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就咱倆的關係,我也就不繞圈子了,那邊給我的專利預算是5萬,授權兩年,隻用在一個特定型號的螺旋槳葉片上麵。”


    方振直接給出了一個還算有誠意的數字。


    像這種許可期限很短、許可範圍和方式又限定很死的授權,也不可能要個太高的價格。


    當然要是找個專門做專利的律師跟對麵死磕,估計再抬個幾千到一萬問題不大,但似乎也沒那個必要。


    畢竟還有方振這層關係在。


    而且90年代這功夫,國內的知識產權管理突出一個亂套,真把對方逼急了就直接侵權,常浩南這邊打官司的成本也很高。


    所以就這樣挺好。


    “金額和許可方式倒是沒問題,不過這個高空後掠槳葉螺旋槳,你們要在天上發電?”


    常浩南打開檔案袋,裏麵基本都是一些法律文件,並沒有涉及到太多技術內容。


    由於螺旋槳推進的原理問題,就算設計效率再高,到了空氣稀薄的高空中也會出現推力和升力不足的問題,所以螺旋槳飛機,除非采用特別誇張的展弦比,否則無論是活塞還是渦槳,升限基本都在萬米左右。


    隻有少數像槳扇發動機之類的作弊選手能進一步突破高度。


    他想起前世倒是有過把風力發電機用空飄氣球帶到空中,利用對流層強風發電,再傳輸到地麵的狂野想法,所以才有此一問。


    隻是這種思路從工程實踐的角度價值不大,要是真接了類似的項目,那最好的選擇就是趕緊提桶跑路。


    “那倒不是,我現在做的項目,是跟浙省大學一個搞氣象研究的團隊合作,給他們設計一個能在平流層長期保持存在的高空飛艇。”


    見到常浩南對自己的項目感興趣,方振幹脆拽來一張椅子坐在了前者旁邊:


    “因為那東西一上去可能就是兩三個月,期間還需要在一定範圍內活動來對氣象條件進行跟蹤,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自主動力才行。”


    浙省大學的氣象學雖然這些年有點衰落,但由於華夏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就是他們的前校長,所以名望還是在的,應該不至於拿個假項目來坑人。


    “高空飛艇……”


    這個意料之外的名詞讓常浩南腦子裏的某根弦被撥動了:


    “有多高?”


    前天在東萊開總結會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造一架通訊中繼機,來解決當前通信衛星數量不足的情況下,600公裏距離以外的數據傳輸問題。


    之前和羅匯川聊天的時候,他也提起來過,這些年航空兵部隊之所以很少往南海深處飛,除了飛機航程所限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飛遠了之後很難和瓊省的基地取得聯係。


    說明這種需求還是存在的。


    而且不僅是軍用,在麵對一些重大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時,這類裝備也能提供應急通訊支援。


    隻不過專門造幾架飛機的成本太高且效果有限,所以沒能成型。


    但現在想想,要是放棄固定翼平台,轉而采用飛艇的話,似乎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


    “他們是要研究一個叫平流層準零風層的東西,高度大概是……22km到28km,在這個範圍附近正好是東西風發生轉換,南北風分量也很小,能以較小的能源和動力代價實現飛行器的區域駐留或軌跡規劃。”


    “比如我們現在設計的這個飛艇,在有零風層的季節,載荷能力大概是沒有零風層季節的16倍到25倍。”


    十分令人心動的數據。


    雖然在上麵部署一個雷達可能還比較困難,但如果隻是做通訊中繼的話,應該是足夠了。


    “也就是說,這個零風層的出現是季節性的?”


    常浩南挑了挑眉。


    如果是這樣的話,情況倒是會變得有些複雜。


    工程人員還是比較喜歡穩定的現象。


    “這就是他們準備研究的內容了,目前可以確定在瓊省附近,北緯10°左右的區域內存在一個從5月末到9月初的穩定零風層,平均風速不超過5m/s,這個數據也是我做飛艇設計時候采用的標準,至於更具體的理論部分,他們倒是跟我說過什麽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之類的東西,但實話說我完全沒懂,你要是感興趣,我可以把那邊的聯係方式給你。”


    “我有……”


    其實剛剛常浩南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林國範,二人之前在做飛機結冰預測的時候合作的相當不錯,並且對方也是氣象學專家,應該比自己了解更多。


    但這個項目是人家浙省大學那邊還沒做完的內容,學術界裏麵把別人正在做但還沒公開發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幾乎是掘人祖墳的大忌諱,非常敗壞名聲。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行吧,那師兄你幫我聯係一下他們,就說有一個關於應用層麵的研究需要跟他們合作,京航大學和電科集團都會參與。”


    雖然還沒跟14所那邊取得聯係,但常浩南還是很篤定地把對方也一起拉了進來。


    主要是這個年頭,電科集團算是相對財大氣粗的主,有了他們的名字吸引力會更大一些。


    “何必我來聯係,你給他們發一封電子郵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邊的一台電腦。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麵演算過機翼顫振模型的那台。


    “實驗室聯網了?”


    常浩南脫口而出,隨後才覺得這個問題跟“致遠星戰況如何”好像有點像。


    但是沒辦法,自從去年夏天開始參與八三工程到現在,他就沒怎麽在學校裏呆過,對實驗室的情況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是啊,年初的事情。”


    方振點點頭,起身打開了旁邊的那台電腦,還有旁邊牆上掛著的貓,後者隨之發出嘎吱嘎吱的撥號音:


    “也不隻是實驗室,像教室、圖書館這些地方也都連上了,據說學校計劃到明年給學生宿舍也通上網,不過都要按小時收費。”


    90年代後半葉是華夏互聯網發展極其迅速的一段時間。


    1994年4月20日,華夏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但全國隻有一條64k國際專線。


    到1995年的時候,全國範圍內也還隻有京城、滬市、鵬城等極少數大城市接通了互聯網,但直到瀛海威創立之前,仍然不存在普通用戶。


    而到1997年的時候,幾乎所有大中城市就都已經有了互聯網連接。


    他半年多沒關注,變化自然是翻天覆地。


    常浩南起身坐到了那台連著網的電腦麵前。


    90年代這會,用路由器接兩台及以上的電腦共享網絡還屬於違規行為,雖然有不少人偷著幹,但是在實驗室裏大張旗鼓地搞肯定不行,所以其他人工位上麵的電腦都是不能上網的。


    “是國內網還是國外網?”


    這是現在常浩南現在最關心的,他之後想要搞多物理場仿真軟件,而這方麵的研究需要參考很多外國的研究成果,單靠紙質期刊是絕對沒前途的。


    如果隻能上內網,那意義就不大。


    這個年代內外網之間是物理隔絕,並不像後來一樣搞個vpn就能隨便翻了。


    “什麽?”


    方振迴過頭,臉上帶著幾分茫然。


    他平時用電腦最多就是發發郵件,並不太關心這些。


    常浩南隻好靠著自己的記憶換了個提問的方式


    “呃……我們撥號上網的電話號,前三位是163還是169?”


    163是互聯網,169就是國內網。


    “是163,賊貴,聽老師說一個小時6塊錢,我建議你先把郵件內容編輯好再聯網發送。”


    很好。


    常浩南心中暗自慶祝了一下。


    終於能有點現代人的意思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