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十年來,慶王也始終很老實,沒有弄出過太大的動靜,以至於京中幾乎少有人提起他的存在。
就連韓青他們這幫大臣,也是拿著宗室姓名黃冊一一對照的時候,才恍然記起,先帝還有這麽個不起眼的兄弟。當時韓青往全國各地的藩地都派了人,慶王本來並不在他的備選之列。
誰知到了那裏一看,才知傳言有誤。短短二十年,慶州就變成了「家家有餘糧,村村有義塾」的王化之地。便是最會理政的才子,想來也不過如此了。
最妙的是,這一切都被牢牢地封鎖在慶州一地,並沒有對外傳出太多的消息,想必是怕惹來朝廷的忌憚。可見慶王慮事周全,為人又低調謹慎,絕不會因為一朝登上高位就得意忘形,正是最佳的人選。
唯一令人詬病的,也隻是慶州商貿發達,似乎慶王很支持經商之道。
但事實上,這一點才是韓青最終取中慶王的根本原因。
朝廷如今所麵臨的困境,可不僅僅是先帝駕崩。實際上,在先帝駕崩之前,朝廷就已經快要支持不住了。一方麵是內政糜爛、國庫空虛,而在另一方麵,北邊的胡人部族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南下進犯。這樣的局麵,急需一位可以振興朝綱、力挽狂瀾的君主。
也是因為這樣,盡管這是個大好的攬權時機,但三省六部的重臣們卻都沒有伸手。雖然在新君的選擇上有些分歧,但是總體的思路卻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要選擇一位成年的、英明的君主,才能收拾得了這個爛攤子。
韓青最終力排眾議推薦慶王,並且順利說服其他人讚同自己的主張,就是因為慶王的生意頭腦,說不定會有辦法充實國庫。
有了錢,剩下的事情就都能慢慢騰挪開了。
至於慶王本人,大家之前都看見了,種種表現也很符合韓青對他「慮事周全,小心謹慎」的判斷。
現在兒子突然跑來告訴他,這一切都是他們看錯了,韓青自然要問個明白。
韓瑾之上前幾步,湊到韓青耳邊,壓低了聲音,幾乎是耳語道,「兒聽見陛下問皇後,‘阿姊怎會忘了大赦天下?’」
韓青幾乎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韓瑾之是個聰明人,所以僅這一句話,就猜到了皇帝之前說的那些話都是皇後教的。韓青是他爹,老謀深算,又怎會猜不到?
想來是陛下剛剛迴京,還不習慣周圍都是耳目,這才讓人聽了去。但這樣的私房話,大概也隻有韓瑾之這個時刻跟隨在皇帝身邊,最懂得如何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雖然清貴卻又不怎麽起眼的起居郎,才能聽見了。
「你沒有讓人察覺吧?」想到這裏,他立刻問道。
韓瑾之微微頷首,「兒也不是第一日在宮中了。」
這倒是,韓青放下心來,他的諸子之中,隻有這個小兒子天資最好,雖然年輕,可是官場上的事、宮裏的事,該經曆的都經曆了,想來都能安排妥當。
倒是這麽一打岔,韓青也漸漸冷靜了下來。
都已經在大行皇帝的靈前拜過新君,新君的各種旨意也都陸續發出去了,現在再說後悔的事,也已經晚了。
而且就算暫且不提慶王,剩下的幾個被推舉出來的候選人,韓青也都不甚滿意。
不幸中的萬幸是,慶州的富庶繁榮是真的,那些經商理民的手段也是真的,隻不過做到這一切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後罷了。雖然出乎預料,但隻要這位女諸葛繼續站在新君背後出謀劃策,也就是多了一道手續的事,對他們而言並無分別。
這般想著,韓青對兒子道,「此事你隻做不知。」
韓瑾之微微一愕,但很快也反應過來了。他隻是乍然得知這個消息,過於震驚,所以沒有多想,第一反應就是迴家告知父親。但如今見韓青態度從容,冷靜下來一向,便也猜到了他的想法。
他們急需的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至於這個人是皇帝,還是站在皇帝背後的女人,不都一樣嗎?
反正如今已經沒有別的選擇,等到朝臣們都看出這一點,自然會替帝後遮掩。
所以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當做不知道,否則反而容易惹人忌憚。
不過,這個消息也並非完全無用。既然提前知道了謎底,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布置了。而韓青也需要試一試背後那位的分量,才好決定往後用什麽樣的態度來對待她。
如果皇帝當真英明神武,韓青反而要收斂一些,避免引起皇帝的猜忌與不滿,但若是皇後,反而可以不必這般拘束了。
韓青原地踱步數下,便有了決定,當即叫來了自己的幕僚們,打算重新派人去一趟慶州,將那邊的事重新捋一遍。另外,皇後賀氏的娘家,也需要查一查。
就連韓青他們這幫大臣,也是拿著宗室姓名黃冊一一對照的時候,才恍然記起,先帝還有這麽個不起眼的兄弟。當時韓青往全國各地的藩地都派了人,慶王本來並不在他的備選之列。
誰知到了那裏一看,才知傳言有誤。短短二十年,慶州就變成了「家家有餘糧,村村有義塾」的王化之地。便是最會理政的才子,想來也不過如此了。
最妙的是,這一切都被牢牢地封鎖在慶州一地,並沒有對外傳出太多的消息,想必是怕惹來朝廷的忌憚。可見慶王慮事周全,為人又低調謹慎,絕不會因為一朝登上高位就得意忘形,正是最佳的人選。
唯一令人詬病的,也隻是慶州商貿發達,似乎慶王很支持經商之道。
但事實上,這一點才是韓青最終取中慶王的根本原因。
朝廷如今所麵臨的困境,可不僅僅是先帝駕崩。實際上,在先帝駕崩之前,朝廷就已經快要支持不住了。一方麵是內政糜爛、國庫空虛,而在另一方麵,北邊的胡人部族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南下進犯。這樣的局麵,急需一位可以振興朝綱、力挽狂瀾的君主。
也是因為這樣,盡管這是個大好的攬權時機,但三省六部的重臣們卻都沒有伸手。雖然在新君的選擇上有些分歧,但是總體的思路卻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要選擇一位成年的、英明的君主,才能收拾得了這個爛攤子。
韓青最終力排眾議推薦慶王,並且順利說服其他人讚同自己的主張,就是因為慶王的生意頭腦,說不定會有辦法充實國庫。
有了錢,剩下的事情就都能慢慢騰挪開了。
至於慶王本人,大家之前都看見了,種種表現也很符合韓青對他「慮事周全,小心謹慎」的判斷。
現在兒子突然跑來告訴他,這一切都是他們看錯了,韓青自然要問個明白。
韓瑾之上前幾步,湊到韓青耳邊,壓低了聲音,幾乎是耳語道,「兒聽見陛下問皇後,‘阿姊怎會忘了大赦天下?’」
韓青幾乎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韓瑾之是個聰明人,所以僅這一句話,就猜到了皇帝之前說的那些話都是皇後教的。韓青是他爹,老謀深算,又怎會猜不到?
想來是陛下剛剛迴京,還不習慣周圍都是耳目,這才讓人聽了去。但這樣的私房話,大概也隻有韓瑾之這個時刻跟隨在皇帝身邊,最懂得如何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雖然清貴卻又不怎麽起眼的起居郎,才能聽見了。
「你沒有讓人察覺吧?」想到這裏,他立刻問道。
韓瑾之微微頷首,「兒也不是第一日在宮中了。」
這倒是,韓青放下心來,他的諸子之中,隻有這個小兒子天資最好,雖然年輕,可是官場上的事、宮裏的事,該經曆的都經曆了,想來都能安排妥當。
倒是這麽一打岔,韓青也漸漸冷靜了下來。
都已經在大行皇帝的靈前拜過新君,新君的各種旨意也都陸續發出去了,現在再說後悔的事,也已經晚了。
而且就算暫且不提慶王,剩下的幾個被推舉出來的候選人,韓青也都不甚滿意。
不幸中的萬幸是,慶州的富庶繁榮是真的,那些經商理民的手段也是真的,隻不過做到這一切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後罷了。雖然出乎預料,但隻要這位女諸葛繼續站在新君背後出謀劃策,也就是多了一道手續的事,對他們而言並無分別。
這般想著,韓青對兒子道,「此事你隻做不知。」
韓瑾之微微一愕,但很快也反應過來了。他隻是乍然得知這個消息,過於震驚,所以沒有多想,第一反應就是迴家告知父親。但如今見韓青態度從容,冷靜下來一向,便也猜到了他的想法。
他們急需的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至於這個人是皇帝,還是站在皇帝背後的女人,不都一樣嗎?
反正如今已經沒有別的選擇,等到朝臣們都看出這一點,自然會替帝後遮掩。
所以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當做不知道,否則反而容易惹人忌憚。
不過,這個消息也並非完全無用。既然提前知道了謎底,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布置了。而韓青也需要試一試背後那位的分量,才好決定往後用什麽樣的態度來對待她。
如果皇帝當真英明神武,韓青反而要收斂一些,避免引起皇帝的猜忌與不滿,但若是皇後,反而可以不必這般拘束了。
韓青原地踱步數下,便有了決定,當即叫來了自己的幕僚們,打算重新派人去一趟慶州,將那邊的事重新捋一遍。另外,皇後賀氏的娘家,也需要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