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突然相遇且敵我不明的狀況,率眾剛走出亂石嶺山穀的拉格納會做如何應對?隨機應變?不,這隻是普通人紙上談兵般的設想罷了。該怎麽應?該如何變?驟然遭遇對各方來說都是意外,領軍者無法從容排兵布陣,不管是果斷還是猶豫,智計在這種情形下所能夠左右勝敗的比重極小,一支封建時代的軍隊能否被稱為精銳,遭遇戰可以說是最好的試金石。至於這場遭遇的結果如何,且讓我們將時間暫停,先通過迴溯來看看這夥諾德海寇撞見的是什麽人。
卡拉迪亞北、西、南三麵臨海,東南方烏魯恩草原的圖爾加——迪斯它地區有著容易開采的天然鹽礦,無論是曾經的卡拉德帝國,還是如今名義上勉強維持對北境、斯瓦迪亞和羅多克等地統治的芮爾典王國,鹽產出所提供的大量利潤一直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
隻是近些年來,隨著東安提托羅斯山脈以北的數座樞紐重鎮被入侵而來的庫吉特人盡數奪取,芮爾典王國本就窘困的財政狀況也變得愈發艱難。===『新書推薦閱讀:萬界天尊</a>』 ===。此前這片區域為薩蘭德人勢力控製時,錯雜的邊境地帶雖然偶爾會爆發衝突,但由於蘇丹之位頻繁更迭,一盤散沙的薩蘭德諸侯並無太多進取之心,再加上馬勒格領主格爾德家族的存在,東斯瓦迪亞能夠就近獲得經其領地中轉而來的價格相對低廉的鹽,所以大部分時間草原商路沿線都是一片繁榮景象。
可隨著芮爾典已故的伊斯特瑞奇國王當年於“草原征伐”時在種種思量下,選擇了以鄰為壑的策略來應對兵鋒正盛的庫吉特人之後,原本商旅絡繹不絕的邊境地帶如今變成了大片的無人荒野,加之傑拉克可汗對待抵抗手腕強硬的“屠城”行徑,沒有取得許可的商人難以深入草原,直到塞加登上汗位後才漸漸開禁。作為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現代人,屠城二字背後的那番殘酷暴虐場景令人難以想象,可殺戮從來都是有理由或有借口的,因為從入侵的庫吉特人君主的視角去看,這卻是不得不為。
除了圖爾加—迪斯它地區出產的鹽,橫貫草原並溝通東方的陸地商路引發了繁榮的貿易活動,因為在草原南、北兩端,安提托羅斯山脈東段以南是黃沙漫漫的阿普阿哈爾沙漠,龐圖斯山脈以北則是白雪皚皚的維吉亞高地,再加上南北走向的艾斯博格山脈的隔絕,唯有通過卡拉迪亞東南的羚羊峽穀才能穿越疊嶂層巒的山區前往伊瑞利亞高原乃至更遠的東方。
有言道物以稀為貴,交通落後和運輸成本高昂使得東方來的絲綢、瓷器和香料利潤驚人,大量的投機者如聞見血腥味的鯊魚般蜂擁而至,城鎮也就因此圍繞著集市形成。其實這些東西在卡拉迪亞並非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是普通人能夠負擔的消費,可這些物件就像這時代的宗教一樣。投機者將先聖言行總結並流傳,並以此為約定俗成對主流意識形態施加影響甚至逐漸改造並掌控,而同樣的這些奢侈品便是上層社會用作標榜己身的門麵,說白了就是秀優越,正所謂佛靠金裝人靠衣裝,貴族通過這種方式無非是傳達給平民一個信息:我們不一樣。
在人類對自身認識有限的封建時代,拜金主義更是盛行,因貿易活躍形成的商業城鎮,那就更不用說了。人有錢了自然渴望社會地位的提升,模仿上流社會再常見不過了,況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時代的“城裏人”是純粹的有產業者,趕集的農民、賣力的雇工則是天亮進城天黑出城。富人和窮人對於成本與安全的考慮恰好相反,典型的位置決定想法,城牆在和平時的確是安全的保障,但在戰爭來臨尤其是戰敗時反而成為牢籠。草原上地勢平緩缺少阻礙,大多數農作物都難以適應強勁的風力和多變的天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多以放牧為生,人人一手精湛的騎術,仿佛天賦技能一般。但是鑒於這個時代糟糕的道路狀況和醫療條件,騎馬有著十分高的“翻車”風險,意外墜馬導致的傷重不治在這時遠比死於流感並發症更常見。
所以話說迴來,死在庫吉特人“屠城”行徑之下的大多是既得利益者,這些“城裏人”在自身財產麵臨無法規避、轉移的風險時不得不堅決抵抗。當然戰爭帶來的死亡並不是那麽絕對的,遊牧習性的庫吉特軍隊向來是“因糧於敵”,但從其隨後初步定居並建立統治的做法來看,他們顯然也不是真的所到之處雞犬不留,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兼並土地和人口,對沒有任何特權的農奴們來說,不過是換一個人身依附對象罷了。畢竟在封建時代,所謂的“民”更多是指士紳階層,即使沒有貴族身份,至少也是擁有恆產的中小地主。
而且“帶路黨”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中都數不勝數,功高不過從龍救駕,有錢沒權和有權沒勢的人哪裏都有,麵對一個正值強勢上升期的封建軍事集團,跪舔根本不是個事,在庫吉特人數目龐大的遊牧大軍威脅下,習慣了“村長爭霸”這種級別戰事的卡拉迪亞各路諸侯簡直被那摧枯拉朽般的征服速度驚出屎來。當薩蘭德人在圖爾加和哈爾瑪兩地的軍事抵抗相繼失敗後,除去一些位於則加西山口以西的邊境地帶,統一後的烏魯恩草原在傑拉克和塞加父子兩代人的統治下,貿易複蘇後的繁榮景象甚至還要勝過往昔。庫吉特人的名聲之所以在卡拉迪亞臭不可聞,原因也很簡單,入侵嚴重損害了原有封建主的利益,而這些特權階級恰恰掌控著輿論,總之是狗咬狗一嘴毛,底層階級在他們眼中不過是會說話的牲口。
傑拉克可汗死後,近些年在其手中得以整合的草原局勢再度動蕩,其長子塞加在取得汗帳大臣的支持後率先稱汗,並拒絕與兄弟達斯塔姆平分江山。達斯塔姆隨後亦自稱可汗並率部相爭,本就實力不如人的他隨著時間推移,麵對漸漸統合內部的塞加處境可謂是每況愈下,最後一路敗退向西越過哈爾瑪邊境暫駐於廢棄已久的塞倫郡狂歡堡,為求自保他隻得向芮爾典遣使求助。
東斯瓦迪亞諸侯領地瀕臨前線,自是不願意受到戰事波及,更樂見於庫吉特人的內鬥,內部達成一致的他們雖然口頭上許了一堆支援達斯塔姆的承諾,實際行動卻是半點也無,唯一落實的不過是派出向導引領其使者前往蘇諾入朝。可任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年作為芮爾典王室核心統治地帶的斯瓦迪亞平原自開春伊始便天災連連,蝗旱澇疫接踵而至,達斯塔姆使者一路走來所見使得最初那般有求於人的心理漸漸消失,轉而生出別樣心思。
謁見使團到達蘇諾後被安排在騎士堡附近紮營,一邊休整一邊等待東斯瓦迪亞諸侯發動朝中力量牽線,可此時正逢新舊家臣政爭,沒多久蘇諾便爆發叛亂。城防軍以討餉之名嘩變裹挾饑民衝擊內城區和王宮衛城,心懷怨忿的低階“白袍子”陣前倒戈讓出宮門,實際掌握執政大權的王後艾索娜窘困之下幾乎被迫離宮。護送年幼王子前往騎士堡暫避的弗朗斯夫人卻並未請得援兵,守將傑弗裏二世伯爵是她的長子,乃是新王哈勞斯趕赴舊領震懾異動封臣時為防萬一親命的留守,所以原因並非是守將附逆不肯出兵。
芮爾典皇家騎士團的成員都是來自王國各家諸侯的子弟,既是騎士學校、從政預科班,也是當人質。還有便是朝堂派係的延伸,哈勞斯憑借合乎法理的國王身份、先輩人脈以及個人威望,隻要他人在蘇諾,騎士團內大大小小的山頭沒有哪個敢炸刺。可當哈勞斯個人水漲船高迎娶先王之女入繼王位,帕拉汶和特瓦林堡的封臣們自然也渴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對朝中大權來一場重新劃分,可顧及妻子艾索娜感受的他卻強壓下了這些封臣們升官發財的願景。於是當舊領封臣有起兵作亂之象時,身邊人手不足的他不得不帶走騎士團主力以壯聲勢,就算無法通過震懾達到不戰而弭兵的目的,也能護衛他進入奧爾德頓宮調集本領軍隊平叛。而留下的這部分皇家騎士幾乎都不是王黨,就算拉去平叛也是出工不出力,與其讓他們到處造糞、留種,還不如留下宿衛王宮,隻是自從艾索娜任命表兄朱利安.庫林兼任王後衛士長之後,宿衛的皇家騎士全部被其隨行的北地衛士所替換,這些人雖有不滿卻也樂得放羊。
可偏偏就是這種情形下,蘇諾亂作一團,讓這些留守的皇家騎士去接應王後離宮?在王都生活多年的他們算的上是半個當地人了,這座城市有多少人他們沒數過也數不清,但絕對拎得清民眾暴亂的厲害,卡拉德皇帝都曾被圍毆致死,他們這百十來號人哪裏敢去觸黴頭,況且他們之中不少人還是頭號繼承人,爵位還沒到手就掛了這輩子豈不是太虧。
當然了,這些皇家騎士個個都是老油條,明目張膽的拒絕上命他們是不會做的,隻不過好好的演示了一把什麽叫貴族的無恥。尚未開拔離開騎士堡,便先後墜馬數十人,傑弗裏二世明知這些人在搗鬼,卻也無能為力。他首先是個貴族然後才是王黨,國王就算當麵,除了事後給這些人穿小鞋,也不可能當場撕破麵皮,因為這屬於貴族圈子默認的一種規矩。騎士?不好意思,我們是人質,可以幫你撐場麵但不包括送死。
傑弗裏二世知道再勸也是無用,隻得越過職權向周邊的莊園主發布征召令,這些將土地投獻於王室獲得永世耕種權的田主手下控製著大量徒附,向來是王領軍隊步卒的主要來源。可無詔起兵卻是大忌,就算事出有因也沒人敢先出頭響應,關鍵時候曾守衛過遠望門的老法比安站了出來,這不正是他一輩子所希求的機遇嗎?建功立業就在今朝!老家夥曾經的皇家衛兵身份根本上不得台麵,如今帶著女婿、兒子們在騎士團駐地當馬夫,可這些都隻是表麵上的,作為王領上擁有大量“永業田”的莊園主,馬夫的活計自然有手下佃戶去做,他們隻需點個卯就成,比巡守宮城打熬人脈時輕省多了。可貴族就是貴族,即便老法比安混的比一些遠地伯爵還好,也不會有哪個有爵銜的騎士與他的家族結親,貴庶不是不能通婚,隻是生下的後代沒有繼承權,封建時代這樣的聯姻毫無意義。
在老法比安的建議下,傑弗裏二世亮出了手中的大殺器,以卡洛斯王子的名義下令出兵,這樣一來周邊的莊園主們再無遲疑,迅速集結、武裝徒附趕來匯合,其實一個四歲孩子能下什麽令?誰都知道這是鬼扯,但這同樣也是規矩。因為隻要沒有意外的話,這小家夥在將來的某一天,毫無疑問會繼承芮爾典王位,借用他的名義再合適不過了。隻是這樣一段波折過後,半天時間也過去了,好在有老法比安擔保,聯絡宮城中的兒孫故舊以為內應,各家都是熟知其根底的鄉黨,加上又是本土作戰熟悉地形,有了起兵名義後這才跟隨傑弗裏二世連夜進軍。
而這一切全都被臨時屯駐在騎士堡附近等待謁見的達斯塔姆使團看在眼裏,順手牽羊、渾水摸魚、趁火打劫、亂中取利,隨便怎麽說都好,在這一點上庫吉特人與諾德人倒是頗為相似,有便宜幹嘛不占,事後吃虧?那跟現在有啥幹係?
迴宮救援風險不小,卡洛斯自然是被留在了騎士堡,那些以“委婉方式”拒絕出戰的皇家騎士們這次主動接下了守衛儲君的重任,並為他們之前的舉動進行開脫,作為外地封臣實在不適宜參與王領內部的權力爭鬥,但護衛王室成員安危卻是在所不辭。
一邊是心懷鬼胎,一邊是毫無防備,援軍開拔不久,達斯塔姆的使者便以憂慮不安為名前往騎士堡內探聽口風。連續往來過數次之後,留守的皇家騎士們便不再當迴事了,他們早知道這些“鄰居”是來求援的,本就心存輕蔑,如今這驚弓之鳥般的舉動更讓他們暗自嘲謔。哪知到了第二天,仍以為對方是來探知蘇諾消息時,這些庫吉特人卻突然暴起,利用前一天勘測到的防務信息,迅速突襲堡門接應後續輕騎攻陷了騎士堡。
為了接應艾索娜,傑弗裏二世的征召令拉走了騎士堡和周邊田莊的大部分丁壯,留下的那些皇家騎士戰力還算不錯,隻是戰鬥意誌上就差強人意了,他們雖然帶著各自的扈從、雜役填補空缺進行值守巡查,但人手上仍嚴重不足,幾處內部的崗樓和柵門不過安排了幾個雜役當擺設。達斯塔姆使團中隨行的扈從精騎直奔內堡主樓,事發突然之下,搞不清狀況的堡內守衛力量隻能各自為戰,待到主樓陷落他們更是投鼠忌器,眼睜睜看著擄走卡洛斯王子的庫吉特人從容退走。
而這場臨時起意的突襲的策劃者,達斯塔姆派來芮爾典求援的使者,正是那把失落在青石卡山道北側出口的紅寶石彎刀的主人,塞加和達斯塔姆的姐夫拖巨。拖巨的祖父、父親都是傑拉克之父奧格達帳下大將,由於功勳卓著家族世襲萬夫長,還是獲賜金鷹令牌的“可汗雄鷹”之一,意為擊必中、攻必克。由於家學淵源和顯赫出身,拖巨年少時便名聲彰顯在外,奧格達命令傑拉克討伐伊瑞利亞諸部時,他也作為客軍率部跟從。隻是後來奧格達驟然崩逝,年長諸子混戰爭奪大汗之位,拖巨便留在了卡拉迪亞,而為了拉攏他歸心,傑拉克更是將長女下嫁,不僅招為駙馬還封他為執政。
圖爾加、馬勒格、哈爾瑪等堅城重鎮皆是陷落於拖巨之手,傑拉克病逝前他奉命在則加西山口以西主持修築拉那城,身為西征客軍他與傑拉克並非君臣而是平等的同僚,無法東歸之下塞加繼位他被排離出汗帳已是必然,因此隨達斯塔姆作亂既是自保亦是待價而沽,隨後達斯塔姆一路式微他早已生出背離之意。自請為使前往蘇諾則是觀望芮爾典國內虛實,以便將來在塞加帳下立足的憑恃,家族與庫吉特人混居多年的拖巨十分清楚遊牧民族弱肉強食的本性,而他留在拉那的數萬親附則是底氣來源。拖巨自一開始就打的好算盤,本人跟從達斯塔姆為其謀劃,見仗時卻一個部眾都不召集,達斯塔姆明知他是兩邊下注,卻不敢與他翻臉,而同樣明白這一點的塞加也不敢肆意吞並他的部眾。
而紛亂的蘇諾局勢,守衛空虛的騎士堡,再加上出宮避難的年幼王儲,這一切在已經決定歸順於塞加的拖巨看來簡直有如神助。有了芮爾典王儲這個重量級籌碼在手,塞加不僅不會追究之前的芥蒂,反而還要對他大加封賞並且更為倚重。事實也確實如此,擄走卡洛斯後拖巨便帶著親隨精騎兼程歸國,塞加忌憚於他的實力,加上新舊交替局麵不穩又是用人之時,隻得暫時擱下發作的心思,轉而委以則加西山口以西的防禦重任。而有鑒於蘇諾的動亂,再加上有必要彰顯作用,同時也為緩解東斯瓦迪亞方麵的軍事壓力,拖巨再度親自出使,借道格爾德家族的馬勒格北上波拉克尼亞遊說雪原諸侯。
而隨行的除了從本部探馬軍中精選出的從騎外還有被他虜獲的小卡洛斯,王儲在都城被擄走,丟不起這個人的芮爾典選擇了秘而不宣暗中交涉,但國內天災人禍國庫空虛根本付不出能讓庫吉特人滿意的籌碼。況且時日一久王儲失蹤的消息也迅速擴散開來,王室雖未在明麵上有所遷責,但熟知內情的東斯瓦迪亞貴族作為“引狼入室者”卻背負了極大壓力,因此在邊境一帶積極動作,這也是促使拖巨北行的原因之一。畢竟表麵上拖巨不僅參與叛亂被寬恕,還被授予要職,芮爾典真要是打來他礙於大義隻能硬頂著,若是塞加有心借刀殺人,他更是有苦難言,所以北上之行既是為國事也是在奮力自救。
拖巨的目的是與心存獨立之意的波拉克尼亞諸侯和談,畢竟雙方圍繞龐圖斯山脈諸關斷斷續續打了這些年,各自的成色、底蘊都已經是心中有數。以他之見,即便談不攏也能利用手中的芮爾典王儲大做文章,以之挑動芮爾典的內亂,可是談判的雙方卻都忽略了一個在雪原上正日漸崛起的種族,維吉亞人。
作為依附於雪原諸侯的存在,維吉亞人的地位最初與那些佃種土地的農奴沒什麽區別,可因為一次次的戰事,他們用竭誠效命和戮力拚殺換來了如今的現狀。波拉克尼亞的人口實在太少,為了籠絡住這些能打敢拚的戰力,雪原貴族可謂是毫不吝惜,賜地、發餉、聯姻,一切都是為了抵禦庫吉特人、保住自家領地。說實話,維吉亞人也不喜歡天天打仗,他們隻是希望能保持與庫吉特人的敵對狀態,這樣他們才能維持住現狀。但雪原貴族們卻不見得這麽想,波拉克尼亞多是凍土,一年之中產出有限,缺少來自斯瓦迪亞的支持,獨力對抗庫吉特人進軍而產生的軍費支出使這些諸侯們個個都有一肚子苦水。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拖巨帶來的和平意願頓時引發了曠日持久的論戰,包括新興的維吉亞軍頭領主在內,雪原諸侯就停戰與否爭吵不休。而為了給此行目的增加籌碼,拖巨則以遊說為名渡過波拉克河後繼續向北前往卡拉克裏亞,一是借此向雪原諸侯施加壓力,二則是進一步煽動挑撥芮爾典內亂。
自五十年前的北征後禪達興起,庫林家作為北境統領對周邊諸侯的震懾力越發薄弱,而近些年來因為波拉克尼亞諸侯與庫吉特人的戰爭,以及維吉亞人在波拉克河中、上遊地區的墾殖定居,窩車則灣的貿易重心也逐漸東移。實際上,夾在波拉克尼亞、維爾米亞和卡拉克裏亞之間的小城禪達對於整個北方大局勢來說根本無足輕重,隻是一座成就於地理優勢的商業城鎮,一旦受到戰爭波及,這些所謂的優勢眨眼間便會蕩然無存。
深知芮爾典諸侯是什麽德行的拖巨以鹽為引大肆結交或者說是賄賂北地諸侯,瓷器、絲綢、香料、絨毯、茶葉、寶石、刀劍,什麽稀奇名貴就送什麽,甚至連蠶種桑苗也不在話下。相比迪斯它——圖爾加一帶容易開采的天然鹽礦,北地熬煮海水得來的鹽成本要高出不少,即便處於敵對圖爾加的鹽還是源源不斷進入芮爾典,若非運輸成本太高,窩車則灣周邊哪裏還有北地鹽的市場。拖巨作為塞加的全權使者,與卡拉克裏亞諸侯議定鹽價和市場範圍的舉動,對波拉克尼亞諸侯來說可謂是釜底抽薪,他們可以對蘇諾的王命愛答不理,卡拉克裏亞諸侯也同樣可以,和庫吉特人暗中眉來眼去,減少乃至切斷對雪原的鹽路,這簡直太要命了,這時候的人可沒有祖國一說。
而隨著波拉克尼亞諸侯迫於壓力傾向和談,維吉亞人作為附庸再怎麽不滿,奈何卻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此坐視權益受損。當然了,處於依附地位的維吉亞人並沒有在明麵上反對,而是利用雪原上自卡拉德時代蔓延至今的盜匪做起了文章,而說到“雪盜”就不得不提“埃瑟羅德”,這既是人名又非人名,而是波拉克尼亞雪盜首腦的名號。
雪盜們又不是石頭裏蹦出來的,他們也有妻兒老小,而隨著數十年來維吉亞人擴散定居,他們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維吉亞人雖然有著官方支持,卻也不想過於得罪這些地頭蛇。於是一幕怪事出現了,維吉亞人新開拓的村落總能與雪盜井水不犯河水,相應的則是這些墾殖點中出現的大量婦孺老幼,真實情況就是維吉亞人接納雪盜的家眷隱匿並洗白身份,雪盜則在維吉亞人丁壯受召出戰時保護村莊,甚至一些雪盜幹脆就混在維吉亞傭軍裏。
看到這裏,諸位想必已經明白了,與拉格納一夥遭遇的那些“盜匪”斥候便是受維吉亞人指派,前來截殺拖巨以達到阻撓庫吉特人與雪原諸侯和談目的的雪盜,為了確保此次行動萬無一失,維吉亞人也派出了精銳武士混雜其中,而雪盜首腦“埃瑟羅德”更是親自召集部下趕來坐鎮。拉格納等人發現的戰場正是雙方在此搏殺後所留下的,誤打誤撞闖入交戰地帶的海寇們正麵臨一場嚴峻的考驗,而同時協助阿拉西斯二世與岡定達成約定的“奴隸商人”拉蒙正乘船進入牡蠣港,在他商船艉樓的一間艙室中,一名身形嬌小麵容給人怯弱感覺的少女正帶著貼身女仆扒著窗向外好奇的張望。
卡拉迪亞北、西、南三麵臨海,東南方烏魯恩草原的圖爾加——迪斯它地區有著容易開采的天然鹽礦,無論是曾經的卡拉德帝國,還是如今名義上勉強維持對北境、斯瓦迪亞和羅多克等地統治的芮爾典王國,鹽產出所提供的大量利潤一直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
隻是近些年來,隨著東安提托羅斯山脈以北的數座樞紐重鎮被入侵而來的庫吉特人盡數奪取,芮爾典王國本就窘困的財政狀況也變得愈發艱難。===『新書推薦閱讀:萬界天尊</a>』 ===。此前這片區域為薩蘭德人勢力控製時,錯雜的邊境地帶雖然偶爾會爆發衝突,但由於蘇丹之位頻繁更迭,一盤散沙的薩蘭德諸侯並無太多進取之心,再加上馬勒格領主格爾德家族的存在,東斯瓦迪亞能夠就近獲得經其領地中轉而來的價格相對低廉的鹽,所以大部分時間草原商路沿線都是一片繁榮景象。
可隨著芮爾典已故的伊斯特瑞奇國王當年於“草原征伐”時在種種思量下,選擇了以鄰為壑的策略來應對兵鋒正盛的庫吉特人之後,原本商旅絡繹不絕的邊境地帶如今變成了大片的無人荒野,加之傑拉克可汗對待抵抗手腕強硬的“屠城”行徑,沒有取得許可的商人難以深入草原,直到塞加登上汗位後才漸漸開禁。作為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現代人,屠城二字背後的那番殘酷暴虐場景令人難以想象,可殺戮從來都是有理由或有借口的,因為從入侵的庫吉特人君主的視角去看,這卻是不得不為。
除了圖爾加—迪斯它地區出產的鹽,橫貫草原並溝通東方的陸地商路引發了繁榮的貿易活動,因為在草原南、北兩端,安提托羅斯山脈東段以南是黃沙漫漫的阿普阿哈爾沙漠,龐圖斯山脈以北則是白雪皚皚的維吉亞高地,再加上南北走向的艾斯博格山脈的隔絕,唯有通過卡拉迪亞東南的羚羊峽穀才能穿越疊嶂層巒的山區前往伊瑞利亞高原乃至更遠的東方。
有言道物以稀為貴,交通落後和運輸成本高昂使得東方來的絲綢、瓷器和香料利潤驚人,大量的投機者如聞見血腥味的鯊魚般蜂擁而至,城鎮也就因此圍繞著集市形成。其實這些東西在卡拉迪亞並非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是普通人能夠負擔的消費,可這些物件就像這時代的宗教一樣。投機者將先聖言行總結並流傳,並以此為約定俗成對主流意識形態施加影響甚至逐漸改造並掌控,而同樣的這些奢侈品便是上層社會用作標榜己身的門麵,說白了就是秀優越,正所謂佛靠金裝人靠衣裝,貴族通過這種方式無非是傳達給平民一個信息:我們不一樣。
在人類對自身認識有限的封建時代,拜金主義更是盛行,因貿易活躍形成的商業城鎮,那就更不用說了。人有錢了自然渴望社會地位的提升,模仿上流社會再常見不過了,況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時代的“城裏人”是純粹的有產業者,趕集的農民、賣力的雇工則是天亮進城天黑出城。富人和窮人對於成本與安全的考慮恰好相反,典型的位置決定想法,城牆在和平時的確是安全的保障,但在戰爭來臨尤其是戰敗時反而成為牢籠。草原上地勢平緩缺少阻礙,大多數農作物都難以適應強勁的風力和多變的天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多以放牧為生,人人一手精湛的騎術,仿佛天賦技能一般。但是鑒於這個時代糟糕的道路狀況和醫療條件,騎馬有著十分高的“翻車”風險,意外墜馬導致的傷重不治在這時遠比死於流感並發症更常見。
所以話說迴來,死在庫吉特人“屠城”行徑之下的大多是既得利益者,這些“城裏人”在自身財產麵臨無法規避、轉移的風險時不得不堅決抵抗。當然戰爭帶來的死亡並不是那麽絕對的,遊牧習性的庫吉特軍隊向來是“因糧於敵”,但從其隨後初步定居並建立統治的做法來看,他們顯然也不是真的所到之處雞犬不留,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兼並土地和人口,對沒有任何特權的農奴們來說,不過是換一個人身依附對象罷了。畢竟在封建時代,所謂的“民”更多是指士紳階層,即使沒有貴族身份,至少也是擁有恆產的中小地主。
而且“帶路黨”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中都數不勝數,功高不過從龍救駕,有錢沒權和有權沒勢的人哪裏都有,麵對一個正值強勢上升期的封建軍事集團,跪舔根本不是個事,在庫吉特人數目龐大的遊牧大軍威脅下,習慣了“村長爭霸”這種級別戰事的卡拉迪亞各路諸侯簡直被那摧枯拉朽般的征服速度驚出屎來。當薩蘭德人在圖爾加和哈爾瑪兩地的軍事抵抗相繼失敗後,除去一些位於則加西山口以西的邊境地帶,統一後的烏魯恩草原在傑拉克和塞加父子兩代人的統治下,貿易複蘇後的繁榮景象甚至還要勝過往昔。庫吉特人的名聲之所以在卡拉迪亞臭不可聞,原因也很簡單,入侵嚴重損害了原有封建主的利益,而這些特權階級恰恰掌控著輿論,總之是狗咬狗一嘴毛,底層階級在他們眼中不過是會說話的牲口。
傑拉克可汗死後,近些年在其手中得以整合的草原局勢再度動蕩,其長子塞加在取得汗帳大臣的支持後率先稱汗,並拒絕與兄弟達斯塔姆平分江山。達斯塔姆隨後亦自稱可汗並率部相爭,本就實力不如人的他隨著時間推移,麵對漸漸統合內部的塞加處境可謂是每況愈下,最後一路敗退向西越過哈爾瑪邊境暫駐於廢棄已久的塞倫郡狂歡堡,為求自保他隻得向芮爾典遣使求助。
東斯瓦迪亞諸侯領地瀕臨前線,自是不願意受到戰事波及,更樂見於庫吉特人的內鬥,內部達成一致的他們雖然口頭上許了一堆支援達斯塔姆的承諾,實際行動卻是半點也無,唯一落實的不過是派出向導引領其使者前往蘇諾入朝。可任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年作為芮爾典王室核心統治地帶的斯瓦迪亞平原自開春伊始便天災連連,蝗旱澇疫接踵而至,達斯塔姆使者一路走來所見使得最初那般有求於人的心理漸漸消失,轉而生出別樣心思。
謁見使團到達蘇諾後被安排在騎士堡附近紮營,一邊休整一邊等待東斯瓦迪亞諸侯發動朝中力量牽線,可此時正逢新舊家臣政爭,沒多久蘇諾便爆發叛亂。城防軍以討餉之名嘩變裹挾饑民衝擊內城區和王宮衛城,心懷怨忿的低階“白袍子”陣前倒戈讓出宮門,實際掌握執政大權的王後艾索娜窘困之下幾乎被迫離宮。護送年幼王子前往騎士堡暫避的弗朗斯夫人卻並未請得援兵,守將傑弗裏二世伯爵是她的長子,乃是新王哈勞斯趕赴舊領震懾異動封臣時為防萬一親命的留守,所以原因並非是守將附逆不肯出兵。
芮爾典皇家騎士團的成員都是來自王國各家諸侯的子弟,既是騎士學校、從政預科班,也是當人質。還有便是朝堂派係的延伸,哈勞斯憑借合乎法理的國王身份、先輩人脈以及個人威望,隻要他人在蘇諾,騎士團內大大小小的山頭沒有哪個敢炸刺。可當哈勞斯個人水漲船高迎娶先王之女入繼王位,帕拉汶和特瓦林堡的封臣們自然也渴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對朝中大權來一場重新劃分,可顧及妻子艾索娜感受的他卻強壓下了這些封臣們升官發財的願景。於是當舊領封臣有起兵作亂之象時,身邊人手不足的他不得不帶走騎士團主力以壯聲勢,就算無法通過震懾達到不戰而弭兵的目的,也能護衛他進入奧爾德頓宮調集本領軍隊平叛。而留下的這部分皇家騎士幾乎都不是王黨,就算拉去平叛也是出工不出力,與其讓他們到處造糞、留種,還不如留下宿衛王宮,隻是自從艾索娜任命表兄朱利安.庫林兼任王後衛士長之後,宿衛的皇家騎士全部被其隨行的北地衛士所替換,這些人雖有不滿卻也樂得放羊。
可偏偏就是這種情形下,蘇諾亂作一團,讓這些留守的皇家騎士去接應王後離宮?在王都生活多年的他們算的上是半個當地人了,這座城市有多少人他們沒數過也數不清,但絕對拎得清民眾暴亂的厲害,卡拉德皇帝都曾被圍毆致死,他們這百十來號人哪裏敢去觸黴頭,況且他們之中不少人還是頭號繼承人,爵位還沒到手就掛了這輩子豈不是太虧。
當然了,這些皇家騎士個個都是老油條,明目張膽的拒絕上命他們是不會做的,隻不過好好的演示了一把什麽叫貴族的無恥。尚未開拔離開騎士堡,便先後墜馬數十人,傑弗裏二世明知這些人在搗鬼,卻也無能為力。他首先是個貴族然後才是王黨,國王就算當麵,除了事後給這些人穿小鞋,也不可能當場撕破麵皮,因為這屬於貴族圈子默認的一種規矩。騎士?不好意思,我們是人質,可以幫你撐場麵但不包括送死。
傑弗裏二世知道再勸也是無用,隻得越過職權向周邊的莊園主發布征召令,這些將土地投獻於王室獲得永世耕種權的田主手下控製著大量徒附,向來是王領軍隊步卒的主要來源。可無詔起兵卻是大忌,就算事出有因也沒人敢先出頭響應,關鍵時候曾守衛過遠望門的老法比安站了出來,這不正是他一輩子所希求的機遇嗎?建功立業就在今朝!老家夥曾經的皇家衛兵身份根本上不得台麵,如今帶著女婿、兒子們在騎士團駐地當馬夫,可這些都隻是表麵上的,作為王領上擁有大量“永業田”的莊園主,馬夫的活計自然有手下佃戶去做,他們隻需點個卯就成,比巡守宮城打熬人脈時輕省多了。可貴族就是貴族,即便老法比安混的比一些遠地伯爵還好,也不會有哪個有爵銜的騎士與他的家族結親,貴庶不是不能通婚,隻是生下的後代沒有繼承權,封建時代這樣的聯姻毫無意義。
在老法比安的建議下,傑弗裏二世亮出了手中的大殺器,以卡洛斯王子的名義下令出兵,這樣一來周邊的莊園主們再無遲疑,迅速集結、武裝徒附趕來匯合,其實一個四歲孩子能下什麽令?誰都知道這是鬼扯,但這同樣也是規矩。因為隻要沒有意外的話,這小家夥在將來的某一天,毫無疑問會繼承芮爾典王位,借用他的名義再合適不過了。隻是這樣一段波折過後,半天時間也過去了,好在有老法比安擔保,聯絡宮城中的兒孫故舊以為內應,各家都是熟知其根底的鄉黨,加上又是本土作戰熟悉地形,有了起兵名義後這才跟隨傑弗裏二世連夜進軍。
而這一切全都被臨時屯駐在騎士堡附近等待謁見的達斯塔姆使團看在眼裏,順手牽羊、渾水摸魚、趁火打劫、亂中取利,隨便怎麽說都好,在這一點上庫吉特人與諾德人倒是頗為相似,有便宜幹嘛不占,事後吃虧?那跟現在有啥幹係?
迴宮救援風險不小,卡洛斯自然是被留在了騎士堡,那些以“委婉方式”拒絕出戰的皇家騎士們這次主動接下了守衛儲君的重任,並為他們之前的舉動進行開脫,作為外地封臣實在不適宜參與王領內部的權力爭鬥,但護衛王室成員安危卻是在所不辭。
一邊是心懷鬼胎,一邊是毫無防備,援軍開拔不久,達斯塔姆的使者便以憂慮不安為名前往騎士堡內探聽口風。連續往來過數次之後,留守的皇家騎士們便不再當迴事了,他們早知道這些“鄰居”是來求援的,本就心存輕蔑,如今這驚弓之鳥般的舉動更讓他們暗自嘲謔。哪知到了第二天,仍以為對方是來探知蘇諾消息時,這些庫吉特人卻突然暴起,利用前一天勘測到的防務信息,迅速突襲堡門接應後續輕騎攻陷了騎士堡。
為了接應艾索娜,傑弗裏二世的征召令拉走了騎士堡和周邊田莊的大部分丁壯,留下的那些皇家騎士戰力還算不錯,隻是戰鬥意誌上就差強人意了,他們雖然帶著各自的扈從、雜役填補空缺進行值守巡查,但人手上仍嚴重不足,幾處內部的崗樓和柵門不過安排了幾個雜役當擺設。達斯塔姆使團中隨行的扈從精騎直奔內堡主樓,事發突然之下,搞不清狀況的堡內守衛力量隻能各自為戰,待到主樓陷落他們更是投鼠忌器,眼睜睜看著擄走卡洛斯王子的庫吉特人從容退走。
而這場臨時起意的突襲的策劃者,達斯塔姆派來芮爾典求援的使者,正是那把失落在青石卡山道北側出口的紅寶石彎刀的主人,塞加和達斯塔姆的姐夫拖巨。拖巨的祖父、父親都是傑拉克之父奧格達帳下大將,由於功勳卓著家族世襲萬夫長,還是獲賜金鷹令牌的“可汗雄鷹”之一,意為擊必中、攻必克。由於家學淵源和顯赫出身,拖巨年少時便名聲彰顯在外,奧格達命令傑拉克討伐伊瑞利亞諸部時,他也作為客軍率部跟從。隻是後來奧格達驟然崩逝,年長諸子混戰爭奪大汗之位,拖巨便留在了卡拉迪亞,而為了拉攏他歸心,傑拉克更是將長女下嫁,不僅招為駙馬還封他為執政。
圖爾加、馬勒格、哈爾瑪等堅城重鎮皆是陷落於拖巨之手,傑拉克病逝前他奉命在則加西山口以西主持修築拉那城,身為西征客軍他與傑拉克並非君臣而是平等的同僚,無法東歸之下塞加繼位他被排離出汗帳已是必然,因此隨達斯塔姆作亂既是自保亦是待價而沽,隨後達斯塔姆一路式微他早已生出背離之意。自請為使前往蘇諾則是觀望芮爾典國內虛實,以便將來在塞加帳下立足的憑恃,家族與庫吉特人混居多年的拖巨十分清楚遊牧民族弱肉強食的本性,而他留在拉那的數萬親附則是底氣來源。拖巨自一開始就打的好算盤,本人跟從達斯塔姆為其謀劃,見仗時卻一個部眾都不召集,達斯塔姆明知他是兩邊下注,卻不敢與他翻臉,而同樣明白這一點的塞加也不敢肆意吞並他的部眾。
而紛亂的蘇諾局勢,守衛空虛的騎士堡,再加上出宮避難的年幼王儲,這一切在已經決定歸順於塞加的拖巨看來簡直有如神助。有了芮爾典王儲這個重量級籌碼在手,塞加不僅不會追究之前的芥蒂,反而還要對他大加封賞並且更為倚重。事實也確實如此,擄走卡洛斯後拖巨便帶著親隨精騎兼程歸國,塞加忌憚於他的實力,加上新舊交替局麵不穩又是用人之時,隻得暫時擱下發作的心思,轉而委以則加西山口以西的防禦重任。而有鑒於蘇諾的動亂,再加上有必要彰顯作用,同時也為緩解東斯瓦迪亞方麵的軍事壓力,拖巨再度親自出使,借道格爾德家族的馬勒格北上波拉克尼亞遊說雪原諸侯。
而隨行的除了從本部探馬軍中精選出的從騎外還有被他虜獲的小卡洛斯,王儲在都城被擄走,丟不起這個人的芮爾典選擇了秘而不宣暗中交涉,但國內天災人禍國庫空虛根本付不出能讓庫吉特人滿意的籌碼。況且時日一久王儲失蹤的消息也迅速擴散開來,王室雖未在明麵上有所遷責,但熟知內情的東斯瓦迪亞貴族作為“引狼入室者”卻背負了極大壓力,因此在邊境一帶積極動作,這也是促使拖巨北行的原因之一。畢竟表麵上拖巨不僅參與叛亂被寬恕,還被授予要職,芮爾典真要是打來他礙於大義隻能硬頂著,若是塞加有心借刀殺人,他更是有苦難言,所以北上之行既是為國事也是在奮力自救。
拖巨的目的是與心存獨立之意的波拉克尼亞諸侯和談,畢竟雙方圍繞龐圖斯山脈諸關斷斷續續打了這些年,各自的成色、底蘊都已經是心中有數。以他之見,即便談不攏也能利用手中的芮爾典王儲大做文章,以之挑動芮爾典的內亂,可是談判的雙方卻都忽略了一個在雪原上正日漸崛起的種族,維吉亞人。
作為依附於雪原諸侯的存在,維吉亞人的地位最初與那些佃種土地的農奴沒什麽區別,可因為一次次的戰事,他們用竭誠效命和戮力拚殺換來了如今的現狀。波拉克尼亞的人口實在太少,為了籠絡住這些能打敢拚的戰力,雪原貴族可謂是毫不吝惜,賜地、發餉、聯姻,一切都是為了抵禦庫吉特人、保住自家領地。說實話,維吉亞人也不喜歡天天打仗,他們隻是希望能保持與庫吉特人的敵對狀態,這樣他們才能維持住現狀。但雪原貴族們卻不見得這麽想,波拉克尼亞多是凍土,一年之中產出有限,缺少來自斯瓦迪亞的支持,獨力對抗庫吉特人進軍而產生的軍費支出使這些諸侯們個個都有一肚子苦水。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拖巨帶來的和平意願頓時引發了曠日持久的論戰,包括新興的維吉亞軍頭領主在內,雪原諸侯就停戰與否爭吵不休。而為了給此行目的增加籌碼,拖巨則以遊說為名渡過波拉克河後繼續向北前往卡拉克裏亞,一是借此向雪原諸侯施加壓力,二則是進一步煽動挑撥芮爾典內亂。
自五十年前的北征後禪達興起,庫林家作為北境統領對周邊諸侯的震懾力越發薄弱,而近些年來因為波拉克尼亞諸侯與庫吉特人的戰爭,以及維吉亞人在波拉克河中、上遊地區的墾殖定居,窩車則灣的貿易重心也逐漸東移。實際上,夾在波拉克尼亞、維爾米亞和卡拉克裏亞之間的小城禪達對於整個北方大局勢來說根本無足輕重,隻是一座成就於地理優勢的商業城鎮,一旦受到戰爭波及,這些所謂的優勢眨眼間便會蕩然無存。
深知芮爾典諸侯是什麽德行的拖巨以鹽為引大肆結交或者說是賄賂北地諸侯,瓷器、絲綢、香料、絨毯、茶葉、寶石、刀劍,什麽稀奇名貴就送什麽,甚至連蠶種桑苗也不在話下。相比迪斯它——圖爾加一帶容易開采的天然鹽礦,北地熬煮海水得來的鹽成本要高出不少,即便處於敵對圖爾加的鹽還是源源不斷進入芮爾典,若非運輸成本太高,窩車則灣周邊哪裏還有北地鹽的市場。拖巨作為塞加的全權使者,與卡拉克裏亞諸侯議定鹽價和市場範圍的舉動,對波拉克尼亞諸侯來說可謂是釜底抽薪,他們可以對蘇諾的王命愛答不理,卡拉克裏亞諸侯也同樣可以,和庫吉特人暗中眉來眼去,減少乃至切斷對雪原的鹽路,這簡直太要命了,這時候的人可沒有祖國一說。
而隨著波拉克尼亞諸侯迫於壓力傾向和談,維吉亞人作為附庸再怎麽不滿,奈何卻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此坐視權益受損。當然了,處於依附地位的維吉亞人並沒有在明麵上反對,而是利用雪原上自卡拉德時代蔓延至今的盜匪做起了文章,而說到“雪盜”就不得不提“埃瑟羅德”,這既是人名又非人名,而是波拉克尼亞雪盜首腦的名號。
雪盜們又不是石頭裏蹦出來的,他們也有妻兒老小,而隨著數十年來維吉亞人擴散定居,他們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維吉亞人雖然有著官方支持,卻也不想過於得罪這些地頭蛇。於是一幕怪事出現了,維吉亞人新開拓的村落總能與雪盜井水不犯河水,相應的則是這些墾殖點中出現的大量婦孺老幼,真實情況就是維吉亞人接納雪盜的家眷隱匿並洗白身份,雪盜則在維吉亞人丁壯受召出戰時保護村莊,甚至一些雪盜幹脆就混在維吉亞傭軍裏。
看到這裏,諸位想必已經明白了,與拉格納一夥遭遇的那些“盜匪”斥候便是受維吉亞人指派,前來截殺拖巨以達到阻撓庫吉特人與雪原諸侯和談目的的雪盜,為了確保此次行動萬無一失,維吉亞人也派出了精銳武士混雜其中,而雪盜首腦“埃瑟羅德”更是親自召集部下趕來坐鎮。拉格納等人發現的戰場正是雙方在此搏殺後所留下的,誤打誤撞闖入交戰地帶的海寇們正麵臨一場嚴峻的考驗,而同時協助阿拉西斯二世與岡定達成約定的“奴隸商人”拉蒙正乘船進入牡蠣港,在他商船艉樓的一間艙室中,一名身形嬌小麵容給人怯弱感覺的少女正帶著貼身女仆扒著窗向外好奇的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