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眼前儒家之人,當然不會無理,做為被尊稱到聖的存在,不僅僅是其言行而致,更是因為被民心推崇,才會有此敬畏之稱!


    “學生沉風見過儒家執行,沉風對於儒家的言行之論不敢厥詞,沉風自願認輸!”


    聽了我以學生自稱,更是通名相報,不像麵對之前兩家,都是以小子相稱那般無禮,什麽叫自願認輸不敢厥詞,儒家以君子標杆自居,當然也有君子無不可對人言的自負,當然你前提必須是真正儒家學派之人,偽儒太多了,根本分不清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哼,我儒家之人還沒那般不堪,你有言辭盡可放言!”


    “既然老師這樣說了,那學生也就恭敬從命了!若有遺漏想來也是學生之才並未習得儒家真諦,請老師盡管訓斥學生定會潛學深研!


    儒家自孔聖創立之後訂立人道八則,教化天下遊說各國施行儒學,因八則皆為以世人其行而作,所以更得各國推崇。而教化之下七十二賢開枝散葉之下,更有孔聖之孫弟子孟聖將儒學推至人心,讓天下之人其行其性皆因儒道而嚴以自律。


    孔聖人道八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每一行,更以仁義禮定為其本,教化天下民眾以此八則約束自己,讓世人老有所養少有所依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人與人之間更是因其教化所致,出現了一批一批的名士和國士之人。而禮義廉恥更是其行遵從之道,人無禮則無規矩而無規矩不成方圓,人無義則無失道無道之人寡助,人無廉恥之心則天下不安天下不安則民不聊生。


    孟聖性善侖則以人倫而施教,講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更有善政不如善教、善政民畏、善教民愛、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的政教之論,也是第一位提出君輕民貴之論的言辭。


    孔孟二聖雖然相隔卻同以人倫綱常人心人性人行教化民眾,使之天下民眾以倫理綱常自律,以教化向善之心約束其性其行,這就是學生對於儒家之道的淺顯之學,還請老師點評學生不對之處。”


    坐在對麵的孔家執行孔萬壑,在聽到我雖然隻是概論,卻也將儒家之道說的大概沒有偏離之處,若真要他去點評什麽,隻能說此子還可雕琢。


    “嗯...我儒家之道重在教化民眾其行其性不錯,可是我儒家也有重在君臣之道,雖然你並未說君臣之道,卻也不算妄言,我儒家重禮百善孝為先,尊師重道也是孝,人無信不立無義不取,不忠不孝之人更不為人子。望你日後嚴以自律約束言行,切莫自誤!”


    “學生謹遵教誨,那不知學生此論可得老師認可?”


    “嗯...還有可取之處,也有不足之處,日後潛學深研即可。”


    “學生謝過老師!”


    買疙瘩的...眾家之中唯有儒家讓我不得不一本正經,儒家做為人倫綱常的典範,自從孔聖取各子名論而創之後,就一直沿用至今,更在後世也被推崇。雖然孔聖之前也有儒道思想的言論和名論,不過因為一直沒有確立創建整個係統,被孔聖綜合歸納再加以整理,才有了真正的儒家,所以說孔聖創立儒家,才算儒道真正成立。


    孔聖之後的孟聖,雖然沒有孔聖當年遊說各國之時,被同樣被推崇禮待,可是孟聖的人倫綱常之論君臣之論,卻將儒道真正補全,這也是在談及儒道,就會被稱為孔孟之道的原因。


    對於剩下的幾家或許會讓自己有所費心,想來也隻能勉強應對畢竟我根本就不熟,對於法家兵家政治家,我卻覺得不得不說兩個時期的第一人。


    一人就是春秋時期國士級別的管子,管子的經濟治國不用說效果,想來我不用說什麽大家都知道。做為國士級別的管子管仲,整個八零後都應該知道,因為當年我們念書的時候練習本背後所述,就是管子的明言!管子的經濟之國宏觀調控,供應需求貨幣膨脹之論,也是讓當時處在春秋時期的齊國成為第一強國,管子卻被稱謂政治家並非法家。


    戰國時期韓非子,集大成者創立法界學說,他也是秦國李斯的同學當年一起求學於荀子,可是當韓國積弱,韓非進言韓王卻不被采納其薦,韓非著述卻被嬴政看中並且讓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既然創立了法學,肯定也想著成為一代名士,對於嬴政要求著述言法的要求也沒有拒絕,卻因當年同窗李斯忌賢從中作梗,導致一代法學創始人韓非服毒自盡,嬴政卻采納了韓非之法,統一了六國成為比春秋時期的齊國還強大的帝國。


    政治家管仲國士之能,比之法家韓非更為讓人傳誦,可是經濟治國的管子,並未讓齊國強大到統一天下,之後的韓非子沒有親身輔佐嬴政,卻讓嬴政因其所著統一了六國。這就是國士遇明君的最典型範例,也是時世之中攻和守的區別,春秋時期第一國士管仲和戰國時期,若是沒死的話,應該也能稱之為第一國士的韓非。兩個在春秋戰國遙望的政治家和法家,一個因明君齊桓公而成名春秋,一個因其書遇明君而成名在戰國。


    諸子百家之中能流傳後世的不足半數,就是因為其論根本不能適應當時的時世而被埋沒,諸子百家之中最多的卻是雜家,而諸子之中鬼穀子、孔子、孟子、管子、列子、慎子、申子、莊子、韓非子、墨子、荀子、晏子等等...他們都是因為自己堅持和論述,在不同時世之下輔佐了不同的君王,才得以流傳至今。


    之後的一番駁論,對於幾個雜家,主管拿其短處敲擊,其實諸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辯論家,言辭犀利直指人心,而我是借住著兩千年傳承的精華,才敢對其稍有淺論淺見,對於其中精華根本不敢牽扯太深。這中淺論雖然有點斷章取義,隻知毛皮的意思,但是整體的大方向卻沒有錯,現在的秦朝對於諸子和百家的哲學還沒有具體化,所以我的一些淺論卻也成了總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沐雪沉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沐雪沉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沐雪沉風並收藏沐雪沉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