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抱拳道:“大人有召,下官哪敢遲到半步。隻是下官臨出門時,剛巧碰到從代郡一路馳迴的軍尉,聽他稟報軍務,耽擱一刻,是以遲了。”
“哦?”奉陽君急問,“是何軍務,這也說說。”
“迴稟相國,前日辰時,晉陽的兩萬軍馬已至代郡。眼下代郡兵馬驟多,糧草吃緊,公子範使他迴來催撥糧草。”
“嗯,你可直接上報安陽君,要他加撥軍糧一萬五千石。”
“下官遵命。”
“燕人那兒可有音訊?”
“公子魚正在武陽招兵買馬,待機起事。”
“嗯,”奉陽君點頭道,“如此甚好。公子魚若能成功,我可得燕。得燕,大事可定矣。”
聞聽此言,禦史不無惶惑地望著奉陽君:“下官有一事不明。君上久臥病榻,殿下乳臭未幹,大人在朝一言九鼎,百官敬服,正是舉事良機。依下官愚見,隻要大人登高一唿,百官必會群起響應,大人承繼大統當如探囊取物一般,為何卻在這裏舍近求遠,繞如此之大的彎路?”
“是啊,”司徒亦道,“大人,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啊!”
“唉,”奉陽君看一眼禦史,長歎一聲,“這樁事體真要如你等所說的囊中取物,本公五年前早就舉事了,何待今日?”輕輕咳嗽一聲,“別的不說,單是君上一人,你們就沒吃透。”
“什麽君上?”禦史爭辯,“當年若不是大人幫他,君上何能坐上龍位?這些年來,若不是大人鼎力扶持,南征北戰,君上的龍位何能坐穩?再觀君上,每逢上朝,唯唯諾諾,大小事體全無主張,皆求助於大人決斷,哪裏像是高高在上的君上?”
禦史此言一出,眾臣盡皆附和,一片喧嘩。
奉陽君重重咳嗽一聲,壓住眾人,搖頭歎道:“唉,你們這是隻看表相,不明內中啊!別看趙語唯唯諾諾,行事卻是柔中帶刺,綿裏藏針。朝中諸事,你們也都看到了,別的不說,單說這幾年,趙語肯聽本公的都是何事?無非是些芝麻蒜皮,但凡大事,諸如邯鄲衛戍、宮城禁軍、糧草輜重、田畝賦稅,他何時聽過本公的?他將瑣事交予本公,卻將要害或交予安陽君,或握在自己手裏,所有這些,你們哪裏知道?”
經他這麽一說,眾臣也都低下頭去。
奉陽君抬眼緩緩掃過眾人,目光落在禦史身上:“安陽君那兒可有動靜?”
“迴稟大人,”禦史奏道,“微臣前日專程拜訪中大夫樓緩,聽他口氣,安陽君似是傾向於大人。”
“哦?”奉陽君眼睛大睜,“樓緩怎麽說?”
“樓緩對下官說,有一日,他與安陽君論及時局,安陽君閉目有頃,隻說四個字,‘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奉陽君思忖有頃,點頭道,“嗯,有意思!”
司徒卻是一頭霧水,抬頭問道:“敢問大人,‘老馬識途’有何深意?”
奉陽君微微一笑:“你等有所不知,當年先君駕崩,趙語是太子,剛好出巡晉陽,長兄趙渫陰結幾位諸臣,矯詔謀位,其中有趙範、趙豹、安陽君和本公。趙渫本為太子,因其為人歹毒,舉止輕浮,心狠手辣,被先君廢去太子之位,改立趙語。本公知其為人,也知其不足以成事,決定不跟他趟這一趟渾水。本公雖然這麽想,心裏卻不踏實,去找安陽君謀議,安陽君即以‘老馬識途’作答!”
司徒仍舊不解,撓撓頭皮:“下官愚笨,請大人詳解。”
“你是夠笨的!”奉陽君望著他嗬嗬笑道,“‘老馬識途’就是知時識勢。那年,安陽君既知公子渫難成大事,又見本公不從,當然是跟著本公轉了。他心裏這麽想,話卻不能明說,本公聽了,心中自是有數。果如其然,在本公設法穩住公子渫,暗請趙語迴宮之後,安陽君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太子,然後才是趙豹。公子渫見大家都不支持他,方知大勢已去,倉皇逃出邯鄲,潛往鄭地去了。”
聽奉陽君講出這段往事,眾臣皆是一驚。
禦史大夫接道:“大人解的是,樓緩本是安陽君的門人,此前對微臣頗有微詞,近日卻是親近起來。微臣認為,裏麵定有深意!”
“嗯,”奉陽君微微點頭,“安陽君真要這麽說過,倒有意思。”轉向申孫,“申孫,你速備車,本公望望他去。”
奉陽君驅車馳至,安陽君躬身迎出府門,寒暄過後,攜其手直入後堂。二人分賓主坐定,奉陽君抬頭望向安陽君額角的白發,似吃一驚:“幾日不見,四弟的額角就有白發了。”
安陽君笑道:“額角前年就泛白了,三哥是個大忙人,不曾在意就是。”
“是啊,是啊,”奉陽君亦笑一聲,“國事家事一大堆兒,忙得我暈頭轉向,找不到北。這一陣兒剛說要歇口氣,君兄卻又躺倒了,你說這……唉,真是急死人哪!”
“是啊,”安陽君順口應道,“國事家事打總兒壓在三哥頭上,真也難為三哥了!”
“嗨,說這些幹啥!”奉陽君苦笑一聲,抬頭道,“說起君兄,這些日子我也不舒服,竟是沒有進宮看他。聽說四弟前日去過洪波台,可知君兄龍體如何?”
“不瞞三哥,”安陽君輕輕搖頭,“君兄龍體時好時壞。聽禦醫說,傷寒雖有好轉,癆病卻是重了。百病之中,唯有癆病難治。”略頓一下,長歎一聲,“唉,君兄也是,身子壯得原本就跟鐵打一般,誰想這……前後沒有幾日,說垮也就垮了。君兄一見小弟,甚是傷感,再三叮囑小弟,要小弟多加保養。”意味雋永地又歎一聲,“唉,人生啊——”
“四弟,”奉陽君斂神正色,“保重身體固然要緊,江山社稷更是重要。愚兄此來,就是想與四弟講講此事的。”
“三兄請講。”
“聽四弟這麽說來,君兄之病恐怕撐不了多久。愚兄在想,萬一君兄……愚兄是說,萬一山陵崩,四弟可有考慮?”
安陽君沉思良久,反問他道:“三哥意下如何?”
“唉,”奉陽君輕歎一聲,“雍兒年幼不說,又生性懦弱,優柔寡斷,不足以處當今亂世。四弟德高望重,甚得臣民之心,”兩眼直盯安陽君,“愚兄這裏存下一念,萬一山陵崩,為趙室社稷計,愚兄決定輔佐四弟承繼大統之位!”
“三哥!”安陽君趕忙拱起雙手推拒,“此事萬萬不可!”
“四弟不必過謙!”奉陽君加重語氣,“我等兄弟皆是先君骨血,君兄可以承繼大統,四弟德才兼具,有何不可?再說,弟承兄位,也不是僭越,是古來慣製!”
“三兄抬愛,愚弟感激涕零。”安陽君再次推拒,“隻是三哥有所不知,愚弟雖然不才,卻有自知之明。若論才識,莫說是君兄,我們兄弟中,無論哪一個亦勝愚弟多矣!”
奉陽君身子趨前:“三弟之意是——”
“萬一山陵崩,四弟唯聽三兄吩咐。”
“謝四弟抬愛!”奉陽君麵現喜色,連連作揖,“四弟之言,愚兄記牢了。四弟先忙,愚兄告辭。”起身揖別。
安陽君送到府外,返身迴至後堂,剛要坐下,樓緩急急走進,在他耳邊如此這般低語一陣。
安陽君眉頭略皺,思忖有頃,點頭道:“既是君上之意,你就安排去吧。”
“大人,”樓緩不解地問,“君上這麽做,豈不是為虎添翼嗎?”
安陽君微微一笑:“為虎添翼,首先也得是個虎呀。”
“大人是說,”樓緩似是仍不明白,兩眼望著安陽君,“相國不是隻虎?”
“要是隻虎,他還能活到今日?”
“哦?”奉陽君急問,“是何軍務,這也說說。”
“迴稟相國,前日辰時,晉陽的兩萬軍馬已至代郡。眼下代郡兵馬驟多,糧草吃緊,公子範使他迴來催撥糧草。”
“嗯,你可直接上報安陽君,要他加撥軍糧一萬五千石。”
“下官遵命。”
“燕人那兒可有音訊?”
“公子魚正在武陽招兵買馬,待機起事。”
“嗯,”奉陽君點頭道,“如此甚好。公子魚若能成功,我可得燕。得燕,大事可定矣。”
聞聽此言,禦史不無惶惑地望著奉陽君:“下官有一事不明。君上久臥病榻,殿下乳臭未幹,大人在朝一言九鼎,百官敬服,正是舉事良機。依下官愚見,隻要大人登高一唿,百官必會群起響應,大人承繼大統當如探囊取物一般,為何卻在這裏舍近求遠,繞如此之大的彎路?”
“是啊,”司徒亦道,“大人,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啊!”
“唉,”奉陽君看一眼禦史,長歎一聲,“這樁事體真要如你等所說的囊中取物,本公五年前早就舉事了,何待今日?”輕輕咳嗽一聲,“別的不說,單是君上一人,你們就沒吃透。”
“什麽君上?”禦史爭辯,“當年若不是大人幫他,君上何能坐上龍位?這些年來,若不是大人鼎力扶持,南征北戰,君上的龍位何能坐穩?再觀君上,每逢上朝,唯唯諾諾,大小事體全無主張,皆求助於大人決斷,哪裏像是高高在上的君上?”
禦史此言一出,眾臣盡皆附和,一片喧嘩。
奉陽君重重咳嗽一聲,壓住眾人,搖頭歎道:“唉,你們這是隻看表相,不明內中啊!別看趙語唯唯諾諾,行事卻是柔中帶刺,綿裏藏針。朝中諸事,你們也都看到了,別的不說,單說這幾年,趙語肯聽本公的都是何事?無非是些芝麻蒜皮,但凡大事,諸如邯鄲衛戍、宮城禁軍、糧草輜重、田畝賦稅,他何時聽過本公的?他將瑣事交予本公,卻將要害或交予安陽君,或握在自己手裏,所有這些,你們哪裏知道?”
經他這麽一說,眾臣也都低下頭去。
奉陽君抬眼緩緩掃過眾人,目光落在禦史身上:“安陽君那兒可有動靜?”
“迴稟大人,”禦史奏道,“微臣前日專程拜訪中大夫樓緩,聽他口氣,安陽君似是傾向於大人。”
“哦?”奉陽君眼睛大睜,“樓緩怎麽說?”
“樓緩對下官說,有一日,他與安陽君論及時局,安陽君閉目有頃,隻說四個字,‘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奉陽君思忖有頃,點頭道,“嗯,有意思!”
司徒卻是一頭霧水,抬頭問道:“敢問大人,‘老馬識途’有何深意?”
奉陽君微微一笑:“你等有所不知,當年先君駕崩,趙語是太子,剛好出巡晉陽,長兄趙渫陰結幾位諸臣,矯詔謀位,其中有趙範、趙豹、安陽君和本公。趙渫本為太子,因其為人歹毒,舉止輕浮,心狠手辣,被先君廢去太子之位,改立趙語。本公知其為人,也知其不足以成事,決定不跟他趟這一趟渾水。本公雖然這麽想,心裏卻不踏實,去找安陽君謀議,安陽君即以‘老馬識途’作答!”
司徒仍舊不解,撓撓頭皮:“下官愚笨,請大人詳解。”
“你是夠笨的!”奉陽君望著他嗬嗬笑道,“‘老馬識途’就是知時識勢。那年,安陽君既知公子渫難成大事,又見本公不從,當然是跟著本公轉了。他心裏這麽想,話卻不能明說,本公聽了,心中自是有數。果如其然,在本公設法穩住公子渫,暗請趙語迴宮之後,安陽君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太子,然後才是趙豹。公子渫見大家都不支持他,方知大勢已去,倉皇逃出邯鄲,潛往鄭地去了。”
聽奉陽君講出這段往事,眾臣皆是一驚。
禦史大夫接道:“大人解的是,樓緩本是安陽君的門人,此前對微臣頗有微詞,近日卻是親近起來。微臣認為,裏麵定有深意!”
“嗯,”奉陽君微微點頭,“安陽君真要這麽說過,倒有意思。”轉向申孫,“申孫,你速備車,本公望望他去。”
奉陽君驅車馳至,安陽君躬身迎出府門,寒暄過後,攜其手直入後堂。二人分賓主坐定,奉陽君抬頭望向安陽君額角的白發,似吃一驚:“幾日不見,四弟的額角就有白發了。”
安陽君笑道:“額角前年就泛白了,三哥是個大忙人,不曾在意就是。”
“是啊,是啊,”奉陽君亦笑一聲,“國事家事一大堆兒,忙得我暈頭轉向,找不到北。這一陣兒剛說要歇口氣,君兄卻又躺倒了,你說這……唉,真是急死人哪!”
“是啊,”安陽君順口應道,“國事家事打總兒壓在三哥頭上,真也難為三哥了!”
“嗨,說這些幹啥!”奉陽君苦笑一聲,抬頭道,“說起君兄,這些日子我也不舒服,竟是沒有進宮看他。聽說四弟前日去過洪波台,可知君兄龍體如何?”
“不瞞三哥,”安陽君輕輕搖頭,“君兄龍體時好時壞。聽禦醫說,傷寒雖有好轉,癆病卻是重了。百病之中,唯有癆病難治。”略頓一下,長歎一聲,“唉,君兄也是,身子壯得原本就跟鐵打一般,誰想這……前後沒有幾日,說垮也就垮了。君兄一見小弟,甚是傷感,再三叮囑小弟,要小弟多加保養。”意味雋永地又歎一聲,“唉,人生啊——”
“四弟,”奉陽君斂神正色,“保重身體固然要緊,江山社稷更是重要。愚兄此來,就是想與四弟講講此事的。”
“三兄請講。”
“聽四弟這麽說來,君兄之病恐怕撐不了多久。愚兄在想,萬一君兄……愚兄是說,萬一山陵崩,四弟可有考慮?”
安陽君沉思良久,反問他道:“三哥意下如何?”
“唉,”奉陽君輕歎一聲,“雍兒年幼不說,又生性懦弱,優柔寡斷,不足以處當今亂世。四弟德高望重,甚得臣民之心,”兩眼直盯安陽君,“愚兄這裏存下一念,萬一山陵崩,為趙室社稷計,愚兄決定輔佐四弟承繼大統之位!”
“三哥!”安陽君趕忙拱起雙手推拒,“此事萬萬不可!”
“四弟不必過謙!”奉陽君加重語氣,“我等兄弟皆是先君骨血,君兄可以承繼大統,四弟德才兼具,有何不可?再說,弟承兄位,也不是僭越,是古來慣製!”
“三兄抬愛,愚弟感激涕零。”安陽君再次推拒,“隻是三哥有所不知,愚弟雖然不才,卻有自知之明。若論才識,莫說是君兄,我們兄弟中,無論哪一個亦勝愚弟多矣!”
奉陽君身子趨前:“三弟之意是——”
“萬一山陵崩,四弟唯聽三兄吩咐。”
“謝四弟抬愛!”奉陽君麵現喜色,連連作揖,“四弟之言,愚兄記牢了。四弟先忙,愚兄告辭。”起身揖別。
安陽君送到府外,返身迴至後堂,剛要坐下,樓緩急急走進,在他耳邊如此這般低語一陣。
安陽君眉頭略皺,思忖有頃,點頭道:“既是君上之意,你就安排去吧。”
“大人,”樓緩不解地問,“君上這麽做,豈不是為虎添翼嗎?”
安陽君微微一笑:“為虎添翼,首先也得是個虎呀。”
“大人是說,”樓緩似是仍不明白,兩眼望著安陽君,“相國不是隻虎?”
“要是隻虎,他還能活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