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走向藍水
第152章:走向藍水
載淳在赤峰州繼滿清皇帝位,年號“祺祥”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京師,這種明目張膽的對抗中華帝國政府的行為讓王財惱火不已,自從大軍出關後,一路之還算比較順利,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新民府,算日子再過半個月拿下奉天府是沒有問題了。此時滿清還敢抬出一個小孩來稱什麽“祺祥”,那不是笑話嗎?再說王財也不記得曆史書介紹過清朝十二個皇帝裏麵還有叫祺祥帝的,八成也是從親貴中胡亂選出來的,比較如今一天比一天強盛的中華帝國,這胡滿遺族就如冬天的螞蚱一般,也蹦不了多久了。
為了加快關外軍事行動的速度,也為了讓剛剛繼位的載淳能了解一下帝**力,王財命令總參增兵關外,甚至因為西南各方對於他稱帝後的平靜反映,王財還咬了咬牙把左二軍也給送出了山海關,這樣一來,關外的帝**隊由原來的四個軍,一下子增加了左二、新一、新三、新五,總計八個軍,近~ 五萬人,如果算上關外四處峰火的各路義軍,清軍將要麵對的敵人幾近十餘萬。義軍到還罷了,帝國新軍的戰鬥力他們卻是知道的,除了在錦州府、朝陽府雙方硬碰硬的幹了幾仗以外,清軍沒有再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抵抗,就是錦州、朝陽兩府也是以帝**隊大屠殺般的炫耀武功而告結束,真正把關外清軍殺的是心驚肉跳。
這種摧枯拉朽地形勢讓王財開始懷疑繼續和談的必要性了。眼看著山、陝平定,兩湖獨木難支,此時不正是出兵滅湘的大好時機嗎?隻要兩湖收入囊中,那躲在西南的石達開也無力迴天了。
若要說王財不擔心那是假的,中華帝國的建立對石達開的觸動到底有多大,王財一直都吃不準,萬一石達開迫於形勢而與曾國藩聯手。那應對起來確實不容易,因此他才會親筆寫信。推心置腑地和石達開分析天朝內部的形勢,希望能夠盡可能地爭取他,而這封信也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情報司上報的資料顯示,除了廣西太平軍除了向慶遠府集結了兩萬人馬和那個蒼白無力的告示以外,其他各地都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在台灣島上對峙的兩軍也各守營壘。
如此的謹小慎微讓王財認為這是翼王的一個暗示。不僅僅是對中華帝國地默認,也是對王財推倒洪王天朝的默許,這就是說這位廣西首義的王爺也沒有站在洪秀全那一邊,至少也是個中立,這讓王財感到解決西南問題的前景一片光明。而剛被奪去了山、陝的曾國藩態度並沒有明顯的表露,但是《道學》上刊登的特刊評論員文章卻讓人覺察到了一些蛛絲螞跡,文章對於天朝的這次巨變用了“順時應勢”這個詞語,如果沒有曾國藩地授意。極有官方背景的《道學》是斷然不會用這個讓王財聽了極為受用的詞。
如果各方都選擇了支持王財發動政變,那第二次合談各方就都有讓步的可能,這在帝國內閣看來是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事,雖然王財一再強調“蠟燭不點不亮”的道理,但內閣仍然堅持以和談求統一。
原本王財可以毫不猶豫地否決內閣議案,強行推行他的西南用兵方略。但是不知道為什麽,這次王財居然對內閣做出了讓步,最終委派正準備去上海籌建輪船招商局的李鴻章為帝國特使,與兩湖特使左宗堂和雲、貴、桂特使張遂謀再次舉行和談。至於甘肅、四川那些左右不著力的督撫大員們,王財決定先放一邊晾著,等他們自己耐不住性子的時候自然會來投懷送抱了。
山、陝之變與王財稱帝的影響立竿見影的在左宗堂和張遂謀的身上表現出來,兩人都沒有當初那種自以為成竹在胸的樣子,見到王財時也是小心翼翼的,唯恐出什麽差錯。他們態度上地變化並沒有引起王財多少注意,畢竟成王敗寇地道理他比誰都清楚。眼下他更關心的是這兩個人所代表地兩股勢力的態度。
讓王財略鬆一口氣的是。較之前次和談,左宗堂與張遂謀提出的方案更務實了一些。左宗堂甚至代表曾國藩承諾願意放棄地方行政權,但是對於軍隊他仍然是咬定了不肯放鬆,雖然中華帝國政府對於各省戰敗的督撫都是禮遇有加,閻敬銘、曾望顏如今都是位高權重,一方父母之人,較之滿清時甚至還有提升,但是曾國藩心裏卻有一個疑惑,天知道王財現在善待這些降官是不是因為有意招攬還沒有交出兵權的其他各省督撫?萬一自己要是上了他的當,把手中的兵權一股腦的全交了,到時候想後悔都來不及,更何況湘軍與太平軍血海深仇,現任中華帝國內閣諮政的王闓運一家十幾個親戚還是被他下令殺掉的,所以曾國藩不放兵權王財到也能理解。
而張遂謀就不同了,談判一開始雙方就鬧的不愉快。張遂謀指責王財是篡位逆臣,而李鴻章除了辯解一通之反還不忘反唇相譏,嘲笑石達開無能偽善,打著天朝旗號卻在雲南山溝溝裏轉悠,打著忠臣的幌子卻在天朝危急時刻帶兵出走,兩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談判沒有個結果,反倒爭論起來中華正統起來,直到王財嚴曆申斥李鴻章“舉指無度”之後,兩個人才坐下來安安靜靜的討論起和平統一的問題。石達開的意見也主要集中在兵權上,張遂謀甚至說:“翼王信得過你們,可數十萬將士信不過你們,咱們可不願意做後娘養的!”
看來這個兵權問題不解決,始終是限製統一的重大阻礙,住在紫禁城內地王財招集內閣一連商議了幾天。盡管在盡早結束內戰的問題內閣意見一致,但是任地方勢力保留軍隊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隱患,因此始終沒有達成統一意見,其實王財的心裏比較傾向於“允許”,而王闓運則舉出曆朝曆代諸候亂國的例子來苦苦相勸,主張對這些人采取強硬手段,與其將來後患無窮。不如快刀亂麻!
最後還是洪仁玕提出了一個建立國家軍隊的概念。洪仁玕起了個頭,王財馬上眼前一亮。這個國家軍隊,其實就是“軍隊國家化”,現在各方都不願意交出兵權的主要矛盾還是因為王財現在掌有國內最強地軍事力量,如果王財肯放棄兵國權,同時整編全**隊共同組建不屬於任何個人的國防軍,那樣,一來可以緩解現在緊張地國內局勢。二來也可以為中華帝國從家天下的怪圈裏跳出來,建立一個真正的現代化強大帝國,同時王財還有一個心思,如果軍隊收歸國有,那麽確實能減少軍隊參與到國家政治鬥爭的可能,政治家們吵吵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動了刀子那就容易把事情鬧大,再說軍隊國家化對於王財來說也是極有優勢的。現在中華帝國統治者是他自己,軍隊國家化實際上就是把全國的軍隊都統一到自己,如果曾國藩和石達開還是不放心,那王財甚至可以出麵,由各方共同參與到總參謀部中來。
整編全**隊,建立國防軍地主張立刻在國內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誰都沒有想到手握十幾萬國內精銳的王財肯放棄兵權,就連帝**隊的將領也是摸不著頭腦,人們議論紛紛,都懷疑是王財欲擒故縱之計,等到曾、石兩人放下兵權後再慢慢收拾,但不管人們怎樣議論,這項主張顯然讓陷入僵局的談判有了突破,張遂謀與左宗堂都表示如果能夠由三方共同組建一個軍隊領導機構,那事情還是可以商量的。
國內在為統一的事情爭執不休,海外的彈丸小國日本也開始了統一進程。王財建立中華帝國之後。在日本關東做戰地王炎、陳偉兩人的日本遠征軍也進行了整編。共同組成了中華帝國駐日本關東軍,王炎、陳偉兩人分別任第一軍、第二軍軍帥。這樣一來這群中國人的身份終於真相大白。不但日本國內亂成一團,世界各國也是議論紛紛,列強都照會中華帝國政府要求帝國政府從日本撤軍,對於洋人們的反應王財嗤之以鼻,他根本不相信洋人會因為這種事情與自己正麵衝突,他更關注的是日本國內的局勢。
長期以來與駐日關東軍作戰地幕府軍隊屢戰屢敗,讓日本國內的地方強藩更有了倒幕的口實,處在強藩與關東軍兩麵包圍之中的幕府左右受製,應接不暇,而強藩的勢力卻是一天比一天強。這在王財看來簡直是一個壞消息,日本在倒幕之後走上明治維新的曆史他還是知道的,因此他無論如何是不願意見到幕府被推翻的,隻有幫助這個腐朽的日本朝廷繼續存活下去,日本人民才能永遠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出於這個目地,王財命令總理衙門向幕府提出停戰要求,並暗示隻要幕府同意帝國政府對日本關東地權益,那帝國政府將向幕府平息國內叛亂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甚至包括直接調動關東軍幫助幕府平叛。
與軍方地躍躍欲試,大力支持相反,內閣再次激烈反對,保守派和洋務派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空前的一致,一條心的反對王財在國內尚未平息的情況,冒然對外用兵,甚至京師的讀書人還把王財比喻成了兵敗高麗的隋煬帝,大街小巷還流傳出了《無向東瀛浪死歌》,真正讓王財吃驚不小,直到幾個書生聯名上書,他才弄明白,原來這個時候的國人還把日本當成文化禮儀之邦,以天朝大國自居,指責王財不該對鄰國擅動刀兵。
聽了這些人的話,王財愣了半天沒有說一句話,看來這時候的日本名聲還不錯啊!看著眼前這些抖著胡子,唾沫橫飛的大講仁君之道的宿儒們,王財覺得要想繼續削弱日本,不做些輿論準備看來隻能讓自己被人形容成暴君,這個時候的日本固然沒有能力對帝國有什麽威脅。但是曆史上這些矮子也沒幹過什麽好事,王財隨即下令輿宣司在全國範圍內大力地宣傳明末倭患,甚至還編了個評書《徐福東瀛建國記》,把日本人的出身來曆都算到了被秦始皇派去救仙丹的徐福身上,宣稱日本人本來就是中國人在海外的一個分支,是由五百童男童女與東瀛土著繁衍的後代,與劣等民族相交之後。血統混亂,自然也就比國人要長的矮小。論身份比不上中華正統,論血脈也是旁係分支,處處比國人要低上一等,但是眼下東瀛內亂,做為中華正統的帝國政府有責任去解救這一支海外華人等等。這一係列宣傳非常迎合國人妄自遵大地心理,沒有多久國內輿論就開始變了風向,不但支持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人上書要求政府直接出兵日本,這讓王財再次看到了輿論地力量,琢磨著是不是該在國內建立統一的宣傳機構了。
中華帝國政府的好意馬上得到了幕府的迴應,雙方很快在京都簽訂《京都條約》,幕府承認中華帝國在關東的權益,割讓對馬島,開放沿海各港口為通商口岸,保障華商在日本權益。中國商品免關稅,並承認琉球為中華帝國屬藩等二十一項條款,而中華帝國政府承認幕府為日本唯一合法政府,並幕府無償贈送一批軍火,同時關東軍出兵五千幫助幕府平定叛亂,當然軍費得收幕府承擔。
《京都條約》帝國得到的巨大利益馬上引起了列強的不滿。列強當然希望中國穩定,並從中獲得更大地商業利益,但是如果因此而在亞洲再成長起一個強國的話卻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除了有心利用中國牽製英、法的美、普兩國對此積極支持外,英、法、俄各國都是激烈反對,帝**隊占領日本關東已成實事,但對馬島卻是能夠直接控製對馬海峽的戰略要地,英國人是斷然不肯輕易放棄的,因此剛剛在印度剿滅阿三起義的英國人馬上組建遠征軍,並照會帝國政府。要求放棄向日本索取對馬島。
依著王財的個性。吃進去了怎麽能再吐出來?一開始他還隻是讓總理衙門和英國公使打打官腔,琢磨著把這事給搪塞過去。直到聽說英國人在印度組建遠征軍後,才知道這下子英國人是真想動手了,他非常清楚帝國海軍根本不是英國人地對手,無奈之下隻好照會各國,將對馬島歸還給日本,不過也因此而從幕府的口袋裏又掏了五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英國人在對馬島問題上的壓力讓王財再次把建設強大水師的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馬尾和舟山造船廠在英、普兩國的援助下正在加緊施工建設,相比較舟山造船廠,馬尾因為有一些基礎而更為順利一些,王財對這兩個造船廠定位地就比較高,聽說英國人造出了“勇士”號鐵甲艦,於是也要求這兩個造船廠引進技術,因此從一開始兩個造船廠就在為建造鐵甲艦而忙忙碌碌。此外從英國訂購的兩艘裝備有一百門火炮的一級戰列艦“濟遠”,“寧遠”號也正式加入了帝國水師的戰鬥序列。
如今的中華帝國水師已經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濟遠”,“寧遠”,“威遠”,“來遠”四艘戰列艦和十餘艘巡洋艦的大艦隊了,雖然大部分巡洋艦都是本土製造,無論火力與機動力都隻等算是差強人意,但是畢竟這也是整個亞洲最強的海上力量了,在秦皇島登陸戰中立功而升任帝國海軍大臣的朱永華命令他的繼任者水師提督瞿振漢整天帶著他的水師在海上轉悠,從庫頁島到南沙群島都留下了一塊塊刻著“中華帝國領土”地石碑,整日與風浪、海盜搏鬥,讓當年那些意氣風發,青春年少地軍校學員一個個曬得皮膚黝黑,很多人血灑千裏海疆,艦隊每次出海歸來都會有幾家戴孝披麻。
眼下帝國並無海患,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水師編練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了,也不需要經常出海訓練勞民傷財,對此這些人的論調王財每每嚴曆申斥,雖然他也拿不出什麽理由來說服大陸觀念根深蒂固地臣子,但是使用強硬手段來推行他的海洋政策還是行的,久而久之人們都知道帝國皇帝誌在萬裏海波,這種自上而下對海洋的迷戀慢慢的激發起潛藏在民族深處蹈海蕩波的勇氣,自明朝開始絕跡於南洋的中國海船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東南亞的各個港口,精明的華商也開始不斷的向外輸出傳統商品,然而走向藍水的中國人不得不麵對一個新的危險——海盜!
相關史實(以下不計入正文字數)
1、祺祥與同治哪個是載淳的年號?鹹豐剛死的時候,載淳用的是“祺祥”的年號,後一奕欣聯和兩宮太後發動政變,把國號改成了“同治”,意思是“兩宮同治”。
2、鐵甲艦: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不是英國1860年的勇士號,而是法國1859年的光榮號。榮譽號:排水量5600噸,各類火炮36門,蒸汽動力,主機輸出功率1500馬力,螺旋槳驅動,以及風帆輔助動力,榮譽號是19世紀典型的機帆混合動力船,與過去的戰艦不同的是,榮譽號本身是一艘鐵製骨架的木殼船,但在沿著兩側炮門橫軸線上安裝一條約11厘米厚的裝甲帶,鐵製裝甲保護著船上位於水線以上的所有炮門.因此該艦成為有史以來第1艘真正意義的鐵甲艦.勇士號:排水量具體不詳,隻知道比榮譽號稍大,各類火炮46門,蒸汽動力螺旋槳驅動,風帆輔助動力.勇士號與榮譽號最大的區別在於該艦是一艘完全用金屬材料製造的大型船舶,因此在海軍發展史上也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這兩艘戰艦按照火炮數量來區分的話隻能算第第5級戰艦範疇——三桅快速帆船.但其戰鬥力明顯強於擁有100門火炮的1級戰列艦.因此當時人們稱這類軍艦為‘船旁列炮鐵甲艦‘.
[奉獻]
第152章:走向藍水
載淳在赤峰州繼滿清皇帝位,年號“祺祥”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京師,這種明目張膽的對抗中華帝國政府的行為讓王財惱火不已,自從大軍出關後,一路之還算比較順利,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新民府,算日子再過半個月拿下奉天府是沒有問題了。此時滿清還敢抬出一個小孩來稱什麽“祺祥”,那不是笑話嗎?再說王財也不記得曆史書介紹過清朝十二個皇帝裏麵還有叫祺祥帝的,八成也是從親貴中胡亂選出來的,比較如今一天比一天強盛的中華帝國,這胡滿遺族就如冬天的螞蚱一般,也蹦不了多久了。
為了加快關外軍事行動的速度,也為了讓剛剛繼位的載淳能了解一下帝**力,王財命令總參增兵關外,甚至因為西南各方對於他稱帝後的平靜反映,王財還咬了咬牙把左二軍也給送出了山海關,這樣一來,關外的帝**隊由原來的四個軍,一下子增加了左二、新一、新三、新五,總計八個軍,近~ 五萬人,如果算上關外四處峰火的各路義軍,清軍將要麵對的敵人幾近十餘萬。義軍到還罷了,帝國新軍的戰鬥力他們卻是知道的,除了在錦州府、朝陽府雙方硬碰硬的幹了幾仗以外,清軍沒有再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抵抗,就是錦州、朝陽兩府也是以帝**隊大屠殺般的炫耀武功而告結束,真正把關外清軍殺的是心驚肉跳。
這種摧枯拉朽地形勢讓王財開始懷疑繼續和談的必要性了。眼看著山、陝平定,兩湖獨木難支,此時不正是出兵滅湘的大好時機嗎?隻要兩湖收入囊中,那躲在西南的石達開也無力迴天了。
若要說王財不擔心那是假的,中華帝國的建立對石達開的觸動到底有多大,王財一直都吃不準,萬一石達開迫於形勢而與曾國藩聯手。那應對起來確實不容易,因此他才會親筆寫信。推心置腑地和石達開分析天朝內部的形勢,希望能夠盡可能地爭取他,而這封信也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情報司上報的資料顯示,除了廣西太平軍除了向慶遠府集結了兩萬人馬和那個蒼白無力的告示以外,其他各地都沒有進一步的行動,在台灣島上對峙的兩軍也各守營壘。
如此的謹小慎微讓王財認為這是翼王的一個暗示。不僅僅是對中華帝國地默認,也是對王財推倒洪王天朝的默許,這就是說這位廣西首義的王爺也沒有站在洪秀全那一邊,至少也是個中立,這讓王財感到解決西南問題的前景一片光明。而剛被奪去了山、陝的曾國藩態度並沒有明顯的表露,但是《道學》上刊登的特刊評論員文章卻讓人覺察到了一些蛛絲螞跡,文章對於天朝的這次巨變用了“順時應勢”這個詞語,如果沒有曾國藩地授意。極有官方背景的《道學》是斷然不會用這個讓王財聽了極為受用的詞。
如果各方都選擇了支持王財發動政變,那第二次合談各方就都有讓步的可能,這在帝國內閣看來是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事,雖然王財一再強調“蠟燭不點不亮”的道理,但內閣仍然堅持以和談求統一。
原本王財可以毫不猶豫地否決內閣議案,強行推行他的西南用兵方略。但是不知道為什麽,這次王財居然對內閣做出了讓步,最終委派正準備去上海籌建輪船招商局的李鴻章為帝國特使,與兩湖特使左宗堂和雲、貴、桂特使張遂謀再次舉行和談。至於甘肅、四川那些左右不著力的督撫大員們,王財決定先放一邊晾著,等他們自己耐不住性子的時候自然會來投懷送抱了。
山、陝之變與王財稱帝的影響立竿見影的在左宗堂和張遂謀的身上表現出來,兩人都沒有當初那種自以為成竹在胸的樣子,見到王財時也是小心翼翼的,唯恐出什麽差錯。他們態度上地變化並沒有引起王財多少注意,畢竟成王敗寇地道理他比誰都清楚。眼下他更關心的是這兩個人所代表地兩股勢力的態度。
讓王財略鬆一口氣的是。較之前次和談,左宗堂與張遂謀提出的方案更務實了一些。左宗堂甚至代表曾國藩承諾願意放棄地方行政權,但是對於軍隊他仍然是咬定了不肯放鬆,雖然中華帝國政府對於各省戰敗的督撫都是禮遇有加,閻敬銘、曾望顏如今都是位高權重,一方父母之人,較之滿清時甚至還有提升,但是曾國藩心裏卻有一個疑惑,天知道王財現在善待這些降官是不是因為有意招攬還沒有交出兵權的其他各省督撫?萬一自己要是上了他的當,把手中的兵權一股腦的全交了,到時候想後悔都來不及,更何況湘軍與太平軍血海深仇,現任中華帝國內閣諮政的王闓運一家十幾個親戚還是被他下令殺掉的,所以曾國藩不放兵權王財到也能理解。
而張遂謀就不同了,談判一開始雙方就鬧的不愉快。張遂謀指責王財是篡位逆臣,而李鴻章除了辯解一通之反還不忘反唇相譏,嘲笑石達開無能偽善,打著天朝旗號卻在雲南山溝溝裏轉悠,打著忠臣的幌子卻在天朝危急時刻帶兵出走,兩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談判沒有個結果,反倒爭論起來中華正統起來,直到王財嚴曆申斥李鴻章“舉指無度”之後,兩個人才坐下來安安靜靜的討論起和平統一的問題。石達開的意見也主要集中在兵權上,張遂謀甚至說:“翼王信得過你們,可數十萬將士信不過你們,咱們可不願意做後娘養的!”
看來這個兵權問題不解決,始終是限製統一的重大阻礙,住在紫禁城內地王財招集內閣一連商議了幾天。盡管在盡早結束內戰的問題內閣意見一致,但是任地方勢力保留軍隊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隱患,因此始終沒有達成統一意見,其實王財的心裏比較傾向於“允許”,而王闓運則舉出曆朝曆代諸候亂國的例子來苦苦相勸,主張對這些人采取強硬手段,與其將來後患無窮。不如快刀亂麻!
最後還是洪仁玕提出了一個建立國家軍隊的概念。洪仁玕起了個頭,王財馬上眼前一亮。這個國家軍隊,其實就是“軍隊國家化”,現在各方都不願意交出兵權的主要矛盾還是因為王財現在掌有國內最強地軍事力量,如果王財肯放棄兵國權,同時整編全**隊共同組建不屬於任何個人的國防軍,那樣,一來可以緩解現在緊張地國內局勢。二來也可以為中華帝國從家天下的怪圈裏跳出來,建立一個真正的現代化強大帝國,同時王財還有一個心思,如果軍隊收歸國有,那麽確實能減少軍隊參與到國家政治鬥爭的可能,政治家們吵吵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動了刀子那就容易把事情鬧大,再說軍隊國家化對於王財來說也是極有優勢的。現在中華帝國統治者是他自己,軍隊國家化實際上就是把全國的軍隊都統一到自己,如果曾國藩和石達開還是不放心,那王財甚至可以出麵,由各方共同參與到總參謀部中來。
整編全**隊,建立國防軍地主張立刻在國內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誰都沒有想到手握十幾萬國內精銳的王財肯放棄兵權,就連帝**隊的將領也是摸不著頭腦,人們議論紛紛,都懷疑是王財欲擒故縱之計,等到曾、石兩人放下兵權後再慢慢收拾,但不管人們怎樣議論,這項主張顯然讓陷入僵局的談判有了突破,張遂謀與左宗堂都表示如果能夠由三方共同組建一個軍隊領導機構,那事情還是可以商量的。
國內在為統一的事情爭執不休,海外的彈丸小國日本也開始了統一進程。王財建立中華帝國之後。在日本關東做戰地王炎、陳偉兩人的日本遠征軍也進行了整編。共同組成了中華帝國駐日本關東軍,王炎、陳偉兩人分別任第一軍、第二軍軍帥。這樣一來這群中國人的身份終於真相大白。不但日本國內亂成一團,世界各國也是議論紛紛,列強都照會中華帝國政府要求帝國政府從日本撤軍,對於洋人們的反應王財嗤之以鼻,他根本不相信洋人會因為這種事情與自己正麵衝突,他更關注的是日本國內的局勢。
長期以來與駐日關東軍作戰地幕府軍隊屢戰屢敗,讓日本國內的地方強藩更有了倒幕的口實,處在強藩與關東軍兩麵包圍之中的幕府左右受製,應接不暇,而強藩的勢力卻是一天比一天強。這在王財看來簡直是一個壞消息,日本在倒幕之後走上明治維新的曆史他還是知道的,因此他無論如何是不願意見到幕府被推翻的,隻有幫助這個腐朽的日本朝廷繼續存活下去,日本人民才能永遠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出於這個目地,王財命令總理衙門向幕府提出停戰要求,並暗示隻要幕府同意帝國政府對日本關東地權益,那帝國政府將向幕府平息國內叛亂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甚至包括直接調動關東軍幫助幕府平叛。
與軍方地躍躍欲試,大力支持相反,內閣再次激烈反對,保守派和洋務派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空前的一致,一條心的反對王財在國內尚未平息的情況,冒然對外用兵,甚至京師的讀書人還把王財比喻成了兵敗高麗的隋煬帝,大街小巷還流傳出了《無向東瀛浪死歌》,真正讓王財吃驚不小,直到幾個書生聯名上書,他才弄明白,原來這個時候的國人還把日本當成文化禮儀之邦,以天朝大國自居,指責王財不該對鄰國擅動刀兵。
聽了這些人的話,王財愣了半天沒有說一句話,看來這時候的日本名聲還不錯啊!看著眼前這些抖著胡子,唾沫橫飛的大講仁君之道的宿儒們,王財覺得要想繼續削弱日本,不做些輿論準備看來隻能讓自己被人形容成暴君,這個時候的日本固然沒有能力對帝國有什麽威脅。但是曆史上這些矮子也沒幹過什麽好事,王財隨即下令輿宣司在全國範圍內大力地宣傳明末倭患,甚至還編了個評書《徐福東瀛建國記》,把日本人的出身來曆都算到了被秦始皇派去救仙丹的徐福身上,宣稱日本人本來就是中國人在海外的一個分支,是由五百童男童女與東瀛土著繁衍的後代,與劣等民族相交之後。血統混亂,自然也就比國人要長的矮小。論身份比不上中華正統,論血脈也是旁係分支,處處比國人要低上一等,但是眼下東瀛內亂,做為中華正統的帝國政府有責任去解救這一支海外華人等等。這一係列宣傳非常迎合國人妄自遵大地心理,沒有多久國內輿論就開始變了風向,不但支持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人上書要求政府直接出兵日本,這讓王財再次看到了輿論地力量,琢磨著是不是該在國內建立統一的宣傳機構了。
中華帝國政府的好意馬上得到了幕府的迴應,雙方很快在京都簽訂《京都條約》,幕府承認中華帝國在關東的權益,割讓對馬島,開放沿海各港口為通商口岸,保障華商在日本權益。中國商品免關稅,並承認琉球為中華帝國屬藩等二十一項條款,而中華帝國政府承認幕府為日本唯一合法政府,並幕府無償贈送一批軍火,同時關東軍出兵五千幫助幕府平定叛亂,當然軍費得收幕府承擔。
《京都條約》帝國得到的巨大利益馬上引起了列強的不滿。列強當然希望中國穩定,並從中獲得更大地商業利益,但是如果因此而在亞洲再成長起一個強國的話卻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除了有心利用中國牽製英、法的美、普兩國對此積極支持外,英、法、俄各國都是激烈反對,帝**隊占領日本關東已成實事,但對馬島卻是能夠直接控製對馬海峽的戰略要地,英國人是斷然不肯輕易放棄的,因此剛剛在印度剿滅阿三起義的英國人馬上組建遠征軍,並照會帝國政府。要求放棄向日本索取對馬島。
依著王財的個性。吃進去了怎麽能再吐出來?一開始他還隻是讓總理衙門和英國公使打打官腔,琢磨著把這事給搪塞過去。直到聽說英國人在印度組建遠征軍後,才知道這下子英國人是真想動手了,他非常清楚帝國海軍根本不是英國人地對手,無奈之下隻好照會各國,將對馬島歸還給日本,不過也因此而從幕府的口袋裏又掏了五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英國人在對馬島問題上的壓力讓王財再次把建設強大水師的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馬尾和舟山造船廠在英、普兩國的援助下正在加緊施工建設,相比較舟山造船廠,馬尾因為有一些基礎而更為順利一些,王財對這兩個造船廠定位地就比較高,聽說英國人造出了“勇士”號鐵甲艦,於是也要求這兩個造船廠引進技術,因此從一開始兩個造船廠就在為建造鐵甲艦而忙忙碌碌。此外從英國訂購的兩艘裝備有一百門火炮的一級戰列艦“濟遠”,“寧遠”號也正式加入了帝國水師的戰鬥序列。
如今的中華帝國水師已經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濟遠”,“寧遠”,“威遠”,“來遠”四艘戰列艦和十餘艘巡洋艦的大艦隊了,雖然大部分巡洋艦都是本土製造,無論火力與機動力都隻等算是差強人意,但是畢竟這也是整個亞洲最強的海上力量了,在秦皇島登陸戰中立功而升任帝國海軍大臣的朱永華命令他的繼任者水師提督瞿振漢整天帶著他的水師在海上轉悠,從庫頁島到南沙群島都留下了一塊塊刻著“中華帝國領土”地石碑,整日與風浪、海盜搏鬥,讓當年那些意氣風發,青春年少地軍校學員一個個曬得皮膚黝黑,很多人血灑千裏海疆,艦隊每次出海歸來都會有幾家戴孝披麻。
眼下帝國並無海患,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水師編練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了,也不需要經常出海訓練勞民傷財,對此這些人的論調王財每每嚴曆申斥,雖然他也拿不出什麽理由來說服大陸觀念根深蒂固地臣子,但是使用強硬手段來推行他的海洋政策還是行的,久而久之人們都知道帝國皇帝誌在萬裏海波,這種自上而下對海洋的迷戀慢慢的激發起潛藏在民族深處蹈海蕩波的勇氣,自明朝開始絕跡於南洋的中國海船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東南亞的各個港口,精明的華商也開始不斷的向外輸出傳統商品,然而走向藍水的中國人不得不麵對一個新的危險——海盜!
相關史實(以下不計入正文字數)
1、祺祥與同治哪個是載淳的年號?鹹豐剛死的時候,載淳用的是“祺祥”的年號,後一奕欣聯和兩宮太後發動政變,把國號改成了“同治”,意思是“兩宮同治”。
2、鐵甲艦: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不是英國1860年的勇士號,而是法國1859年的光榮號。榮譽號:排水量5600噸,各類火炮36門,蒸汽動力,主機輸出功率1500馬力,螺旋槳驅動,以及風帆輔助動力,榮譽號是19世紀典型的機帆混合動力船,與過去的戰艦不同的是,榮譽號本身是一艘鐵製骨架的木殼船,但在沿著兩側炮門橫軸線上安裝一條約11厘米厚的裝甲帶,鐵製裝甲保護著船上位於水線以上的所有炮門.因此該艦成為有史以來第1艘真正意義的鐵甲艦.勇士號:排水量具體不詳,隻知道比榮譽號稍大,各類火炮46門,蒸汽動力螺旋槳驅動,風帆輔助動力.勇士號與榮譽號最大的區別在於該艦是一艘完全用金屬材料製造的大型船舶,因此在海軍發展史上也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這兩艘戰艦按照火炮數量來區分的話隻能算第第5級戰艦範疇——三桅快速帆船.但其戰鬥力明顯強於擁有100門火炮的1級戰列艦.因此當時人們稱這類軍艦為‘船旁列炮鐵甲艦‘.
[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