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言像吞了一隻蒼蠅般難受。


    在他看來,薛白那一副奪了權還惺惺作態、裝成大唐忠臣的樣子,完全是梟雄所為。若放任下去,等平定了永王之亂,離雍王之亂也就不遠了。


    他在府署中長籲短歎地來迴踱著步,遂有幕屬問他為何憂心忡忡,欲為他分憂。


    正待開口,李希言卻狐疑了起來,看了對方一眼,道:“你莫非也如元景曜一般,為了前途富貴而投靠雍王了吧?”


    “太守何出此言啊,難道世間無人再關心正統不成?小人雖蠢鈍,卻分得出是非對錯。”


    李希言聽了,不由淚如雨下,與這幕僚相擁而泣。


    末了,他才問起對方的姓名。


    “小人趙侃,是廣陵郡衙一小吏。”


    “好義士。”


    換作以往,這等小吏根本沒資格與李希言交談,如今卻可委以重托。


    “老夫如今也不知該信任誰,難為你一片忠心。這時局,永王把天子逼出了長安,雍王奪了江淮兵權,不知該如何是好啊。”


    趙侃便道:“太守不必過於憂慮。”


    “哦?”


    “小人蠢見。打仗,打的都是錢糧,依大唐慣例,將士們離開本鎮出征,錢糧開支皆是由朝廷負擔。今朝廷既無詔書,廣陵郡不該出這筆軍費,雍王雖奪了兵權,實則接手了一個麻煩。”


    李希言一點就通,立即明白過來。


    隻要他不給薛白軍費,薛白發不出軍餉,很快就會失去將士之心;而薛白若向江淮征收軍費,則會失去民心。


    李希言沒想到衙署裏還有這樣才幹不凡的吏員,十分欣慰,又問道:“依你之見,老夫該如何行事?”


    “太守不妨稱病,待雍王前來索要軍費,推諉不給即可。”趙侃道。


    “不錯。”


    李希言撫須考慮了一番,覺得這辦法不錯。


    於是他當夜就病倒了,果然,次日薛白就登門求見。


    此前薛白總是擺出到揚州遊山玩水的架勢,仿佛與世無爭,這還是第一次主動拜訪,目的自然是向他討要軍費。


    李希言心中鄙夷,故意擺出病體沉重的樣子,嘴裏咿咿呀呀,對正經事一概不答。


    薛白無奈,隻好告辭離開。


    李希言待他走了,翻身而起,趴在門縫邊偷瞧了一會,暗自得意,吩咐趙侃盯著薛白,自己則繼續養病,隻等薛白籌措不到軍費再來找他。


    如此等了數日,每次問趙侃城中情形如何,得到的迴答都是“雍王已焦頭爛額”之類。


    李希言久未打骨牌,愈覺手癢,這日終是忍不住再招趙侃,卻一直未見到人。


    直到他連續派人去問,竟得知雍王已經率兵西進了。


    “什麽?”李希言大為詫異,問道:“軍費如何解決的?”


    “雍王稱兵貴於精,而不在多,隻率樓船三艘,兵馬不過萬人西進。軍費則是以朝廷的名義向豐匯行等錢莊,以及揚州的鹽商們舉債,得勝之後償還本息,比民間放貸還高兩成利……”


    李希言懵了好一會兒。


    等他再反應過來,趕到衙署,已有一種陌生感。舉目望去,那些忙忙碌碌的官吏竟在短短數日之間就被撤換了不少。


    “趙侃呢?”


    李希言翻遍了整個衙署,卻再沒見到那個名為趙侃的小吏。


    他想到當時彼此的抱頭痛哭,忽覺十分可悲。


    是啊,除了他這大唐宗室,一小吏豈會在乎繼承皇位者是否曾當過賤奴、血脈存疑?他們隻在乎自己的前程。


    李希言還有話想與薛白說,他匆匆趕出揚州城,向南趕到長江邊。


    然而抬頭眺望,雍王樓船已遠,唯見長江天際流。


    ~~


    關中,奉天縣。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在乾陵,也就是乾縣一帶,設置為奉天縣,有崇敬祖先之意。


    天子李琮已逃到了奉天。


    若問李琮為何要逃?他當時其實是完全發懵的狀態。隻記得竇文揚忽然衝進了他的寢宮,嚷著永王要攻入關中了,說他身係天下安危,為安全考慮應該馬上離開。


    李琮當時什麽也顧不得,以為李璘果真快殺到了長安,依著竇文揚的安排,帶著妃嬪子女就出逃了,甚至來不及向官員們打招唿。


    那天夜裏雖然並未聽聞兵戈之聲,可李琮還是感受到了一種緊迫、危險的氣氛。


    他們宿在破敗的驛館裏,李琮一轉頭就能看到竇文揚那個七歲的養子穿著紅色的官袍,呆頭呆腦地坐在那打哈欠,目光相對,反倒是他這個天子有些不知所措。


    而竇文揚前後奔走,額頭上滿是汗水,眼神裏也透露著驚恐之色,提心吊膽,仿佛叛軍隨時會殺到。因見了這表情,李琮一直相信竇文揚確實得到了消息。


    等好不容易抵達了奉天縣,李琮當即就想要下詔,命關中各地的兵馬前來勤王,卻連著數日未見到任何官員。他不免慍怒於這些官員們毫不知忠誠體國,竟是在危難之際棄他這個聖人而不顧。


    所幸竇文揚忠勤能幹,安排了許多猛將防備,使得李璘的叛軍進入關中後沒能立即長驅直入。每次李琮詢問情況,竇文揚都會引見幾個將領說明戰況,使他安心。


    “陛下,這是禁軍裨將周智光,他擅長騎射,正是他在藍田境內發現了叛軍的哨馬,奔迴來報信。否則永王恐怕要趁著擊敗崔圓遣兵奇襲長安。”


    李琮目光看去,見那周智光身材雄壯,麵容剽悍,難得的是與他一樣臉上帶著傷疤,讓他一見就起惺惺相惜之意。


    周智光的盔甲還帶著血,執了禮,擲地有聲便道:“末將必護衛陛下周全,不容逆賊損陛下分毫!”


    “好一員大將!”


    李琮起了愛才之心,親自上前扶起了周智光,當即拔擢他為兵馬使,命他招募勇士,護衛禦駕周全。


    如此,李琮稍感心安,可李璘的叛軍攻到了何處?長安城又是何情形?這些問題他依舊不知,若問竇文揚,得到的迴答都是正在打探。


    他也唯有長歎一聲,繼續等待著。


    奉天不過是一個小縣,吃穿用度,各方麵自然是比不得長安。是夜,李琮坐在昏暗的燭光中,蓋著那粗糙的被褥,迴想著奪權登基以來的種種,思忖著自己到底哪件事做錯了,無法入眠。


    “篤篤篤。”


    敲門聲響,侍候在屋中的宦官當即警覺起來,不敢開門,而是護在李琮麵前,不知所措。


    “父皇,是孩兒。”有人在門外低聲說道,“孩兒李俅。”


    李琮大感詫異。


    若在長安,當然不可能出現這種儲君夜闖天子寢宮的情形。若說得嚴重些,這有可能是謀逆的大罪,當年太子李瑛就是如此被廢殺的。


    有那麽一瞬間,李琮想到了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兒子都有過弑父的意圖,背脊透出些涼意。


    “孩兒有極重要之事想稟明。”


    屋外,李俅再次開口,語氣中透露出了焦急之態。


    李琮這才示意宦官過去開門,他自己則往後退了幾步,站在屏風邊,莫名有些緊張。


    門開了,門口站著的隻有李俅一人,而幾個護衛也還在,列於兩邊正看著李俅。


    李俅穿的是件春衫,罩了件氅衣,空手而來,什麽都沒拿。李琮心中那莫名其妙的提防感頓時就煙消雲散了,父子柔情重新湧了迴來。


    “父皇,孩兒有秘事稟呈。”


    “何事?”


    李俅略略猶豫,道:“竇文揚之所以勸父皇逃出長安,並非李璘叛軍已至,而是他擔心朝中大臣們殺他。”


    李琮詫異,問道:“這是何意?”


    李俅先是跪了下來,道:“鄧州之敗,朝中皆認為乃因竇文揚專權禍國,任人為親。崔圓大敗之後,幾位宰相、尚書正欲聯名奏書,請父皇罷權宦,召郭子儀勤王。竇文揚得知消息,為保性命權勢,才連夜帶著父皇離開長安啊。”


    “怎會如此?”李琮不敢相信,問道:“那李璘?”


    “叛軍雖入商州,猶未過嶢關,父皇何至於棄城而逃啊!”


    李俅說到這裏,心裏又氣又急,忍不住被竇文揚氣哭了。


    他年紀小,城府不深,想到什麽就說什麽,遂咬牙切齒道:“這權宦,為了一己之私利,置父皇的顏麵及長安的安危於不顧,做出這等使父皇為天下人所恥笑之事,千刀萬剮難贖其罪!”


    李琮已經懵了無法想像李俅所言倘若是真的,天下臣民會如何看待自己。


    他無法麵對這件事,恨不得一切都是一場大夢,醒來之後全都不存在。


    可大夢醒來要迴到哪個時刻呢?是登基之初受薛白擺布,還是慶王府裏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想到這裏,李琮悲哀地發現,自己這一輩子竟沒有一個純粹開心的時刻。


    “朝臣們並非是拋棄了父皇,而是想覲見父皇卻不可得啊。”


    李俅的聲音響起,把李琮拉迴了他不得不麵對的現實,道:“竇文揚把持言路,甚至不讓朝臣們求見,唯恐父皇聽說真相貶黜了他。”


    “在哪?”李琮問道:“朕的臣子們在哪?”


    “陳相公、韋相公等人已在奉天縣外求見。”


    聽到這裏,李琮再次警覺起來。


    他想起了上一次韋見素也是找了東宮的門路。一次又一次地,韋見素似乎把抱負寄托在了東宮身上。


    那麽,李俅所說的一切就是真的嗎?有沒有可能是朝中黨爭的結果?


    李琮這邊還是思考著,李俅卻已迫不及待拋出了他的訴求。


    “請父皇罷黜竇文揚,命郭子儀為討逆副元帥,必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敗李璘。”


    ~~


    是夜。


    竇文揚已經歇下了。


    奉天條件簡陋,再加上他擔心兒子的安危,當夜他是抱著竇餘一起睡的。


    竇餘總是能聞到一股尿騷味,無法入眠,睜大了眼睛觀察著黑暗的屋子,迴想著聖人那張滿是疤痕的臉。


    忽然,有急促的敲門聲響起。


    竇餘連忙閉上眼,裝作自己在熟睡,而竇文揚已迅速驚醒過來,開了門,緊張兮兮地問道:“何事?”


    “外臣們聯絡了太子,在陛下麵前告狀。”


    “什麽?!”


    竇文揚尖叫了一聲,衣服也顧不得穿,忙不迭想要去覲見。


    衝到門外,他想起一事,又吩咐人去把周智光招來。


    周智光是個野心勃勃之人,他年輕時勤習弓兵,也曾想過要報效社稷。可他性格狂傲,從軍之後每每得罪上官,立下功勞也難以升遷漸漸地,他變了心性,認為唯有一心往上爬、掌握權勢才是最為重要的,遂開始巴結宦官,終於靠上了竇文揚這個大靠山。


    除了殺人掠財,給了竇文揚大量的進獻之外。周智光還唯命是從替竇文揚做了不少髒事,算是一把極好用的利刃。


    “竇公。”


    “那些該死的外臣又來找我的麻煩。”竇文揚吩咐道:“替我震懾住他們,若聖人召見,莫讓他們說我的壞話。”


    “喏。”


    周智光二話不說就應下了。


    他連夜往城外而去,果然見城門的營地裏已聚集了更多的官員、兵將。


    見到城門終於打開且有人從城中出來,徹夜等候天子接見的官員們紛紛湧上前,七嘴八舌地嚷了起來。


    “我等有國家大事要呈稟聖人,奸宦何以敢攔?耽誤了國事,你擔待得起嗎?!”


    有人的手指頭幾乎都指到了周智光的臉上。


    周智光也不避,甚至鼻翼張合,還有個聞了聞對方手指的小動作,之後問道:“你是誰?”


    “禦史中丞張麟。”


    此時,陳希烈、韋見素等人以為聖人召見,正匆匆從帳中趕出來,恰於火光中見到了接下來的一幕。


    周智光忽然握住了張麟那根指著他的指頭,用手一掰,“嗒”地一聲當即就掰斷了。


    “啊!”張麟慘叫,並怒叱道:“你做甚?!”


    若說事情至此,還隻是一個粗魯的將領因朝臣對他無禮而還手毆打,勉強算是合理。其後發生的一切就完全超出了眾人的設想。


    “咣”的一聲,周智光拔出刀來,徑直砍下,把張麟的手臂砍落在地。


    他話不多,隻以這個動作迴答了張麟他在做甚。


    鮮血狂噴,張麟劇痛,也大感恐怖,抱著斷臂踉蹌而逃。


    周智光竟還不罷休,當著滿朝重臣的麵,提著刀就追上前去,接連搠了張麟許多刀,將他搠倒在地。


    “別殺我,別殺我。”


    張麟不知這是為何,也顧不得重臣的體統,連連唿饒。


    周智光卻道:“我不僅要殺你,我還要殺你全家。”


    眾人皆驚,不知哪裏跑出來這麽一個瘋狂而殘暴之徒,無緣無故便要殺人全家。


    “噗。”


    不等他們反應過來,周智光竟是已斬掉了張麟的頭顱。


    陳希烈、韋見素等人都看呆了,眼睜睜地看著血噴了周智光滿臉,有心下令讓他們帶來的士卒上前拿下這個暴徒,又擔心引發不可收拾的衝突。


    “誰敢說竇公一句壞話,我活埋他滿門。”周智光撂下這句狠話,兇狠的目光掃視了眾人一圈,轉身走了,如入無人之境。


    陳希烈嘴唇微微張合,竟是無話可說。


    人隻要活得夠久,還真是什麽事都能見到。朝堂大事,在這一夜竟是與江湖仇殺、市井鬥爭別無二致。


    “唉。”


    陳希烈長歎一聲,喃喃道:“烏煙瘴氣,烏煙瘴氣啊。”


    他的餘光之中卻見到韋見素轉身往馬廄走去,連忙追上,相攔道:“伱這是要往何處?”


    “遇到竇文揚如此不堪的對手,我無意與他相爭,否則豈非自賤。”


    “那你要舍下聖人於不顧嗎?”


    韋見素道:“我迴長安。”


    陳希烈不由目光閃動,馬上就想到聖人出逃得太急,卻把太上皇忘在長安了。


    可在這些昏弱之君當中打轉有何意思?倒不如投一個真正的明主。


    ~~


    “陛下怎能信那些居心叵測的外臣,卻不信奴婢?”


    竇文揚趕到得及時,拜倒在李琮麵前痛哭流涕,道:“他們說鄧州之敗是因奴婢,又說永王叛軍才入商州,奴婢就帶著陛下逃是出於私心,惡人先告狀啊。奴婢雖無證據……崔圓之敗,恐怕是出自太上皇授意啊!”


    “你說什麽?”


    石破天驚的一句話,李琮再次懵了。


    他今夜得到了太多讓他震驚到不可置信的消息。


    竇文揚依然痛哭流涕,道:“奴婢懷疑陳希烈、韋見素等人想要迎永王入京!”


    話到這裏,李琮先前對竇文揚的憤怒也就煙消雲散了。


    ……


    李俅一直在外麵等著,許久,終於等到李琮與竇文揚相談完畢。


    奇怪的是,竇文揚離開時,卻沒有流露出被罷黜的惶恐之態,而是邁著飛快的腳步往外趕去。


    “父皇。”李俅入內行禮,“現在是否召見諸相公,商議平叛之事?”


    “不急,朕已命竇文揚為觀軍容使,任周智光為關內節度使,迎擊李璘。”李琮道:“旁的事,待擊退了李璘再談。”


    李俅大為愕然以為自己聽錯了。


    “父皇豈可如此啊?”


    他迴過神來,不由激動萬分,嚷道:“父皇怎可到了如此關頭還信重宦官?!”


    李琮心情並不好,一開始黯然不願說話,可聽著自己這個最寵愛的兒子叫嚷不停,終於忍不住拍案叱道:“閉嘴!”


    “孩兒若閉嘴,誰還能再勸父皇?那奸宦根本是無才無德之輩,父皇為何一定要重用他,昏了頭了嗎?!”


    “朕還能用誰?還有誰真心臣服於朕?!”


    李琮也是發了火,一巴掌抽在李俅臉上。


    “啪”的一聲,屋內安靜下來。


    李琮忽然想到了很多年以前帶李俅去終南山,一路上他抱著李俅指點著沿途所見的事物。彼時乖巧的兒子,如今也已變得看不起他了。


    他悲從中來,指了指自己,道:“你看看朕這一張臉,從一開始,就沒人認為朕有資格君臨天下。”


    李俅嚇呆了,不敢說話,淚水不停地在眼眶裏打著轉。


    “沒有人服朕,因為朕最初就沒資格繼位,因為朕……”


    李琮重重咽了口水,把後麵那句“沒有子嗣”咽了下去。


    話題終究是觸到了他們之間最為敏感、最不願提及之事上,李俅畢竟不是他的親生兒子。


    而李倩與李俅一樣,都是太子瑛的嫡子,李倩還年長一點,似乎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那他算什麽?一個過渡。


    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像是漩渦一樣包圍著李琮,他竟是在兒子麵前大哭了出來。


    “朕還能用誰?用宗室,他心懷不軌,意圖篡位;用武將,他們擁兵自重,不理朝廷號令;用文官,他們各懷心思,隻知謀私。若不用宦官牽製著,朕還能如何?今日若罷了竇文揚,把你我父子的性命、列祖列宗的基業交在陳希烈、韋見素之輩手中,能安心嗎?”


    李俅正想要迴答,李琮卻又說了一句戳進他心底痛處的話。


    “你覺得,你的阿翁、那位太上皇是喜愛你,還是更喜歡李俶、李璘?”


    “這……”


    李俅想到李隆基,終於感受到了李琮那種孤獨無依的絕望。


    他從小到大,就從沒得到過李隆基一絲一毫的關懷,再考慮到韋見素有可能得了太上皇的授意,終於打了個冷顫。


    天子無權,萬事悲哀。


    李琮遭逢大變,心境自是低落到了極點。


    可過了兩日,他卻聽竇文揚稟報了一個奇怪的消息。


    “雍王遣快馬急奏,已統江淮兵攻打江陵。”


    “他?怎會如此?”


    竇文揚遂遞上奏折,將薛白至揚州的詳情仔細說了。


    李琮聽罷,走神了良久,漸漸分不清薛白是忠是奸了。


    “陛下。”竇文揚一臉為難地提醒道:“陛下恐怕隻能任雍王為江淮大督都,征討永王。事已成定局,朝廷批不批允都改變不了,至少,雍王還願意上奏請求陛下任命。”


    這是無可奈何之事,可此次李琮聽了,竟覺得相比於他身邊很多人,薛白已經算是恭謹的了。


    再一想,除了不是自己養育的,李倩又比李俅差多少?反正都不是親生的,李俅往後是否孝順,誰又說得準?


    他忽然發現一切情感都如此脆弱、易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唐華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怪誕的表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怪誕的表哥並收藏滿唐華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