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突然收縮了十年時間。它將我和其他所有人一下子彈迴到一九九一年的二月十七日,當時對於我是早上七點五十一分,站在加利福尼亞聖迭戈市血庫前的一隊人中間。
“然而,出於某個隻有宇宙自己知道的原因,它決定至少暫時取消家庭團聚。它繼續膨脹。如果有派別的話,哪個派別投了關鍵的一票,決定擴展還是收縮,這點我不得而知。盡管我已活了八十四年,如果把重播算進去就是九十四歲,還有許多關於宇宙的問題仍然是我所難以迴答的。
“現在有人在說,‘重播’連續十年,隻缺四天,說明上帝是存在的,也說明他用的是十進製。他們說,他像我們一樣有十個手指和十個腳趾,做算術時用來扳著數。”
我相信,在那之後,再沒有人能如此大膽機智地描繪“時光倒流”這一假設——拜托,那可是整個宇宙!但馮尼古特的幽默感從不會因為對方是宇宙或是上帝而有任何收斂。好吧,雖然我試圖在小說中向這位黑色幽默的大師致敬,但整體來看,似乎並不算成功——瞧,我在小說中硬是為“時震”安上了一個科學解釋,以及那一連串的謀殺、陰謀、心理分析,以及一環扣一環的情節推進……一切看上去都充斥著廉價的“理科生思維”,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卻遠遠稱不上“機智”。但至少有一點令我自豪——整個故事,雖然缺乏幽默感,卻足夠黑色!
當看完《時震》時,我就在想,或許我這輩子都無法像馮尼古特那樣寫作,但我編故事的才能,總要用在什麽地方——“時震”這個點子就像一個火花,在一瞬間照亮了整個故事的格局:一樁連環謀殺、一次時光倒退、一個硬漢派的偵探、一個出人意料的兇手、幾人互相牽扯的命運,引出最終的那個伸手不見五指的結局。當然,最初,一切都沒那麽清晰,隻有大致的輪廓——我知道我要寫的是一個令我激動的故事:因為時光倒退,一名偵探迴到了連環謀殺案發生之前,他所要做的,就是去偵破一樁“尚未發生的謀殺案”,但很快他就發現,事情遠沒他想像的那樣簡單……
我讓故事在腦海中反複演進。在上下班的途中,謀殺正在我的腦海中發生,我考慮著兇手怎樣誘騙受害者才顯得合理,使用怎樣的手段拋屍才能消滅罪證——直到我意識到自己坐過站為止;睡前的時間也屬於這個故事,我考慮著該讓哪些線索被帶到“時震”之前,才能讓故事天衣無縫,偵探要怎樣行動,才會誤入命運的歧途,就在這些想像中,我不知不覺地睡去,然後發一整夜的噩夢。
編故事的那些日子,還真是折磨人!
必須承認的是,相比把腦力費在如馮尼古特的《時震》《五號屠場》這樣的小說上,我其實更喜歡拿羅伯特·索耶、弗諾·文奇、傑弗裏·迪佛、邁克爾·康納利、丹尼斯·勒翰,以及《csi》來打發空閑——是的,我其實並不比大多數的暢銷小說迷、科幻迷、美劇迷們更有出息,我隻是偶爾拿大師作品來裝裝門麵而已。所以,自從在屏幕上打出第一個字開始,我就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我要寫的是怎樣一部小說——它必須好看,讓讀者被其吸引,讀起來卻毫無負擔的那種“好看”,但無論它多好看,都不會被讀第二遍,這就是作為一部偵探小說所背負的命運;它可能被人提及、誇獎,在這一點上我還有那麽點兒小小的自信,但它永遠也無法與那些我所尊敬的“大師作品”相提並論——如果能被認為是一部“致敬之作”,一部“在結構上有所突破的科幻小說”,一部“讓人驚喜的偵探小說”,無論是哪一種評價,都已能讓我偷笑了。它注定要被擺在“通俗小說”的書架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是隨便寫寫的——我可以向你保證,這是一部傾注了心血的、認真的科幻推理小說。
你大概猜不到,一個大學物理重修兩次的所謂“理科生”,要理解“宇宙的熵”這個概念,並運用到小說中作為“時震”的理論基礎,是件多困難的事——雖然在整部小說中,這些理論隻是不起眼的幾行字;你恐怕也無法想像,為了小說中犯罪心理學、痕跡鑒證學、警方組織架構、日文名字的英語發音,以及出現在小說中的車型、槍型的準確,我查閱了多少資料——它們加起來大概遠遠超過這部小說的字數。我從沒去過匹茲堡,甚至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都不能算是出過國——當時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是北京和香港——最初,我求助於穀歌地圖和穀歌地球,以期能搞清楚我想寫的城市的地理環境,但我很快發現,想在一幅我完全不熟悉的英文版城市地圖加衛星照片上找到我想要的那些地標簡直是癡心妄想,地圖可不會告訴你哪裏是警察局,哪裏是飯店,哪裏是紅燈區。於是我隻好打電話給我在美國的同學——下午2點——他先是用有氣無力的聲音提醒我美國和中國有半天的時差,然後對我吼叫道,我他媽的住在舊金山,離匹茲堡比上海離北京還遠哪!我隻好認輸了——於是有了“文中所有關於匹茲堡市的地理狀況,均為作者杜撰,請勿考證”這條注釋——那些路名,就像所有的人名一樣,全是我編出來的。
至於為什麽要選匹茲堡這樣一個遠開半個地球,沒什麽人知道的美國城市作為小說的舞台,而不是就近選在我所在的上海——其一,就當是我的一點私心,要維護我的城市吧,上海的“都市傳說”已經夠多了,我可不想再添上一個“連環殺手”;其二,既然是“遠開半個地球,沒什麽人知道”——寫起來不是更方便嗎?就原諒我小小偷個懶吧,這部《時間中的偵探》作為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從火花一閃,到構思,到動筆,到完成,再到與編輯溝通、反複修改的這兩年多中,的確是坎坷而艱辛的。
而最終我看著文件管理器中那個叫做《時間中的偵探(定稿)》的文件時,其成就感也難以用言語表達。
我知道你一定不同意——但我還是要說,寫作真是世界上最累人的工作之一——但是好在,我真心喜歡這份工作。
最後,要感謝那些給予我的小說好評,並始終鼓勵我寫下去的朋友,沒有你們,我說不定早已中途放棄。
更要感謝我的妻子對我的支持,容忍我在寫作的日子裏日夜顛倒、黑白不分的生活——每每你需要人陪逛街、陪吃飯、陪健身的時候我卻不是在寫稿,就是在睡覺。
最後,也要感謝這本書的讀者們——衷心希望當你們捧起這本書後,能夠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
“然而,出於某個隻有宇宙自己知道的原因,它決定至少暫時取消家庭團聚。它繼續膨脹。如果有派別的話,哪個派別投了關鍵的一票,決定擴展還是收縮,這點我不得而知。盡管我已活了八十四年,如果把重播算進去就是九十四歲,還有許多關於宇宙的問題仍然是我所難以迴答的。
“現在有人在說,‘重播’連續十年,隻缺四天,說明上帝是存在的,也說明他用的是十進製。他們說,他像我們一樣有十個手指和十個腳趾,做算術時用來扳著數。”
我相信,在那之後,再沒有人能如此大膽機智地描繪“時光倒流”這一假設——拜托,那可是整個宇宙!但馮尼古特的幽默感從不會因為對方是宇宙或是上帝而有任何收斂。好吧,雖然我試圖在小說中向這位黑色幽默的大師致敬,但整體來看,似乎並不算成功——瞧,我在小說中硬是為“時震”安上了一個科學解釋,以及那一連串的謀殺、陰謀、心理分析,以及一環扣一環的情節推進……一切看上去都充斥著廉價的“理科生思維”,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卻遠遠稱不上“機智”。但至少有一點令我自豪——整個故事,雖然缺乏幽默感,卻足夠黑色!
當看完《時震》時,我就在想,或許我這輩子都無法像馮尼古特那樣寫作,但我編故事的才能,總要用在什麽地方——“時震”這個點子就像一個火花,在一瞬間照亮了整個故事的格局:一樁連環謀殺、一次時光倒退、一個硬漢派的偵探、一個出人意料的兇手、幾人互相牽扯的命運,引出最終的那個伸手不見五指的結局。當然,最初,一切都沒那麽清晰,隻有大致的輪廓——我知道我要寫的是一個令我激動的故事:因為時光倒退,一名偵探迴到了連環謀殺案發生之前,他所要做的,就是去偵破一樁“尚未發生的謀殺案”,但很快他就發現,事情遠沒他想像的那樣簡單……
我讓故事在腦海中反複演進。在上下班的途中,謀殺正在我的腦海中發生,我考慮著兇手怎樣誘騙受害者才顯得合理,使用怎樣的手段拋屍才能消滅罪證——直到我意識到自己坐過站為止;睡前的時間也屬於這個故事,我考慮著該讓哪些線索被帶到“時震”之前,才能讓故事天衣無縫,偵探要怎樣行動,才會誤入命運的歧途,就在這些想像中,我不知不覺地睡去,然後發一整夜的噩夢。
編故事的那些日子,還真是折磨人!
必須承認的是,相比把腦力費在如馮尼古特的《時震》《五號屠場》這樣的小說上,我其實更喜歡拿羅伯特·索耶、弗諾·文奇、傑弗裏·迪佛、邁克爾·康納利、丹尼斯·勒翰,以及《csi》來打發空閑——是的,我其實並不比大多數的暢銷小說迷、科幻迷、美劇迷們更有出息,我隻是偶爾拿大師作品來裝裝門麵而已。所以,自從在屏幕上打出第一個字開始,我就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我要寫的是怎樣一部小說——它必須好看,讓讀者被其吸引,讀起來卻毫無負擔的那種“好看”,但無論它多好看,都不會被讀第二遍,這就是作為一部偵探小說所背負的命運;它可能被人提及、誇獎,在這一點上我還有那麽點兒小小的自信,但它永遠也無法與那些我所尊敬的“大師作品”相提並論——如果能被認為是一部“致敬之作”,一部“在結構上有所突破的科幻小說”,一部“讓人驚喜的偵探小說”,無論是哪一種評價,都已能讓我偷笑了。它注定要被擺在“通俗小說”的書架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是隨便寫寫的——我可以向你保證,這是一部傾注了心血的、認真的科幻推理小說。
你大概猜不到,一個大學物理重修兩次的所謂“理科生”,要理解“宇宙的熵”這個概念,並運用到小說中作為“時震”的理論基礎,是件多困難的事——雖然在整部小說中,這些理論隻是不起眼的幾行字;你恐怕也無法想像,為了小說中犯罪心理學、痕跡鑒證學、警方組織架構、日文名字的英語發音,以及出現在小說中的車型、槍型的準確,我查閱了多少資料——它們加起來大概遠遠超過這部小說的字數。我從沒去過匹茲堡,甚至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都不能算是出過國——當時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是北京和香港——最初,我求助於穀歌地圖和穀歌地球,以期能搞清楚我想寫的城市的地理環境,但我很快發現,想在一幅我完全不熟悉的英文版城市地圖加衛星照片上找到我想要的那些地標簡直是癡心妄想,地圖可不會告訴你哪裏是警察局,哪裏是飯店,哪裏是紅燈區。於是我隻好打電話給我在美國的同學——下午2點——他先是用有氣無力的聲音提醒我美國和中國有半天的時差,然後對我吼叫道,我他媽的住在舊金山,離匹茲堡比上海離北京還遠哪!我隻好認輸了——於是有了“文中所有關於匹茲堡市的地理狀況,均為作者杜撰,請勿考證”這條注釋——那些路名,就像所有的人名一樣,全是我編出來的。
至於為什麽要選匹茲堡這樣一個遠開半個地球,沒什麽人知道的美國城市作為小說的舞台,而不是就近選在我所在的上海——其一,就當是我的一點私心,要維護我的城市吧,上海的“都市傳說”已經夠多了,我可不想再添上一個“連環殺手”;其二,既然是“遠開半個地球,沒什麽人知道”——寫起來不是更方便嗎?就原諒我小小偷個懶吧,這部《時間中的偵探》作為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從火花一閃,到構思,到動筆,到完成,再到與編輯溝通、反複修改的這兩年多中,的確是坎坷而艱辛的。
而最終我看著文件管理器中那個叫做《時間中的偵探(定稿)》的文件時,其成就感也難以用言語表達。
我知道你一定不同意——但我還是要說,寫作真是世界上最累人的工作之一——但是好在,我真心喜歡這份工作。
最後,要感謝那些給予我的小說好評,並始終鼓勵我寫下去的朋友,沒有你們,我說不定早已中途放棄。
更要感謝我的妻子對我的支持,容忍我在寫作的日子裏日夜顛倒、黑白不分的生活——每每你需要人陪逛街、陪吃飯、陪健身的時候我卻不是在寫稿,就是在睡覺。
最後,也要感謝這本書的讀者們——衷心希望當你們捧起這本書後,能夠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