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方圓堂弟子很多都樂了,項天這個例子很有趣,而且這個例子講出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它說出了財富的來源:錢財流通。
例子中若是沒有這一萬銅錢的流通,每個人都債台高築,有了這一萬銅錢的流通,每個人都不欠錢了,也就是說,實際效果是每個人都賺了一萬銅錢,還清了債務。
而且項天這個杜撰出來的旅人也未損失一分錢。
眾方圓堂弟子對項天的感覺又有了新的變化……
“我來提問第三問!”
“請問!”
“銀莊為何存錢,出錢就可以賺錢?如何解釋?”
“這個問題簡單,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一個銀莊老板的兒子,好奇地問他的父親,他是怎麽賺到這麽多錢的?銀莊老板放下手上的事情,微笑地讓他的兒子,把地窖中的肉拿過來。兒子拿過來了,銀莊老板讓他再放迴地窖。兒子把肉放迴地窖後,莫名其妙在站在那裏,不知所以。在等待了很久後,兒子終於鼓起勇氣,問他的父親搬豬肉和這個問題有什麽關係?銀莊老板盯著兒子看了一會兒,終於笑咪咪地說道:‘豬肉原來在地窖,現在還在地窖,但是你的手上是不是多了什麽東西?’兒子看著手上的豬油……根本不需要剁一塊肉。隻要能持續揩上油,你們也一樣成為富有的銀莊老板,事情就這麽簡單。”
項天對答如流,毫不停頓,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大家都明白其中道理,但想用言語解釋清楚,並且通俗易懂還是不太容易的,不過項天的例子通俗易懂,得到眾弟子的認同,許多弟子看向項天的眼神已經滿是崇拜了。
項天說的這個例子絕對可以算是眾弟子聽過對錢莊賺錢的最經典的解釋!
“項師兄才思敏捷,對行商之道也很是精通,師弟佩服,但有一個故事不明,懇請師兄提點,提問,第四問!”
“提點不敢當,互相學習罷了,請問。”項天禮貌答道,他真誠而又謙虛的態度贏得眾方圓堂弟子的好感。
“一個皇朝皇帝喜好遠行,交給三個兒子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迴來時,再來見我。’皇帝迴來時,第一個兒子說:‘父皇,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皇帝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兒子報告說:‘父皇,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皇帝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兒子報告說:‘父皇,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皇帝命令將第三個兒子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兒子,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請問師兄這是何解?師弟我百思不得其解。”
項天毫不猶豫:“贏家通吃。”
“師兄,這是何意?”
“會賺錢的商人更加會賺錢,曾經賠錢的商人會賠更多的錢;所以做買賣就得跟著能賺錢的商人學;絕對不能跟口頭頭頭是道,卻沒賺到錢的商人瞎學。”
大廳中發出數聲恍然大悟的感歎聲。
“原來如此,師兄的解釋令我茅塞頓開!”
“項師兄,師弟想提問第五問!”
大廳中眾方圓堂弟子十分熱情,此時已經抱著學習的態度,爭先恐後的想將困擾自己許久的問題提出來,讓項天答疑解惑。
“請問。”
“這是一個燒餅的故事。假設一個集市,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隻有兩個人,姑且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假設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皇朝監管。假設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假設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那麽故事開始了……”
“甲花一銅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一銅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甲再花兩銅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兩銅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甲再花三銅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三銅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於是在整個集市的人看來,燒餅的價格飛漲,不一會兒就漲到了每個燒餅60銅錢。但隻要甲和乙手上的燒餅數一樣,那麽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但是他們重估以後的資產“增值”了!甲乙擁有高出過去很多倍的“財富”,他們身價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這個時候有路人丙,一個小時前路過的時候知道燒餅是一銅錢一個,現在發現是60銅錢一個,他很驚訝。一個時辰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00銅錢一個,他更驚訝了。又一個時辰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20銅錢一個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他確信燒餅的價格還會漲,價格上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銅錢的“目標價”。在燒餅甲、燒餅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甚至路人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接下來的買燒餅的路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燒餅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因為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虧錢……”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見,甲和乙誰手上的燒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購買的人,誰手上沒燒餅了,誰就真正賺錢了!這種現象何解?”
這是一個長問題,而且頗為深奧,項天也很頭疼,不過並不能把他難道,此時他萬分慶幸當初怪老頭讓他做了那麽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現在不正好用上了麽?
項天言簡意賅的總結道:“你說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三個問題。一、燒餅不是錢。一旦開始進入買賣環節,燒餅隻是個擺設而已;二、從燒餅脫離成本價開始,你任何時候賣都是對的。別人賺得更多與你無關,最關鍵自己賺了就好;三、價格越高,資產越要兌換成銅錢,而不是相反,否則,你很可能成為一個持有高價燒餅的路人。”
它說出了財富的來源:錢財流通。
例子中若是沒有這一萬銅錢的流通,每個人都債台高築,有了這一萬銅錢的流通,每個人都不欠錢了,也就是說,實際效果是每個人都賺了一萬銅錢,還清了債務。
而且項天這個杜撰出來的旅人也未損失一分錢。
眾方圓堂弟子對項天的感覺又有了新的變化……
“我來提問第三問!”
“請問!”
“銀莊為何存錢,出錢就可以賺錢?如何解釋?”
“這個問題簡單,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一個銀莊老板的兒子,好奇地問他的父親,他是怎麽賺到這麽多錢的?銀莊老板放下手上的事情,微笑地讓他的兒子,把地窖中的肉拿過來。兒子拿過來了,銀莊老板讓他再放迴地窖。兒子把肉放迴地窖後,莫名其妙在站在那裏,不知所以。在等待了很久後,兒子終於鼓起勇氣,問他的父親搬豬肉和這個問題有什麽關係?銀莊老板盯著兒子看了一會兒,終於笑咪咪地說道:‘豬肉原來在地窖,現在還在地窖,但是你的手上是不是多了什麽東西?’兒子看著手上的豬油……根本不需要剁一塊肉。隻要能持續揩上油,你們也一樣成為富有的銀莊老板,事情就這麽簡單。”
項天對答如流,毫不停頓,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大家都明白其中道理,但想用言語解釋清楚,並且通俗易懂還是不太容易的,不過項天的例子通俗易懂,得到眾弟子的認同,許多弟子看向項天的眼神已經滿是崇拜了。
項天說的這個例子絕對可以算是眾弟子聽過對錢莊賺錢的最經典的解釋!
“項師兄才思敏捷,對行商之道也很是精通,師弟佩服,但有一個故事不明,懇請師兄提點,提問,第四問!”
“提點不敢當,互相學習罷了,請問。”項天禮貌答道,他真誠而又謙虛的態度贏得眾方圓堂弟子的好感。
“一個皇朝皇帝喜好遠行,交給三個兒子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迴來時,再來見我。’皇帝迴來時,第一個兒子說:‘父皇,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皇帝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兒子報告說:‘父皇,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皇帝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兒子報告說:‘父皇,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皇帝命令將第三個兒子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兒子,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請問師兄這是何解?師弟我百思不得其解。”
項天毫不猶豫:“贏家通吃。”
“師兄,這是何意?”
“會賺錢的商人更加會賺錢,曾經賠錢的商人會賠更多的錢;所以做買賣就得跟著能賺錢的商人學;絕對不能跟口頭頭頭是道,卻沒賺到錢的商人瞎學。”
大廳中發出數聲恍然大悟的感歎聲。
“原來如此,師兄的解釋令我茅塞頓開!”
“項師兄,師弟想提問第五問!”
大廳中眾方圓堂弟子十分熱情,此時已經抱著學習的態度,爭先恐後的想將困擾自己許久的問題提出來,讓項天答疑解惑。
“請問。”
“這是一個燒餅的故事。假設一個集市,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隻有兩個人,姑且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假設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皇朝監管。假設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假設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那麽故事開始了……”
“甲花一銅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一銅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甲再花兩銅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兩銅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甲再花三銅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三銅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於是在整個集市的人看來,燒餅的價格飛漲,不一會兒就漲到了每個燒餅60銅錢。但隻要甲和乙手上的燒餅數一樣,那麽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但是他們重估以後的資產“增值”了!甲乙擁有高出過去很多倍的“財富”,他們身價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這個時候有路人丙,一個小時前路過的時候知道燒餅是一銅錢一個,現在發現是60銅錢一個,他很驚訝。一個時辰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00銅錢一個,他更驚訝了。又一個時辰以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20銅錢一個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他確信燒餅的價格還會漲,價格上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銅錢的“目標價”。在燒餅甲、燒餅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甚至路人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接下來的買燒餅的路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燒餅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因為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虧錢……”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見,甲和乙誰手上的燒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購買的人,誰手上沒燒餅了,誰就真正賺錢了!這種現象何解?”
這是一個長問題,而且頗為深奧,項天也很頭疼,不過並不能把他難道,此時他萬分慶幸當初怪老頭讓他做了那麽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現在不正好用上了麽?
項天言簡意賅的總結道:“你說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三個問題。一、燒餅不是錢。一旦開始進入買賣環節,燒餅隻是個擺設而已;二、從燒餅脫離成本價開始,你任何時候賣都是對的。別人賺得更多與你無關,最關鍵自己賺了就好;三、價格越高,資產越要兌換成銅錢,而不是相反,否則,你很可能成為一個持有高價燒餅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