,寶庫中彌羅大天尊更是跪在地上要將“輪迴本源石”送給自己,還一臉哀求的樣子,分明早就計算好了。
“難道這世間真有大能可以預知別人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別人的命運?”
穀陽沉思片刻後,搖了搖頭。這明顯不靠譜,除非將時空法則和混沌法則修煉到極致,先以時空法則推算出未來,再通過“混沌蝴蝶效應”改變未來。
“這隻在理論上可行,而且代價絕對高昂。我何德何能,配享受這種待遇......”
穀陽搖了搖頭,繼續觀察周圍的符文,目光越來越亮。
這是他和世界的契約,雖然未必就是自然法則,卻最接近自然法則。這法則既可以說是他的堅持,也可以說是他該走的道。
“我經曆的,是我走過的道。我向往的,是我要走的道。現在我還要加一句,我堅持的,才是我腳下的道。”
一語出口,所有符文飛散開去,化作一點點或明或暗的光芒。
之前,他神海中隻有元神,因為沒有其它參照,所以顯得沒有大小。此時有了參照,他才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神海到底有多大,也終於知道了自己道究竟在哪。
忽然間,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福至心靈,仿佛雙腳踩在大地上,有依有靠,能屈能伸。隻要在這條道上,他可以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想怎麽幹就怎麽幹,而不必擔心行差踏錯而招來禍端。
“原來這就是儒家追求的‘心從所欲而不逾矩’......”
穀陽豁然開朗,忽然覺得自己整個人都升華了。之前他修煉心境時都是極力摒除雜念,此時則完全不需要。
忽然間,一柄妖嬈的粉紅寶劍出現在元神旁,乃是他在銀河係斬破第一道封印時以自身欲望凝聚的智慧之劍。
此劍能不斷吸收各種欲念,讓他的意識始終保持清明。此時,智慧之劍上卻有一絲絲意念散開,漸漸化作一片片雲霧,充滿了整個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