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力壯的太子,垂垂老矣的帝王,原本是這世間最危險的組合。
但是這朝堂之上卻顯得過分的風平浪靜,畢竟所有人都能夠看得出來,這些年來太子真的是越來越不在意這朝堂了。
並非是裝出來的風輕雲淡,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慕名利。
明明本該大權在握的他卻過的仿佛像個獨行僧,沒有多少死忠,在朝堂上做事一向對事不對人,與他有再怎麽親密的關係都不行。
太子這樣做被不少人詬病,但是更有著許多古板的老大人覺得這樣的太子是真正的賢明,許多被人推出去當作替罪羊的人,也被太子救下之後一一地投靠了太子。
雖說太子完全沒有理會他們,可他們心底對於太子也是深深的敬仰著。
可即使說了這麽多,也掩蓋不住太子越來越放飛自我的情形。
許多跟隨太子的人和仰慕太子的人,都是將注意力放在了太孫的身上。
是的太孫,太子和太子妃的嫡子被康熙皇帝封為太孫。
這些年來麵對太子越來越不作為,康熙整個人都是恨鐵不成鋼的,幾次三番的試圖將太子搬迴原樣,可是後來卻漸漸的在太子越來越盛放著光芒的眼神中,悄無聲息的退下。
在決定培養太孫的時候,康熙是百般不舍的,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的心中也感覺到了一股放鬆。
隨著他的年齡越來越大,慢慢走入暮年的他,光看著站在那裏就顯得年輕力壯的太子,心裏越來越不對味兒。
想到自己心底某些時候湧出來的陰暗,康熙微微的歎了一口氣。
或許這是他和保成最好的結果吧,畢竟即使再怎麽疼愛太子,在康熙的心裏最重要的永遠都是這個天下,這個皇位。
康熙不敢想象,如果再接著下去垂垂老矣的自己會不會真的對太子動手!
要知道在某一刻他是想過利用太子多大阿哥互相製衡,那樣才能夠保證他做的皇位坐得穩固。
還是後來想著太子的不慕名利和對太子的愛子之心,將正陰暗的想法給壓到了角落裏。
即使如此,這個想法還是讓康熙很長一段時間都有些怔愣。
不過現在不必了,望著站在那裏像個小大人一樣的太孫,康熙的嘴角不由的勾勒出了一抹小小的笑容,那抹笑雖然短暫,卻顯得那樣真實。
這樣子最好,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太孫剛剛長成,年輕力壯的他必定能夠將這個皇位好好的傳承下去,保成也會好好的。
自己也能夠在有生之年一直坐在這至高無上的皇位之上。
從幼年起,這個皇位便是康熙在坐著的,權利已經深入到了他的骨髓裏,與他相依相伴,再也無法分離。
或許太子這樣拚盡全力的想要自由,也是因為感覺得到康熙的這份心態吧。
畢竟那是他最敬愛的皇阿瑪,那是在他幼時出天花便罷朝親自陪著他的皇阿瑪。
太子不想和康熙走到無法挽迴的地步,於是兩個人都極有默契地後退了一步,保持住了這份感情。
太子看著身後的紫禁城,原本他以為離開的他會感覺得到放鬆。
但事實是他感覺到了一陣陣的不舍,即使以往提起來他多麽的想要逃離,然而在此刻都隻感覺到了不舍,對於家鄉的不舍。
太子妃見狀輕輕的拉了拉太子的手,一雙清澈的眼睛裏盛滿了對太子的擔憂。
太子迴頭看著太子妃微微搖了搖頭,眼中的迷茫全部散去。
兩個人就這樣簡簡單單的坐著一個馬車,身邊跟著幾位貼身伺候的人走出了這紫禁城。
當然暗地裏有許多的暗衛貼身守護者就不必多說了,畢竟康熙對於太子的愛子之心雖比不上皇位重要,卻也是極為重的。
太子的出走似乎沒有給予這次京城太大的波瀾,畢竟大家這麽多年來已經被潛移默化的了解了太子的心思想法。
再加上有著文武雙全的小太孫在那裏頂著,其他人自然不會多說什麽,畢竟誰也不是蠢人,自然知道若是太子和皇上再繼續相處下去,兩個人之間的那份父慈子孝還不一定能夠接著保持呢。
畢竟曆史上受到寵愛的太子太多了,不說別的,漢武帝夠寵愛太子劉據了吧,結果到了最後劉據的下場,誰也不敢去賭皇上的愛子之心有多重。
太子的出走仿佛帶走了一切的波瀾,與太子同輩的幾位阿哥們,暫時還沒有能夠拉得下臉來對付這個侄子。
畢竟,原先是太子和大阿哥在爭,後來太子退讓了,皇阿瑪也退讓了,反而使得其他的阿哥們雖然有野心,卻沒有能夠進去攪動波瀾。
大家雖說不上是什麽兄弟情深,卻還能夠保持的住表麵上的塑料兄弟情。
大阿哥原先想真的從不是太子之位,隻是後來一步步的就和太子爭奪了起來。
如今太子出走,大阿哥獨占鼇頭,大阿哥卻沒放在心上,反而一反常態的約束手底下的人。
因為他想要的皇父的關注已經得到手了,畢竟康熙最寵愛的兒子除了太子就是大阿哥了。
如今太子走了,康熙自然會對於大阿哥更好,兩個人一時間父慈子孝了起來。
正因為康熙對大阿哥好,大阿哥才不敢輕舉妄動,就害怕打破了平靜,然後讓皇阿瑪失望。
這一次雖說他是作為一個磨刀石,但是由於太子半路轉彎,加上康熙對於太子的愛子之心。
大阿哥其實並沒有捧到曆史中的那樣高度,沒有受到權力熏陶的他,對於權力還真沒有什麽太大的欲望。
畢竟作為皇帝的長子,多的是人奉承他,多的是人想要在他身上下注。
就連在親征葛爾丹犯了大錯之後,也能夠被皇父給將這個汙點抹去。
京城裏的紛紛擾擾沒有在太子和太子妃的心裏留下任何的印象。
為了這一天,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的兩個人,更多的是開始享受著此刻的平靜安然,緊緊的握住彼此的手,兩兩依偎間說不出來的甜蜜美好。
但是這朝堂之上卻顯得過分的風平浪靜,畢竟所有人都能夠看得出來,這些年來太子真的是越來越不在意這朝堂了。
並非是裝出來的風輕雲淡,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慕名利。
明明本該大權在握的他卻過的仿佛像個獨行僧,沒有多少死忠,在朝堂上做事一向對事不對人,與他有再怎麽親密的關係都不行。
太子這樣做被不少人詬病,但是更有著許多古板的老大人覺得這樣的太子是真正的賢明,許多被人推出去當作替罪羊的人,也被太子救下之後一一地投靠了太子。
雖說太子完全沒有理會他們,可他們心底對於太子也是深深的敬仰著。
可即使說了這麽多,也掩蓋不住太子越來越放飛自我的情形。
許多跟隨太子的人和仰慕太子的人,都是將注意力放在了太孫的身上。
是的太孫,太子和太子妃的嫡子被康熙皇帝封為太孫。
這些年來麵對太子越來越不作為,康熙整個人都是恨鐵不成鋼的,幾次三番的試圖將太子搬迴原樣,可是後來卻漸漸的在太子越來越盛放著光芒的眼神中,悄無聲息的退下。
在決定培養太孫的時候,康熙是百般不舍的,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的心中也感覺到了一股放鬆。
隨著他的年齡越來越大,慢慢走入暮年的他,光看著站在那裏就顯得年輕力壯的太子,心裏越來越不對味兒。
想到自己心底某些時候湧出來的陰暗,康熙微微的歎了一口氣。
或許這是他和保成最好的結果吧,畢竟即使再怎麽疼愛太子,在康熙的心裏最重要的永遠都是這個天下,這個皇位。
康熙不敢想象,如果再接著下去垂垂老矣的自己會不會真的對太子動手!
要知道在某一刻他是想過利用太子多大阿哥互相製衡,那樣才能夠保證他做的皇位坐得穩固。
還是後來想著太子的不慕名利和對太子的愛子之心,將正陰暗的想法給壓到了角落裏。
即使如此,這個想法還是讓康熙很長一段時間都有些怔愣。
不過現在不必了,望著站在那裏像個小大人一樣的太孫,康熙的嘴角不由的勾勒出了一抹小小的笑容,那抹笑雖然短暫,卻顯得那樣真實。
這樣子最好,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太孫剛剛長成,年輕力壯的他必定能夠將這個皇位好好的傳承下去,保成也會好好的。
自己也能夠在有生之年一直坐在這至高無上的皇位之上。
從幼年起,這個皇位便是康熙在坐著的,權利已經深入到了他的骨髓裏,與他相依相伴,再也無法分離。
或許太子這樣拚盡全力的想要自由,也是因為感覺得到康熙的這份心態吧。
畢竟那是他最敬愛的皇阿瑪,那是在他幼時出天花便罷朝親自陪著他的皇阿瑪。
太子不想和康熙走到無法挽迴的地步,於是兩個人都極有默契地後退了一步,保持住了這份感情。
太子看著身後的紫禁城,原本他以為離開的他會感覺得到放鬆。
但事實是他感覺到了一陣陣的不舍,即使以往提起來他多麽的想要逃離,然而在此刻都隻感覺到了不舍,對於家鄉的不舍。
太子妃見狀輕輕的拉了拉太子的手,一雙清澈的眼睛裏盛滿了對太子的擔憂。
太子迴頭看著太子妃微微搖了搖頭,眼中的迷茫全部散去。
兩個人就這樣簡簡單單的坐著一個馬車,身邊跟著幾位貼身伺候的人走出了這紫禁城。
當然暗地裏有許多的暗衛貼身守護者就不必多說了,畢竟康熙對於太子的愛子之心雖比不上皇位重要,卻也是極為重的。
太子的出走似乎沒有給予這次京城太大的波瀾,畢竟大家這麽多年來已經被潛移默化的了解了太子的心思想法。
再加上有著文武雙全的小太孫在那裏頂著,其他人自然不會多說什麽,畢竟誰也不是蠢人,自然知道若是太子和皇上再繼續相處下去,兩個人之間的那份父慈子孝還不一定能夠接著保持呢。
畢竟曆史上受到寵愛的太子太多了,不說別的,漢武帝夠寵愛太子劉據了吧,結果到了最後劉據的下場,誰也不敢去賭皇上的愛子之心有多重。
太子的出走仿佛帶走了一切的波瀾,與太子同輩的幾位阿哥們,暫時還沒有能夠拉得下臉來對付這個侄子。
畢竟,原先是太子和大阿哥在爭,後來太子退讓了,皇阿瑪也退讓了,反而使得其他的阿哥們雖然有野心,卻沒有能夠進去攪動波瀾。
大家雖說不上是什麽兄弟情深,卻還能夠保持的住表麵上的塑料兄弟情。
大阿哥原先想真的從不是太子之位,隻是後來一步步的就和太子爭奪了起來。
如今太子出走,大阿哥獨占鼇頭,大阿哥卻沒放在心上,反而一反常態的約束手底下的人。
因為他想要的皇父的關注已經得到手了,畢竟康熙最寵愛的兒子除了太子就是大阿哥了。
如今太子走了,康熙自然會對於大阿哥更好,兩個人一時間父慈子孝了起來。
正因為康熙對大阿哥好,大阿哥才不敢輕舉妄動,就害怕打破了平靜,然後讓皇阿瑪失望。
這一次雖說他是作為一個磨刀石,但是由於太子半路轉彎,加上康熙對於太子的愛子之心。
大阿哥其實並沒有捧到曆史中的那樣高度,沒有受到權力熏陶的他,對於權力還真沒有什麽太大的欲望。
畢竟作為皇帝的長子,多的是人奉承他,多的是人想要在他身上下注。
就連在親征葛爾丹犯了大錯之後,也能夠被皇父給將這個汙點抹去。
京城裏的紛紛擾擾沒有在太子和太子妃的心裏留下任何的印象。
為了這一天,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的兩個人,更多的是開始享受著此刻的平靜安然,緊緊的握住彼此的手,兩兩依偎間說不出來的甜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