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常浩南剛開始得知自己有一封電報時,還是有點摸不著頭腦的。


    知情權歸知情權,隻表明他有權限知道,並不意味著會有人把所有事情都特地通知給他——


    那是主管領導才有的待遇。


    所以常浩南並不知道這段時間科工委發生的各種事情。


    並且電報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也讓他有一種自己是否再度向前穿越了的幻視感。


    眼下已經是90年代中後期,電報業務雖然尚且存在,但用的人已經基本沒有了,以至於這其實是他兩世為人收到過的第一封……


    不過當他從172廠機要室拿到電報稿的時候,一切的疑惑就都迎刃而解了。


    在一些加密通信領域,電報還是有其用武之地的。


    一直到二十多年後,一些駐地偏遠的武裝部隊中也還保留著報務員和電鍵式發報機以防萬一。


    這是一封放在商業電報上足夠讓一個普通職工傾家蕩產的超長報文,裏麵的內容非常詳盡,常浩南即便一目十行,也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才從頭到尾看過一遍。


    看完前兩頁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


    “我艸,我竟然這麽牛逼的麽……”


    常浩南雖然知道過去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自己幹了不少事,但作為一個技術人員,他主要關注的還是相比於前世扭轉了哪些困難,以及節省了多少時間,對於這一係列操作到底給國家省下多少錢的事情反而沒怎麽考慮過。


    但在這封電報裏麵,懷國莫卻在某處不經意地提到,購買這批大飛機的經費,是從十一號工程中省下來的。


    也就是說隻算外匯就至少在十億美元這個級別。


    還不算人民幣。


    也難怪自己最近幾個月受到的關注連他本人都感覺到有些意外。


    按照剛剛重生時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在3-5年內把影響力提高到足以影響政策走向的程度。


    現在看來差不多一年就實現了。


    盡管眼下這種影響還是通過間接手段帶來的。


    不過心情大好的常浩南決定晚上吃頓好的慶祝一下。


    然而,電報後麵的內容就讓他有點哭笑不得了。


    這次科工委派出這麽大一個代表團過去,自然不僅僅是為了買10架快要完工的飛機,而是希望能跟伊留申集團達成更長遠的合作,以及和圖波列夫集團進行初步接觸,為常浩南之前提出的國產客機計劃鋪路。


    但現在,由於雙方在價格和支付方式上的分歧,談判進度卻卡在第二個步驟上停滯不前了。


    華夏代表團也不是沒想過先找到圖波列夫或者彼爾姆談判,利用這幾家公司之間的競爭關係搞個囚徒困境,但對方卻一改過去的各自為戰,給他的答複口徑驚人地一致。


    經過幾天的了解之後,前者才知道是大毛那邊新成立了一家集中負責對外進行航空裝備和技術出口的公司,因此可以互通有無,分而治之的策略效果大打折扣。


    懷國莫雖然沒有在電報裏麵明著提出什麽要求,隻是詢問常浩南對這種情況是否有什麽想法,但考慮到其中多次提到了去年新殲8c的試飛對於十一號工程談判的推動作用,字裏行間隱含的意思其實非常明顯——


    小常啊,去年那個活,你能不能再整一次?


    常浩南看著麵前機要室主任給他留下的稿紙和鋼筆,很想提筆寫下兩個字:不能。


    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


    他能在短時間內把八三工程給搞定,是因為這個項目的技術難度對於現在的華夏來說屬於跳一跳就能摸到的水平。


    但是戰略運輸機。


    對不起,這太離譜了。


    不是先進與否的問題,光是“大”這個特征就意味著難度拉滿。


    結構設計曆來都不是華夏航空工業擅長的範疇,別說200噸級,前世在設計40噸級的arj21時,都請了不少外援。


    就算常浩南豁出去手裏的科研點數真拿出來一個設計,172廠也沒辦法把圖紙變成真正的飛機。


    沒這個能力知道吧。


    重型模鍛壓機、蒙皮拉伸機、熱壓成型機、定向凝固爐、高精度數控加工中心……


    全都沒有。


    大飛機這個事常浩南也很想做,但是得慢慢來,不能想著一口吃個胖子。


    他搖搖頭,準備提筆想個比較委婉的話術表明自己確實做不到。


    但是在他把抬頭都已經寫完了,準備落筆正文的一刹那,腦海中卻突然靈光閃過。


    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其實也未必完全沒有機會。


    大毛不行,還有二毛。


    完全可以來個驅虎吞狼。


    有個非常合適的型號可以用來推進這個計策。


    安70。


    作為主管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副主任,懷國莫肯定知道這個型號。


    但這個時代的人卻未必知道其中一些細節。


    安70的第一架原型機在1994年首飛,但在1995年的一次試飛中因為非技術原因跟一架伴飛的安72相撞墜毀。


    安東諾夫幾乎當了褲子才又造出第二架原型機,去年年末下線。


    常浩南有點記不清這架飛機具體什麽時候重新首飛了,應該在1997年四五月份的樣子。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此時大毛那邊還在完全自研但是要從頭開始的型號圖330和安70之間搖擺不定,要等到大概97年下半年才開始和二毛進行聯合研製。


    但他前世曾經看過一名安70設計團隊成員的迴憶錄。


    這個時候的安東諾夫集團已經內外交困,上麵隻想著快速賤賣各類優質資產根本不管他們的死活,下麵還有嗷嗷待哺的幾萬名員工等著發工資。


    設計團隊甚至想過,如果有下家能出8-10億美元,就把整個項目的所有技術資料打包賣出去。


    安70的綜合運輸能力肯定不如伊爾76,但隻看最大載重的話也有47噸,跟早期型的伊爾76相當。


    而且不僅是新飛機,還是從底子上就全新設計的型號。


    如果能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就完全可以給伊留申集團以足夠的壓力。


    想到這裏,常浩南迅速改變之前的想法,重新組織了一下語言。


    當然,從過往的曆史來看,由於國內局勢的高度不穩定和左右橫跳,二毛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能夠進行長期合作的對象。


    所以策略的首選還是挾二毛以令大毛。


    但如果伊留申那邊真的油鹽不進,也可以考慮在接下來幾年相對穩定的時間裏,盡可能多地轉移安70相關技術資料,為後麵的國產大型運輸機做準備。


    隻是如果這樣做的話,常浩南之前定下的很多計劃就要被打亂了。


    畢竟他手裏能動用的科研點數是有限的,而且係統最多隻能並行處理兩個項目,最高效率的辦法肯定還是循序漸進。


    晚上應該還有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