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紀元1234年,17歲的哈勞斯作為伊斯特瑞奇國王的禦衛騎士首次履行了他皇家騎士團首席騎士隊長的職務,在抵禦庫吉特人入侵的戰役中,親自體驗了人類最殘酷的一麵——戰爭。
哈勞斯的初陣很順利,羅多克人用全身盾組成的陣列抵住了庫吉特輕騎的襲擾,他跟在眾多貴族騎士組成的陣勢中衝向了馬力疲乏的庫吉特人,勢如破竹,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庫吉特人劫掠維魯加的事件中,哈勞斯也由伊斯特瑞奇國王委任帶領本隊騎士加入了黑地親王康拉德的麾下作戰,及至後來的草原征伐,以及駐派邊境獨自領軍曆練時數不清的邊境衝突,哈勞斯已成長為一名軍事能力出色的騎士和統帥。在這些戰役中,他本人也獲得了皇家騎士團內部的認可,再加上有意籠絡,他在皇家騎士團的威望僅次於伊斯特瑞奇國王。
菲利普親王死於基督紀元1236年,70歲的老人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個無聲無息中影響了哈勞斯很多的長輩無疑是他人生中第一位導師,相比生下他時年紀尚且青澀的父母,這位遠見、睿智的長輩才真正給他指明了道路。老親王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看到哈勞斯結婚生子,但他並不擔心,他相信自己培養出來的外孫會選擇一個好的歸宿。
在伊斯特瑞奇國王眼中,哈勞斯可以說是他看著長大的,儀表堂堂,待人謙和有禮,戰鬥時勇猛當先,麵對人多勢眾的敵軍時豪無懼色,道德上也無可挑剔,簡直就是騎士典範。有時他甚至在這要是自己的兒子該多好?他也就不用為王位的傳承而苦惱了。
在王後朱蒂斯去世後,王國內很多大貴族家都曾將眼光瞄準了空懸的王後座位,包括王後的母族庫林家,但他都拒絕了。伊斯特瑞奇國王始終無法忘記死去王後那恬靜文雅的身姿,一個出身頂級貴族家的女兒,經曆一些家族內部的爭權奪利之事必不可免,卻能保持這樣的性格,讓他深深迷戀。
年輕繼位的伊斯特瑞奇國王麵對貴族們的審視,努力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庫吉特人入侵帶來的王國動蕩,一向打著獨立算盤的羅多克人,各地繁雜政務的處理,戰略的製定,這一切讓他身心疲憊,是王後安靜地在一旁陪伴,傾聽他的苦惱,讓他不至於崩潰懈怠。
是了,也許自己也該給女兒艾索娜找一個幫手。伊斯特瑞奇國王看著身旁哈勞斯挺拔的身影想到。艾索娜畢竟是女人,處理政事也許不在話下,可戰爭畢竟是男人的遊戲,就算是身為王者,無需親自衝鋒陷陣,但隨軍親征鼓舞士氣卻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哈勞斯比艾索娜大15歲,按輩分是她的表叔父,但是他尚且未婚,這一切就都不是問題了。再聯想到哈勞斯的身份,伊斯特瑞奇國王的想法更是迫切。如果艾索娜不能繼承王位,那麽按照繼承法,王室沒有其他子嗣,國王人選將在兩個旁支中誕生,但由於哈勞斯的外祖母,也是伊斯特瑞奇國王的姑祖母,來自王室的安娜公主,他的血緣遠比黑地親王一係要近,無疑是下一任國王人選。
鑒於這一點,伊斯特瑞奇國王若是想讓女兒艾索娜成為女王,必須取得已經繼承舊地親王頭銜的哈勞斯的支持。而且再聯想到菲利普親王的手段,悄無聲息地就吞並了特瓦林堡,不留一點把柄。將艾索娜嫁給哈勞斯,模仿老親王的手法,帕拉汶和特瓦林堡將在下一代成為王室直領,王室的領地和權柄將大大增強。當然,這一切很難瞞過一些聰明人,尚且需要細細斟酌。
這個時代像老親王菲利普一樣能夠活到70歲的人,就如同鳳毛麟角般稀少。一次意外的風寒,特瓦林堡伯爵克勞迪亞斯便一病不起,在纏綿病榻近一年時間後,最終因為肺結核而死。說來也怪,仿佛是有預感,克勞迪亞斯在病倒不久就將妻子和4個兒子叫到麵前交代了後事。他仍希望次子克拉格斯能夠繼承特瓦林堡的領地、頭銜、族名,但讓伯爵失望的話卻並非出自哈勞斯口中,反而是次子克拉格斯表示了拒絕。
芮爾典男性貴族從6、7歲就開始接受長達10數年的騎士訓練,克拉格斯、瑞伊斯、克萊斯三人一直生活在長兄哈勞斯的影響之下,從侍從到見習騎士再到受封為騎士,哈勞斯那騎士典範的模樣早已深深刻在了三兄弟的心裏。他們一致認為那片領地無需爭論,就該是由長兄哈勞斯繼承,而他們則會功勳來獲取自己的領地,父親的想法讓身為騎士並以兄長為榜樣的他們覺得羞愧,如果答應那和竊賊有什麽分別?
克勞迪亞斯心裏設想到了哈勞斯可能會拒絕,又或者是接受,畢竟他們兄弟之間感情很好,甚至是表麵答應,待到他死後再拒之不理。但事實卻是他沒想到的,克勞迪亞斯很無奈,但也無計可施,隻能囑咐哈勞斯要善待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仔細想想未嚐不是特瓦林堡入主帕拉汶。誰吞並誰?哪裏分得清。
哈勞斯微笑著看著鼓起勇氣拒絕父親囑托領地的兄弟,是讚賞?還是計謀得逞?這一切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了。或許死去的老親王菲利普也知道,是的,他肯定早就想到了。因為這正是他一手安排的,男孩們從孩童時對於兄長的好感、親密逐漸變成敬畏、崇拜,最終成為了他的臣子。老親王肯定是想要吞並特瓦林堡這塊領地的,但在他活著的時候卻從未付諸實施,僅僅是做了鋪墊,在他死後事情最終朝著他所計劃的方向發展。
基督紀元1246年冬,53歲的特瓦林堡伯爵克勞迪亞斯.德.特瓦林死於風寒後的癆症,與伯爵感情深厚的露易絲公主也在陪伴他的時候染病,於次年病逝,死時46歲。王後朱蒂斯也在同一年死於傷寒,這樣的情形放在現代來講,不過就是一場季節性的流感,但對於中世紀的人們卻是絕對致命的。
14歲的艾索娜因為母親的死,陷入哀傷,人變得很是消沉,伊斯特瑞奇國王悲痛的同時還得擔心著女兒。29歲的哈勞斯也接連痛失雙親,但作為統領著兩大塊領地的領主,舊地親王,特瓦林伯爵,作為三個兄弟心目中表率的長兄,作為皇家騎士團首席騎士隊長,國王的禦衛騎士,他能表露出來的悲傷隻能是那麽一點,所有相關者的目光都注視在他的身上,他絕對不能因悲傷而崩潰。在這樣的情形下,兩個互相熟悉卻幾乎沒有過交流的人相遇了。
;
哈勞斯的初陣很順利,羅多克人用全身盾組成的陣列抵住了庫吉特輕騎的襲擾,他跟在眾多貴族騎士組成的陣勢中衝向了馬力疲乏的庫吉特人,勢如破竹,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庫吉特人劫掠維魯加的事件中,哈勞斯也由伊斯特瑞奇國王委任帶領本隊騎士加入了黑地親王康拉德的麾下作戰,及至後來的草原征伐,以及駐派邊境獨自領軍曆練時數不清的邊境衝突,哈勞斯已成長為一名軍事能力出色的騎士和統帥。在這些戰役中,他本人也獲得了皇家騎士團內部的認可,再加上有意籠絡,他在皇家騎士團的威望僅次於伊斯特瑞奇國王。
菲利普親王死於基督紀元1236年,70歲的老人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個無聲無息中影響了哈勞斯很多的長輩無疑是他人生中第一位導師,相比生下他時年紀尚且青澀的父母,這位遠見、睿智的長輩才真正給他指明了道路。老親王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看到哈勞斯結婚生子,但他並不擔心,他相信自己培養出來的外孫會選擇一個好的歸宿。
在伊斯特瑞奇國王眼中,哈勞斯可以說是他看著長大的,儀表堂堂,待人謙和有禮,戰鬥時勇猛當先,麵對人多勢眾的敵軍時豪無懼色,道德上也無可挑剔,簡直就是騎士典範。有時他甚至在這要是自己的兒子該多好?他也就不用為王位的傳承而苦惱了。
在王後朱蒂斯去世後,王國內很多大貴族家都曾將眼光瞄準了空懸的王後座位,包括王後的母族庫林家,但他都拒絕了。伊斯特瑞奇國王始終無法忘記死去王後那恬靜文雅的身姿,一個出身頂級貴族家的女兒,經曆一些家族內部的爭權奪利之事必不可免,卻能保持這樣的性格,讓他深深迷戀。
年輕繼位的伊斯特瑞奇國王麵對貴族們的審視,努力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庫吉特人入侵帶來的王國動蕩,一向打著獨立算盤的羅多克人,各地繁雜政務的處理,戰略的製定,這一切讓他身心疲憊,是王後安靜地在一旁陪伴,傾聽他的苦惱,讓他不至於崩潰懈怠。
是了,也許自己也該給女兒艾索娜找一個幫手。伊斯特瑞奇國王看著身旁哈勞斯挺拔的身影想到。艾索娜畢竟是女人,處理政事也許不在話下,可戰爭畢竟是男人的遊戲,就算是身為王者,無需親自衝鋒陷陣,但隨軍親征鼓舞士氣卻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哈勞斯比艾索娜大15歲,按輩分是她的表叔父,但是他尚且未婚,這一切就都不是問題了。再聯想到哈勞斯的身份,伊斯特瑞奇國王的想法更是迫切。如果艾索娜不能繼承王位,那麽按照繼承法,王室沒有其他子嗣,國王人選將在兩個旁支中誕生,但由於哈勞斯的外祖母,也是伊斯特瑞奇國王的姑祖母,來自王室的安娜公主,他的血緣遠比黑地親王一係要近,無疑是下一任國王人選。
鑒於這一點,伊斯特瑞奇國王若是想讓女兒艾索娜成為女王,必須取得已經繼承舊地親王頭銜的哈勞斯的支持。而且再聯想到菲利普親王的手段,悄無聲息地就吞並了特瓦林堡,不留一點把柄。將艾索娜嫁給哈勞斯,模仿老親王的手法,帕拉汶和特瓦林堡將在下一代成為王室直領,王室的領地和權柄將大大增強。當然,這一切很難瞞過一些聰明人,尚且需要細細斟酌。
這個時代像老親王菲利普一樣能夠活到70歲的人,就如同鳳毛麟角般稀少。一次意外的風寒,特瓦林堡伯爵克勞迪亞斯便一病不起,在纏綿病榻近一年時間後,最終因為肺結核而死。說來也怪,仿佛是有預感,克勞迪亞斯在病倒不久就將妻子和4個兒子叫到麵前交代了後事。他仍希望次子克拉格斯能夠繼承特瓦林堡的領地、頭銜、族名,但讓伯爵失望的話卻並非出自哈勞斯口中,反而是次子克拉格斯表示了拒絕。
芮爾典男性貴族從6、7歲就開始接受長達10數年的騎士訓練,克拉格斯、瑞伊斯、克萊斯三人一直生活在長兄哈勞斯的影響之下,從侍從到見習騎士再到受封為騎士,哈勞斯那騎士典範的模樣早已深深刻在了三兄弟的心裏。他們一致認為那片領地無需爭論,就該是由長兄哈勞斯繼承,而他們則會功勳來獲取自己的領地,父親的想法讓身為騎士並以兄長為榜樣的他們覺得羞愧,如果答應那和竊賊有什麽分別?
克勞迪亞斯心裏設想到了哈勞斯可能會拒絕,又或者是接受,畢竟他們兄弟之間感情很好,甚至是表麵答應,待到他死後再拒之不理。但事實卻是他沒想到的,克勞迪亞斯很無奈,但也無計可施,隻能囑咐哈勞斯要善待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仔細想想未嚐不是特瓦林堡入主帕拉汶。誰吞並誰?哪裏分得清。
哈勞斯微笑著看著鼓起勇氣拒絕父親囑托領地的兄弟,是讚賞?還是計謀得逞?這一切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了。或許死去的老親王菲利普也知道,是的,他肯定早就想到了。因為這正是他一手安排的,男孩們從孩童時對於兄長的好感、親密逐漸變成敬畏、崇拜,最終成為了他的臣子。老親王肯定是想要吞並特瓦林堡這塊領地的,但在他活著的時候卻從未付諸實施,僅僅是做了鋪墊,在他死後事情最終朝著他所計劃的方向發展。
基督紀元1246年冬,53歲的特瓦林堡伯爵克勞迪亞斯.德.特瓦林死於風寒後的癆症,與伯爵感情深厚的露易絲公主也在陪伴他的時候染病,於次年病逝,死時46歲。王後朱蒂斯也在同一年死於傷寒,這樣的情形放在現代來講,不過就是一場季節性的流感,但對於中世紀的人們卻是絕對致命的。
14歲的艾索娜因為母親的死,陷入哀傷,人變得很是消沉,伊斯特瑞奇國王悲痛的同時還得擔心著女兒。29歲的哈勞斯也接連痛失雙親,但作為統領著兩大塊領地的領主,舊地親王,特瓦林伯爵,作為三個兄弟心目中表率的長兄,作為皇家騎士團首席騎士隊長,國王的禦衛騎士,他能表露出來的悲傷隻能是那麽一點,所有相關者的目光都注視在他的身上,他絕對不能因悲傷而崩潰。在這樣的情形下,兩個互相熟悉卻幾乎沒有過交流的人相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