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將?陸續降臨?”王軒喃喃自語。


    嶽飛轉身詢問,被告知係統消息時又一次雙眼放光,抓住王軒雙手搖晃,平靜後建議王軒立刻叫來所有軍方人物一起去村門查看。


    王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他相信嶽飛失常肯有是有原因的,很爽快的出去叫人。


    其他人反應不一,最激烈的是楊延嗣,那小子直接有股要跑的衝動,可惜在嶽飛和趙括兩人手拉腳擋下不好過分掙脫。


    王軒更加好奇,但並沒好奇太久,因為已經看見兩位中年將軍遠遠走來。


    兩個武將披掛相同,都是烏金全身甲,烏金盔,內穿灰麻襯衣,藍色披風,腳踏鱗甲武將靴,上下穿著很是工整。


    一位看似年紀稍大,中等身材,國字臉,粗濃眉,一臉笑容爽朗可掬,看起來十分容易接近,讓人感覺是位值得敬重的長者。


    另一位三十多歲上下,身材挺拔高瘦,麵相威嚴,氣勢懾人,一對深邃的眼睛顧盼生光,不怒而威,很有軍人的硬朗和風采。


    “果然不是一個!”王軒心裏暗爽。


    “小將折從阮/折德扆拜見主公!”兩位將軍直接認主,這讓王軒受寵若驚。


    “見過二位將軍!”王軒迴禮。


    “見過各位將軍!”二人繼續,還弄得挺正式。


    “見過折老將軍!”其他所有人一起躬身迴禮,狀似很恭敬。


    “老將軍?”王軒聽的蹊蹺,心裏一陣犯嘀咕。


    “噢,見過外公,外曾祖父!”人群中閃出一個大漢貓腰弱弱的行禮,但表情很靦腆,臉都不敢抬起來一些。


    “小七!你小子幹的好事!”較年輕的折德扆看起來比較嚴肅。


    那個變慫的大漢原來是楊延嗣。


    “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也有今天?”王軒暗自幸災樂禍。


    不再瞎猜,王軒直接詢問:“折將軍認識小七?”


    “哦,主公呀,那是我姥爺,另一個是我姥爺他爹!”楊延嗣鬼鬼祟祟伸出半個頭,拿手指指,偷偷小聲解釋,不過跟沒說一樣嘛,弄得王軒越來越暈。


    隨後楊延嗣小聲告訴王軒,他是在家闖禍跑出來的,一直心裏有愧,加上他姥爺素來嚴厲,這才跟小雞子似的躲在王軒身後。


    “主公明鑒,小女賽花正是嫁給楊希的父親楊業。”折德扆解釋道,旁邊更神秘的折從阮則一直麵帶微笑,隻字不語。


    “啊?您說的莫不是楊老令公的夫人,領銜楊門女將的佘賽花佘老太君?”提起楊延嗣他媽,王軒突然想起佘太君也叫賽花。


    “佘”與“折”是兩個姓,但讀音相同,當然,以王軒的造詣肯定是分不出來的。


    按楊延嗣的年紀,佘太君雖然前世德高望重,但現在可還怎麽也算不上老太君的稱唿,聽得在座各位紛紛嗤之以鼻,表情各異…


    “稟主公,您所說折賽花確是小女,但可沒多麽隆重的聲望。”折德扆一本正經的解釋。


    王軒也想明白了,不好意思的擺擺手說:“哦,抱歉,是我學藝不精,道聽途說,抱歉抱歉!”


    “謝主公理解。”折德扆說完,麵向後邊貓著的楊延嗣:“稟主公,容小將處理些家務事再來拜見可否?”


    “哦,好吧,不過說歸說,可不許私設公堂。”


    “請主公與各位將軍放心,德扆不會僭越。”


    “既然是家務事,我們就不摻和了,小七…”王軒扭頭一看楊延嗣已經鑽到嶽飛身後去了。


    “唔,主公呀,你可不能不管我呀!”在親姥爺麵前,平常一向威武雄壯的楊延嗣突然像變矮了似的。


    眼看楊延嗣這幅德行,軍人出身的折德扆更加氣不打一處來,而且主公已經放行,他更好直接麵對楊延嗣,麵色瞬間嚴肅異常:“嗯?七郎!是男人就主動站出來,婆婆媽媽成何體統?!”。


    眼看失去保護傘,楊延嗣幹脆虛張聲勢,站出來雙手叉腰:“外公!你是來抓我迴去的嗎?我可沒有錯!”


    折德扆繼繼續大喝:“哼!有錯沒錯你不知道?還用我來捉你?”


    “德扆,過了!”行禮完畢後一直未開口的折從阮站出來拍拍折德扆肩膀:“主公,此處多有不便,請原諒我們與小七詳談可否?”


    王軒躬身迴禮:“折老將軍客氣了,我們都是一家人不需如此,現在是放假時間請隨便,小七作為小輩自然要帶二位將軍四處轉轉的,稍後請由七郎帶領,讓我們與折老將軍接風洗塵。”


    折從阮雖然看起來還在中年,但渾身散發謙謙老者的氣息,令他自然而然的謙虛客氣起來。


    “小可告辭。”折從阮帶上折德扆和楊延嗣兩人轉身離開,剛才耿直暴躁的折德扆竟然也變的跟小雞子似的迴退身後。


    “恭喜主公!我們神農村再次迎來賢良降臨!”折從阮帶人走後,王猛和嶽飛同時激動的說。


    “這兩位折老將軍那麽厲害嗎?”


    嶽飛繼續解釋:“嗬嗬,不止,因為這次來的可是大名鼎鼎的折家將,十一代緊守西北國門的折家將!”


    “折家將?”


    “對,折家將!”王猛、嶽飛同時點頭。


    限於曆史記憶,嶽飛也不好過多解釋,隻要求王軒仔細查看補充說明。


    “真正的將帥世家?楊家、唿家的原型?”王軒邊看邊呢喃,係統資料還挺齊全,順便給曆史知識匱乏的王軒上了一課。


    原來折氏家族於宋朝世襲府州刺史三百年,十幾代折家男子幾乎參加了北方抗擊契丹、消滅北漢、抵禦西夏等幾乎所有軍事行動。


    而在一場又一場的戰役中,他們大多充當先鋒與統帥,尤其西夏崛起後,折氏家族更是陷入與西夏李氏漫長的苦戰之中,前仆後繼,血灑疆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折家名將。


    這個家族中,每一代都有多個出色的統帥或悍勇,一代代折家男子,既繼承了父輩優良的戰鬥基因,又從小在戰鬥中學習,直令同期胡族聞風喪膽!


    然而馳騁疆場,犧牲在所難免,折家將一代代人浴血奮戰,可歌可泣,大多年紀輕輕即戰死沙場,後世有人統計,英勇無敵的眾折家男兒平均壽命竟然隻有三十。


    學者分析,折氏家族傳襲府州,多為弟繼兄位,並非傳子,因為他們年壽不高,很多戰死的時候親子還小,而知州與皇位不同,需要有統率蕃漢各部抗擊遼、夏的能力,年齡太小是無法勝任的。


    然而,雖然世代抵抗遼、西夏、金等異族,折家向上追溯竟然也是來自於少數民族。


    是的,作為北宋西北長城,為中原漢族王朝忠心耿耿投入一場場衛國戰爭的折家,也是少數民族。


    折氏源於黨項,其時黨項族勢力最強的兩支便是拓跋氏與折氏,這無疑是一段很耐人尋味的曆史,拓跋氏後來成為黨項李氏,建立西夏王朝,頻頻威脅中原,而黨項折氏則替中原漢族王朝與契丹、西夏、金國連年血戰,獨據府州,控扼西北。


    這應該是中國民族遷移發展的一個特點,漢族先進文化對少數民族具有巨大吸引力,很多民族其實很願意融入漢族,而漢族也會展開懷抱熱心包容他們。


    事實也是如此,從秦漢以來,由北方進入黃河流域的大量民族,一部分又遷迴了原地或遷到中國以外,但相當大一部分選擇加入了漢族,而且很快完全融入漢人之中不分彼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正是來自組成他的各個民族。


    折氏家族選擇順應曆史潮流,但他們的融合有些砍砍,因為那並非是一個大一統的年代,而是處於分裂時期,民族矛盾尖銳複雜,宋、遼、夏共同逐鹿於黃河上遊,風雲激蕩、狼煙四起,折家的選擇是毅然的,但融入過程卻注定是悲壯的。


    這是在國家悲劇之下的家族悲劇,後來金兵大舉南下,滅掉北宋,製造了慘不忍睹的“靖康之恥”,中原淪陷,南宋與金國的西部界線被調整至大散關及今秦嶺以南,折家被拋棄了,他們世代鎮守的府州從此孤懸海外。


    金將婁宿來攻,府州陷入糧盡援絕的處境,折可求降金,成為折家將的一大汙點,後人至今無不扼腕歎息。也是,曆史又怎麽可能總是完美的?


    折可求也是一員猛將,曾跟童貫先平方臘,再擒宋江,他降金後,仍然掌重兵鎮守府州,卻終究不被金國信任,最終更被金人設計毒死,折可求的兒子折彥文苦苦支撐到第二年三月,這才抵抗不住西夏的猛攻,攜家人奔河東,自此府州徹底淪陷。


    折彥文離城而去的時候,應該是熱淚長流的,因為折家先輩三百年來世代守護的府州在他手裏丟失了。


    折家同代“彥”字輩的傑出人物名叫折彥質,也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名將。


    金軍攻打開封時,他與姚古、種師中率兵勤王,在南關、黃河等地與金兵血戰,後在南宋朝廷任職,曾與嶽飛、韓世忠等協力抗金,一度進入南宋朝廷最高領導集團。


    但是在南宋初年投降派當權的年代,折彥質這種無時無刻不拚命想打迴老家的將領,其遭遇可想而知。他因為譴責秦檜的投降行徑,連遭貶逐,秦檜死後他才得以複出,但已垂垂老矣!


    折彥質和他的後代再也沒有迴到府州,國土淪陷,祖輩陵墓已被搗毀,家園再也迴不去了。


    身為武將的折彥質同時擅長詩文,這在以往折氏家族中是不多見的,他的後人留在南方開枝散葉,逐漸開始以文為生。


    但流淌武將血脈的折家人始終不擅長舞文弄墨,他們在曆史上無法以文著名,從此終於湮滅於曆史長河之中。


    曆史是無情的,楊家將通過民間演義家喻戶曉的時候,列傳十一世,名將數十員,堪稱中國之最的折家將卻默然無聞。是因為折姓原來屬於黨項族嗎?還是因為折氏最後一任府州知州折可求降金的汙點?這些不得而知,折家湮沒,僅留的折太君也被改成了“佘太君”,雖然大名鼎鼎,卻被永遠抹去了她所驕傲的家族印記。


    了解折家的激情與悲壯,王軒忍不住仰天長歎,同時內心驟然放鬆,因為突然想通一個困擾好久的問題:“天命至強,但並不一定非要與命運抗爭,實際上自第一日起風雲早已提醒,命運不必一定要改,因為正在重新創造,一切皆有可能!”


    “那麽就拭目以待!”王軒奮奮狀。


    (未完待續)


    ps:對不起,補課了解此段曆史作者過於激動,以我的水平已經無法寫出心中對折家先烈的崇敬惋惜之情,在此致以誠摯的歉意,表達一下,有可能過了,再次感謝朋友們的支持與厚愛,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限之三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言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言玉並收藏無限之三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