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開戰
第155章:開戰
發自京師的宣戰詔書很快就是傳遍了大江南北,派往長沙與昆明的兩路特使也把帝國政府決心守土衛國的意思清楚明確的傳遞給了曾國藩和石達開,正如王闓運所料的那樣,這兩個人雖然對於誰坐天下還是各打各的算盤,但是在國家民族大義上兩個人卻是毫不含糊的,關外事變的消息早在帝國特使到達之前,他們就已經接到了消息,惱羞成怒卻又因為力所不及而無可奈何,現在王財肯出兵抗俄其實正對了兩人的胃口,當即表示支持,出兵助戰不太現實,但在軍械糧餉上提供些支援還是可以的,雖然東西不多,但也讓王財看到了將來和平解決內戰的希望,畢竟大家對於在國家榮譽和領土完整上還是能找到共同點的。
而民間對於這次宣戰議論紛紛,居然反對的占了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認為關外是關外的事,關內是關內的事,打仗是朝廷的事,總之都與自己沒有什麽關係,宣戰詔書中“凡我中華兒女,帝< 國百姓,人人皆有守土之責,必要同心同德,奮勇爭先”的話在他們看來簡直無法理解,人家的事情憑什麽要自己出力?各地征兵站到是征了不少人,但問問參軍的目的,居然十之**都是“當兵吃糧,一身好武藝,賣與帝王家”,隻有很少一部分提到了“保家衛國,以禦外辱”,這讓王財意識到洋人嘲笑國人是一盤散沙還真是一點都沒有說錯。沒有國家、民族意識的民眾地確無法主動的聚凝成團,真不明白幾千年來中國的大一統是怎麽維持下來的,難道真是靠無上的皇權與**嗎?老百姓與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基於恐懼地服從,缺少為國效力的主動性,這固然與封建**製度有關係,但與儒學傳統,綱常道德就毫不相幹了嗎?古人說打仗打地是軍馬糧草。士氣民心,這民心就是全民一致。決死拚殺的堅定信念,如果犧牲卻不知道為何而犧牲,納餉卻不知道為何而納餉,這不但冤枉的很,也很容易讓民眾被戰爭的結果所左右,勝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敗了。那老百姓的戰爭意誌就會很容易的被分化,最終導致整個國家在戰與和之間舉棋不定,這個例子在曆史書上是屢見不鮮的,王財清楚地記得清末的多次對外戰爭都是如此,勝則舉國皆曰可戰,敗則上下同聲不敵,朝廷政權的更替對於老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同,無非換了個主人而已。元軍,清軍入主中原時都是這樣,屠刀之下他們很快成了中原的主人,打著反元抗清旗號的仁人誌士如同螢火微光般始終也掀不起什麽波瀾,直到被剝削的農民因為活不下去而挺身求生時,驅逐韃虜才成了時尚的口號。他有時候甚至在想,當年日本鬼子侵華,如果不是奉行屠殺政策,也許會有另一個結局也說不定,但不管怎麽說,帝國第一次對外戰爭無疑是一個進行國家意識教育的好機會,《嶽武穆精忠報國傳》、《戚將軍大破倭兵》、《成吉思汗征戰記》、《國姓爺征台守土記》等等一係列宣傳中華一統,精忠報國思想地評書話本被輿宣司下發到各地宣傳處,《國聞報》連篇累牘的用中國曆代典故來宣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雖然有些臨時抱佛腳。但總算也有了些效果。
與國內相比,列強各國就更熱鬧了。向來被人欺負慣了的中國人竟然敢於挑戰歐洲大國俄羅斯,這個消息無論是英、法還是與中華帝國關係良好的美、普都是吃驚不小,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國人能打贏這一仗,根據與清廷打交道的慣例,各國銀行甚至開始考慮為中華帝國政府準備戰後賠款的貸款了,到是美、普兩國出於善意,向總理衙門表示願意充當中間人,調停中俄之間地領土爭端,但是讓他們奇怪的是中華帝國政府似乎是鐵了心要打這一仗,劉麗川幾乎連想都沒有想就謝絕了他們的好意,隻是請美、普兩國能夠為帝國與瑞典、芬蘭、奧斯曼帝國之間建立外交關係做一些努力。這種聯合瑞、芬、奧三國對付俄國人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但是一個沒有強大實力的國家,憑什麽讓這三國與他聯手呢?雖然對此非常懷疑,但是美、普還是表示願意為此提供幫助。
最意外的莫過沙皇俄國了,老實說現在國內矛盾重重的俄國並不希望與中國打一場全麵戰爭,與清廷所簽的協議雖然有幫助滿人複國這一款,但是俄國人自己也吃不準這滿人朝廷還有存活多久,簽這份條約原本是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先把地方搶來,到時候自己出不出兵那是看看形勢再說地,量滿人也沒有什麽辦法,想不到新興地中華帝國政府反應會如此強烈,即沒有采取一貫的請西洋各國出麵調停,也沒有忍氣吞聲接受即成事實,而是沒有任何預兆地直接宣戰,俄軍雖然久有東侵的意圖,但是此時集結在遠東的兵力加起來也沒有二萬人,主力全都部署在西線,與他們的傳統敵人奧斯曼帝國對峙,但是正如對於王財來說,這是中華帝國重新確立大國地位的複興之戰一樣,對於俄羅斯來說,長期對中國人的輕視以及在克裏米亞戰爭後對勝利的迫切需要,亞曆山大二世也針鋒相對的命令俄軍向遠東增兵,還啟用了在克裏米亞戰爭中表現突出的巴布科夫上校擔任遠東俄軍指揮官,統一指揮侵華俄軍,與他們配合的還有在赤峰州苟延殘喘滿清朝廷指揮下的關外清軍。但是顯然清廷對於他們在關外的威望過於自信了,《赤峰條約》喪師割地的恥辱與侵華俄軍的大屠殺反而讓關外地清軍一邊倒的站在了帝國政府這一邊,為了應對即將攻入黑龍江、吉林的俄軍。整營整營清軍向不斷推進的帝國新軍投降,數月之內,帝國新軍就推進到了吉林境內,與集結在伯力、報喜城(海蘭泡)的俄軍遠遠的對峙著,在兩軍的中間充當緩衝地正是走投無路的滿清朝廷和一萬多甘心做民族罪人地殘兵敗將。
為了打好這一仗,被授於關外用兵專權的總參謀部由葛海華親自掛帥,在奉天成立前線指揮部。同時將五萬新軍整編成了兩個兵團,一兵團轄先期出關的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個軍,共計二萬人,武智久為兵團長,劉銘傳為副,二兵團轄左二、新一、新三、新五四個軍。共計三萬人,高建國為兵團長,馮天為副,兩個兵團共裝備九磅炮六十門,十二磅炮二十門,而迫擊炮則更多,甚至王財還悄悄的把藏在軍火庫的五百枚裝著砒霜、狼煙的毒氣彈也送到了前線,琢磨著萬一不是老毛子對手。下毒也要毒死這幫狗日的,可以說是掏光了王財地家底。在策略上,總參充分考慮到了關外的特殊情況,一方麵是正值秋冬季,氣候轉涼,南方新軍戰鬥力大受影響。另一方麵也考慮要緩和與當地百姓之間的矛盾,努力消除少數民族對漢軍的敵視態度,爭取關外百姓的支持,也為了能夠通過小規模的接觸來了解俄軍這個對手的戰鬥水平,總參決定在寧古塔、新城一線設立防線固守,同時派出以騎兵為主的小股部隊不斷出擊襲擾,初步摸清俄軍情況,待天氣轉暖後再謀進取,同時從俄軍占領區逃迴來地大批難民為總參編練適和北方作戰新軍的設想成為可能,在“打迴老家去”的旗號下。大批北方青年應征入伍。這些人對關外失地熟門熟路,山川地勢了如指掌。隻要“寧新防線”能夠堅守三個月,總參就能夠訓練裝備一支五萬人的有生力量,等到春天一到,馬上就可以投入作戰,一舉消滅遠東俄軍。
與總參的作戰部署完全相反,俄羅斯陸軍部希望迅速解決遠東戰事,帝國新軍的劣勢他們看得很清楚,馬上到來地冬季無疑是屬於俄羅斯人的,利用冬季的嚴寒一舉突破華軍防線,打跨黃毛猴子的抵抗意誌,並掠取黑龍江上遊人口密集區是非常有利於俄軍在遠東長期發展的,因此得到增援的巴布科夫上校也是積極的調兵遣將,為了取得戰役的突然性,在他的指揮下,三萬俄軍在清軍的掩護下秘密地穿越了內興安嶺前出到了海倫府,迅速接管了綏化、唿蘭、依蘭、密山四府,並在唿蘭府渡過鬆花江搶先占領了賓州廳,在滿清地賣國政策下,俄軍不廢一槍一彈就占領了黑龍江全境與吉林近半的土地(清朝時期黑龍江、吉林地行政地域劃分與現在的不一樣,對比現時地圖,俄軍實際占領了黑龍江全境),一直打到五常廳才與匆匆趕來阻擊的新十二軍後營師帥遭遇,雙方稍一接觸便各自收兵,五常廳的遭遇戰真正拉開了中俄血戰的序幕。
五常廳的遭遇戰讓雙方都意識到對手就在附近,新軍固然吃驚於俄軍的速度,俄軍也很意外剛過鬆花江就與華軍遭遇,因為清軍提供的情報顯示,他們的對手此刻應該被清軍阻擊在吉林府才對,隻不過俄軍想不到的是,吉林府的清軍兩天前就在參將何國柱的率領下向一路追擊而至新軍投降了。何國柱的投降讓俄軍的行動提前暴光,如果不能把俄軍阻止在鬆花江畔,那麽計劃中的寧古塔、新城防線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因此新十二軍後營師帥南君磊等不及兵團部迴複,命令何國柱守住吉林府,自己心急火燎的想帶兵趕到俄軍之前搶占賓州廳,結果還是晚了一步,和俄國人打了一陣,眼見對方退了迴去,不清楚俄人虛實也不敢追,隻好帶兵退守小嘎哈屯子(阿城市小嘎哈屯)。南君磊手中隻有一千人,吃不準俄軍虛實也不敢輕易進攻賓州廳,隻能把情況飛馬上報。
率新十二軍主力跟在南群磊身後的王仁甫接到報告後也是大吃一驚,他非常清楚,總參製訂寧古塔、新城防線是基於俄軍仍在伯力、報喜城的情報,可是現在賓州廳都已經出現了俄軍,那此時再趕到新城設防是否還有必要?如果賓州出現的是俄軍主力,那麽現在到新城構築工事肯定是來不及的,一兵團主力剛過科爾泌中旗,趕來增援至少也要兩天,萬一當麵俄軍發起攻擊,他這五千人能否守得住?同樣讓他擔心的還有寧古塔方向,按原計劃趕往寧古塔設防的二兵團很有可能也遇上了俄軍,如此一來繼續前進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猶豫再三,王仁甫決心拚死一搏,如果賓州廳隻是俄軍先頭部隊,那便趕緊搶占新城、雙城,加緊修築工事,如果皇天不佑,賓州真的是俄軍主力,那也沒有辦法,隻有堅守待援,死死的拖住這些老毛子,為主力設置第二道防線盡可能的爭取時間。決心一下,王仁甫命令前營葛存誌部,左營鄧紹德部迅速增援南君磊部,三部會同固守五常廳,並弄清楚賓州附近俄軍人數,而他親自率右營、中營奪取新城。
王仁甫到底是科班優等生,新十二軍又是王財為了應對第二次鴉片戰爭而準備精銳,論裝備與戰鬥素質在帝國新軍中都是一等一的,麵對這個措手不及的嚴俊形勢,全軍毫不慌亂,連夜拔營強行軍趕到新城府外圍,連夜發起進攻搶占新城府,打完仗王仁甫才鬆了口氣,城裏總算還是些拖著辨子的清軍,而趕到小嘎哈屯子的三營人馬也毫不猶豫的執行軍令,率部推進到五常廳修築工事。
ps(以下八百字,不滿千字,不計入正文):章節中的很多地名都是清朝時期的舊稱,大家在現在的地圖上可能很難找到的,總之這場遭遇戰發生在今天的哈爾濱地區。
另外有讀者在書評區提到了軍隊國家化的問題,鋤頭認為軍隊國家化是保證武裝力量獨力於政治鬥爭之外的好辦法,國家的武裝力量應該服務於國家,而不是某些黨派,某些個人,當然這是一個係統問題,其中涉及到軍事力量的職能範圍,監督力量等等,留待以後章節繼續討論。
還有讀者提到由於小王的出現,社會反而變的更加動蕩了,這點鋤頭很懷疑是不是清宮戲看多了,把清朝看成了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了,鋤頭例舉一些數據來說明問題,自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起(1851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人口損失了四億五千四百九十一萬人,這是一個什麽概念?這些數據是鋤頭分別統計了太平天國結束後人員減少數,抗戰損失人口數,民國時期饑荒死亡人口數,以及國共內戰雙方陣亡士兵總數而得出來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個數字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加上清末對外戰爭,軍閥混戰等一些不可考的數據,這個數字還要擴大,鋤頭已經不忍再算下去了,如果看了這些數據還認為小王是個破壞社會穩定的魔王,鋤頭也無語了。
此外還有很多朋友提到了統一的問題,在這裏鋤頭隻想請大家想想,除了聖人,誰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統一戰爭無不充滿血腥的原因,小王沒有超時代的軍力,也不是雄辯的博學之士,想讓他輕而易舉的統一全國,或者是一帆風順的衝出地球,殺向宇宙,這都是比較困難的,當他在算計別人的時候,更多的人也在算計他,所以飯要一口一口吃啊。
最後有朋友說鋤頭更新太慢了,其實大家看小說一目十行,但是鋤頭寫小說卻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很多地名,人物,史實都要反複核對,這幾章對俄作戰的內容,鋤頭就花了兩天時間仔細研讀了克裏米亞戰爭中俄軍的戰術、裝備等等,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鋤頭當然願意天馬行空的一天更新一萬字,但是這樣一來隻怕大家就會bs鋤頭了吧?一天四、五千字確實不少了,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月票,推薦票,告別盜貼,支持正版!
至於說沒有成熟思想之類的,鋤頭以為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當皇帝的料,誰不是曆經艱難才成就大業的?
[奉獻]
第155章:開戰
發自京師的宣戰詔書很快就是傳遍了大江南北,派往長沙與昆明的兩路特使也把帝國政府決心守土衛國的意思清楚明確的傳遞給了曾國藩和石達開,正如王闓運所料的那樣,這兩個人雖然對於誰坐天下還是各打各的算盤,但是在國家民族大義上兩個人卻是毫不含糊的,關外事變的消息早在帝國特使到達之前,他們就已經接到了消息,惱羞成怒卻又因為力所不及而無可奈何,現在王財肯出兵抗俄其實正對了兩人的胃口,當即表示支持,出兵助戰不太現實,但在軍械糧餉上提供些支援還是可以的,雖然東西不多,但也讓王財看到了將來和平解決內戰的希望,畢竟大家對於在國家榮譽和領土完整上還是能找到共同點的。
而民間對於這次宣戰議論紛紛,居然反對的占了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認為關外是關外的事,關內是關內的事,打仗是朝廷的事,總之都與自己沒有什麽關係,宣戰詔書中“凡我中華兒女,帝< 國百姓,人人皆有守土之責,必要同心同德,奮勇爭先”的話在他們看來簡直無法理解,人家的事情憑什麽要自己出力?各地征兵站到是征了不少人,但問問參軍的目的,居然十之**都是“當兵吃糧,一身好武藝,賣與帝王家”,隻有很少一部分提到了“保家衛國,以禦外辱”,這讓王財意識到洋人嘲笑國人是一盤散沙還真是一點都沒有說錯。沒有國家、民族意識的民眾地確無法主動的聚凝成團,真不明白幾千年來中國的大一統是怎麽維持下來的,難道真是靠無上的皇權與**嗎?老百姓與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基於恐懼地服從,缺少為國效力的主動性,這固然與封建**製度有關係,但與儒學傳統,綱常道德就毫不相幹了嗎?古人說打仗打地是軍馬糧草。士氣民心,這民心就是全民一致。決死拚殺的堅定信念,如果犧牲卻不知道為何而犧牲,納餉卻不知道為何而納餉,這不但冤枉的很,也很容易讓民眾被戰爭的結果所左右,勝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敗了。那老百姓的戰爭意誌就會很容易的被分化,最終導致整個國家在戰與和之間舉棋不定,這個例子在曆史書上是屢見不鮮的,王財清楚地記得清末的多次對外戰爭都是如此,勝則舉國皆曰可戰,敗則上下同聲不敵,朝廷政權的更替對於老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麽不同,無非換了個主人而已。元軍,清軍入主中原時都是這樣,屠刀之下他們很快成了中原的主人,打著反元抗清旗號的仁人誌士如同螢火微光般始終也掀不起什麽波瀾,直到被剝削的農民因為活不下去而挺身求生時,驅逐韃虜才成了時尚的口號。他有時候甚至在想,當年日本鬼子侵華,如果不是奉行屠殺政策,也許會有另一個結局也說不定,但不管怎麽說,帝國第一次對外戰爭無疑是一個進行國家意識教育的好機會,《嶽武穆精忠報國傳》、《戚將軍大破倭兵》、《成吉思汗征戰記》、《國姓爺征台守土記》等等一係列宣傳中華一統,精忠報國思想地評書話本被輿宣司下發到各地宣傳處,《國聞報》連篇累牘的用中國曆代典故來宣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雖然有些臨時抱佛腳。但總算也有了些效果。
與國內相比,列強各國就更熱鬧了。向來被人欺負慣了的中國人竟然敢於挑戰歐洲大國俄羅斯,這個消息無論是英、法還是與中華帝國關係良好的美、普都是吃驚不小,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國人能打贏這一仗,根據與清廷打交道的慣例,各國銀行甚至開始考慮為中華帝國政府準備戰後賠款的貸款了,到是美、普兩國出於善意,向總理衙門表示願意充當中間人,調停中俄之間地領土爭端,但是讓他們奇怪的是中華帝國政府似乎是鐵了心要打這一仗,劉麗川幾乎連想都沒有想就謝絕了他們的好意,隻是請美、普兩國能夠為帝國與瑞典、芬蘭、奧斯曼帝國之間建立外交關係做一些努力。這種聯合瑞、芬、奧三國對付俄國人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但是一個沒有強大實力的國家,憑什麽讓這三國與他聯手呢?雖然對此非常懷疑,但是美、普還是表示願意為此提供幫助。
最意外的莫過沙皇俄國了,老實說現在國內矛盾重重的俄國並不希望與中國打一場全麵戰爭,與清廷所簽的協議雖然有幫助滿人複國這一款,但是俄國人自己也吃不準這滿人朝廷還有存活多久,簽這份條約原本是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先把地方搶來,到時候自己出不出兵那是看看形勢再說地,量滿人也沒有什麽辦法,想不到新興地中華帝國政府反應會如此強烈,即沒有采取一貫的請西洋各國出麵調停,也沒有忍氣吞聲接受即成事實,而是沒有任何預兆地直接宣戰,俄軍雖然久有東侵的意圖,但是此時集結在遠東的兵力加起來也沒有二萬人,主力全都部署在西線,與他們的傳統敵人奧斯曼帝國對峙,但是正如對於王財來說,這是中華帝國重新確立大國地位的複興之戰一樣,對於俄羅斯來說,長期對中國人的輕視以及在克裏米亞戰爭後對勝利的迫切需要,亞曆山大二世也針鋒相對的命令俄軍向遠東增兵,還啟用了在克裏米亞戰爭中表現突出的巴布科夫上校擔任遠東俄軍指揮官,統一指揮侵華俄軍,與他們配合的還有在赤峰州苟延殘喘滿清朝廷指揮下的關外清軍。但是顯然清廷對於他們在關外的威望過於自信了,《赤峰條約》喪師割地的恥辱與侵華俄軍的大屠殺反而讓關外地清軍一邊倒的站在了帝國政府這一邊,為了應對即將攻入黑龍江、吉林的俄軍。整營整營清軍向不斷推進的帝國新軍投降,數月之內,帝國新軍就推進到了吉林境內,與集結在伯力、報喜城(海蘭泡)的俄軍遠遠的對峙著,在兩軍的中間充當緩衝地正是走投無路的滿清朝廷和一萬多甘心做民族罪人地殘兵敗將。
為了打好這一仗,被授於關外用兵專權的總參謀部由葛海華親自掛帥,在奉天成立前線指揮部。同時將五萬新軍整編成了兩個兵團,一兵團轄先期出關的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個軍,共計二萬人,武智久為兵團長,劉銘傳為副,二兵團轄左二、新一、新三、新五四個軍。共計三萬人,高建國為兵團長,馮天為副,兩個兵團共裝備九磅炮六十門,十二磅炮二十門,而迫擊炮則更多,甚至王財還悄悄的把藏在軍火庫的五百枚裝著砒霜、狼煙的毒氣彈也送到了前線,琢磨著萬一不是老毛子對手。下毒也要毒死這幫狗日的,可以說是掏光了王財地家底。在策略上,總參充分考慮到了關外的特殊情況,一方麵是正值秋冬季,氣候轉涼,南方新軍戰鬥力大受影響。另一方麵也考慮要緩和與當地百姓之間的矛盾,努力消除少數民族對漢軍的敵視態度,爭取關外百姓的支持,也為了能夠通過小規模的接觸來了解俄軍這個對手的戰鬥水平,總參決定在寧古塔、新城一線設立防線固守,同時派出以騎兵為主的小股部隊不斷出擊襲擾,初步摸清俄軍情況,待天氣轉暖後再謀進取,同時從俄軍占領區逃迴來地大批難民為總參編練適和北方作戰新軍的設想成為可能,在“打迴老家去”的旗號下。大批北方青年應征入伍。這些人對關外失地熟門熟路,山川地勢了如指掌。隻要“寧新防線”能夠堅守三個月,總參就能夠訓練裝備一支五萬人的有生力量,等到春天一到,馬上就可以投入作戰,一舉消滅遠東俄軍。
與總參的作戰部署完全相反,俄羅斯陸軍部希望迅速解決遠東戰事,帝國新軍的劣勢他們看得很清楚,馬上到來地冬季無疑是屬於俄羅斯人的,利用冬季的嚴寒一舉突破華軍防線,打跨黃毛猴子的抵抗意誌,並掠取黑龍江上遊人口密集區是非常有利於俄軍在遠東長期發展的,因此得到增援的巴布科夫上校也是積極的調兵遣將,為了取得戰役的突然性,在他的指揮下,三萬俄軍在清軍的掩護下秘密地穿越了內興安嶺前出到了海倫府,迅速接管了綏化、唿蘭、依蘭、密山四府,並在唿蘭府渡過鬆花江搶先占領了賓州廳,在滿清地賣國政策下,俄軍不廢一槍一彈就占領了黑龍江全境與吉林近半的土地(清朝時期黑龍江、吉林地行政地域劃分與現在的不一樣,對比現時地圖,俄軍實際占領了黑龍江全境),一直打到五常廳才與匆匆趕來阻擊的新十二軍後營師帥遭遇,雙方稍一接觸便各自收兵,五常廳的遭遇戰真正拉開了中俄血戰的序幕。
五常廳的遭遇戰讓雙方都意識到對手就在附近,新軍固然吃驚於俄軍的速度,俄軍也很意外剛過鬆花江就與華軍遭遇,因為清軍提供的情報顯示,他們的對手此刻應該被清軍阻擊在吉林府才對,隻不過俄軍想不到的是,吉林府的清軍兩天前就在參將何國柱的率領下向一路追擊而至新軍投降了。何國柱的投降讓俄軍的行動提前暴光,如果不能把俄軍阻止在鬆花江畔,那麽計劃中的寧古塔、新城防線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因此新十二軍後營師帥南君磊等不及兵團部迴複,命令何國柱守住吉林府,自己心急火燎的想帶兵趕到俄軍之前搶占賓州廳,結果還是晚了一步,和俄國人打了一陣,眼見對方退了迴去,不清楚俄人虛實也不敢追,隻好帶兵退守小嘎哈屯子(阿城市小嘎哈屯)。南君磊手中隻有一千人,吃不準俄軍虛實也不敢輕易進攻賓州廳,隻能把情況飛馬上報。
率新十二軍主力跟在南群磊身後的王仁甫接到報告後也是大吃一驚,他非常清楚,總參製訂寧古塔、新城防線是基於俄軍仍在伯力、報喜城的情報,可是現在賓州廳都已經出現了俄軍,那此時再趕到新城設防是否還有必要?如果賓州出現的是俄軍主力,那麽現在到新城構築工事肯定是來不及的,一兵團主力剛過科爾泌中旗,趕來增援至少也要兩天,萬一當麵俄軍發起攻擊,他這五千人能否守得住?同樣讓他擔心的還有寧古塔方向,按原計劃趕往寧古塔設防的二兵團很有可能也遇上了俄軍,如此一來繼續前進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猶豫再三,王仁甫決心拚死一搏,如果賓州廳隻是俄軍先頭部隊,那便趕緊搶占新城、雙城,加緊修築工事,如果皇天不佑,賓州真的是俄軍主力,那也沒有辦法,隻有堅守待援,死死的拖住這些老毛子,為主力設置第二道防線盡可能的爭取時間。決心一下,王仁甫命令前營葛存誌部,左營鄧紹德部迅速增援南君磊部,三部會同固守五常廳,並弄清楚賓州附近俄軍人數,而他親自率右營、中營奪取新城。
王仁甫到底是科班優等生,新十二軍又是王財為了應對第二次鴉片戰爭而準備精銳,論裝備與戰鬥素質在帝國新軍中都是一等一的,麵對這個措手不及的嚴俊形勢,全軍毫不慌亂,連夜拔營強行軍趕到新城府外圍,連夜發起進攻搶占新城府,打完仗王仁甫才鬆了口氣,城裏總算還是些拖著辨子的清軍,而趕到小嘎哈屯子的三營人馬也毫不猶豫的執行軍令,率部推進到五常廳修築工事。
ps(以下八百字,不滿千字,不計入正文):章節中的很多地名都是清朝時期的舊稱,大家在現在的地圖上可能很難找到的,總之這場遭遇戰發生在今天的哈爾濱地區。
另外有讀者在書評區提到了軍隊國家化的問題,鋤頭認為軍隊國家化是保證武裝力量獨力於政治鬥爭之外的好辦法,國家的武裝力量應該服務於國家,而不是某些黨派,某些個人,當然這是一個係統問題,其中涉及到軍事力量的職能範圍,監督力量等等,留待以後章節繼續討論。
還有讀者提到由於小王的出現,社會反而變的更加動蕩了,這點鋤頭很懷疑是不是清宮戲看多了,把清朝看成了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了,鋤頭例舉一些數據來說明問題,自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起(1851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人口損失了四億五千四百九十一萬人,這是一個什麽概念?這些數據是鋤頭分別統計了太平天國結束後人員減少數,抗戰損失人口數,民國時期饑荒死亡人口數,以及國共內戰雙方陣亡士兵總數而得出來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個數字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加上清末對外戰爭,軍閥混戰等一些不可考的數據,這個數字還要擴大,鋤頭已經不忍再算下去了,如果看了這些數據還認為小王是個破壞社會穩定的魔王,鋤頭也無語了。
此外還有很多朋友提到了統一的問題,在這裏鋤頭隻想請大家想想,除了聖人,誰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統一戰爭無不充滿血腥的原因,小王沒有超時代的軍力,也不是雄辯的博學之士,想讓他輕而易舉的統一全國,或者是一帆風順的衝出地球,殺向宇宙,這都是比較困難的,當他在算計別人的時候,更多的人也在算計他,所以飯要一口一口吃啊。
最後有朋友說鋤頭更新太慢了,其實大家看小說一目十行,但是鋤頭寫小說卻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很多地名,人物,史實都要反複核對,這幾章對俄作戰的內容,鋤頭就花了兩天時間仔細研讀了克裏米亞戰爭中俄軍的戰術、裝備等等,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鋤頭當然願意天馬行空的一天更新一萬字,但是這樣一來隻怕大家就會bs鋤頭了吧?一天四、五千字確實不少了,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月票,推薦票,告別盜貼,支持正版!
至於說沒有成熟思想之類的,鋤頭以為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當皇帝的料,誰不是曆經艱難才成就大業的?
[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