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其來的一個疑問句直接讓梁卓平愣住了一瞬間。


    盡管他剛剛就在冥冥中猜到常浩南申請的這個航發產業大會肯定能開起來,但做決定速度會不會太快了一點?


    不過想歸想,他還是趕緊點了點頭;


    “臨榆當然可以,我迴去之後就開始安排會議的相關籌備工作。”


    開玩笑,領導把自己的想法都提出來了,然後問你的意見。


    難道還能說我不同意?


    你不同意,有的是人同意。


    “另外,小常啊,現在懷主任那邊正在按照你上次提出來的策略進行談判,進展還算順利,要是d436t1發動機能同步引進我國進行生產,對於航空動力領域的發展也會是一個促進,所以這個會的具體日期,我倒是覺得可以稍微等一等。”


    在得到梁卓平的答複之後,丁高恆又轉向常浩南說道:


    “不過伱放心,肯定不會拖很長時間。”


    “有這麽順利?”


    那個二桃殺三士的計策也是參考了上輩子高鐵引進的談判過程,不過就連常浩南自己都沒想到效果會如此立竿見影。


    “是啊,根據老懷前兩天去紮波羅熱出訪之後反饋上來的信息,二毛那邊的情況比我們之前預估的還要更糟一些,所以伊夫琴科-進步公司麵對完全失去合作參與機會的風險很快就選擇妥協,後麵烏法和莫斯科兩個製造廠也象征性地讓了一小步,目前雙方已經沒有什麽根本上的衝突,隻剩下一些細節需要確定。”


    丁高恆點了點頭迴答道:


    “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這個發動機對於他們的很多在研型號來說也非常重要,像安東諾夫的安72,別裏耶夫的別200還有雅科夫列夫的雅克42m都需要它,所以希望能借助我們引進時提供的資金做進一步完善。”


    實際上,在受到華夏這邊的一係列巨大刺激,尤其是得知華夏和歐洲航空局竟然成功簽署了適航互認協議之後,大毛那邊的思路也飛速完成了自我開脫——


    很多人都意識到,以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一些現在還比較值錢的技術,沒準過幾年別人靠自己就給攻克了,繼續坐地起價帶來的風險太大。


    反倒不如趁著眼下的領先優勢還在,盡快把看得見的錢掙到手裏,之後再去搞產品迭代。


    堅持的時間沒準還能更久一些。


    所以從最近幾個月開始,類似性質的談判都變得比以前順利了不少。


    而對於常浩南來說,d436t1發動機本身的價值倒還在其次,它的d36核心機才是尤其值得去吃透並繼續發展下去的東西。


    安124使用的d18t、米26使用的d136、安70使用的d27等一係列出自伊夫琴科設計局之手的經典航發產品都衍生於此。


    如果真能拿到,那麽其在未來華夏航空動力領域的地位甚至不會亞於渦扇10的核心機。


    他已經在考慮如何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計劃之中了:


    “那確實值得等一等,未來甚至可以考慮用我們自己的技術繼續反哺升級,並且它的核心機潛力很大,以後有條件了還可以繼續在此基礎上發展推力其它型號的發動機。”


    這句話說的確實堪稱豪氣萬丈。


    在此之前,唯一一種被華夏這邊自主改進並成功實現量產的航空發動機型號就是從r11f-300仿製並一路小幅度升級過來的渦噴7/渦噴13,被用作目前幾乎所有國產主力型號戰機的航空動力。


    不過那說到底畢竟隻是蘇聯在50年代初期的技術,在三四十年後做一些小幅度技術改進並不算困難。


    而d436就算放在90年代中期都是一種並不算落後的型號,在某些性能上甚至還要優於西方同類型產品。


    其三轉子結構也是華夏這邊此前從未接觸過的。


    按照過去的經驗來看,這樣一種型號哪怕隻是完成國產化,恐怕都要頗費一些周折。


    不過這話既然是常浩南說出來的麽……


    丁高恆還是在心中暗自調高了一些期待值。


    “航空動力,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製約我們航空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命門,要是浩南同誌這次能把渦扇10這個推重比8一級的第三代大推給攻關下來,咱們兩種型號的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就真正意義上沒有了後顧之憂。”


    或許是受到常浩南的信心鼓舞,旁邊的梁卓平也不由自主地開始暢想起新發動機定型之後的情況:


    “這哪怕放在整個華夏的工業史上,也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盡管過去跟常浩南的接觸不多,並沒有直觀感受到過對方的能力,但一種強烈的直覺還是讓他決定迴去之後要成立一個專門的籌備小組,除了負責會議相關的後勤和行政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保留一些檔案、圖片和影像記錄。


    梁卓平有一種預感,這些東西以後恐怕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曆史資料。


    然而他還是完全低估了常浩南的目標:


    “不隻是第三代戰鬥機的動力。”


    後者輕輕搖了搖頭:


    “這次讓丁主任出麵,集中起來全國範圍內的力量,我更進一步的想法是,以此為契機建立一個係統性的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規劃。”


    “以前我們的航發研究,甚至也包括剛剛完成定型的渦噴14,無論性能好壞,在技術上都有很強的孤立性,不同型號航發之間的技術聯係非常薄弱,每搞一個項目幾乎都要從頭開始造輪子,效率自然高不起來。”


    “過去咱們手裏的主機型號少,這麽搞倒也還吃得消,但是未來隨著我們的航空產品種類增加,對於航空動力的多樣性也會有更高的要求。”


    說到這裏,常浩南伸出手,開始一項項計數:


    “哪怕暫時不考慮民用航空那邊的情況,隻算軍用武器裝備,那麽兩種第三代戰鬥機需要加力推力12噸到13噸級的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轟炸機和運輸機需要推力13-15噸級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新型教練機需要加力推力7-8噸的中型渦扇、大型無人機又需要推力4-5噸的不帶加力型號、巡航導彈要用一噸推力以下的小型渦噴或者渦扇……”


    常浩南的一番盤點讓梁卓平有點遭不住。


    其中很多型號別說項目,目前連想法都還沒有。


    但後者並未開口反駁——


    沒有這麽多型號難道是他不想嗎?


    怎麽可能?


    是過去沒這個能力知道吧?


    哪個管航空工業的人不希望自己手底下要什麽有什麽?


    所以盡管剛一開始梁卓平在心裏還有點吐槽的意思,但到最後已經被常浩南所描繪的美好未來給吸引進去了。


    “所以我的想法是,建立一個包括4-6個級別、換算流量從5kg/s到25kg/s、循環功率從1mw到20mw不等的核心機型譜序列,由此足夠派生出推力範圍覆蓋200公斤到25噸的各種發動機型號,再考慮到單發、雙發和四發的不同方案,就完全能滿足未來20-30年內絕大多數航空器對於動力的要求。”


    “有了這樣一個核心機體係之後,再需要新航發的時候,就不用像過去那樣從頭開始研究,而隻需要在已有型號的基礎上進行小範圍修改,消耗的時間和資金成本也都會大大降低!”


    丁高恆和梁卓平兩個人都沉默了。


    信息量比較大,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


    這種事情,低情商的說法叫畫餅,高情商的說法叫描繪宏偉藍圖。


    主要看具體講出來的人是誰。


    具體到常浩南,那自然是傾向於後麵一種情況多些。


    “這個過程,恐怕還是要分階段進行吧?”


    許久之後,梁卓平試探著問道。


    “那當然,目前的計劃,是先把25kg/s流量、20mw功率級別的核心機給搞出來,除了渦扇10以外,還可以順便衍生出一種用在大型飛機上的高涵道比型號,解決我們眼前最迫切的需求。”


    常浩南總歸也是腳踏實地的人。


    真要是五六個型號齊頭並進,那就算是他也不可能吃得消。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