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廠方落房後,紅星文具廠原有的二位技術工人,提出離職。
離職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有技術,又會維修調試機器,想自行組織生產,賺到更多的人民幣。他們找孫建平商量:
“孫廠長,我們也想各自置辦一台機器,生產徽章,隻是想掛名在你們廠生產。當然我們不負責銷售,搭在文具廠這邊銷售,我們隻收個加工費,你看是不是可以。”
孫建平知道技術工人想脫離出去單幹,這是遲早的事,他並不感到驚訝,如是換做是自己,也會出來獨幹的。隻是目前他們單幹還沒有完全的實力,必須依靠文具廠的銷售係統,而且他們對於銷售還沒有摸著門道。
他迴複說:“沒問題,可以象金廠長的模式一樣,掛在鎮文具廠的名下,貨品也暫時由紅星文具廠統一包銷。不過有一個前提,就是生產計劃由文具廠來下達,萬一生產的東西銷售不出去,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虧損。”
“那我們就自辦機器,跟鎮文具廠簽掛戶經營協議!”技術工人表示同意。
孫建平看他們這麽著急,道:“沒問題,條件具備了,隨時可以簽署協議,這個簽協議金廠長現在做得很內行。我隻是問問,那兩名新增的西夾河鄉的青年,技術學得怎麽樣了?是否可以獨立操作機器了?”
“當然沒問題,跟我們學的嘛,包會。如果不懂可以隨時讓我們過去再調教一下!”
孫建平抽出煙,遞給兩位技術工人,道:“有誌氣,那先恭喜兩位可以當分廠的廠長囉!以後我們都還是一家人,要互相幫襯著。”
“那是,都得孫廠長提攜,教會我們怎麽做,我們出去後,還是孫廠長你給帶著,以後得孫廠長多多照應著!”
“不必客氣,就這麽定了,你們辦離職手續後,辦個小廠就可以開始自行操作了。我們保持聯係,多多溝通。”
兩位技術工人離職後,他們就在鎮內自已的家裏,學金廠長的樣子,各自置辦了一台先前聯係好的製作小徽章的機器,加入了生產的行列。生產的徽章,由紅星文具廠的檢驗員驗收合格,再按照出廠價予以收購。
這種成功的模式,一旦知道操作,就是明擺著走向成功,走向富裕。捷徑隻屬於那些敢於敢於闖入成功行列裏的人。兩位技術員是學著金廠長,金廠長是學著介入文具廠的四位分廠長,四位分廠長是借著孫建平的成功模式。
成功模式一旦複製,就具有了強大的爆發力,沉浸在四圍農業勞作中的戚衛鎮開始騷動了。這種小工業作坊聯合成一個大工廠,沒有前例,但它卻如幹旱泥縫中的種子,一遇到合適的雨水,就“噌噌”地發芽生長了。一柆種子是這樣,一批掉在泥縫中的種子更是這樣,它們一模一樣地落地生根成長。
在戚衛鎮,至少有三個家庭的房子裏,開動了工業小機器,夜晚也時常打破了小鎮原有的寧靜。沒辦法,趕業務,趕時間,要加班加點。
這些不同尋常的舉動,逐步地被原來一直盯梢孫建平工廠的精明人確證。他們來自農村,卻也在鎮上租下了房子,購買了機器,開始生產一種全新的產品公文包。
公文包所用的設備簡單得多,用上縫紉機與拉縫,以及金屬扣就可以了。製作金屬扣的機子也很簡單,壓製鉛片就可以生產。整個流水線上,就是兩種機器,生產產品絕對不成問題。至於公文包的版型,他們就是到大城市買的最先款,照著做就可以了。
這種小做坊,當然是不能隨便生產的,它同樣是掛戶在戚衛鎮的文具廠。
產品的推銷,他們派出了自己的業務員。當然,這是全部學的孫建平他們的做法,進行的直接小批發模式。流行的東西,價格又實惠,買得的自然就多,市場就是這麽形成的。原本大家覺得買不起的物品,現在就擺在麵前,而且有能力買,自然就成交,這就是原發性的市場。這種市場是開發出來的,或許它本身就存在。
到了五月份,戚衛鎮總共有七家家庭作坊了。特別是製做公文包的小廠,由於需要多台縫紉機,他們索性就在臨街店麵生產,前後通的房子,既是店麵,又是廠房。
“孫廠長,我們也要加進去,你看還能不能簽掛房協議啊!”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總是找上門來,圍著孫建平轉。
孫建平想的卻是另外的問題,掛戶多了,無序的競爭就又開始了。雖然戚衛鎮文具總廠的利潤在不斷膨脹,但對於他自身而言,利潤是比較固定的。他並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小工廠行列。他總是推脫,勸道:“我當時開小火輪,開始賺了很多的錢,但沒過半年,就賺不到什麽錢了。你們說這是什麽原因,就是因為開的人太多了嘛!現在也是一樣,你們看著小工廠很賺錢,都想做一把,但結果怎麽樣很難預料,一定要三思。”
但是很多時候,勸是沒有起什麽作用的,大家反而會認為,明擺著賺錢的事,勸住別人不做,那一定是有私心,所以反而更加激起更多的人,想方設法,下定決心,要辦起家庭小作坊式的小工廠。
在這個過程當中,更多的青年人,讀過一點書的,會說一點普通話的,他們在農閑的時候,就拿著戚衛鎮文具廠的樣品,到廠裏或是村裏開了介紹信,外出跑業務去了。對於農村而言,他們的說法就是走江湖。孫建平的說法是,他們去做業務跑市場。
孫建平的銷售部,就在郵局的邊上,整間的門麵,掛滿了文具廠各種各樣的徽章與文具產品。銷售部裏裝了專線電話,胡海生就是總管。專線電話,鎮上也沒有多少門,這是很牛的,坐在電話前,一天到晚的就是電話接著訂單,要多爽就有多爽。
銷售部裏,還專門配了一個配貨員,負責與鮑海棠核對賬務,配發貨物。為了配送方便,工廠裏的貨品,都按照整數先行打包,訂單都要求按照整數位訂購。
配貨員每天要接待絡驛不絕的參觀者,他們都是戚衛鎮與江南垟縣的人,有的隻是為了看個新奇,有的是為了探點消息與門路,有的就是為了外出做業務而了解更多的東西,更多的人則是準備要模仿開辦小工廠。
配貨員每天要向他們解說:“這種徽章一般是哪些用戶需要的,一般要在什麽地方可能會有市場;這種公文包有什麽用途,主要的客戶都是哪些,在哪裏會接到比較大的訂單;這些鉛筆盒一般是賣往哪些區域的,當地的購買者都有那些花色喜好。”
銷售部成了宣傳與解說的陣地。
胡海生很是擔心,他對孫建平道:“我們整天給他們解說這些產品,很多商業秘密都透露出去了,長久下去,恐怕市場都會被他們占領了。”
孫建平卻認為:“不用著急,現在這些慢慢增多起來的小工廠,他們隻有掛在戚衛鎮的文具廠,才能組織生產,這個說明我們還是一家人;至於越來越多的業務員嘛,他們拿貨還是向我們戚衛鎮文具廠拿呀。他們量做得多大,我們的利潤就有多高。”
在孫建平的策劃中,銷售部與工廠是分開的,所有掛戶經營小工廠的貨品,都必須經過銷售部出貨。銷售部給業務員的報價,是略高於小工廠的出廠價的,因此,銷售部實際上等於是一個中介,他們起了轉介的作用。而銷售部,除了代理自家四個分廠的產品外,還包攬了所以小工廠的產品。
自從銷售部成立以來,事實上訂單的模式也起了變化。以前更多的是外地的販賣者下的訂單,現在就變成了業務員直接下的訂單。他們承接了訂單,讓銷售部把貨品發動某地,他們接到貨以後,就在當地完成了交易。
漸漸的,業務員們都學狡滑了,他們原本互相之間進行溝通,貨品賣到了什麽價位,都是在那些地方可以找到市場。後來的情況就是大家互相不通話,而且非常神秘,除了產品的出廠價大家心知肚明以外,業務員的每單業務是什麽價格拿下來的,誰出問不出真話了。
到了年中的時候,戚衛鎮已經開了十六家小工廠,因為最先的金廠長家是住在城中街的,所以後來的小工廠就挨著開,城中街的半條街,都成了小工廠的集中地。
城中街也因此成了戚衛鎮最繁華的地段,每天貨進貨出,人來人往,非常擁擠。這一條小街道,有了相當的名聲,甚至吸引了許多外地的客商慕名前來,他們一來想看看這些產品到底是怎麽生產出來的,另外最主要的是想拿到更低的價格的產品。
外地的客商,主要還是為了避開業務員提供的高價。因為產品出產價到終端客商的接收價之間,都是業務員說了算,學得越來越精明的業務員,往往報出了一個客商能接受的高價。雖然客商樂意接受,但時間一長,他們懷疑這裏麵還有降價的空間,同時也想做大生意,就偷偷記下了業務員介紹信地址,尋找商品的源頭。
最終的受益者,當然是胡海生的銷售部,他可以跳過業務員這一關口,直接向踏上門來的客商們供貨,報價當然是比出廠價高了許多,但比業務員的報價,那是低了很多。
;
離職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有技術,又會維修調試機器,想自行組織生產,賺到更多的人民幣。他們找孫建平商量:
“孫廠長,我們也想各自置辦一台機器,生產徽章,隻是想掛名在你們廠生產。當然我們不負責銷售,搭在文具廠這邊銷售,我們隻收個加工費,你看是不是可以。”
孫建平知道技術工人想脫離出去單幹,這是遲早的事,他並不感到驚訝,如是換做是自己,也會出來獨幹的。隻是目前他們單幹還沒有完全的實力,必須依靠文具廠的銷售係統,而且他們對於銷售還沒有摸著門道。
他迴複說:“沒問題,可以象金廠長的模式一樣,掛在鎮文具廠的名下,貨品也暫時由紅星文具廠統一包銷。不過有一個前提,就是生產計劃由文具廠來下達,萬一生產的東西銷售不出去,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虧損。”
“那我們就自辦機器,跟鎮文具廠簽掛戶經營協議!”技術工人表示同意。
孫建平看他們這麽著急,道:“沒問題,條件具備了,隨時可以簽署協議,這個簽協議金廠長現在做得很內行。我隻是問問,那兩名新增的西夾河鄉的青年,技術學得怎麽樣了?是否可以獨立操作機器了?”
“當然沒問題,跟我們學的嘛,包會。如果不懂可以隨時讓我們過去再調教一下!”
孫建平抽出煙,遞給兩位技術工人,道:“有誌氣,那先恭喜兩位可以當分廠的廠長囉!以後我們都還是一家人,要互相幫襯著。”
“那是,都得孫廠長提攜,教會我們怎麽做,我們出去後,還是孫廠長你給帶著,以後得孫廠長多多照應著!”
“不必客氣,就這麽定了,你們辦離職手續後,辦個小廠就可以開始自行操作了。我們保持聯係,多多溝通。”
兩位技術工人離職後,他們就在鎮內自已的家裏,學金廠長的樣子,各自置辦了一台先前聯係好的製作小徽章的機器,加入了生產的行列。生產的徽章,由紅星文具廠的檢驗員驗收合格,再按照出廠價予以收購。
這種成功的模式,一旦知道操作,就是明擺著走向成功,走向富裕。捷徑隻屬於那些敢於敢於闖入成功行列裏的人。兩位技術員是學著金廠長,金廠長是學著介入文具廠的四位分廠長,四位分廠長是借著孫建平的成功模式。
成功模式一旦複製,就具有了強大的爆發力,沉浸在四圍農業勞作中的戚衛鎮開始騷動了。這種小工業作坊聯合成一個大工廠,沒有前例,但它卻如幹旱泥縫中的種子,一遇到合適的雨水,就“噌噌”地發芽生長了。一柆種子是這樣,一批掉在泥縫中的種子更是這樣,它們一模一樣地落地生根成長。
在戚衛鎮,至少有三個家庭的房子裏,開動了工業小機器,夜晚也時常打破了小鎮原有的寧靜。沒辦法,趕業務,趕時間,要加班加點。
這些不同尋常的舉動,逐步地被原來一直盯梢孫建平工廠的精明人確證。他們來自農村,卻也在鎮上租下了房子,購買了機器,開始生產一種全新的產品公文包。
公文包所用的設備簡單得多,用上縫紉機與拉縫,以及金屬扣就可以了。製作金屬扣的機子也很簡單,壓製鉛片就可以生產。整個流水線上,就是兩種機器,生產產品絕對不成問題。至於公文包的版型,他們就是到大城市買的最先款,照著做就可以了。
這種小做坊,當然是不能隨便生產的,它同樣是掛戶在戚衛鎮的文具廠。
產品的推銷,他們派出了自己的業務員。當然,這是全部學的孫建平他們的做法,進行的直接小批發模式。流行的東西,價格又實惠,買得的自然就多,市場就是這麽形成的。原本大家覺得買不起的物品,現在就擺在麵前,而且有能力買,自然就成交,這就是原發性的市場。這種市場是開發出來的,或許它本身就存在。
到了五月份,戚衛鎮總共有七家家庭作坊了。特別是製做公文包的小廠,由於需要多台縫紉機,他們索性就在臨街店麵生產,前後通的房子,既是店麵,又是廠房。
“孫廠長,我們也要加進去,你看還能不能簽掛房協議啊!”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總是找上門來,圍著孫建平轉。
孫建平想的卻是另外的問題,掛戶多了,無序的競爭就又開始了。雖然戚衛鎮文具總廠的利潤在不斷膨脹,但對於他自身而言,利潤是比較固定的。他並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小工廠行列。他總是推脫,勸道:“我當時開小火輪,開始賺了很多的錢,但沒過半年,就賺不到什麽錢了。你們說這是什麽原因,就是因為開的人太多了嘛!現在也是一樣,你們看著小工廠很賺錢,都想做一把,但結果怎麽樣很難預料,一定要三思。”
但是很多時候,勸是沒有起什麽作用的,大家反而會認為,明擺著賺錢的事,勸住別人不做,那一定是有私心,所以反而更加激起更多的人,想方設法,下定決心,要辦起家庭小作坊式的小工廠。
在這個過程當中,更多的青年人,讀過一點書的,會說一點普通話的,他們在農閑的時候,就拿著戚衛鎮文具廠的樣品,到廠裏或是村裏開了介紹信,外出跑業務去了。對於農村而言,他們的說法就是走江湖。孫建平的說法是,他們去做業務跑市場。
孫建平的銷售部,就在郵局的邊上,整間的門麵,掛滿了文具廠各種各樣的徽章與文具產品。銷售部裏裝了專線電話,胡海生就是總管。專線電話,鎮上也沒有多少門,這是很牛的,坐在電話前,一天到晚的就是電話接著訂單,要多爽就有多爽。
銷售部裏,還專門配了一個配貨員,負責與鮑海棠核對賬務,配發貨物。為了配送方便,工廠裏的貨品,都按照整數先行打包,訂單都要求按照整數位訂購。
配貨員每天要接待絡驛不絕的參觀者,他們都是戚衛鎮與江南垟縣的人,有的隻是為了看個新奇,有的是為了探點消息與門路,有的就是為了外出做業務而了解更多的東西,更多的人則是準備要模仿開辦小工廠。
配貨員每天要向他們解說:“這種徽章一般是哪些用戶需要的,一般要在什麽地方可能會有市場;這種公文包有什麽用途,主要的客戶都是哪些,在哪裏會接到比較大的訂單;這些鉛筆盒一般是賣往哪些區域的,當地的購買者都有那些花色喜好。”
銷售部成了宣傳與解說的陣地。
胡海生很是擔心,他對孫建平道:“我們整天給他們解說這些產品,很多商業秘密都透露出去了,長久下去,恐怕市場都會被他們占領了。”
孫建平卻認為:“不用著急,現在這些慢慢增多起來的小工廠,他們隻有掛在戚衛鎮的文具廠,才能組織生產,這個說明我們還是一家人;至於越來越多的業務員嘛,他們拿貨還是向我們戚衛鎮文具廠拿呀。他們量做得多大,我們的利潤就有多高。”
在孫建平的策劃中,銷售部與工廠是分開的,所有掛戶經營小工廠的貨品,都必須經過銷售部出貨。銷售部給業務員的報價,是略高於小工廠的出廠價的,因此,銷售部實際上等於是一個中介,他們起了轉介的作用。而銷售部,除了代理自家四個分廠的產品外,還包攬了所以小工廠的產品。
自從銷售部成立以來,事實上訂單的模式也起了變化。以前更多的是外地的販賣者下的訂單,現在就變成了業務員直接下的訂單。他們承接了訂單,讓銷售部把貨品發動某地,他們接到貨以後,就在當地完成了交易。
漸漸的,業務員們都學狡滑了,他們原本互相之間進行溝通,貨品賣到了什麽價位,都是在那些地方可以找到市場。後來的情況就是大家互相不通話,而且非常神秘,除了產品的出廠價大家心知肚明以外,業務員的每單業務是什麽價格拿下來的,誰出問不出真話了。
到了年中的時候,戚衛鎮已經開了十六家小工廠,因為最先的金廠長家是住在城中街的,所以後來的小工廠就挨著開,城中街的半條街,都成了小工廠的集中地。
城中街也因此成了戚衛鎮最繁華的地段,每天貨進貨出,人來人往,非常擁擠。這一條小街道,有了相當的名聲,甚至吸引了許多外地的客商慕名前來,他們一來想看看這些產品到底是怎麽生產出來的,另外最主要的是想拿到更低的價格的產品。
外地的客商,主要還是為了避開業務員提供的高價。因為產品出產價到終端客商的接收價之間,都是業務員說了算,學得越來越精明的業務員,往往報出了一個客商能接受的高價。雖然客商樂意接受,但時間一長,他們懷疑這裏麵還有降價的空間,同時也想做大生意,就偷偷記下了業務員介紹信地址,尋找商品的源頭。
最終的受益者,當然是胡海生的銷售部,他可以跳過業務員這一關口,直接向踏上門來的客商們供貨,報價當然是比出廠價高了許多,但比業務員的報價,那是低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