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出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運通六氣......”一陣稚嫩讀書聲從不遠處的二層小別墅中傳來,如悅耳絲竹,如山澗清泉,咚咚歡暢。


    隻見一約莫六歲少兒正高聲朗讀,左手將書左右折疊,高高舉在眼前,右手別在身後,腦袋隨著詩句的韻律,身體隨著腦袋的節奏,就這樣抑揚頓挫起來,一副小詩人的氣派,令人忍俊不禁。


    少兒一身天藍長袍,潔白的皮膚猶如剛剝殼的雞蛋,大大的眼睛一閃一閃仿佛會說話,小小的嘴唇與皮膚的白色,更顯分明。若不是周身一派現代建築景象,真要以為是古時讀書人家。


    少兒乳名喚作寧寧,蓋因出生時並無哭鬧,安安靜靜,李家人皆感大奇。又因寧寧為煦字輩,遂起名李煦寧。李煦寧天資聰慧,迅速掌握大量詞匯,發音清晰,喜歡刨根問底並具備非凡的理解力,李煦寧父母遂攜之前往當地名塔崇光祈願——


    “輕柔,該走了。早先前往崇光,為寧寧祈願。”


    “恩。”


    兩刻鍾後,李氏夫婦行至崇光塔,隨接引道童進行繁瑣的祈願。寧寧此時已然2歲,步履穩健,跟隨在父母身後,小臉一片嚴肅之象,學的倒是有模有樣,頗有一副小道童的樣子。恰在此時,轉角迎麵走來一頗有氣度的道人,小道童恭禮:“玄真師叔。”


    “恩。”


    “見過玄真道長,道長近來可好?”李氏夫婦也隨之出聲,“寧寧,過來拜見玄真道長。”


    “啊,恩,來啦。”正左顧右盼的寧寧迴聲道:“李煦寧拜見玄真道長。”字正腔圓,口齒清晰。


    “哦,”玄真雙眉一掀,目光注視至寧寧身上,顯然是提起了興趣:“李小子,許久不見,令尊近來可好?與之一別倒是一年有餘矣。”


    “迴道長的話,家父近來身體安康。”李浩軒迴答道:“清晨離家時家父也曾吩咐我代他向您問好。”


    玄真聞言,捋須而笑:“無須如此,老道我與你父親也算老友,當我普通長輩便可。”


    “是。”


    “今日前來有何事?”玄真望向李浩軒。


    “今日前來主要是為小兒祈願。”李浩軒迴答,遂把寧寧的事告知於玄真。


    玄真聞言愈發來趣,移身至寧寧麵前,右手撫觸寧寧頭頂,閉目不語。些許時刻,“甚好!確實是個好苗子,”話還未落,似是想起什麽,喃喃苦笑:“惜生不逢時。”


    李氏夫婦滿臉疑惑,相互對望一眼。又聽玄真話音響起,“也罷,盡人事聽天命。寧寧,隨我來。”隨即轉身直上塔頂。寧寧忙跟隨其後。


    塔頂閣樓,玄真手捧一本古樸書籍,“寧寧,來,今日我便將道門祖師元玄真人留下的道統傳承於你。”寧寧踮腳而望,那本古樸書籍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尋道真跡,意態跌宕,圓融蒼潤,更顯飄渺之姿。


    玄真又語:“元玄真人天人之姿,乃幾百年來道門最有天賦之人,即便紀元將止,靈氣退散,一身心境修為仍舊經天緯地,直入飛升之境,傳下此《尋道真跡》便破碎虛空而去。在其之後,再無有所成就之人,道門也因此沒落。你是我此生所見天賦最高之人,如今時代不同,人心浮躁,已然沒有多人誠心修道之士,英雄末路,科技大行其道,望此真跡能在你手中發揚光大,光我道門。”隨即將之遞給寧寧。


    寧寧接過,張口正欲問及,便聽玄真道:“下去吧,以後你自然便知。”寧寧“呃”一聲轉身離去。玄真望著寧寧背影,默然輕歎:我欲乘風歸去,怎奈生不逢時。這紀元,終將逝去!


    ……


    此便是李煦寧手中古樸書籍之由來,距離那時已四年有餘,蓋因天賦異稟,觀了不少書籍,六歲之所見與常人十六七無異矣。並於兩年前隨李家老爺子李國平學習中醫黃白之術。


    說道這就得先說說李家概況,李家地處tc贛鄱大地,乃是戰爭年間革命根據地,李煦寧太爺爺更是其所處地所屬的地下工作組織書記,戰功赫赫,建國後擔任地區審判長一職(類似法院法官,不過權職要高很多),****年間遭批鬥,平反一年後去世。


    李煦寧爺爺自小因父親參軍被送至當地名醫劉孔門下,也因此習得一身醫術。膝下三子一女,李煦寧父親排行老大,年輕時曾參軍多年,退伍後分配從政,現任贛市武裝部部長一職,其餘暫不贅述。


    李煦寧不負天才之名,兩年裏熟讀諸多中醫經典,一身醫術已然登堂入室,尋常病症已無難處,驚煞旁人。


    倒是那本《尋道真跡》無多大進展,竟隻能翻動兩頁。詢問玄真道人過後,才清楚其中之緣由——《尋道真跡》乃是元玄真人破碎虛空之前所傳,其中禁製頗多,需順應境界方能開啟。而李煦寧並未進行任何修行之法,自然也就開啟不了。


    然而此時的李煦寧因並未進行任何修行之法的原因導致先天之氣散去八九,若不是其爺爺李國平不間斷的以中醫之法調養其身,估計先天之氣早已耗散殆盡。為此李家之人也是不由扼腕歎息,李煦寧更是為此鬱悶多月。玄真道人遂給之以當頭棒喝。


    “中華道家修煉,源遠流長。據載自‘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曆程。從中華道家到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道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曆代修煉人士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修煉學。自成體係,沿傳不絕。”


    李煦寧一直記得玄真之告誡,“寧寧,你一定得記得,成仙是目標,丹法是手段。一切手段皆是為了達成目標。修行丹法即是為了成仙。”


    頓了頓,玄真接著道:“什麽叫修仙?什麽叫神仙?什麽標準叫煉成?在老道我看來,隻有與道合真,自身和宇宙之道合為一體,才能夠叫做成仙。套用如今的內丹術語,至少要達到煉神還虛,或者叫能出陽神,才算是成功。在此之前,什麽打通任督二脈,運行大小周天,什麽能出陰神,能定中看到事物。這些功能,或者叫這些神通,隻是修仙過程中的各種狀態,甚至可以說是某一種修仙過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而已。把方法當作目的,豈不是相當於獵人不滿足於打到很多獵物,而僅僅滿足於有一把好獵槍?當然,到達這些境界就滿足的人,很多,也沒有什麽不好的,至少比普通人強吧。正如登山,每上一步,就有每一步的風景,比躺在家裏睡覺要好,但是頂峰的風景,也隻有攀上頂峰才能知道。你不過是錯失直接修煉先天煉精化炁之機,多出個煉己築基的過程而已,無須如此介懷。”


    正如那當頭棒喝,李煦寧幡然醒悟。修道養德,內功外行。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煉功夫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


    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修煉家雲:“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首先必須廣立功行,方成大道。經雲:“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欲成天仙者,須立一千三百善。”頓時光華拂麵,顯然心境已上一層樓。


    如此,李煦寧開始了正式的修行之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道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道樸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道樸子並收藏尋道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