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子,”齊威公轉對龐涓,“可以開口了吧!”
“君上,”龐涓拱手道,“方今天下,是戰是和皆由實力說話。龐涓鬥膽請問君上,魏之實力比趙如何?”
身為草野士子,龐涓開口即向君上質問,這是犯上。辟疆虎目圓瞪,正要嗬斥,威公擺手,平和應道:“河西戰前,魏強趙弱,戰後相差無幾。”
“再問君上,趙之實力比韓如何?”
“韓國原不如趙,自申不害為相以來,韓國大治,眼下實力可以等同。”
“君上所言,是單指戰力。”龐涓如霹靂般毫不客氣地直指威公軟肋,“國之實力,並不全在戰力,還應涵蓋物力和智力。河西之戰,秦非勝在戰上,而是勝在物力和智力上。公孫鞅變法十年,秦國庫充盈,保障有力,加上公孫鞅等人智謀過人,方有大勝。反觀魏國,戰前修鴻溝,建王宮,伐弱衛,致使財力枯竭,兵員疲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魏王用人不智,終致大敗。”
龐涓所言,齊威公當然心中有數。威公之答,不過是場麵話,或是有意拋磚,誘出對手的玉來。聽到龐涓一口氣講出這些,威公再也不敢小覷,身子趨前,急切道:“龐子,說下去!”
“君上,”龐涓侃侃言道,“秦有公孫鞅,國大治。韓有申不害,國大治。趙雖無治,但趙人強悍,且近年並無大戰,實力有增無減。唯有魏國,國無能臣,庫無儲糧,軍無鬥誌,魏王卻視而不見,連年窮兵黷武,就像一個病人,已患絕症卻不自知,仍在花天酒地,肆意放縱。近日更是大興土木,搬遷都城,比照周製大建王宮,役民非時不說,更是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君上,今日魏國情勢,莫說秦人謀魏,單是韓、趙結盟,魏人即無還手之力。這些君上難道看不到嗎?”
“這……”齊威公額頭汗出,掏絹擦拭一下,“寡人略知一二。”
“君上既知,為何卻要冒險與韓、趙翻臉,而與垂死之魏結為盟友?”
齊威公無言以對,看向辟疆,見他也是兩眼大睜,一臉驚愕之色。
“以龐子之見,寡人該如何應對?”
“棄魏!”
“棄魏?”齊威公以手托腮,微閉雙目,陷入長考,良久,睜眼道,“適才聽聞龐子提到口邊肥肉,請問龐子,這塊肥肉可是宋國?”
“以君上之勢,宋國不過是一隻小蝦米而已。”
將肥膩的宋國視作小蝦米,齊國父子盡皆呆了,相望一眼,不約而同地看向龐涓。
“請問龐子,”威公直入主題,“這塊肥肉不在宋國,又在何處?”
“魏國!”
“啊?”齊威公失聲驚道,“龐子,你……這是妄言吧。瘦死的駱駝當比馬大,魏國雖然遜於往常,但武卒仍在,子民甚眾,忠勇之士遍布鄉野,即使秦人也不敢妄動,仍要約盟韓、趙,三麵圖之。”
“哈哈哈哈。”龐涓爆出一聲長笑。
“龐子是笑寡人嗎?”
“正是。”龐涓斂起笑,拱手應道。
威公掛不住臉麵,冷冷問道:“寡人何處好笑?”
“笑君上言過其實了!”龐涓沉著應對,“常言道,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時過境遷,今日之魏已非昔日之魏,魏國是否瘦死的駱駝,身為魏人,草民當比君上更有切身體會。”
“龐子請講。”威公傾身向前。
“魏國內情,”龐涓再次拱手,“一如龐涓方才所述。涓所未述者,軍力也。列國所懼,無非是大魏武卒。大魏武卒裝備精良、戰力超強的不過八萬,河西一戰,八折去六,餘下兩萬,盡在函穀、河東屯駐,嚴防秦人,無暇他顧。其餘甲士雖眾,多是烏合之眾,守城禦民尚顯不力,更不說越野征戰了。重要的還不是兵卒,而是治兵之人。龍賈之才,若在齊國,無非是員尋常戰將,但在魏國,出龍賈之右者,已是無人。即使這位龍賈,魏王也是棄之不用,以草包公子卬治兵,以佞臣陳軫治政,致使朝中無人,言路不通,倉無積粟,軍無戰心,賢士他投,眾叛親離。今日之魏已如案上肥肉,盤中珍饈,就看何人下手快了!”
龐涓一通話說畢,威公、辟疆無不震駭。說實話,他們的目力所及,不過是泗上諸國,即使夢中也未曾打過魏國的主意。然而,在這戰國亂世,又有什麽不可能呢?秦人一戰而得河西七百裏,逼魏宮東遷。大魏雄風,果真不再了。如果趁此機會分掉魏國,不但宋國盡在囊中,西出之路也是暢通呢。
想到這些,威公長吸一氣,抱拳道:“龐子之言,果是不同凡響。隻是,數十年來,列國雖有爭執,但齊、魏一向和睦,寡人與魏罃不多來往,麵子卻也未失。前番陳軫來使,誠尊寡人為王,寡人已經承諾魏罃,不日即與他相會徐州。君子一言九鼎,寡人德薄,此生卻也未曾食言。龐子之言雖善,寡人卻是難以奉承。”
“隻要君上有願,天下未有不可行之事。”
“龐子有何兩全之策?”
“未來大勢,列國必入並王時代。君上德行遠勝魏王,魏王可王,君上理該南麵而尊。以草民之見,君上也可以遵從承諾,南麵稱尊,與魏王會徐州相王。魏王爭強好勝,會盟之時,必對君上炫耀其寶,君上可當眾哂之。”
“哦?”齊威公大感興趣,“寡人何以哂之?”
龐涓沉聲應道:“魏王之寶,無非天下奇玩。君上之寶,卻是治國賢才。魏雄霸日久,驕氣日盛,致使小人塞賢,君耳失聰,先不用公孫鞅,後不聽白圭,再不用公孫衍,終有今日之衰。君上卻是反之,尊士養士,知人善任,將天下之才盡攬於稷下,更有賢相鄒忌、良將田忌、賢大夫田嬰等忠臣良將,終有今日之盛。相王之時,君上不妨以人才大寶羞辱魏王。如果魏王肯聽君上勸諷,自此重用人才,勵精圖治,說明魏國尚有振興之誌,君上或可與之結盟。若是魏王惱羞成怒,不聽勸諷,魏國亡無日矣。君上非但不可與其結盟,反當先下手為強,莫讓大魏被秦、趙、韓三國悉數瓜分。”
龐涓一席話說完,齊威公連連點頭:“嗯,龐子之言,鞭辟入裏,切中實務,寡人聽之,如聞聖賢呐!”
龐涓叩道:“君上美譽,草民愧不敢當。”
“隻是,寡人有一事不明,求問龐子。”
“草民知無不言。”
“龐子身為魏人,何以不去事魏,反來投奔寡人?”
“公孫衍棄魏投秦之事,君上可曾聽說?”
威公點頭。
“再問君上,稷下才士不下三千,可都是齊人?古往今來,良禽擇木而棲。身為魏民,草民事魏之心早已涼透,這才棄魏至齊,投靠君上。”
“說得好!”齊威公嗬嗬笑道,“上天以龐子賜齊,實乃寡人之幸。寡人欲拜龐子為上卿,早晚隨侍左右,指點寡人,不知龐子意下如何?”
龐涓起身拜道:“草民叩請君上收迴成命。”
“哦?”齊威公略吃一驚,“上卿之位,難道還留不住龐子嗎?”
“君上言重了,”龐涓拱手應道,“齊國為大國,君上為賢君,上卿為重爵,龐涓一介草民,僅憑幾句話語,便得如此恩寵,縱使九死也不足為報,如何能嫌爵小職微呢?”
“既然如此,龐子還有何忌?”
“草民有些私務未了,還請君上寬容。”
“敢問是何私務?”齊威公探身問道。
“殺父之仇!”龐涓泣下如雨,“草民世居安邑,先父曾為大周縫人,魏國上大夫陳軫妖言惑亂魏主稱王,逼家父縫製王服,家父不從,遭陳軫殺害。三年前草民就立下誓言,必手刃陳軫奸賊,為家父報仇。待草民報過此仇,再來報答君上厚恩。”
“原來如此,”威公長出一氣,連連點頭,“龐子既與陳軫有此芥蒂,寡人就不勉強了。來人!”
“君上,”龐涓拱手道,“方今天下,是戰是和皆由實力說話。龐涓鬥膽請問君上,魏之實力比趙如何?”
身為草野士子,龐涓開口即向君上質問,這是犯上。辟疆虎目圓瞪,正要嗬斥,威公擺手,平和應道:“河西戰前,魏強趙弱,戰後相差無幾。”
“再問君上,趙之實力比韓如何?”
“韓國原不如趙,自申不害為相以來,韓國大治,眼下實力可以等同。”
“君上所言,是單指戰力。”龐涓如霹靂般毫不客氣地直指威公軟肋,“國之實力,並不全在戰力,還應涵蓋物力和智力。河西之戰,秦非勝在戰上,而是勝在物力和智力上。公孫鞅變法十年,秦國庫充盈,保障有力,加上公孫鞅等人智謀過人,方有大勝。反觀魏國,戰前修鴻溝,建王宮,伐弱衛,致使財力枯竭,兵員疲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魏王用人不智,終致大敗。”
龐涓所言,齊威公當然心中有數。威公之答,不過是場麵話,或是有意拋磚,誘出對手的玉來。聽到龐涓一口氣講出這些,威公再也不敢小覷,身子趨前,急切道:“龐子,說下去!”
“君上,”龐涓侃侃言道,“秦有公孫鞅,國大治。韓有申不害,國大治。趙雖無治,但趙人強悍,且近年並無大戰,實力有增無減。唯有魏國,國無能臣,庫無儲糧,軍無鬥誌,魏王卻視而不見,連年窮兵黷武,就像一個病人,已患絕症卻不自知,仍在花天酒地,肆意放縱。近日更是大興土木,搬遷都城,比照周製大建王宮,役民非時不說,更是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君上,今日魏國情勢,莫說秦人謀魏,單是韓、趙結盟,魏人即無還手之力。這些君上難道看不到嗎?”
“這……”齊威公額頭汗出,掏絹擦拭一下,“寡人略知一二。”
“君上既知,為何卻要冒險與韓、趙翻臉,而與垂死之魏結為盟友?”
齊威公無言以對,看向辟疆,見他也是兩眼大睜,一臉驚愕之色。
“以龐子之見,寡人該如何應對?”
“棄魏!”
“棄魏?”齊威公以手托腮,微閉雙目,陷入長考,良久,睜眼道,“適才聽聞龐子提到口邊肥肉,請問龐子,這塊肥肉可是宋國?”
“以君上之勢,宋國不過是一隻小蝦米而已。”
將肥膩的宋國視作小蝦米,齊國父子盡皆呆了,相望一眼,不約而同地看向龐涓。
“請問龐子,”威公直入主題,“這塊肥肉不在宋國,又在何處?”
“魏國!”
“啊?”齊威公失聲驚道,“龐子,你……這是妄言吧。瘦死的駱駝當比馬大,魏國雖然遜於往常,但武卒仍在,子民甚眾,忠勇之士遍布鄉野,即使秦人也不敢妄動,仍要約盟韓、趙,三麵圖之。”
“哈哈哈哈。”龐涓爆出一聲長笑。
“龐子是笑寡人嗎?”
“正是。”龐涓斂起笑,拱手應道。
威公掛不住臉麵,冷冷問道:“寡人何處好笑?”
“笑君上言過其實了!”龐涓沉著應對,“常言道,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時過境遷,今日之魏已非昔日之魏,魏國是否瘦死的駱駝,身為魏人,草民當比君上更有切身體會。”
“龐子請講。”威公傾身向前。
“魏國內情,”龐涓再次拱手,“一如龐涓方才所述。涓所未述者,軍力也。列國所懼,無非是大魏武卒。大魏武卒裝備精良、戰力超強的不過八萬,河西一戰,八折去六,餘下兩萬,盡在函穀、河東屯駐,嚴防秦人,無暇他顧。其餘甲士雖眾,多是烏合之眾,守城禦民尚顯不力,更不說越野征戰了。重要的還不是兵卒,而是治兵之人。龍賈之才,若在齊國,無非是員尋常戰將,但在魏國,出龍賈之右者,已是無人。即使這位龍賈,魏王也是棄之不用,以草包公子卬治兵,以佞臣陳軫治政,致使朝中無人,言路不通,倉無積粟,軍無戰心,賢士他投,眾叛親離。今日之魏已如案上肥肉,盤中珍饈,就看何人下手快了!”
龐涓一通話說畢,威公、辟疆無不震駭。說實話,他們的目力所及,不過是泗上諸國,即使夢中也未曾打過魏國的主意。然而,在這戰國亂世,又有什麽不可能呢?秦人一戰而得河西七百裏,逼魏宮東遷。大魏雄風,果真不再了。如果趁此機會分掉魏國,不但宋國盡在囊中,西出之路也是暢通呢。
想到這些,威公長吸一氣,抱拳道:“龐子之言,果是不同凡響。隻是,數十年來,列國雖有爭執,但齊、魏一向和睦,寡人與魏罃不多來往,麵子卻也未失。前番陳軫來使,誠尊寡人為王,寡人已經承諾魏罃,不日即與他相會徐州。君子一言九鼎,寡人德薄,此生卻也未曾食言。龐子之言雖善,寡人卻是難以奉承。”
“隻要君上有願,天下未有不可行之事。”
“龐子有何兩全之策?”
“未來大勢,列國必入並王時代。君上德行遠勝魏王,魏王可王,君上理該南麵而尊。以草民之見,君上也可以遵從承諾,南麵稱尊,與魏王會徐州相王。魏王爭強好勝,會盟之時,必對君上炫耀其寶,君上可當眾哂之。”
“哦?”齊威公大感興趣,“寡人何以哂之?”
龐涓沉聲應道:“魏王之寶,無非天下奇玩。君上之寶,卻是治國賢才。魏雄霸日久,驕氣日盛,致使小人塞賢,君耳失聰,先不用公孫鞅,後不聽白圭,再不用公孫衍,終有今日之衰。君上卻是反之,尊士養士,知人善任,將天下之才盡攬於稷下,更有賢相鄒忌、良將田忌、賢大夫田嬰等忠臣良將,終有今日之盛。相王之時,君上不妨以人才大寶羞辱魏王。如果魏王肯聽君上勸諷,自此重用人才,勵精圖治,說明魏國尚有振興之誌,君上或可與之結盟。若是魏王惱羞成怒,不聽勸諷,魏國亡無日矣。君上非但不可與其結盟,反當先下手為強,莫讓大魏被秦、趙、韓三國悉數瓜分。”
龐涓一席話說完,齊威公連連點頭:“嗯,龐子之言,鞭辟入裏,切中實務,寡人聽之,如聞聖賢呐!”
龐涓叩道:“君上美譽,草民愧不敢當。”
“隻是,寡人有一事不明,求問龐子。”
“草民知無不言。”
“龐子身為魏人,何以不去事魏,反來投奔寡人?”
“公孫衍棄魏投秦之事,君上可曾聽說?”
威公點頭。
“再問君上,稷下才士不下三千,可都是齊人?古往今來,良禽擇木而棲。身為魏民,草民事魏之心早已涼透,這才棄魏至齊,投靠君上。”
“說得好!”齊威公嗬嗬笑道,“上天以龐子賜齊,實乃寡人之幸。寡人欲拜龐子為上卿,早晚隨侍左右,指點寡人,不知龐子意下如何?”
龐涓起身拜道:“草民叩請君上收迴成命。”
“哦?”齊威公略吃一驚,“上卿之位,難道還留不住龐子嗎?”
“君上言重了,”龐涓拱手應道,“齊國為大國,君上為賢君,上卿為重爵,龐涓一介草民,僅憑幾句話語,便得如此恩寵,縱使九死也不足為報,如何能嫌爵小職微呢?”
“既然如此,龐子還有何忌?”
“草民有些私務未了,還請君上寬容。”
“敢問是何私務?”齊威公探身問道。
“殺父之仇!”龐涓泣下如雨,“草民世居安邑,先父曾為大周縫人,魏國上大夫陳軫妖言惑亂魏主稱王,逼家父縫製王服,家父不從,遭陳軫殺害。三年前草民就立下誓言,必手刃陳軫奸賊,為家父報仇。待草民報過此仇,再來報答君上厚恩。”
“原來如此,”威公長出一氣,連連點頭,“龐子既與陳軫有此芥蒂,寡人就不勉強了。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