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率領大西軍南下後,明軍很快就收複了成都。


    占領成都之後張之極這個四川總督便能夠開始從事四川的治理工作了。


    四川的情況十分複雜,擁有不同的民族以及大量的土司。


    改土歸流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其實還是一個民生的問題。


    就像石砫宣慰司,如果李獻忠無法讓這裏的百姓實現糧食的自給,他們怎麽可能上繳中央稅賦?


    即便是秦良玉同馬祥麟擁護大明朝廷,要讓他們放棄世襲宣慰使,變成一個流官也是很難的。


    這件事情急不得,首先要先改善四川的民生。


    不過好在四川還有像石砫宣慰司、酉陽宣慰司這些擁護中央統治的土司。


    將來可以利用他們樹立一個典型,甚至李獻忠可以給馬祥麟一個世襲的爵位,隻要他們擁護“改土歸流”。


    其實相對於改造,殺戮才是最直接的方法。


    李定國的大西軍一路燒殺,摧毀了不少土司的山寨。


    這些地區的土司被殺了,隻要朝廷立即派出官員,並給與當地百姓足夠的扶持政策,便可以直接用中央任命的流官取代這些世襲的土司。


    將那些地方納入中央的管轄。


    盡管短期內這些地方可能很難產生收益,甚至還要朝廷不斷的補貼銀子。


    但是為了長治久安,這些銀子李獻忠願意花。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皆平蜀難平!


    治理四川,遠比打下四川更加困難!


    對張之極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張之極這一年來跟在自己身邊也長進了不少。


    不過好在年輕人還是很有進取心的,張之極也是李獻忠為改造傳統勳貴樹立的一個標杆。


    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迫於壓力也向弘光朝廷表示了臣服。


    不過雲南的情況恐怕比四川更加複雜。


    沐天波這個“土皇帝”,其實對雲南土司的控製力也不是那麽強。


    要徹底解決西南的問題恐怕還要好幾年的時間。


    暫時雲貴川三省,形成沐家、李定國同大明各控一省的局麵。


    當然了李定國同沐天波的割據隻是暫時的。


    將四川被李定國掃蕩過的地區“改土歸流”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些地區被消化後,貴州這些宣慰司也基本上被李定國搞定了。


    然後李獻忠會讓大西軍進入雲南,徹底解決沐家長期割據雲南的問題。


    西南地區的方略已經製定完畢,接下來就交給時間了。


    此時還有西北的問題需要解決。


    大順在主動放棄了河南後,主力全都退守陝西了。


    明代的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轄地域十分廣大,下轄8府21州95縣。


    除了今天的陝西省,還包括了寧夏、甘肅甚至是青海的大部分。


    幾乎是將大明的西北地區全部包括在內了。


    退入陝西的李自成,如今仍然擁有18萬大軍,掌控著廣闊的土地。


    盡管明軍還沒有攻入關中,不過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


    今年大順屢戰屢敗,不僅丟掉了山西,還丟掉了整個河南。


    丞相種光道說道:“如今我們庫存的糧食隻剩下30萬石了,最多還能堅持一個半月!”


    種光道的話,讓眾人嚇了一跳。


    大順可是一連斬殺了大明十個藩王,搶得了大量的錢糧。


    這才過去多久,居然隻剩這點糧食了?


    如今陝西地麵上的士紳早就被搶光了,已經沒有羊毛可以薅了!


    李岩寬慰道:“今年大順已經頒布了田稅令,等到秋收後糧食就可以收上來了!”


    “好在如今距離秋收也就一個多月了,我們應該能挺得過去!”


    盡管說得輕鬆,但是李岩知道這一個多月可不好熬。


    如今明軍占領了成都,李定國的大西軍已經敗走。


    李獻忠沒有了後顧之憂,接下來肯定是要拿大順開刀了!


    果然數日之後,河南的明軍開始炮轟潼關!


    潼關是關中的門戶,李自成自然是不敢怠慢。


    除了自己侄子李過的2萬精兵外,他又讓袁崇煥領兵2萬進駐華陰,隨時支援潼關。


    如果漢中沒有丟失,那麽他們守住潼關的確是可以有效的阻擋明軍。


    可如今漢中已失,就連大散關都落在了明軍手裏。


    這樣一來鳳翔府就變得極其重要,鳳翔下轄的寶雞不僅扼住了陳倉道,更是關中退往隴西的通道。


    鳳翔府一旦被明軍占領,李自成便會被明軍困在關中。


    因此李自成並沒有坐鎮西安,而是率領3萬大軍親自鎮守鳳翔!


    並讓自己的大將劉宗敏率領2萬人固守鳳翔南部的寶雞。


    正當李自成調集主力在南線防止明軍進入漢中的時候,北線卻出事了。


    雖說陝西的絕大部分地盤都在李自成手裏,可是他卻失去了兩塊最關鍵的地方。


    一個自然是南邊的漢中,另一個則是北邊的榆林、固原、寧夏、甘肅這長城四鎮。


    如今大順軍盡在南線同明軍對峙,北邊的明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在熊廷弼的指揮下,明軍從榆林衛南下,一舉攻克了陝北的重鎮綏德以及延安。


    大順在北線留守的兵馬原本就不多,自然不是明軍九邊精銳的對手。


    除了綏德、延安兩地的守軍有些抵抗,其他州縣幾乎是望風而降,僅僅十天時間明軍就兵臨渭水了。


    李自成聞訊大驚失色,趕緊迴師西安。


    他的人馬剛走出鳳翔三十裏地,就收到了劉宗敏的消息。


    明軍左良玉部率軍2萬出大散關,正在猛攻寶雞。


    李自成此時可謂是進退維穀,左右為難。


    此刻他如果去救西安,那麽劉宗敏很可能守不住寶雞,被明軍占領鳳翔。


    這樣一來,自己退往隴西的通道就被明軍給掐斷了。


    即便是保住了西安,也定然被明軍困在了關中。


    可如果他退保鳳翔,則意味著放棄西安。


    此時留守在西安的隻有丞相種光道統帥的萬餘二線部隊,一旦明軍渡過渭水,西安失守幾乎是必然的。


    一旦西安失守,他留守在潼關武關一線的數萬主力,就會被明軍給“包餃子”了。


    非但如此,他還失去了最為富饒的關中平原,此後他便隻能退入隴西的深山之中同明軍周旋了。


    就連一向果敢的大順皇帝李自成,此刻也沒有了主意。


    李自成隻能求助於李岩同宋獻策,他說道:“李先生,宋先生,我們該如何進兵?”


    宋獻策說道:“明軍早在數日前就已經兵臨渭水了,鳳翔距離西安將近300裏路,我們最快也要三四天後才能抵達。”


    “即便是迴去了,也未必能穩住局麵。”


    “可一旦鳳翔失守,我們就成了甕中之鱉。關中如今四麵遇敵,已經堅守不下去了。趁著明軍還沒有圍住關中,下令各部趕緊向鳳翔靠攏!”


    “此時守住鳳翔比迴到西安重要。”


    李岩雖然很早就有了妻氏,不過在開封城外遇到了紅娘子後,兩人就相互一見傾心。


    他雖然很擔心仍在西安的紅娘子,但此時還是得以大局為重!


    李岩也同意宋獻策的看法,建議李自成趕緊收縮兵力,放棄關中。


    李過在得知明軍南下兵臨渭水後,趕緊同華陰的袁崇煥合兵一處。


    如今明軍都已經打到渭水了,堅守潼關的意義不是很大了。


    他們一商議,留下一萬人堅守潼關,便率3萬大軍直奔西安而去。


    李過等人緊趕慢趕終於在三天後抵達了西安!


    西安的守軍並不多,好在城上依舊是大順的旗幟。


    見到丞相種光道後,兩人懸著的心總算是落了下來。


    李過的麾下還有一支五千人的騎兵,此時明軍已經兵臨西安了,於是李過選擇在城外紮營,以便於監視周邊的明軍。


    而袁崇煥則帶領大軍先進駐西安!


    袁崇煥在種光道的陪同下進城,絲毫沒有注意到周邊的情況!


    種光道身邊的軍士突然發難,拔刀殺死了袁崇煥的護衛。


    當刀架到自己脖子上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原來種光道已經叛變了。


    此時他手下的兵士已經有半數入城了。


    突然城上伏兵四出,弓箭火銃不斷的射向跟隨袁崇煥入城的大順軍。


    這突如其來的的一幕直接打懵了入城的大順軍,很快甕城內就是一陣血雨腥風!


    而已經入城的士兵則是遭到了明軍鐵騎,以及城上魯密銃的夾擊。


    雖然好多人都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麽就直接見了閻王爺!


    但求生的本能還是迫使他們向著城外跑去。


    這也正是明軍的目的,城內的騎兵正好利用這些潰兵衝擊城外大順軍的陣型。


    李過也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給看傻了。


    西安城裏居然衝出了大量的明軍。


    正當他準備率領騎兵迎戰的時候,大營附近突然震動了起來。


    大量明軍騎兵出現在了他的營地兩側。


    不用想一定是明軍的九邊精銳。


    李過趕緊帶領騎兵迎著敵人殺了過去。


    他手下的騎兵並非是闖軍老營,無論是裝備還是騎兵的素養都差了明軍一大截。


    再加上又是倉促應戰,雙方接觸的一瞬間,他們就敗下陣來。


    大順軍的騎兵不斷被砍殺,明軍則是趁機撕破了他們的陣型。


    而城外的步兵早已潰不成軍,淪為明軍騎兵追逐砍殺的對象。


    李過知道大勢已去,最終隻帶了千餘騎突出重圍。


    袁崇煥此時的內心是驚恐的,他曾經背叛過李獻忠,這已經是他第二次被俘了。


    如今李自成敗局已定,這天下是李獻忠的了。


    袁崇煥知道李獻忠早晚是要篡明自立的,自己一再站錯隊,是絕不會有好下場的。


    隻是他做夢也想不到,李自成最信任的丞相種光道居然會在此時背刺李自成。


    要知道種光道可是義軍中的元老,早年白水王二起義時,他就是義軍的領導之一,更是常年為義軍出謀劃策!


    種光道似乎是看出了袁崇煥的疑問。


    他說道:“多年前我就奉王爺之命在陝北組織農民起義,所以我隻是撥亂反正而已,算不上背叛!”


    “王爺給你兩條路!”


    “袁總督若是願意投降,王爺會將你安排到奴兒幹都司!”


    李獻忠這是在嘲諷自己,自己廢了這麽大力氣饒了一圈,居然又迴到了原點。


    他不願意再迴到那個漫無天日,永遠看不到希望的冰天雪地之中!


    他說道:“我選第二條路!”


    種光道無奈的搖了搖頭說道:“看來袁總督還是不願意為王爺所用,這樣的話王爺就隻有以謀逆罪將你淩遲處死了!”


    種光道本以為袁崇煥會改口。


    不料袁崇煥聽後,非但沒有被嚇到,反而哈哈大笑道:“好一個謀逆罪,這天底下最大的反賊恐怕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張獻忠,而是他李獻忠自己!”


    “這個亂臣賊子,早晚要篡明自立的!”


    此時的李獻忠突然打了一個噴嚏!


    看來是有人在背後說本王的壞話,他問道:“我們距離秦州還有多遠?”


    一旁的陳奇瑜說道:“我們已經出了祁山道,渡過渭河便是秦州城了!”


    李獻忠這次出漢中的路線,其實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路線是一樣的。


    都是主力通過祁山道,走隴右地區。


    唯一不同的是當年諸葛武侯派趙雲出斜穀道作為疑兵,牽製敵軍。


    而這次李獻忠則是派左良玉出陳倉道威脅寶雞。


    都說諸葛孔明六出祁山未能收複關中,今天他李獻忠偏不信這個邪!


    秦州就是當初的天水。


    李自成將重心都放在了關中一帶,隴西之地自然是兵力空虛!


    很快明軍就攻占了秦州城。


    與此同時駐守在固原鎮的明軍也趁勢南下攻克了平涼府。


    此時的李自成可謂是焦頭爛額,種光道的背叛,意味著整個關中地區全部淪陷。


    而秦州同平涼府的失守,則意味著此時他已經被各路明軍圍困在了鳳翔!


    雖然劉宗敏力戰保住了寶雞,同李過的殘部匯合後他們仍然有5萬人,可是他們已經沒有多少糧食了。


    即便是明軍不進攻,將他們困上十天也就斷糧了!


    此時軍士來報,種光道來訪!


    李自成大怒,說道:“這個叛徒還有臉來見朕,不見!”


    這時李岩說道:“如今我們已經走投無路了,不妨聽聽種光道說些什麽!”


    最終李自成強忍著怒氣,接見了種光道。


    望著這群昔日的同僚,種光道並沒有多尷尬。


    他將自己的經曆簡單的說了一下!


    包括李自成在內的所有人都傻眼了,他們沒有想到李獻忠居然早在多年前就開始布局了。


    原來自己的大順隻不過是李獻忠手中的一枚棋子!


    李自成說道:“如今陝西已經落入了李獻忠手裏,朕這顆棋子也已經是一枚廢子了,不知道李獻忠準備如何處置我們?”


    種光道笑道:“陛下過於自謙了,伱們對王爺還有用,王爺願意給你們一條生路。”


    “陝西是光複了,可是哈密衛還在葉爾羌汗國的統治之下。”


    “王爺可以放你們西去,甚至給你們提供一些補給,但是3個月內大順必須奪迴哈密衛,並將哈密衛交給大明!”


    “如今葉爾羌汗國境內的黑山派同白山派勢同水火,以大順的軍力趁機消滅葉爾羌汗國,占據天山南路不成問題!”


    李岩說道:“李獻忠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西域之地糧食本就不足,我大順進兵西域,必然要同當地的葉爾羌人爭奪資源,大肆殺戮在所難免。”


    “李獻忠先讓我們去幹這些殺人越貨的勾當,而後他再趁機消滅我們,必然得到當地部族的擁戴!”


    李岩說完後,眾人才反應過來。


    這個李獻忠果然是歹毒,完全把他們當成工具用。


    種光道並沒有否認。


    說道:“我家王爺自然不可能做賠本買賣,第一批給你們的糧食軍需是用來換哈密衛的。”


    “而後你們再需要糧食軍資可以用吐魯番或者其他地方來換。”


    “至於換多少,你們自己看著辦!”


    最後幾人商議了一番,雖說李獻忠狼子野心,但這是他們目前唯一的一個選擇了!


    西域是我漢家的傳統疆域,他們若是能從蒙古人手裏把他奪迴來也是一件好事。


    隻要他們地盤打的夠大,拿出一部分給李獻忠換糧食軍備也未嚐不可。


    沒準他們能向當年的耶律大石那樣,在西域闖出一片天地!


    西域的補給十分困難,即便是李獻忠也不可能給他們提供太多的糧食。


    因此李自成等人淘汰了老弱,帶了三萬精銳踏上了西征之路。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薩爾滸,翻盤難度有點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地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地書生並收藏開局薩爾滸,翻盤難度有點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