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也是趕上了好的時候,除了多極格局以外,還趕上了殖民主義的末班車,資本主義危機集中爆發期,帝國主義集團之間矛盾爆發等等,處在時代風口上,才是東非成功起飛的根本。


    朗富爾特接著說道:“目前我國人口主要集中赤道周邊區域,包括中央(讚比西和剛果南部為主)和波西米亞工業區(津巴布韋為主),東部沿海(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沿海為主)和西部沿海(安哥拉沿海為主),占了全國人口的六成。”


    “緊接著的人口集中區域分別是大湖區和南方,最後才是北方和西南等地區。”


    “工業人口集中在全國的中南部高原和沿海地帶,以萊茵市為中心,在全國呈現多個經濟和工業核心區域。”


    東非經濟發展的問題,一般表現為南北方向的不平衡,這也是四五期間重點發展大湖區的主要原因。


    當然,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經濟等因素綜合考慮,嚴格來說大湖區並不真的屬於北方,而是最靠近北方且有發展潛力的地方。


    這也很好理解,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的西部大開發一樣,實際上政府真正重視經濟領域開發的卻是關中和川渝地區。


    東非作為一個國土麵積龐大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肯定不能學習如今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那種各個地區雨露均沾的模式,也不能學習俄國那樣過於將資源集中到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少數幾個地區的模式。


    歐洲各國經濟發達,且地域之間經濟相對平衡,但這是其曆史和政治等因素決定的。


    就比如德國,德國雖然成為了統一國家,但是那些被德國統一的邦國和自由市權利依舊很大,加上德國地形製約,尤其是南部區域的盆地和河穀地帶,容易造成資源的集中,所以形成了慕尼黑,斯圖加特等區域經濟和工業中心。


    而且歐洲的國家林立也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不管英國,法國還是德國等歐洲國家,其建設都以本國為核心。


    這樣一來,歐洲的鐵路,公路和水網就形成了多套係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尤其是對歐洲這個整體而言更是如此。


    尤其是各國的邊境區域,原本隻需要一條鐵路或者公路,但是因為各個國家的不同戰略,可能就造成重複建設。


    而沙皇俄國那種城市發展模式,顯然對東非更沒有學習價值,畢竟俄國除了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周邊,還有烏克蘭東部以外,其他地方幾乎都是貧困的的農村地區。


    發展十分不均衡,這也是俄國政府垮台的一個重要原因,俄國確實發達和強大,但是這是建立在大部分地區和人口沒有獲益的情況下的,不僅沒有獲益,反而為了支撐工業發達地區的發展,還要對落後地區更進一步的抽骨吸髓。


    現實情況下,俄國底層工人和農民幾乎都活不下去了,自然容易被工黨煽動。


    所以說,東非雖然也集中發展大城市,但是其他地區也要能分上一口湯喝才是平衡之道。


    而東非的多經濟核心就是如此,東非不僅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三大兩小”五個全國性工業地區,而且在統一大市場下,提高了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


    朗富爾特說道:“從我國的戶籍人口分布情況就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統一大市場下的多個重點工業和市場聚集區。”


    “就像一棵大樹和他生長出來的枝葉一樣,由政府主導下,我們建設了發達且高效的交通網絡,以鐵路,公路和水路,三位一體形成全國經濟發展的總框架。”


    “而依托這套全國性的發達交通係統,進而發展出如今‘三大兩小’的工業和經濟發展格局,從而在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這說明了目前我國人口分布的總體合理性。”


    所謂三大兩小,是東非政府內部的概念,指得就是東非重點建設的五個全國性經濟和工業中心區域,分別是以萊茵市為中心的中央和波西米亞工業區,東部沿海工業帶,西部沿海工業帶,大湖工業區以及南部組團發展區域。


    前三者基本成型,所以被稱為三大,後兩者則處於正在發展和建設階段,所以稱為兩小。


    而這五個區域,也就是東非城市和工,農業發展的最適宜地區,自身基礎條件優越,在能源,礦產,耕地,水源,氣候等方麵都比較優渥。


    遂而這五個地區,未來必然會成為東非經濟的“五極”,這也是恩斯特和東非政府關於東非經濟均衡發展的所做出的未來長期規劃。


    當然,除開這五個地方以外的東非地區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也很好解決,因為除了這五個經濟上的重點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的人口本來就不多,這也就意味著非“兩大三小”地區,整體經濟數據不好看,但是如果人均的話,那就另說了。


    這一點就類似前世遠東帝國西北,或者說如今的俄國的西伯利亞,條件看似艱苦,但也僅僅呈現在氣候上,放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年代,確實無解,但是工業化時代來臨後,其生活質量未必比其他地方差。


    就拿現在的俄國西伯利亞來說,西伯利亞確實是“苦寒之地”,但是西伯利亞的民眾,其生活狀態反而比俄國土地最肥沃,氣候最溫暖的烏克蘭要好得多。


    畢竟西伯利亞的地廣人稀,這就為西伯利亞提供了豐富的物產,而物產豐富,人口稀少的情況下,反而會導致人口成為寶貴的資源。


    而且西伯利亞的偏遠和惡劣氣候,也使得西伯利亞在之前遠離戰爭。


    真正對西伯利亞環境感覺不滿的,應該說是之前被沙皇政府流亡到這裏的“政治犯”。


    西伯利亞挖土豆的調侃對於他們而言確實苦不堪言,可是對於以前俄國底層農民來說,能有一塊穩定的土地挖土豆都是奢求。


    當然,西伯利亞在俄國也隻能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俄國在西伯利亞實際長期執行的是一種殖民政策,非俄族生活狀態肯定苦不堪言。


    這就類似東非早期一樣,早期東非的民眾生活狀態其實也並不差,而原因就在於當時東非民眾之下還有大量黑奴。


    一直持續到東非初步完成工業化階段,也就是大約在二五計劃完成之前,奴隸經濟一直都是保障東非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辦法。


    而奴隸經濟結束後,東非的偏遠地帶,就比如北方地區,已經建設完成了發達的交通,加上地廣人稀,這使得東非北方經濟數據雖然不太好看,但是民眾生活水平在全國平均線以上。


    雖然,北方土地相對貧瘠,但是人口少,人均耕地也就多,這樣就能抵消環境上的劣勢,資源上同樣如此,北方的礦產相對缺乏,但是人均占有量也就更高,工作崗位也比較穩定,想要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完全沒有難度。


    而想要更好的待遇和生活條件,那就隻能到城市去內卷了,兩者有利有弊,主要還是看個人追求。


    1918年的人口初核數據,給了東非政府一顆定心丸,對於東非這種曆史短暫的國家來說,目前人口增長並不會給政府帶來太大壓力,反而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且,根據恩斯特的經驗,未來東非政府所麵臨的壓力,很有可能是人口生育率下降問題,畢竟如今東非城市化水平可能已經達到百分之四十水準。


    而這也就意味著東非可以脫掉過去“半工業國家”的帽子,因為百分之四十的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大概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七到三十九左右,東非算是壓線通過,而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更是不到百分之二十。


    20世紀初的所謂發達國家,除了幾個列強國家以外,還包括比利時,荷蘭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小型強國。


    當然,東非成為發達國家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反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排在東非之前的英,德,美,法四個大國。


    其中法國的城市化率應該和東非最為接近,法國的城市化率在百分之四十六左右,而美國在百分之五十上下,德國接近百分之六十,而英國幾乎沒有增長的空間,城市化基本完成。


    法國的城市化水平在大國之中,屬於偏低水準,畢竟法國曾經長期是歐洲,乃至世界的傳統強國。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從普法戰爭之後,法國的工業發展就比較緩慢,當然,這主要是和其他工業國,尤其是法國的對手德國相比,至今法國都沒有緩過來,這也可以看出法國為什麽對德國抱有如此大的敵意。


    可以說普法戰爭,等於打斷了整個法國的國運,以至於如今法國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經被東非這個隻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國家所接近。


    除了幾個列強以外,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等少數歐洲小國大概率也在東非之上,不過沒有他們的具體數據,所以隻能通過推測。


    當然,瑞典應該算是一個歐洲的中等國家,而東非之所以判斷瑞典城市化和工業化比東非高的原因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瑞典的經濟發展就高於西歐的平均水平,而本身瑞典以前家底就不錯,再往前追溯甚至能和俄國掰手腕,所以瑞典必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除了上述這些國家以外,東非之所以城市化水平能夠壓線通過,自然少不了其他國家的襯托,比如日本,西班牙,俄國,奧匈帝國等。


    這些國家中,戰前奧匈帝國的城市化水平最高,但是也就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日本則比較特殊,目前日本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百分之十八左右,而在1910年以前,日本城市化水平僅不到百分之十,不到十年時間,日本城市化率提高了將近百分之八,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


    之所以說這個數字可怕的原因則在於如今日本人口已經突破五千萬,單從人口來看,日本的實力還要超過奧匈帝國,畢竟奧匈帝國民族眾多,而日本幾乎都是大和族,隻有北海道生活著數量少到可憐的阿伊努族人(也稱蝦夷)。


    而上個世紀,日本人口僅僅三千多萬,所以日本是在保持人口高增長的同時,大幅度提高了本國的工業化,法國公民如果有日本人這種生育水平,估計現在頭疼的就該是德國了。


    當然,所謂發達國家,這是前世20世紀六十年代才被提出來的概念,如今世界各國並沒有這個說法,一般都是采用工業強國這個稱唿。


    如果單從工業強國來說,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非應該就算是工業強國,包括俄國這個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也可以被冠以“工業強國”的稱號。


    當然,這種所謂的工業強國,主要針對的是歐洲以外的國家而言,如果俄國和歐洲那些工業國家說自己是工業強國恐怕會被笑掉大牙。


    因此,恩斯特對東非政府的官員們說道:“從人口數據和我國的工業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了初級工業強國。”


    “在大國中,我們依舊要保持謙遜的態度,積極追趕英,德,美,法這四個國家。”


    “雖然我國的工業體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並且進一步鞏固了這個地位,但是工業發展質量和其他大國還相差甚遠。”


    “就拿美國來說,帝國的體量並不比美國大太多,但是美國的城市化率大約比我們領先了百分之十左右。”


    “而想要縮短這百分之十的差距,有多困難,想必你們也有所認知,過去我國長期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才使得工業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是,帝國發展到今天,我們想更進一步,每一步都隻會比過去更加困難。”


    剛剛進入20世紀初的時候,當時東非城市化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東非城市化水平幾乎翻了一倍。


    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奇跡”,而後續東非想重現這種“奇跡”,除非再遇到一次一戰這種重大曆史機遇,否則幾乎不可能實現。


    二十年時間將城市化水平提高將近百分之二十,這種速度也並非沒有案例,就比如前世蘇聯或者遠東帝國。


    當然,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因為二戰的原因被打斷,所以沒有持續到二十年時間,不過戰後的一段時間又進入飛速城市化階段。


    所以說,恩斯特領導下的東非政府可以說已經將自身能力發揮到了極致,並且借助時代的機遇,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將東非從一個半工業國家變成一個初級工業強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洲創業實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惡的呃呃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惡的呃呃呃並收藏非洲創業實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