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二載,元月。
上元節已經過了,長安城想必又是繁華滿目。而在雁門郡,天地間還是一片白雪皚皚。
有雁鳴聲劃破長空。
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山時開始在空中不斷盤旋,直到口中的蘆葉落下,方才飛過。因此景象,有了“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之說。
與雁門山對峙的一座山名為隆山,兩山相夾,岩壁峭拔,中有一路,盤旋崎嶇。
絕頂之上,一座雄偉的關城屹立著,正是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的雁門關。
是日,有一男子裹著胡裘,從南邊趕馬行向雁門。他渾身上下隻露出一雙眼,眼角有深深的皺紋,眼神中有著飽經世事留下的滄桑與透徹,當離那雄偉的雁門關漸近,他開口吟起詩來。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裏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鬥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詩聲高亢,傳到了關城之上,有守卒從牆垛上探出頭來,喊道:“來者何人?!”
男子拉下裹在臉上的圍巾,顯出一張蒼老的臉來,在飽經歲月的痕跡間,依舊可以從他的皮膚看出他出身富貴,且年輕時一定極為英俊。
他五旬左右年歲,氣質瀟灑,雖沒擺出表情,卻也有種春風般的笑意。
“代州都督府錄事參軍。”他抬起頭,報了官職之後,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崔顥!”
雁門關上,那士卒收迴了腦袋,不多時,有個戴著頭盔的將領探出頭來,問道:“可是‘大唐七律第一’的崔顥?”
“不是!”
崔顥果斷應了一句,哈哈大笑道:“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崔顥。”
過了一會兒,關城門被打開,幾名將領迎了出來,核驗了崔顥的官身。
為首的一名老將眯著眼,時而把那文書湊近,時而拉遠,看了一會,喃喃著“以監察禦史任職代州都督府門下”之後朗聲大笑道:“就是崔顥,讓李白擱筆的崔顥。”
“燕將軍,這是何意?”有個年輕的將領問道。
“連此事你都沒聽過?早讓你多讀些書。可知眼前這位是何人?他年少登科,寫下了《黃鶴樓》一詩,曾讓李白為之擱筆,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
“將軍過譽了。”崔顥連連搖手,道:“此事不過是世人胡言亂語,當不得真,當不得真。”
“崔公的《黃鶴樓》是怎樣的詩?”年輕將領又問道。
崔顥不等老將軍吟出來,搶先問道:“還未請教將軍高名。”
“老夫燕惟嶽,大同軍副將。”老將軍說著,指了指身後的兩個年輕將領,道:“薛嵩、薛巋,他們是兩兄弟,皆是三箭定天山的平陽郡公之後。”
薛嵩、薛巋兄弟倆都很年輕,不到三十歲。薛嵩唇上留著短須,沉默寡言;薛巋二十餘歲,顯得更活潑些,方才不停問話的便是他。
而如今的大同軍使、雁門關守將,也同樣是平陽郡公薛仁貴的後人,乃是薛訥薛丁山之子、左金吾衛大將軍薛徽之弟,薛直。
很快,燕惟嶽便帶著崔顥進了雁門關,見了薛直。
薛直正站在北麵的城樓上眺望著,崔顥的目光望去,隻能看到茫茫的山川、天地靜默,不太明白薛直在看什麽。
“老夫得到信報,有契丹兵馬南下,崔參軍可是為此事而來的?”
“薛將軍原來知曉。”崔顥道:“韓節帥對此很擔心,遣我來問雁門關的情形。”
他口中所稱的韓節帥,正是如今河東節度使,兼領代州都督的韓休琳。
薛直問道:“節帥為何不遣一名熟悉道路的老卒前來?”
崔顥聽得他言下似有輕視自己的意思,神色一凜,道:“我正是熟悉道路的老卒。開元中,杜希望杜公任代州都督,我便在其門下為幕,那首《雁門胡人歌》便是當時所作。”
“聞道遼西無鬥戰,當年遼西無戰事,如今卻不同了。”薛直皺了皺眉,目光深沉了起來。
崔顥抱拳道:“我出生博陵崔氏,年少登科,薄有詩名,世人皆視我為文人雅客,冠我以輕浮之名,不信我能於仕客上有所作為。可我遊曆邊塞多年,飽經戎旅,實可擔一‘老卒’之稱,薛將軍可信?”
薛直這才迴過頭看了崔顥一眼,眼皮一抬,目光綻出些訝異之色,點了點頭。
“我先反問崔參軍,節帥為何要擔心雁門關的情形?”
崔顥一愣,道:“自然是因契丹南下。”
“崔參軍這邊請。”
城樓內的桌案上擺著一張輿圖,大致繪製了河東的幾支軍隊的駐防範圍。
薛直引著崔顥到了地圖前,抬手指點著,道:“在雁門以北,還有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契丹人即便是南下了,也並非雁門關首當其衝,節帥為何不去問這諸軍,反而來問我?”
崔顥笑道:“自是因為我先到了雁門關。”
“好。”薛直道,“既然節帥問我雁門關局勢,我便直說了,我如今更擔憂的不是契丹,而是範陽。”
“何意?”
薛直略略沉默之後,指著輿圖上雁門關西北的方向,那裏是橫野軍的駐地,也是河東、範陽兩道之間的交界處。
“開元四年,同羅、拔曳固等九個突厥部落因不堪忍受默啜汗的暴政,歸順了大唐。朝廷樂於接納他們,但也擔心他們日後會叛亂,遂將他們拆分,編入了河東各軍,其中,橫野軍接收了五部,這突厥五部的首領分別授予前、後、左、右討擊大使,駐紮蔚州,守著飛狐口。”
崔顥此前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此時目光落在地圖上,方才意識到橫野軍駐地的重要性。
蔚州、飛狐口是什麽地方?是太行山八陘之一,是河東與範陽互通的要道。
薛直又道:“這些年,朝廷發生了幾樁事。同羅部首領,稱‘阿布思’也好‘李獻忠’也罷,叛逃了,在此之前,安祿山幾次請求把阿布思的族人遷至範陽;另外,安祿山還斬殺了不肯聽從他命令的突厥左賢王哥解,整編了哥解的族人。”
“薛將軍的意思是?”
“安祿山之所以對歸順的突厥諸部如此在意,你認為他目的在何處?”
“橫野軍?”崔顥想了想,道:“可橫野軍屬於河東節度,安祿山作為範陽節度,怎可能插手得了?”
薛直道:“太行山一帶,物資補給困難,河東邊軍人數眾多,朝廷負擔甚大,因此一直鼓勵屯田、屯鹽,使河東兵馬自給自足。其中,嵐州一屯,蒲州五屯,雲州三十七屯,大同軍四十屯,橫野軍四十二屯,橫野軍的規模一直是最大的,他們還製作土鹽。”
“土鹽?”
“所謂土鹽,就是從已經鹽化的河床中提取粗製鹽,橫野軍鹽屯效果頗顯著,一個鹽兵最多一年可收鹽一千五百石。”薛直道:“有了這些重要物資,橫野軍遂一直與突厥、契丹諸部,以及範陽,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崔顥道:“薛將軍何不直說,你擔憂的是何事?”
薛直沉吟著道:“範陽那邊的消息一直稱很快就要滅了契丹,可剛過了年節,便有契丹兵馬南下,為何?”
“許是被範陽軍打得丟失了牛羊,想趁著開春,前來劫掠一番。”
“秋後不來,卻在這時節來?”薛直搖了搖頭。
話說到這裏,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崔顥雖然一直在發問,其實是一個極聰明的人,早已聽懂了。
“我所擔憂的是,安祿山若有反意,收買了橫野軍、勾結了契丹,即可輕易以武力占據河東啊。”薛直卻還是直說了出來。
“這……會嗎?”
“韓節帥遣你來問,難道就沒有猜想嗎?”
“這一切都隻是薛將軍的猜測。”崔顥道:“可有實證?”
“沒有。”薛直道,“老夫所說的,不過是猜測。”
崔顥良久無語,再次轉頭往北麵望去,這次終於明白了方才薛直是在看什麽。
那茫茫山川之中,原來是那般危機四伏。
“薛將軍。”末了,崔顥一抱拳,道:“將軍方才一見麵便信我,而我亦信將軍,這便去向韓節帥複命,請他遣兵來助將軍守雁門。”
薛直微微一歎,點了點頭。
於是崔顥在雁門關歇了一夜,次日便策馬趕迴代州。
~~
雁門關依舊屹立在那,偶爾能聽到空中響起幾聲雁鳴。
薛巋站在城牆上,極目遠望著崔顥的背影,無不遺憾地道:“那大詩人就這般走了嗎?也沒有留下一首詩。”
“你又不讀書,聽什麽詩?”
“燕將軍喜歡詩,若是崔顥能為燕將軍作首詩,他該多高興。”薛巋道。
他卻沒留意到燕惟嶽已經走到了他身旁,用蒼老的聲音感慨道:“老夫能見崔顥一麵,已足慰平生了,豈還需要什麽詩?”
“咦。”薛巋道,“燕將軍往日可是說,見到李白才算是足慰平生,如今怎就成了崔顥。”
“那還不是因為……”
“我知道,因為崔顥題詩在上頭,比李白還厲害些。”
燕惟嶽嘿嘿一笑,心中道:“那還不是因為根本就不可能見到李白了。”
以他的年紀,守在這雁門關,怎麽想這輩子都不會有與詩仙見麵的機會,見見崔顥也就知足了。
“對了,你兄長呢?”
薛巋道:“去領家書了,驛使可算把家書送來了。”
說到家書,燕惟嶽臉色一黯,有些愀然不樂。
薛巋見了,眼珠一轉,終是沒忍住想把一個消息告訴燕惟嶽。
“將軍,你可記得我與伱說過,我本家兄弟中也有一個大詩人。”
“唔,你吹得好大一頭牛,不如去把我們的屯田給耕了。”
“真的!”薛巋道,“我阿弟之前就寫信來了,說那名滿天下的薛白算是我們家走丟的六郎。”
燕惟嶽顯然不信,笑了笑,捋著被風吹亂的白色胡須,道:“吹,接著吹。”
“我沒吹。”
“我是說這風,風吹啊吹。”
“真的。”薛巋大急,道:“阿兄還寫信給了七郎,說雁門關裏有一位燕將軍,無兒無女,隻喜歡詩。請七郎讓薛白給燕將軍寫一首詩哩!”
“哈哈哈。”
燕惟嶽大笑著,不把薛巋的話當迴事。因為這薛家兄弟雖說也算是薛仁貴之後,可惜卻有個不成器的阿爺,濫賭得不成樣子,最後落得親戚嫌惡。
就這樣的家境,哪能攀上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當親戚。
“將軍你可別笑,一會我阿兄迴來了,你一看便知。”
“好好好,我信你。”燕惟嶽莞爾道,“可我不喜歡薛白的詩,我隻喜歡李白的詩,你們可能讓李白替我寫一首詩?”
“哎,你……”
薛巋終於是被逗得跳腳了,正要發誓賭咒,卻見薛嵩終於唿哧唿哧地登上了城樓。
“阿兄!”
“七郎來信了!”
薛嵩往日是個不苟言笑之人,此時難得顯露出了歡喜之色。尤其是看到了燕惟嶽之後,更是展顏露出了兩排大牙。
“將軍,我兄弟托人給你寫了一首詩,你快看看!”
燕惟嶽一愣。
他不信薛巋,卻很相信薛嵩,此時才意識到這兄弟倆真認識薛白,還真讓那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給自己寫了詩,不由興奮地心肝發顫。
“真的?”
“你看!”
一個信封已被遞在了燕惟嶽手裏。
他頓覺狂喜,正想打開信封。
“嗚——”
忽然,悠長的號角聲打破了雁門關上百無聊賴的戍戎生活。
眾人轉頭北望,隻見遠處的高山之上,一道狼煙衝天而起,接著,更近之處又是一道狼煙。
“敵襲!”
“點狼煙!”
號角聲更加高昂,很快,薛直已全身披甲登上了戰台。
燕惟嶽顧不得看,把信收在懷裏,吆喝著,命令雁門關守軍集結。
隨著一陣陣沉重的腳步聲,盔甲鏗鏘作響,一隊隊唐軍站在了城垛處,執著盔甲、弓箭,嚴陣以待。
忙忙碌碌,到了正午時分,遠處的敵人漸漸逼近了。伴著煙塵飛揚,馬嘶聲喧仰,一隊隊騎士衝進了唐軍的視線當中。他們披著皮襖,編著頭發,手執彎刀與弓箭,狂放地叫囂著。
“契丹人!”
“啖狗腸,契丹人是怎麽到的雁門關?!岢嵐軍呢?!”
“岢嵐軍被全殲了不成?!”
“……”
唐軍將領們根本想不明白契丹人為何能這般神兵天將,因此軍心大為動搖。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契丹的兵力遠超他們所料,那煙塵自從被揚起就沒有再落下去,騎兵源源不絕地湧來,綿延至天邊,看不到盡頭。
燕惟嶽被震驚到了。
他在邊軍待了一輩子,與突厥、契丹、奚都戰鬥過,還從未見過這些草原部落能攻到雁門關下。
號角聲、鼓聲接連不斷,雙方各自調整,對峙。
春日的陽光燦爛,照著將士們身上的盔甲,晃著耀眼的光。
燕惟嶽布置妥當,眼看著契丹人還沒開始攻城,在心裏不停告訴自己要冷靜,此時才想起懷裏還揣著一封信。
他背靠著城垛坐下來,掏出信,打開,過程中手指莫名地一直在顫抖。
“嗖嗖嗖嗖……”
有箭矢從他頭上飛過。
“放箭!”他大喊道,心想著開戰了,這不是看信的時候。
正要收起,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被那首詩吸引住了。
那詩名為《雁門老將行》,第一句便寫出了當前契丹人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的危急氣氛。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燕惟嶽愣在那兒,目光仿佛透過信紙,看到了整個戰場。
他心想著,這詩寫得比崔顥的《雁門胡人歌》要好,且還是贈他的,心中不由湧起無限的滿足。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一字一句,仔仔細細地把後麵的詩句看過,燕惟嶽咧開嘴,大笑起來,鄭重把那信紙收好,起身大吼。
這一刻,詩意與戰意同時在他心中迸發開來。
大唐的詩,尤其是大唐的邊塞詩,寄托著的是這個恢宏的時代裏頂天立地的男兒們無盡的豪邁夢想。
“兒郎們!殺敵!”
~~
~~
雁門關的戰事來得突然,契丹人兵力雄厚,且忽然殺到城下,使得城門上的守軍有些左支右絀。
戰鬥進行了三日,薛直的臉色愈發難看起來,顯得憂心忡忡。
這日,契丹人鳴金收兵之後,他招過燕惟嶽,以沉鬱的語氣道:“若再無援兵,雁門關隻怕守不住了。”
“將軍,為何?”
“還沒看出來嗎?”薛直從城樓上望向契丹大營,道:“區區契丹,豈有如此攻勢?那其中是橫野軍啊。”
“怎可能?!”
燕惟嶽衝到城樓邊,極目望去,想要看清那藏在黑暗當中的真相,看到的隻有點點的火光。
他很快就相信了薛直的判斷,道:“若是橫野軍,是突厥人反了?隨著誰造反?阿布思還是……安祿山?”
薛直沒有迴答,道:“代州的援軍還未來,再派人去催一催吧。”
“喏!”
燕惟嶽轉身之前,想到一事,從懷裏拿出一封信紙,遞給了薛直。
“請將軍一觀,這是薛白贈我的詩。”
“哦?”
雖是情勢危急之下,薛直還是展露出了鎮定的微笑,接過那封信,輕聲念了紙上的詩。
他似乎陷入了沉思,好一會兒才留意到燕惟嶽還在城樓中,遂道:“燕將軍,把這張紙送我可好?”
“這……好吧。”
薛直也不客氣,留下了那信紙,低著頭看著那紙上漂亮的楷書,喃喃道:“薛白?”
他轉身迴了起居室,從櫃子裏翻出幾封信,展開來,對照了一眼上麵的字跡,暗忖燕惟嶽沒騙人,還真拿到了薛白寫的詩。
之後,他翻找了一會,念叨了七個字。
“雲中軍使,王難得。”
~~
燕惟嶽原本隻是想炫耀一下,沒想到弄丟了他好不容易得到的詩。
他把手伸進頭盔裏撓了撓那稀疏的頭發,兩步一迴頭地走出城樓,深吸了一口氣,平複了心緒。
“不妨的,詩是寫給我的……薛巋!”
“在!”
“你去代州,催促韓節帥出兵。”
“將軍,讓旁人去吧,我想跟著我阿兄。”
“這是軍令!誰許你多嘴,滾!”
“喏!”
薛巋迴頭看了一眼薛嵩,不敢逗留,忙不迭地便跑下了城牆,拉過兩匹戰馬,打開南門奔出雁關門,直奔代州。
那“噠噠”的馬蹄聲漸遠,薛嵩迴過頭來,鄭重向燕惟嶽執了一禮,道:“多謝將軍。”
“這仗不好打嘍。”
……
仿佛是為了印證燕惟嶽的這句感慨,次日,契丹軍攻勢更猛。他們仿佛有著無盡的弓箭、雲梯,使得唐軍幾次都差點失守。
好在薛直指揮有方,才險之又險地守了下來。
鏖戰到傍晚,正當唐軍期盼著聽到契丹人的鳴金聲,以期度過這艱苦的一天之時,忽然有號角聲從南麵傳了過來。
“那是什麽?!”
將士們迴頭往南邊看去,隻見到了崎嶇的山道上有一支兵馬正往這邊趕來。
一麵紅色的唐軍大旗招展在風中。
待近了,果然見上麵大書“唐河東節度使”字樣。
“援軍來了!”
歡唿聲很快傳開來,一個個滿臉是血的士卒們展開了笑顏。
薛直也大步趕到南邊的城牆,放眼看去,試圖尋找著隊伍中的韓休琳、崔顥。
首先到的是韓休琳麾下的幾員大將,他們叫開了城門,策馬而入,大喊道:“打開北麵城門,放我等殺敵。”
“雁門的兒郎們!且看我等殺敗契丹狗!”
代州來的兵馬很快已列陣在城門後,隨時準備湧出城殺契丹疲兵。
“哈哈哈!”雁門守軍紛紛大笑。
歡喜之下,不等薛直吩咐,已有人順勢打開了北麵的城門。
正此時,異變突起。
薛直正從城頭上下來,詢問著韓節度是否親自率兵來了,忽然,“嗖”地一支利箭從城中射向他。
“噗。”
激射而來的箭矢射穿了灰甲,釘進薛直的左胸下方,當時血濺而出。
與此同時,雁門守軍尚未反應過來,高揚的屠刀已經對著他們的脖頸猛然斬下。
前一刻,他們還沉浸在援軍到來的喜悅當中,下一刻已成了“同袍”刀下的魚肉,不可置信地、憤怒地、悲傷地被砍倒在血泊當中,任馬蹄踩踏著他們的身軀。
“殺!”
幾員驍將從代州軍中驅馬而出,語氣兇狠地喝令著。
“全殲他們!一個活口不許留!”
“殺絕!殺絕!”
薛直被利箭射倒在石階上,驚怒之下瞪大眼看去,赫然認出了那幾人。
安守忠、蔡希德、何千年……俱是安祿山手下將領。
一瞬間,薛直便明白了是怎麽迴事。
~~
必然是安祿山已經到了代州,出其不意地取代了韓休琳,才有可能把兵馬從南麵調動到雁門關來。
至於北麵的契丹軍,薛直早就猜到那是安祿山聯合了契丹人,並派橫野軍引他們來攻。
~~
“安……安祿山……反了!”薛直大吼。
但那一箭傷到了他的肺腑,讓他說不出話來。他隻好勉強支起身來,艱難地往石階上奔去。
箭矢不停向他射來,與此同時,反軍也已殺上了石階,混亂中,有人衝上前護住他。
“將軍!”
薛直倉促一看,隻見是燕惟嶽,他連忙道:“安祿山反……你帶人去……雲中守捉。”
“將軍,我們走。”
燕惟嶽四下一看,雁門關前後都已被夾擊包圍了。
他唯有寄望於借著夜色深沉,看能否帶著薛直從東、西那險峻的山上離開。
“薛嵩,你擅攀爬,你來拖著將軍。”
“別管我。”薛直竭力催促道:“告訴王難得……找朔方……郭子儀,走……這是軍令!”
他說著,他伸手入懷,好不容易才用那滿是鮮血的手摸索出一封信紙來。
那是薛白寫給燕惟嶽的詩,他知道燕惟嶽愛詩,他一定不能奪人所好。原本就沒想留下的,但沒想到,這麽快就要敗亡了。
“拿著。”
薛直手一推,推開燕惟嶽,走向城頭上的士卒們,想要組織起防禦。
今日旁人能逃,他薛直一定是不能逃的。
因為他阿翁是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他阿爺是屢破突厥、吐蕃的薛訥,他繼承了父祖的姓氏,便絕不敢辱沒。
咳了兩口血之後,薛直用最後的力氣喊道:“兒郎們!隨我殺敵!”
這是他阿爺薛訥每次出征時都會喊的話。
簡簡單單的七個字,蘊藏的是薛家爺孫父子三代人對大唐的忠誠、對士卒的體恤。
而在這次,薛直想要用來激勵士卒們的話還有更多。
他想到了大唐對薛家的恩榮,在心中喃喃了一句詩。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
“殺絕!”
迴應薛直的是反軍兇狠的吼聲。
反軍人多勢眾,如潮水一般拍打著這雄偉的關城。
是役,守軍力戰不敵,血灑雁門……
(本章完)
上元節已經過了,長安城想必又是繁華滿目。而在雁門郡,天地間還是一片白雪皚皚。
有雁鳴聲劃破長空。
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山時開始在空中不斷盤旋,直到口中的蘆葉落下,方才飛過。因此景象,有了“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之說。
與雁門山對峙的一座山名為隆山,兩山相夾,岩壁峭拔,中有一路,盤旋崎嶇。
絕頂之上,一座雄偉的關城屹立著,正是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的雁門關。
是日,有一男子裹著胡裘,從南邊趕馬行向雁門。他渾身上下隻露出一雙眼,眼角有深深的皺紋,眼神中有著飽經世事留下的滄桑與透徹,當離那雄偉的雁門關漸近,他開口吟起詩來。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裏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鬥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詩聲高亢,傳到了關城之上,有守卒從牆垛上探出頭來,喊道:“來者何人?!”
男子拉下裹在臉上的圍巾,顯出一張蒼老的臉來,在飽經歲月的痕跡間,依舊可以從他的皮膚看出他出身富貴,且年輕時一定極為英俊。
他五旬左右年歲,氣質瀟灑,雖沒擺出表情,卻也有種春風般的笑意。
“代州都督府錄事參軍。”他抬起頭,報了官職之後,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崔顥!”
雁門關上,那士卒收迴了腦袋,不多時,有個戴著頭盔的將領探出頭來,問道:“可是‘大唐七律第一’的崔顥?”
“不是!”
崔顥果斷應了一句,哈哈大笑道:“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崔顥。”
過了一會兒,關城門被打開,幾名將領迎了出來,核驗了崔顥的官身。
為首的一名老將眯著眼,時而把那文書湊近,時而拉遠,看了一會,喃喃著“以監察禦史任職代州都督府門下”之後朗聲大笑道:“就是崔顥,讓李白擱筆的崔顥。”
“燕將軍,這是何意?”有個年輕的將領問道。
“連此事你都沒聽過?早讓你多讀些書。可知眼前這位是何人?他年少登科,寫下了《黃鶴樓》一詩,曾讓李白為之擱筆,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
“將軍過譽了。”崔顥連連搖手,道:“此事不過是世人胡言亂語,當不得真,當不得真。”
“崔公的《黃鶴樓》是怎樣的詩?”年輕將領又問道。
崔顥不等老將軍吟出來,搶先問道:“還未請教將軍高名。”
“老夫燕惟嶽,大同軍副將。”老將軍說著,指了指身後的兩個年輕將領,道:“薛嵩、薛巋,他們是兩兄弟,皆是三箭定天山的平陽郡公之後。”
薛嵩、薛巋兄弟倆都很年輕,不到三十歲。薛嵩唇上留著短須,沉默寡言;薛巋二十餘歲,顯得更活潑些,方才不停問話的便是他。
而如今的大同軍使、雁門關守將,也同樣是平陽郡公薛仁貴的後人,乃是薛訥薛丁山之子、左金吾衛大將軍薛徽之弟,薛直。
很快,燕惟嶽便帶著崔顥進了雁門關,見了薛直。
薛直正站在北麵的城樓上眺望著,崔顥的目光望去,隻能看到茫茫的山川、天地靜默,不太明白薛直在看什麽。
“老夫得到信報,有契丹兵馬南下,崔參軍可是為此事而來的?”
“薛將軍原來知曉。”崔顥道:“韓節帥對此很擔心,遣我來問雁門關的情形。”
他口中所稱的韓節帥,正是如今河東節度使,兼領代州都督的韓休琳。
薛直問道:“節帥為何不遣一名熟悉道路的老卒前來?”
崔顥聽得他言下似有輕視自己的意思,神色一凜,道:“我正是熟悉道路的老卒。開元中,杜希望杜公任代州都督,我便在其門下為幕,那首《雁門胡人歌》便是當時所作。”
“聞道遼西無鬥戰,當年遼西無戰事,如今卻不同了。”薛直皺了皺眉,目光深沉了起來。
崔顥抱拳道:“我出生博陵崔氏,年少登科,薄有詩名,世人皆視我為文人雅客,冠我以輕浮之名,不信我能於仕客上有所作為。可我遊曆邊塞多年,飽經戎旅,實可擔一‘老卒’之稱,薛將軍可信?”
薛直這才迴過頭看了崔顥一眼,眼皮一抬,目光綻出些訝異之色,點了點頭。
“我先反問崔參軍,節帥為何要擔心雁門關的情形?”
崔顥一愣,道:“自然是因契丹南下。”
“崔參軍這邊請。”
城樓內的桌案上擺著一張輿圖,大致繪製了河東的幾支軍隊的駐防範圍。
薛直引著崔顥到了地圖前,抬手指點著,道:“在雁門以北,還有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契丹人即便是南下了,也並非雁門關首當其衝,節帥為何不去問這諸軍,反而來問我?”
崔顥笑道:“自是因為我先到了雁門關。”
“好。”薛直道,“既然節帥問我雁門關局勢,我便直說了,我如今更擔憂的不是契丹,而是範陽。”
“何意?”
薛直略略沉默之後,指著輿圖上雁門關西北的方向,那裏是橫野軍的駐地,也是河東、範陽兩道之間的交界處。
“開元四年,同羅、拔曳固等九個突厥部落因不堪忍受默啜汗的暴政,歸順了大唐。朝廷樂於接納他們,但也擔心他們日後會叛亂,遂將他們拆分,編入了河東各軍,其中,橫野軍接收了五部,這突厥五部的首領分別授予前、後、左、右討擊大使,駐紮蔚州,守著飛狐口。”
崔顥此前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此時目光落在地圖上,方才意識到橫野軍駐地的重要性。
蔚州、飛狐口是什麽地方?是太行山八陘之一,是河東與範陽互通的要道。
薛直又道:“這些年,朝廷發生了幾樁事。同羅部首領,稱‘阿布思’也好‘李獻忠’也罷,叛逃了,在此之前,安祿山幾次請求把阿布思的族人遷至範陽;另外,安祿山還斬殺了不肯聽從他命令的突厥左賢王哥解,整編了哥解的族人。”
“薛將軍的意思是?”
“安祿山之所以對歸順的突厥諸部如此在意,你認為他目的在何處?”
“橫野軍?”崔顥想了想,道:“可橫野軍屬於河東節度,安祿山作為範陽節度,怎可能插手得了?”
薛直道:“太行山一帶,物資補給困難,河東邊軍人數眾多,朝廷負擔甚大,因此一直鼓勵屯田、屯鹽,使河東兵馬自給自足。其中,嵐州一屯,蒲州五屯,雲州三十七屯,大同軍四十屯,橫野軍四十二屯,橫野軍的規模一直是最大的,他們還製作土鹽。”
“土鹽?”
“所謂土鹽,就是從已經鹽化的河床中提取粗製鹽,橫野軍鹽屯效果頗顯著,一個鹽兵最多一年可收鹽一千五百石。”薛直道:“有了這些重要物資,橫野軍遂一直與突厥、契丹諸部,以及範陽,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崔顥道:“薛將軍何不直說,你擔憂的是何事?”
薛直沉吟著道:“範陽那邊的消息一直稱很快就要滅了契丹,可剛過了年節,便有契丹兵馬南下,為何?”
“許是被範陽軍打得丟失了牛羊,想趁著開春,前來劫掠一番。”
“秋後不來,卻在這時節來?”薛直搖了搖頭。
話說到這裏,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崔顥雖然一直在發問,其實是一個極聰明的人,早已聽懂了。
“我所擔憂的是,安祿山若有反意,收買了橫野軍、勾結了契丹,即可輕易以武力占據河東啊。”薛直卻還是直說了出來。
“這……會嗎?”
“韓節帥遣你來問,難道就沒有猜想嗎?”
“這一切都隻是薛將軍的猜測。”崔顥道:“可有實證?”
“沒有。”薛直道,“老夫所說的,不過是猜測。”
崔顥良久無語,再次轉頭往北麵望去,這次終於明白了方才薛直是在看什麽。
那茫茫山川之中,原來是那般危機四伏。
“薛將軍。”末了,崔顥一抱拳,道:“將軍方才一見麵便信我,而我亦信將軍,這便去向韓節帥複命,請他遣兵來助將軍守雁門。”
薛直微微一歎,點了點頭。
於是崔顥在雁門關歇了一夜,次日便策馬趕迴代州。
~~
雁門關依舊屹立在那,偶爾能聽到空中響起幾聲雁鳴。
薛巋站在城牆上,極目遠望著崔顥的背影,無不遺憾地道:“那大詩人就這般走了嗎?也沒有留下一首詩。”
“你又不讀書,聽什麽詩?”
“燕將軍喜歡詩,若是崔顥能為燕將軍作首詩,他該多高興。”薛巋道。
他卻沒留意到燕惟嶽已經走到了他身旁,用蒼老的聲音感慨道:“老夫能見崔顥一麵,已足慰平生了,豈還需要什麽詩?”
“咦。”薛巋道,“燕將軍往日可是說,見到李白才算是足慰平生,如今怎就成了崔顥。”
“那還不是因為……”
“我知道,因為崔顥題詩在上頭,比李白還厲害些。”
燕惟嶽嘿嘿一笑,心中道:“那還不是因為根本就不可能見到李白了。”
以他的年紀,守在這雁門關,怎麽想這輩子都不會有與詩仙見麵的機會,見見崔顥也就知足了。
“對了,你兄長呢?”
薛巋道:“去領家書了,驛使可算把家書送來了。”
說到家書,燕惟嶽臉色一黯,有些愀然不樂。
薛巋見了,眼珠一轉,終是沒忍住想把一個消息告訴燕惟嶽。
“將軍,你可記得我與伱說過,我本家兄弟中也有一個大詩人。”
“唔,你吹得好大一頭牛,不如去把我們的屯田給耕了。”
“真的!”薛巋道,“我阿弟之前就寫信來了,說那名滿天下的薛白算是我們家走丟的六郎。”
燕惟嶽顯然不信,笑了笑,捋著被風吹亂的白色胡須,道:“吹,接著吹。”
“我沒吹。”
“我是說這風,風吹啊吹。”
“真的。”薛巋大急,道:“阿兄還寫信給了七郎,說雁門關裏有一位燕將軍,無兒無女,隻喜歡詩。請七郎讓薛白給燕將軍寫一首詩哩!”
“哈哈哈。”
燕惟嶽大笑著,不把薛巋的話當迴事。因為這薛家兄弟雖說也算是薛仁貴之後,可惜卻有個不成器的阿爺,濫賭得不成樣子,最後落得親戚嫌惡。
就這樣的家境,哪能攀上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當親戚。
“將軍你可別笑,一會我阿兄迴來了,你一看便知。”
“好好好,我信你。”燕惟嶽莞爾道,“可我不喜歡薛白的詩,我隻喜歡李白的詩,你們可能讓李白替我寫一首詩?”
“哎,你……”
薛巋終於是被逗得跳腳了,正要發誓賭咒,卻見薛嵩終於唿哧唿哧地登上了城樓。
“阿兄!”
“七郎來信了!”
薛嵩往日是個不苟言笑之人,此時難得顯露出了歡喜之色。尤其是看到了燕惟嶽之後,更是展顏露出了兩排大牙。
“將軍,我兄弟托人給你寫了一首詩,你快看看!”
燕惟嶽一愣。
他不信薛巋,卻很相信薛嵩,此時才意識到這兄弟倆真認識薛白,還真讓那名滿天下的大詩人給自己寫了詩,不由興奮地心肝發顫。
“真的?”
“你看!”
一個信封已被遞在了燕惟嶽手裏。
他頓覺狂喜,正想打開信封。
“嗚——”
忽然,悠長的號角聲打破了雁門關上百無聊賴的戍戎生活。
眾人轉頭北望,隻見遠處的高山之上,一道狼煙衝天而起,接著,更近之處又是一道狼煙。
“敵襲!”
“點狼煙!”
號角聲更加高昂,很快,薛直已全身披甲登上了戰台。
燕惟嶽顧不得看,把信收在懷裏,吆喝著,命令雁門關守軍集結。
隨著一陣陣沉重的腳步聲,盔甲鏗鏘作響,一隊隊唐軍站在了城垛處,執著盔甲、弓箭,嚴陣以待。
忙忙碌碌,到了正午時分,遠處的敵人漸漸逼近了。伴著煙塵飛揚,馬嘶聲喧仰,一隊隊騎士衝進了唐軍的視線當中。他們披著皮襖,編著頭發,手執彎刀與弓箭,狂放地叫囂著。
“契丹人!”
“啖狗腸,契丹人是怎麽到的雁門關?!岢嵐軍呢?!”
“岢嵐軍被全殲了不成?!”
“……”
唐軍將領們根本想不明白契丹人為何能這般神兵天將,因此軍心大為動搖。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契丹的兵力遠超他們所料,那煙塵自從被揚起就沒有再落下去,騎兵源源不絕地湧來,綿延至天邊,看不到盡頭。
燕惟嶽被震驚到了。
他在邊軍待了一輩子,與突厥、契丹、奚都戰鬥過,還從未見過這些草原部落能攻到雁門關下。
號角聲、鼓聲接連不斷,雙方各自調整,對峙。
春日的陽光燦爛,照著將士們身上的盔甲,晃著耀眼的光。
燕惟嶽布置妥當,眼看著契丹人還沒開始攻城,在心裏不停告訴自己要冷靜,此時才想起懷裏還揣著一封信。
他背靠著城垛坐下來,掏出信,打開,過程中手指莫名地一直在顫抖。
“嗖嗖嗖嗖……”
有箭矢從他頭上飛過。
“放箭!”他大喊道,心想著開戰了,這不是看信的時候。
正要收起,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被那首詩吸引住了。
那詩名為《雁門老將行》,第一句便寫出了當前契丹人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的危急氣氛。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燕惟嶽愣在那兒,目光仿佛透過信紙,看到了整個戰場。
他心想著,這詩寫得比崔顥的《雁門胡人歌》要好,且還是贈他的,心中不由湧起無限的滿足。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一字一句,仔仔細細地把後麵的詩句看過,燕惟嶽咧開嘴,大笑起來,鄭重把那信紙收好,起身大吼。
這一刻,詩意與戰意同時在他心中迸發開來。
大唐的詩,尤其是大唐的邊塞詩,寄托著的是這個恢宏的時代裏頂天立地的男兒們無盡的豪邁夢想。
“兒郎們!殺敵!”
~~
~~
雁門關的戰事來得突然,契丹人兵力雄厚,且忽然殺到城下,使得城門上的守軍有些左支右絀。
戰鬥進行了三日,薛直的臉色愈發難看起來,顯得憂心忡忡。
這日,契丹人鳴金收兵之後,他招過燕惟嶽,以沉鬱的語氣道:“若再無援兵,雁門關隻怕守不住了。”
“將軍,為何?”
“還沒看出來嗎?”薛直從城樓上望向契丹大營,道:“區區契丹,豈有如此攻勢?那其中是橫野軍啊。”
“怎可能?!”
燕惟嶽衝到城樓邊,極目望去,想要看清那藏在黑暗當中的真相,看到的隻有點點的火光。
他很快就相信了薛直的判斷,道:“若是橫野軍,是突厥人反了?隨著誰造反?阿布思還是……安祿山?”
薛直沒有迴答,道:“代州的援軍還未來,再派人去催一催吧。”
“喏!”
燕惟嶽轉身之前,想到一事,從懷裏拿出一封信紙,遞給了薛直。
“請將軍一觀,這是薛白贈我的詩。”
“哦?”
雖是情勢危急之下,薛直還是展露出了鎮定的微笑,接過那封信,輕聲念了紙上的詩。
他似乎陷入了沉思,好一會兒才留意到燕惟嶽還在城樓中,遂道:“燕將軍,把這張紙送我可好?”
“這……好吧。”
薛直也不客氣,留下了那信紙,低著頭看著那紙上漂亮的楷書,喃喃道:“薛白?”
他轉身迴了起居室,從櫃子裏翻出幾封信,展開來,對照了一眼上麵的字跡,暗忖燕惟嶽沒騙人,還真拿到了薛白寫的詩。
之後,他翻找了一會,念叨了七個字。
“雲中軍使,王難得。”
~~
燕惟嶽原本隻是想炫耀一下,沒想到弄丟了他好不容易得到的詩。
他把手伸進頭盔裏撓了撓那稀疏的頭發,兩步一迴頭地走出城樓,深吸了一口氣,平複了心緒。
“不妨的,詩是寫給我的……薛巋!”
“在!”
“你去代州,催促韓節帥出兵。”
“將軍,讓旁人去吧,我想跟著我阿兄。”
“這是軍令!誰許你多嘴,滾!”
“喏!”
薛巋迴頭看了一眼薛嵩,不敢逗留,忙不迭地便跑下了城牆,拉過兩匹戰馬,打開南門奔出雁關門,直奔代州。
那“噠噠”的馬蹄聲漸遠,薛嵩迴過頭來,鄭重向燕惟嶽執了一禮,道:“多謝將軍。”
“這仗不好打嘍。”
……
仿佛是為了印證燕惟嶽的這句感慨,次日,契丹軍攻勢更猛。他們仿佛有著無盡的弓箭、雲梯,使得唐軍幾次都差點失守。
好在薛直指揮有方,才險之又險地守了下來。
鏖戰到傍晚,正當唐軍期盼著聽到契丹人的鳴金聲,以期度過這艱苦的一天之時,忽然有號角聲從南麵傳了過來。
“那是什麽?!”
將士們迴頭往南邊看去,隻見到了崎嶇的山道上有一支兵馬正往這邊趕來。
一麵紅色的唐軍大旗招展在風中。
待近了,果然見上麵大書“唐河東節度使”字樣。
“援軍來了!”
歡唿聲很快傳開來,一個個滿臉是血的士卒們展開了笑顏。
薛直也大步趕到南邊的城牆,放眼看去,試圖尋找著隊伍中的韓休琳、崔顥。
首先到的是韓休琳麾下的幾員大將,他們叫開了城門,策馬而入,大喊道:“打開北麵城門,放我等殺敵。”
“雁門的兒郎們!且看我等殺敗契丹狗!”
代州來的兵馬很快已列陣在城門後,隨時準備湧出城殺契丹疲兵。
“哈哈哈!”雁門守軍紛紛大笑。
歡喜之下,不等薛直吩咐,已有人順勢打開了北麵的城門。
正此時,異變突起。
薛直正從城頭上下來,詢問著韓節度是否親自率兵來了,忽然,“嗖”地一支利箭從城中射向他。
“噗。”
激射而來的箭矢射穿了灰甲,釘進薛直的左胸下方,當時血濺而出。
與此同時,雁門守軍尚未反應過來,高揚的屠刀已經對著他們的脖頸猛然斬下。
前一刻,他們還沉浸在援軍到來的喜悅當中,下一刻已成了“同袍”刀下的魚肉,不可置信地、憤怒地、悲傷地被砍倒在血泊當中,任馬蹄踩踏著他們的身軀。
“殺!”
幾員驍將從代州軍中驅馬而出,語氣兇狠地喝令著。
“全殲他們!一個活口不許留!”
“殺絕!殺絕!”
薛直被利箭射倒在石階上,驚怒之下瞪大眼看去,赫然認出了那幾人。
安守忠、蔡希德、何千年……俱是安祿山手下將領。
一瞬間,薛直便明白了是怎麽迴事。
~~
必然是安祿山已經到了代州,出其不意地取代了韓休琳,才有可能把兵馬從南麵調動到雁門關來。
至於北麵的契丹軍,薛直早就猜到那是安祿山聯合了契丹人,並派橫野軍引他們來攻。
~~
“安……安祿山……反了!”薛直大吼。
但那一箭傷到了他的肺腑,讓他說不出話來。他隻好勉強支起身來,艱難地往石階上奔去。
箭矢不停向他射來,與此同時,反軍也已殺上了石階,混亂中,有人衝上前護住他。
“將軍!”
薛直倉促一看,隻見是燕惟嶽,他連忙道:“安祿山反……你帶人去……雲中守捉。”
“將軍,我們走。”
燕惟嶽四下一看,雁門關前後都已被夾擊包圍了。
他唯有寄望於借著夜色深沉,看能否帶著薛直從東、西那險峻的山上離開。
“薛嵩,你擅攀爬,你來拖著將軍。”
“別管我。”薛直竭力催促道:“告訴王難得……找朔方……郭子儀,走……這是軍令!”
他說著,他伸手入懷,好不容易才用那滿是鮮血的手摸索出一封信紙來。
那是薛白寫給燕惟嶽的詩,他知道燕惟嶽愛詩,他一定不能奪人所好。原本就沒想留下的,但沒想到,這麽快就要敗亡了。
“拿著。”
薛直手一推,推開燕惟嶽,走向城頭上的士卒們,想要組織起防禦。
今日旁人能逃,他薛直一定是不能逃的。
因為他阿翁是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他阿爺是屢破突厥、吐蕃的薛訥,他繼承了父祖的姓氏,便絕不敢辱沒。
咳了兩口血之後,薛直用最後的力氣喊道:“兒郎們!隨我殺敵!”
這是他阿爺薛訥每次出征時都會喊的話。
簡簡單單的七個字,蘊藏的是薛家爺孫父子三代人對大唐的忠誠、對士卒的體恤。
而在這次,薛直想要用來激勵士卒們的話還有更多。
他想到了大唐對薛家的恩榮,在心中喃喃了一句詩。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
“殺絕!”
迴應薛直的是反軍兇狠的吼聲。
反軍人多勢眾,如潮水一般拍打著這雄偉的關城。
是役,守軍力戰不敵,血灑雁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