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之間,《尋道真跡》光芒大作,光耀整個濱江別墅區,引得無數目光投向於此。
李煦寧連忙將《尋道真跡》合上,同時斷開元炁輸入。縱是如此,也足足持續了數息。
崇光塔。
玄真望向那忽然出現的耀光,正是李家的所在,心中猜了個七七八八,輕聲一笑:“進境挺快。”
“什麽挺快?那光是怎麽迴事?”一旁的元柳出聲。
“那兒正是李宅所在……”
一陣琴音響起,正是玄真手機鈴聲《廣陵散》,玄真翻手取出接通。
“寧寧,何事?正是如此。好,我會轉告的。”
關掉電話,玄真將淩薇喚了過來:“淩薇,明日寧寧會來尋你一齊去參加個聚會,可準備一番。”
……
與此同時,數十裏外的北輿山頂,閃現出一道隱藏於一襲黑色鬥篷之下的妖嬈身影,黑影望向那忽然出現的耀光,自鬥篷之下傳出一陣令人毛骨悚然的淒厲之音。
“嗬嗬,寶物出世?晏金子,你死定了!”
隨後腳步一點,淩空而起,瞬間消失於北輿山頂。
……
關掉崇光,李煦寧頗為激動地將《尋道真跡》重新鋪開,略過《元玄自序》,指尖微顫,翻開第三頁,四枚深邃縹緲的大字映入眼簾——修真九要。
李煦寧默念一遍清心咒,將激動之情按耐下去,細細觀之。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難事。以其至大至難,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存經久不易之誌,循序漸進者,不能行之。博覽群書,遊曆半世,始知道也。故提吾修真之綱領,總為九條,名曰修真九要。
感歎尋道之艱,超脫之難,遂將之傳於世事,點於緣人,偶得仙留之名號,恐有曲解之意。今飛升在即,留之於《尋道真跡》,望吾所傳之人理其脈絡,法於自然,以得其道也。
李煦寧閱至於此,心中了然,原來仙留老人即是元玄真人,那這修真九要自清朝便有流傳也就說得通了。可恐有曲解之意又是為何?隨即按捺心思,繼續閱之。
吾尋道經年,方臻至天人之境。初窺天道,成就金丹大道之時,早已牽扯無數因果,父母親族尚在,牽掛良多,因而混元仙道遙遙無期。為之所累,甚起刻意斷絕人倫情義之意,強名曰勘破世事,幾乎受害。實屬下下之法,必將喪失進軍混元之希望。
李煦寧也是未曾想到元玄真人竟也幾經坎坷,愈發凝神。
枯守避親十餘載,絲毫未進道難尋。機緣巧合下,終悟道法之自然。神證太虛,天仙功成,後成無上超脫業位。
原來如此!縱以元玄真人之天資,枯坐十餘載亦未能有絲毫進境,古來多少修煉士,成仙得道有幾人?終不過自然之道矣。李煦寧再一次發覺道法自然之重要。
序言已結,接下來便是正文。隻見:
內功外行第一要。在內為功,在外為行。古之聖人,必先明道。古之賢人,必先積德。未有不明道而能聖,未有不積德而能賢。然欲希聖必先希賢,若欲成道必先積德。道德兩用,內外相濟,聖賢之學業得矣。
傳經訪師第二要。吾有三寶,道、經、師也。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盡心窮理第三要。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吾自幼窮究實理,閱盡經藏,厚積薄發,方臻至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第四要。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自度度人第五要。一人行修,眾生受益。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吾道門風。
道簡守中第六要。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至道不繁,少則得,多則感。修煉以守中為要,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理決並重第七要。仙道貴實,理決並重。修之於身,以身觀身,兩者不可偏廢,方得大道之門,與道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塵第八要。大隱居塵,磨心煉性,假借修真。積功累行,直至三千功滿。
性命雙修第九要。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法也、息也、氣也、形也、功也。兩者同修可成長生之道也。
一口氣將此九要看完,李煦寧不由讚歎。條理明細,深合尋道至理,可謂數年疑團到此一棒打為粉碎。
李煦寧雙目閉合,細細品味一番,隻覺身心舒暢,忽有所感,調息凝神入虛無,神隨炁行,沿任督二脈旋轉不停,完成一次符合“玄妙機”標準的周天。
如此積之不過百日,完成合於玄妙機的三百周天,便可行止火之功,神入丹田,與所儲之藥會合,促生內藥。成就煉精化炁圓滿。
“唿”輕唿一口氣,收功站定,李煦寧緩步行至窗前,凝目而望,心中歎道:小周天於今日終於打通,也算了了個心結,如此那原因便暫不去思索,待得境界提升,自會知曉。
按理而言,未破身的青少年童體,未曾耗損而坎中飽滿,先天之氣不易耗散,可李煦寧到六歲之時,便已散去八九,實乃怪異。即便是玄真也未曾聽說此種情況,念及並無其他危害,兩人也就將之壓在心底,不去理會,如今看來的確並無大礙。
散盡鬱結之後,李煦寧迴到坐墊之上,再次翻開《尋道真跡》第四頁,裏麵所載內容立刻令他提起不小的興趣。隻見上麵赫然寫道——道、器、術、法篇。
“有意思。”嘴角微微上揚,顯然是起了興趣。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道者,尊者用也。法者,智者用也。術者,能者用也。器者,勤者用也。
太上有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天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大致閱過一遍,《五行法術》映入眼簾。隻來得及看到一燃火術,臥室內突然響起一陣淒厲之音。
“小子,先前可是你這冒出來的光?從實招來,老婆子便放你一次。”
李煦寧思緒急轉,不動聲色地將《尋道真跡》至於地上,背麵朝上,隨即起身。
左右打量一番,並未發現任何可疑之處,同時嘴裏出聲:“晚輩李煦寧見過前輩,還請前輩現身一見。”
那淒厲之音再次響起,其音之中略顯驚訝:“有趣的小子。天賦倒是相當驚人,如此年紀竟然修至煉精化炁小圓滿。你師父是誰?”從天花板頂緩緩落下一身著黑色鬥篷的身影。
顯然是個老油子,見的李煦寧如此境界,推測其師來頭定然不小,語氣也是放緩了些。
“晚輩師父道號元玄,這是其相片。”李煦寧掏出崇光,虛點幾下,作勢遞給這黑色鬥篷人影。
人影見是手機,也不曾防備,就這麽等著李煦寧遞上,或者說,以人影的功力境界,也確實不用防備一個手無法器的煉精化炁小修士。
然而,壞了套路的李煦寧突然發難,元炁灌入崇光,一道赤色雷鞭瞬間甩向人影,同時左腳輕點,將《尋道筆記》撩起,掉頭便朝著窗戶撞去,逃入庭院。
“可惡的小子!”
人影與人結怨,不敢將事件鬧大,若此雷鞭甩在牆上,定然引得相關部門注意,甚至將仇家的視線吸引過來。隻能選擇以自身元炁將雷鞭磨除,這就為李煦寧爭取了大量時間。
李煦寧也正是看出此點,才當機立斷甩出雷鞭。
一出臥室,李煦寧立即衝出李宅,朝著貢江趕去。
“玄真道長,有人追殺,我正沿岸朝崇光趕過去。”
“這就來。”
此時已至七點,天色早已暗下來,加之濱江別墅區並無多少住戶,倒也沒人注意,李煦寧運起元炁於雙腿之上,運行起那剛修習不久的淩空虛度,速度驟然提升一大截。
“小子,給我死來!”
李煦寧迴頭望去,隻見那黑色人影禦空而來,快速靠近。
“前輩,您一煉炁化神境的地仙至於和晚輩這種小修士一般見識嗎?”李煦寧腳步不停,嘴裏喊道。
“小修士?小修士能陰到我?”不提還好,一提人影愈發暴怒,元炁一震,兩人之間距離已然不足五百米。
見事不妙,李煦寧終於掏出雷擊棗木法印,調動元炁轉化為火、土兩係元炁,兩條相互糾纏的赤、黃雙龍自人影頭頂虛空轟然而下。
人影不怒反喜,雷擊棗木六麵印!今日來對了。隨後手掐法決,隻見一塊五米見方的大石自虛無中出現,橫於人影與赤、黃雙龍之間。
“轟”一聲振聾發聵之音響起,李煦寧卻已沒時間去觀察如何了,人影此時已然來到李煦寧麵前不足五步之處。
李煦寧連忙將《尋道真跡》合上,同時斷開元炁輸入。縱是如此,也足足持續了數息。
崇光塔。
玄真望向那忽然出現的耀光,正是李家的所在,心中猜了個七七八八,輕聲一笑:“進境挺快。”
“什麽挺快?那光是怎麽迴事?”一旁的元柳出聲。
“那兒正是李宅所在……”
一陣琴音響起,正是玄真手機鈴聲《廣陵散》,玄真翻手取出接通。
“寧寧,何事?正是如此。好,我會轉告的。”
關掉電話,玄真將淩薇喚了過來:“淩薇,明日寧寧會來尋你一齊去參加個聚會,可準備一番。”
……
與此同時,數十裏外的北輿山頂,閃現出一道隱藏於一襲黑色鬥篷之下的妖嬈身影,黑影望向那忽然出現的耀光,自鬥篷之下傳出一陣令人毛骨悚然的淒厲之音。
“嗬嗬,寶物出世?晏金子,你死定了!”
隨後腳步一點,淩空而起,瞬間消失於北輿山頂。
……
關掉崇光,李煦寧頗為激動地將《尋道真跡》重新鋪開,略過《元玄自序》,指尖微顫,翻開第三頁,四枚深邃縹緲的大字映入眼簾——修真九要。
李煦寧默念一遍清心咒,將激動之情按耐下去,細細觀之。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難事。以其至大至難,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存經久不易之誌,循序漸進者,不能行之。博覽群書,遊曆半世,始知道也。故提吾修真之綱領,總為九條,名曰修真九要。
感歎尋道之艱,超脫之難,遂將之傳於世事,點於緣人,偶得仙留之名號,恐有曲解之意。今飛升在即,留之於《尋道真跡》,望吾所傳之人理其脈絡,法於自然,以得其道也。
李煦寧閱至於此,心中了然,原來仙留老人即是元玄真人,那這修真九要自清朝便有流傳也就說得通了。可恐有曲解之意又是為何?隨即按捺心思,繼續閱之。
吾尋道經年,方臻至天人之境。初窺天道,成就金丹大道之時,早已牽扯無數因果,父母親族尚在,牽掛良多,因而混元仙道遙遙無期。為之所累,甚起刻意斷絕人倫情義之意,強名曰勘破世事,幾乎受害。實屬下下之法,必將喪失進軍混元之希望。
李煦寧也是未曾想到元玄真人竟也幾經坎坷,愈發凝神。
枯守避親十餘載,絲毫未進道難尋。機緣巧合下,終悟道法之自然。神證太虛,天仙功成,後成無上超脫業位。
原來如此!縱以元玄真人之天資,枯坐十餘載亦未能有絲毫進境,古來多少修煉士,成仙得道有幾人?終不過自然之道矣。李煦寧再一次發覺道法自然之重要。
序言已結,接下來便是正文。隻見:
內功外行第一要。在內為功,在外為行。古之聖人,必先明道。古之賢人,必先積德。未有不明道而能聖,未有不積德而能賢。然欲希聖必先希賢,若欲成道必先積德。道德兩用,內外相濟,聖賢之學業得矣。
傳經訪師第二要。吾有三寶,道、經、師也。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盡心窮理第三要。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吾自幼窮究實理,閱盡經藏,厚積薄發,方臻至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第四要。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自度度人第五要。一人行修,眾生受益。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吾道門風。
道簡守中第六要。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至道不繁,少則得,多則感。修煉以守中為要,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理決並重第七要。仙道貴實,理決並重。修之於身,以身觀身,兩者不可偏廢,方得大道之門,與道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塵第八要。大隱居塵,磨心煉性,假借修真。積功累行,直至三千功滿。
性命雙修第九要。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法也、息也、氣也、形也、功也。兩者同修可成長生之道也。
一口氣將此九要看完,李煦寧不由讚歎。條理明細,深合尋道至理,可謂數年疑團到此一棒打為粉碎。
李煦寧雙目閉合,細細品味一番,隻覺身心舒暢,忽有所感,調息凝神入虛無,神隨炁行,沿任督二脈旋轉不停,完成一次符合“玄妙機”標準的周天。
如此積之不過百日,完成合於玄妙機的三百周天,便可行止火之功,神入丹田,與所儲之藥會合,促生內藥。成就煉精化炁圓滿。
“唿”輕唿一口氣,收功站定,李煦寧緩步行至窗前,凝目而望,心中歎道:小周天於今日終於打通,也算了了個心結,如此那原因便暫不去思索,待得境界提升,自會知曉。
按理而言,未破身的青少年童體,未曾耗損而坎中飽滿,先天之氣不易耗散,可李煦寧到六歲之時,便已散去八九,實乃怪異。即便是玄真也未曾聽說此種情況,念及並無其他危害,兩人也就將之壓在心底,不去理會,如今看來的確並無大礙。
散盡鬱結之後,李煦寧迴到坐墊之上,再次翻開《尋道真跡》第四頁,裏麵所載內容立刻令他提起不小的興趣。隻見上麵赫然寫道——道、器、術、法篇。
“有意思。”嘴角微微上揚,顯然是起了興趣。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道者,尊者用也。法者,智者用也。術者,能者用也。器者,勤者用也。
太上有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天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大致閱過一遍,《五行法術》映入眼簾。隻來得及看到一燃火術,臥室內突然響起一陣淒厲之音。
“小子,先前可是你這冒出來的光?從實招來,老婆子便放你一次。”
李煦寧思緒急轉,不動聲色地將《尋道真跡》至於地上,背麵朝上,隨即起身。
左右打量一番,並未發現任何可疑之處,同時嘴裏出聲:“晚輩李煦寧見過前輩,還請前輩現身一見。”
那淒厲之音再次響起,其音之中略顯驚訝:“有趣的小子。天賦倒是相當驚人,如此年紀竟然修至煉精化炁小圓滿。你師父是誰?”從天花板頂緩緩落下一身著黑色鬥篷的身影。
顯然是個老油子,見的李煦寧如此境界,推測其師來頭定然不小,語氣也是放緩了些。
“晚輩師父道號元玄,這是其相片。”李煦寧掏出崇光,虛點幾下,作勢遞給這黑色鬥篷人影。
人影見是手機,也不曾防備,就這麽等著李煦寧遞上,或者說,以人影的功力境界,也確實不用防備一個手無法器的煉精化炁小修士。
然而,壞了套路的李煦寧突然發難,元炁灌入崇光,一道赤色雷鞭瞬間甩向人影,同時左腳輕點,將《尋道筆記》撩起,掉頭便朝著窗戶撞去,逃入庭院。
“可惡的小子!”
人影與人結怨,不敢將事件鬧大,若此雷鞭甩在牆上,定然引得相關部門注意,甚至將仇家的視線吸引過來。隻能選擇以自身元炁將雷鞭磨除,這就為李煦寧爭取了大量時間。
李煦寧也正是看出此點,才當機立斷甩出雷鞭。
一出臥室,李煦寧立即衝出李宅,朝著貢江趕去。
“玄真道長,有人追殺,我正沿岸朝崇光趕過去。”
“這就來。”
此時已至七點,天色早已暗下來,加之濱江別墅區並無多少住戶,倒也沒人注意,李煦寧運起元炁於雙腿之上,運行起那剛修習不久的淩空虛度,速度驟然提升一大截。
“小子,給我死來!”
李煦寧迴頭望去,隻見那黑色人影禦空而來,快速靠近。
“前輩,您一煉炁化神境的地仙至於和晚輩這種小修士一般見識嗎?”李煦寧腳步不停,嘴裏喊道。
“小修士?小修士能陰到我?”不提還好,一提人影愈發暴怒,元炁一震,兩人之間距離已然不足五百米。
見事不妙,李煦寧終於掏出雷擊棗木法印,調動元炁轉化為火、土兩係元炁,兩條相互糾纏的赤、黃雙龍自人影頭頂虛空轟然而下。
人影不怒反喜,雷擊棗木六麵印!今日來對了。隨後手掐法決,隻見一塊五米見方的大石自虛無中出現,橫於人影與赤、黃雙龍之間。
“轟”一聲振聾發聵之音響起,李煦寧卻已沒時間去觀察如何了,人影此時已然來到李煦寧麵前不足五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