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起身叩拜:“大王若有此誌,張儀也就不虛此行了。”
聽聞此言,無疆雄心勃起,將張儀拉起,不無感慨:“不瞞張子,威服天下,正是無疆所欲!張子想必也看到了,無疆征調舟、陸三軍二十一萬,本為稱霸中原。今日看來,此誌小了,無疆當效法武王,掌握湛瀘,一統天下!”
“好!”張儀拱手道,“大王欲得湛瀘,張儀願效微勞!”
無疆揖道:“有張子在側,無疆大業可成矣!”
“說起此事,”張儀轉入正題,“張儀敢問大王,大軍結集於此,可為征伐齊地?”
“正是!”無疆不無自豪,“無疆欲分舟、陸兩路伐齊,張子意下如何?”
張儀沉思良久,重重搖頭:“避虛而擊實,舍本而求末,張儀竊以為不可。”
“哦?”無疆驚道,“張子教我!”
“如果不出草民所料,”張儀目視無疆,振振有辭,“大王必以三路攻齊,一路佯攻長城,一路繞至長城背後,截斷田忌退路,更有舟師由海路避實搗虛,直入臨淄。草民臆猜,敢問大王是否?”
無疆目瞪口呆,好半天,方才迴過神來,抱拳問道:“如此絕密,張子何以知之?”
張儀微微一笑,亦拱手道:“在儀這裏,天下沒有絕密。”
無疆歎服:“是是是,無疆忘了,張子是鬼穀先生高徒。”
“高徒不敢稱。”張儀應道,“儀竊以為,大王之策,不足以破齊。”
“請張子詳解。”
“大王請看,”張儀挪動盤碟,隨手擺出形勢圖,“此為長城,易守難攻,齊人更有強弓火弩守候。此為魯境,大王第二路奇兵必由此插入,但據儀所知,齊人早有防備,齊公已經密晤魯公,兩國合力,在此布下巨形口袋,專候大王兵馬。至於大王舟師,齊人早在沿海各地布下警戒,尤其是臨淄一線,更是森嚴壁壘。舟師擅水戰,不習陸戰,齊人不下水,隻在陸上等候,大王水師之優勢即告不存。”
張儀的分析入情入理,無疆聽得毛骨悚然,半晌講不出話。
“這且不說,”張儀不依不饒,繼續陳辭,“大王伐齊,另有三不利。”
“是何三不利?”無疆急問。
“大王伐齊,出師無名,而齊人保家衛國,是為義戰,此其一也;齊地富饒,兵精糧足,又在家門口作戰,後顧無憂,而大王粟米卻要不遠千裏以舟船運送,更有楚人在後,時刻擔心其乘虛而入,此其二也;大王兵士多自江南水鄉而來,習水戰,不習陸戰,久居北方,必不服水土,戰力自失,此其三也。”
無疆長吸一氣,良久無語。
“大王,”張儀接道,“有此三弊,儀是以認為,大王伐齊為不智之舉。”
“唉,”無疆長歎一聲,“是倫奇誤我!以張子之見,無疆該當如何?”
“欲得湛瀘,大王可掉頭伐楚。”
無疆眼睛大睜:“伐楚?”
“是的!”張儀加強語氣,“楚地廣袤,楚民眾多,大王隻要得楚,即得天下大半。楚、越之民何止千萬,大王揮手之間,即可征調大軍百萬。大王若以百萬雄師北伐中原,中原還不望風披靡?”
“這……”無疆不無憂慮,“張子所言雖有道理,但楚地廣袤,楚民眾多,無疆伐楚,實無勝算呐!”
張儀爆出一笑:“大王何以如此懼楚呢?”
無疆多少有些尷尬:“不是懼他,是事發陡然,無疆愚鈍,一時未想明白,還望張子指點。”
“在儀看來,”張儀笑道,“不是越人懼楚,而是楚懼越人。”
“哦?”無疆大是驚異,“此話何解?”
“大王記得吳王闔閭嗎?闔閭僅以吳國之力,數萬之眾,一舉擊敗楚國數十萬大軍,取其郢都,掘其陵墓。吳軍如此了得,卻為越人所破,越人豈不勝過吳人?大王今有吳越之眾,更有雄師二十一萬,遠非昔日闔閭所比,楚人何能不懼?”
經張儀這麽一比較,無疆不得不服,點頭道:“嗯,張子所言,句句真實。請問張子,如果伐楚,無疆可有幾成勝算?”
“不是幾成,而是完勝!”
“完勝?”無疆似是不信,目視張儀,“請張子詳解!”
“大王請聽!”張儀雙眉飛揚,“兩國相爭,得天時、地利、人和者勝。楚有景、昭、屈、鬥、黃、項等八大世族,長期內爭,如一盤散沙。反觀越人,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如一隻拳頭。以拳頭對散沙,大王首奪人和。楚地多水鄉,越人習水戰。楚地多平原,越人多山地。楚人若是攻越,山地易守難攻;越人若是伐楚,平原易攻難守。兩相比照,大王次占地利。時下楚國重兵盡在西北,東北與中原對壘,楚軍精銳正與魏、宋死戰。據儀所知,魏將龐涓已奪陘山十數城池,斬首楚將景合以下將士六萬,逼攻項城;昭陽已從宋國撤軍,與魏短兵相接;依昭陽之才,遠非龐涓對手。若是不出張儀所料,此戰昭陽必敗。楚、魏交兵,昭陽兵敗,楚國元氣必喪,大王可得天時。大王盡占天時、地利、人和,卻渾然不覺,仍在此處避虛搗實,坐失良機,張儀竊為大王惜之!”
無疆沉思良久,拍案而起:“張子之言如雷貫耳,寡人再無疑慮,改道伐楚!”轉對廳外,“來人!”
侍臣叩道:“臣在!”
“召國師、賁將軍、阮將軍、呂大夫即刻上殿議事!”
“臣領旨!”
第四章張儀巧施連環計,楚越相爭
小院裏死一般的靜。香女、荊生各自閉目,相對而坐。
不知過有多久,香女睜開眼睛,神情開始不安,眼望荊生,小聲道:“荊叔,越王急召呂大人上殿,會不會又生枝節了?”
荊生搖頭道:“想是不會。據老奴所知,迄今為止,除越王之外,能進越王劍廳的不過三人,一個是司劍吏,一個是大將軍賁成,再一個就是姑爺。”
香女不無憂慮:“正是因為這個,我才擔心。萬一越王——”
話音未落,客棧外麵傳來車馬聲。荊生隱隱聽出是呂棕的聲音,趕忙迎出,不一會兒,攜著他的手走進院中。
望見呂棕神色,香女知無大礙,鬆了一口氣,起身見禮。
三人分賓主坐下,荊生笑問:“呂大人,為何不見姑爺迴來?”
呂棕佩服地抱拳讚道:“哎呀呀,你家姑爺真是好口才,大王欲改道伐楚,阮將軍不服,卻被姑爺駁得啞口無言,即使倫國師也不得不鬆口,同意大王棄齊伐楚。”
香女不無驚喜地望著荊生。
“棄齊伐楚?”荊生故作不知,“請問大人,大王為何要棄齊伐楚?”
聽聞此言,無疆雄心勃起,將張儀拉起,不無感慨:“不瞞張子,威服天下,正是無疆所欲!張子想必也看到了,無疆征調舟、陸三軍二十一萬,本為稱霸中原。今日看來,此誌小了,無疆當效法武王,掌握湛瀘,一統天下!”
“好!”張儀拱手道,“大王欲得湛瀘,張儀願效微勞!”
無疆揖道:“有張子在側,無疆大業可成矣!”
“說起此事,”張儀轉入正題,“張儀敢問大王,大軍結集於此,可為征伐齊地?”
“正是!”無疆不無自豪,“無疆欲分舟、陸兩路伐齊,張子意下如何?”
張儀沉思良久,重重搖頭:“避虛而擊實,舍本而求末,張儀竊以為不可。”
“哦?”無疆驚道,“張子教我!”
“如果不出草民所料,”張儀目視無疆,振振有辭,“大王必以三路攻齊,一路佯攻長城,一路繞至長城背後,截斷田忌退路,更有舟師由海路避實搗虛,直入臨淄。草民臆猜,敢問大王是否?”
無疆目瞪口呆,好半天,方才迴過神來,抱拳問道:“如此絕密,張子何以知之?”
張儀微微一笑,亦拱手道:“在儀這裏,天下沒有絕密。”
無疆歎服:“是是是,無疆忘了,張子是鬼穀先生高徒。”
“高徒不敢稱。”張儀應道,“儀竊以為,大王之策,不足以破齊。”
“請張子詳解。”
“大王請看,”張儀挪動盤碟,隨手擺出形勢圖,“此為長城,易守難攻,齊人更有強弓火弩守候。此為魯境,大王第二路奇兵必由此插入,但據儀所知,齊人早有防備,齊公已經密晤魯公,兩國合力,在此布下巨形口袋,專候大王兵馬。至於大王舟師,齊人早在沿海各地布下警戒,尤其是臨淄一線,更是森嚴壁壘。舟師擅水戰,不習陸戰,齊人不下水,隻在陸上等候,大王水師之優勢即告不存。”
張儀的分析入情入理,無疆聽得毛骨悚然,半晌講不出話。
“這且不說,”張儀不依不饒,繼續陳辭,“大王伐齊,另有三不利。”
“是何三不利?”無疆急問。
“大王伐齊,出師無名,而齊人保家衛國,是為義戰,此其一也;齊地富饒,兵精糧足,又在家門口作戰,後顧無憂,而大王粟米卻要不遠千裏以舟船運送,更有楚人在後,時刻擔心其乘虛而入,此其二也;大王兵士多自江南水鄉而來,習水戰,不習陸戰,久居北方,必不服水土,戰力自失,此其三也。”
無疆長吸一氣,良久無語。
“大王,”張儀接道,“有此三弊,儀是以認為,大王伐齊為不智之舉。”
“唉,”無疆長歎一聲,“是倫奇誤我!以張子之見,無疆該當如何?”
“欲得湛瀘,大王可掉頭伐楚。”
無疆眼睛大睜:“伐楚?”
“是的!”張儀加強語氣,“楚地廣袤,楚民眾多,大王隻要得楚,即得天下大半。楚、越之民何止千萬,大王揮手之間,即可征調大軍百萬。大王若以百萬雄師北伐中原,中原還不望風披靡?”
“這……”無疆不無憂慮,“張子所言雖有道理,但楚地廣袤,楚民眾多,無疆伐楚,實無勝算呐!”
張儀爆出一笑:“大王何以如此懼楚呢?”
無疆多少有些尷尬:“不是懼他,是事發陡然,無疆愚鈍,一時未想明白,還望張子指點。”
“在儀看來,”張儀笑道,“不是越人懼楚,而是楚懼越人。”
“哦?”無疆大是驚異,“此話何解?”
“大王記得吳王闔閭嗎?闔閭僅以吳國之力,數萬之眾,一舉擊敗楚國數十萬大軍,取其郢都,掘其陵墓。吳軍如此了得,卻為越人所破,越人豈不勝過吳人?大王今有吳越之眾,更有雄師二十一萬,遠非昔日闔閭所比,楚人何能不懼?”
經張儀這麽一比較,無疆不得不服,點頭道:“嗯,張子所言,句句真實。請問張子,如果伐楚,無疆可有幾成勝算?”
“不是幾成,而是完勝!”
“完勝?”無疆似是不信,目視張儀,“請張子詳解!”
“大王請聽!”張儀雙眉飛揚,“兩國相爭,得天時、地利、人和者勝。楚有景、昭、屈、鬥、黃、項等八大世族,長期內爭,如一盤散沙。反觀越人,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如一隻拳頭。以拳頭對散沙,大王首奪人和。楚地多水鄉,越人習水戰。楚地多平原,越人多山地。楚人若是攻越,山地易守難攻;越人若是伐楚,平原易攻難守。兩相比照,大王次占地利。時下楚國重兵盡在西北,東北與中原對壘,楚軍精銳正與魏、宋死戰。據儀所知,魏將龐涓已奪陘山十數城池,斬首楚將景合以下將士六萬,逼攻項城;昭陽已從宋國撤軍,與魏短兵相接;依昭陽之才,遠非龐涓對手。若是不出張儀所料,此戰昭陽必敗。楚、魏交兵,昭陽兵敗,楚國元氣必喪,大王可得天時。大王盡占天時、地利、人和,卻渾然不覺,仍在此處避虛搗實,坐失良機,張儀竊為大王惜之!”
無疆沉思良久,拍案而起:“張子之言如雷貫耳,寡人再無疑慮,改道伐楚!”轉對廳外,“來人!”
侍臣叩道:“臣在!”
“召國師、賁將軍、阮將軍、呂大夫即刻上殿議事!”
“臣領旨!”
第四章張儀巧施連環計,楚越相爭
小院裏死一般的靜。香女、荊生各自閉目,相對而坐。
不知過有多久,香女睜開眼睛,神情開始不安,眼望荊生,小聲道:“荊叔,越王急召呂大人上殿,會不會又生枝節了?”
荊生搖頭道:“想是不會。據老奴所知,迄今為止,除越王之外,能進越王劍廳的不過三人,一個是司劍吏,一個是大將軍賁成,再一個就是姑爺。”
香女不無憂慮:“正是因為這個,我才擔心。萬一越王——”
話音未落,客棧外麵傳來車馬聲。荊生隱隱聽出是呂棕的聲音,趕忙迎出,不一會兒,攜著他的手走進院中。
望見呂棕神色,香女知無大礙,鬆了一口氣,起身見禮。
三人分賓主坐下,荊生笑問:“呂大人,為何不見姑爺迴來?”
呂棕佩服地抱拳讚道:“哎呀呀,你家姑爺真是好口才,大王欲改道伐楚,阮將軍不服,卻被姑爺駁得啞口無言,即使倫國師也不得不鬆口,同意大王棄齊伐楚。”
香女不無驚喜地望著荊生。
“棄齊伐楚?”荊生故作不知,“請問大人,大王為何要棄齊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