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個到達城下的匈奴人,因為屍體的堆積,幾乎已經在城牆和沿途架起了斜坡,踩在前人的屍體堆積起來的斜坡,向著城牆上的人揮刀就砍,站在弓弩手身邊兩側的長戈兵,則是出戈便刺。血水順著長戈流到城牆之上也預示,敵人終於有了登臨城牆的可能了,似乎很漫長的時間卻隻是短短不到一個時辰。
殺戮在匈奴人登上城牆之後,砍殺第一個秦軍之後,真正的才開始了血腥又無情的殺戮,守在蒙恬身邊的將領們,也都抽劍相迎奮勇殺敵,從戰爭開始到現在,我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從最開始的箭雨覆蓋,第一次嘣彈之聲響起之後,這一個時辰中耳邊迴蕩的聲音,除了哀嚎嘶鳴金屬碰撞之聲再無其他。當匈奴人真正登上城牆殺死秦軍的那一刻,我也終於明白了殺戮之心代表的意義所在,民心所向的這把殺戮之劍,指引的方向是由其對應的掌控者操縱的,欲得民心就必須讓民眾相信隻有這樣才會更好。
殺戮之心:帝王之心統禦天下之心...那也隻是帝王能統禦的天下,而非整個天下!在我還心裏亂糟糟的時候,其中一枚箭矢竟然朝著我飛來,速度之快無以複加,當然這速度是以之前那番攻堅戰的速度而論。危險臨近閃身避過之後,也明白殺戮之心沒有對錯隻有勝敗,對於戰場上廝殺的人群而言,更沒有對錯勝敗隻有生死!
沒有上前攙和,轉身不理身後正在發生的戰爭,對蒙恬說了一聲就向著扶蘇的房間走去,想看看他這會兒是在幹什麽呢。剛走到門口就聽見裏麵讀書的聲音,幸好現在不是唐朝,要不然還以為在裏麵念往生經呢,推開房門進去才看到,扶蘇手拿竹簡在讀論語。看見得有人推門而入停下了聲音,看到是我也就放下手中論語問道:“小弟來此有事?”
“皇兄!你是此地監軍外麵將士們在浴血奮戰,你卻在此讀聖賢書?不覺得有什麽不對之處嗎?”
“那我又能如何...我來此地已有八載,邊關戰事時有發生,不是我殺你就是你殺我,可是這殺來殺去,卻總沒有停歇的時候。蒙恬借此練兵,匈奴更是借此消減人口,刀光劍影為兄我見得太多太多,我又能如何?”
原來他是麻木了也習慣了,我不去參戰是因為沒有必要,就算我能解一時之禍那一世呢?這一世就算都解完了,沒了張三難道就不會出現另一個李四?對於兩國邊疆常年駐守在這裏的人,早已沒有了對於生存的渴望,隻是麻木的機械的等待著有一天倒地的一刻。沒有求勝欲望隻是發泄而廝殺,根本救不了他們的心。
更何況我要是動手了,難道就敢保證匈奴不會派出更厲害的人?天下有野心的人比比皆是,我也不會坐井觀天的以為,這天下我就是無敵的,什麽事都可以扛得起。冒然出手結果要麽隻會讓此地的將士有所依賴,可能連浴血奮戰的心情都落下了,要麽就是我一旦離開此地,等待他們的就不再會是同等級的戰鬥,很有可能就是一邊倒的屠殺。自古以來兵對兵將對將幾乎就是恆久的規定,圖一時之快的不是死的快,就是死的比誰都慘。
扶蘇的性格是讓邊關的戰事磨完了,幾乎都到了看透生死了無牽掛的地步了,當年在鹹陽年少輕狂的血性也被常年累月,一批一批來了死了死了再來了的人磨滅了。可能他心中也有對嬴政的恨意吧,更或許是對這個本來覺得應該是太平盛世,卻因為這裏經曆一次一次用血肉證明了他的世界觀是錯的,哀莫大於心死當他堅持了很久的儒家思想,碰上了根本隻能用兵家法家才能解決的事情後,心裏的那跟支柱就沒了然後就是麻木亦或者說是行屍走肉。
也難怪趙高一道假聖旨,扶蘇就跟得到解脫一樣橫劍自刎了,心都死了對於身死等於是一種解脫,別說什麽大義不大義!扶蘇不是傻子真的會因為一道聖旨就草草了事自裁?他怎麽可能不思考一下嬴政為何賜死?十年之久的時間要賜死早就可以了,他扶蘇真的那麽傻到犯二的程度,心死才是他一心求死的原因,那道聖旨隻是一個借口。
深唿吸之後:“皇兄,那我不打擾皇兄讀書了,我去上麵看看戰況如何了。告辭!”
準身出門帶上門對於扶蘇如果第一眼見到他,心中還有對他覺得親切的感覺,此刻離開房間之後,心裏隻有對他的惋惜和同情。按照我猜的嬴政讓他來這裏,基本是安全不會出事的地方,而且給他的人都是嬴政的發小蒙恬帶隊的,肯定不會是讓他在這裏受罪那麽簡單。
嚴父這個嚴!也讓嬴政根本不會明說,做為帝王更想讓他的接班人,靠自己領悟帝王之道該做什麽。可是現在見到扶蘇這樣,也隻能說嬴政想的太想當然了,嬴政十三歲登基做秦王,除了呂不韋誰都不會讓他有約束,呂不韋也因為是臣子就算有約束,也不敢說責罰嬴政這樣大逆不道。
做為嬴政第一個兒子的扶蘇,嬴政對他的寵愛是最多,卻也是最嚴厲要求的,基本就是想將扶蘇複製成和他一樣,所以扶蘇就是在身為帝王的父親嚴厲要求下長大的。一有不對肯定免不了責罰,久而久之也造成了扶蘇性格軟弱,對很多事情敢怒不敢言,當等到他真正成年的時候。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追求和見解,卻讓身為帝王的父親一棍子打暈了,還扔的老遠不準迴家,扶蘇怎麽可能體會得到,嬴政對他的偏心和愛護。
“這對父子真是冤家了,一個明明很愛卻不知道怎麽表達,隻會嚴格要求,另一個呢卻因不懂父愛,鬱鬱寡歡還覺得父親不愛他,至親之間連交流都沒有,怎麽可能有相互體諒啊...”
暗暗歎息之後迴到已經快結束戰鬥的城牆上,蒙恬還是穩如泰山的坐在那裏,似乎沒挪過地方也不曾起身,有條不紊的指揮著不大的戰局。來到他身前找了個舒服的地方坐下,陪他一起看著人殺人的場麵,感覺上也就那麽迴事兒了。
“公子,你可還習慣?”
聽見蒙恬問話,我也隨之轉頭看向他,不知道他問的是什麽習慣不習慣,想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問我看這種打仗廝殺的血腥場麵習不習慣。
殺戮在匈奴人登上城牆之後,砍殺第一個秦軍之後,真正的才開始了血腥又無情的殺戮,守在蒙恬身邊的將領們,也都抽劍相迎奮勇殺敵,從戰爭開始到現在,我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從最開始的箭雨覆蓋,第一次嘣彈之聲響起之後,這一個時辰中耳邊迴蕩的聲音,除了哀嚎嘶鳴金屬碰撞之聲再無其他。當匈奴人真正登上城牆殺死秦軍的那一刻,我也終於明白了殺戮之心代表的意義所在,民心所向的這把殺戮之劍,指引的方向是由其對應的掌控者操縱的,欲得民心就必須讓民眾相信隻有這樣才會更好。
殺戮之心:帝王之心統禦天下之心...那也隻是帝王能統禦的天下,而非整個天下!在我還心裏亂糟糟的時候,其中一枚箭矢竟然朝著我飛來,速度之快無以複加,當然這速度是以之前那番攻堅戰的速度而論。危險臨近閃身避過之後,也明白殺戮之心沒有對錯隻有勝敗,對於戰場上廝殺的人群而言,更沒有對錯勝敗隻有生死!
沒有上前攙和,轉身不理身後正在發生的戰爭,對蒙恬說了一聲就向著扶蘇的房間走去,想看看他這會兒是在幹什麽呢。剛走到門口就聽見裏麵讀書的聲音,幸好現在不是唐朝,要不然還以為在裏麵念往生經呢,推開房門進去才看到,扶蘇手拿竹簡在讀論語。看見得有人推門而入停下了聲音,看到是我也就放下手中論語問道:“小弟來此有事?”
“皇兄!你是此地監軍外麵將士們在浴血奮戰,你卻在此讀聖賢書?不覺得有什麽不對之處嗎?”
“那我又能如何...我來此地已有八載,邊關戰事時有發生,不是我殺你就是你殺我,可是這殺來殺去,卻總沒有停歇的時候。蒙恬借此練兵,匈奴更是借此消減人口,刀光劍影為兄我見得太多太多,我又能如何?”
原來他是麻木了也習慣了,我不去參戰是因為沒有必要,就算我能解一時之禍那一世呢?這一世就算都解完了,沒了張三難道就不會出現另一個李四?對於兩國邊疆常年駐守在這裏的人,早已沒有了對於生存的渴望,隻是麻木的機械的等待著有一天倒地的一刻。沒有求勝欲望隻是發泄而廝殺,根本救不了他們的心。
更何況我要是動手了,難道就敢保證匈奴不會派出更厲害的人?天下有野心的人比比皆是,我也不會坐井觀天的以為,這天下我就是無敵的,什麽事都可以扛得起。冒然出手結果要麽隻會讓此地的將士有所依賴,可能連浴血奮戰的心情都落下了,要麽就是我一旦離開此地,等待他們的就不再會是同等級的戰鬥,很有可能就是一邊倒的屠殺。自古以來兵對兵將對將幾乎就是恆久的規定,圖一時之快的不是死的快,就是死的比誰都慘。
扶蘇的性格是讓邊關的戰事磨完了,幾乎都到了看透生死了無牽掛的地步了,當年在鹹陽年少輕狂的血性也被常年累月,一批一批來了死了死了再來了的人磨滅了。可能他心中也有對嬴政的恨意吧,更或許是對這個本來覺得應該是太平盛世,卻因為這裏經曆一次一次用血肉證明了他的世界觀是錯的,哀莫大於心死當他堅持了很久的儒家思想,碰上了根本隻能用兵家法家才能解決的事情後,心裏的那跟支柱就沒了然後就是麻木亦或者說是行屍走肉。
也難怪趙高一道假聖旨,扶蘇就跟得到解脫一樣橫劍自刎了,心都死了對於身死等於是一種解脫,別說什麽大義不大義!扶蘇不是傻子真的會因為一道聖旨就草草了事自裁?他怎麽可能不思考一下嬴政為何賜死?十年之久的時間要賜死早就可以了,他扶蘇真的那麽傻到犯二的程度,心死才是他一心求死的原因,那道聖旨隻是一個借口。
深唿吸之後:“皇兄,那我不打擾皇兄讀書了,我去上麵看看戰況如何了。告辭!”
準身出門帶上門對於扶蘇如果第一眼見到他,心中還有對他覺得親切的感覺,此刻離開房間之後,心裏隻有對他的惋惜和同情。按照我猜的嬴政讓他來這裏,基本是安全不會出事的地方,而且給他的人都是嬴政的發小蒙恬帶隊的,肯定不會是讓他在這裏受罪那麽簡單。
嚴父這個嚴!也讓嬴政根本不會明說,做為帝王更想讓他的接班人,靠自己領悟帝王之道該做什麽。可是現在見到扶蘇這樣,也隻能說嬴政想的太想當然了,嬴政十三歲登基做秦王,除了呂不韋誰都不會讓他有約束,呂不韋也因為是臣子就算有約束,也不敢說責罰嬴政這樣大逆不道。
做為嬴政第一個兒子的扶蘇,嬴政對他的寵愛是最多,卻也是最嚴厲要求的,基本就是想將扶蘇複製成和他一樣,所以扶蘇就是在身為帝王的父親嚴厲要求下長大的。一有不對肯定免不了責罰,久而久之也造成了扶蘇性格軟弱,對很多事情敢怒不敢言,當等到他真正成年的時候。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追求和見解,卻讓身為帝王的父親一棍子打暈了,還扔的老遠不準迴家,扶蘇怎麽可能體會得到,嬴政對他的偏心和愛護。
“這對父子真是冤家了,一個明明很愛卻不知道怎麽表達,隻會嚴格要求,另一個呢卻因不懂父愛,鬱鬱寡歡還覺得父親不愛他,至親之間連交流都沒有,怎麽可能有相互體諒啊...”
暗暗歎息之後迴到已經快結束戰鬥的城牆上,蒙恬還是穩如泰山的坐在那裏,似乎沒挪過地方也不曾起身,有條不紊的指揮著不大的戰局。來到他身前找了個舒服的地方坐下,陪他一起看著人殺人的場麵,感覺上也就那麽迴事兒了。
“公子,你可還習慣?”
聽見蒙恬問話,我也隨之轉頭看向他,不知道他問的是什麽習慣不習慣,想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問我看這種打仗廝殺的血腥場麵習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