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石狐子親自帶木匣迴鄂城。


    他截下了姒妤的親信, 本想自作主張迴絕, 或讓文澤把宴會地點換到銅綠山,然而, 在這方麵, 姒妤顯然比他謹慎,不得到秦鬱本人的字跡, 親信堅決不走。


    石狐子隻得照原樣傳信。


    是夜,桂舟淺草之中泛出螢火,巨大的劍圖掛在圓木的頂端, 隨風向西飛動。


    一切沒有什麽變化,隻有長廊下晾的竹簡在訴說, 近兩年時光, 秦鬱及弟子所做的研究——他們記錄下從南邊汨羅、東邊廣陵至北邊壽春的所有鐵英的熔鑄特性, 且對每種鐵英詳細闡述如何搭配灰錫,如何柔化處理,使得這些桀驁不馴, 性格各異的金石,能夠像溫馴的青銅那樣, 充入泥範,達到理想中的硬度和韌性


    “石狐子?你真迴來啦。”阿莆端著一碗黑槐樹皮熬的湯, 眼睛睜得圓圓的。


    “我又不是真做土匪,如何不能迴。”說著,石狐子摘下鬥笠, 拍一拍麻衣。


    “不是,不是。”阿莆道,“日缺時,先生就說你會迴來,還讓人打掃屋子。”


    “那他知道我為何而迴麽?”


    阿莆道:“這個,我不清楚。”


    石狐子道:“好,莆監,我把這碗藥給先生端進去就是,你休息,不必等。”


    工室中傳出細砣鑿刻金屬的聲音。


    四麵木牆懸滿他從銅綠山送迴的劍,劍已銘文,左右鳥蟲篆鎮守著兩條河道。


    “四十六年,桃氏秦鬱石狐,合乍其元用”[1]


    秦鬱已把範鑄之河治理得井井有條,而石狐子迅速迴憶了一遍自己的斬獲,鍛鋼之河的水流也已充沛,點點滴滴的工藝,全都在龍泉劍的鋒刃之上得到體現。


    石狐子站在門前,看見秦鬱背對他坐在小木凳,守著暗紅的炭火,修補銘文。


    幾道汗光鍍在秦鬱那片為墨痕纏繞的雪白脊背,似相柳落淚,淚從蛇腹淌下。


    “先生,是我。”石狐子道。


    “那日,與淨水一句玩笑,不想竟是永別。”秦鬱笑了笑,眼簾低垂,沒有迴頭,“你把事情鬧得那麽大,整片壽湖的作坊都倒閉,也就隻有咱這家,應餘冶令的要求還勉強開張,為附近邵大娘幾戶提供冶署無法明給的築造切削刀具。”


    尋常的話語中浸著思念。


    石狐子喉嚨幹燥,動一下喉結,說不出芰荷樓的邀約,連忙把木匣藏於衣間。


    他不想讓秦鬱見尹昭。


    事到如今,他如何不知,這場殃及楚地的浩浩大火本來可以在火星落下時就撲滅,是秦鬱本人,以病弱之姿,一日又一日篆刻銘文,縱容所有血案一一發生。


    石狐子並不害怕,隻是太想替秦鬱走完折壽的殺招,又怕觸及秦鬱心中逆鱗。


    “先生,喝藥。”


    “青狐,你這疤痕又是怎麽。”秦鬱放下劍,接碗,另手握住石狐子的手腕。


    石狐子笑道:“給朱雀燒的。”那是在礦井的風溝裏鏟除磷粉時留下的燙傷。


    “以後小心些。”秦鬱道。


    秦鬱仔細檢查石狐子的手臂,又問幾句在銅綠山生活的情形,左右無關痛癢。


    “這點傷沒有什麽”石狐子頓了一頓,“哪裏比得上先生當初受八百針墨刑。”


    秦鬱這才抬起眼,目中的關切漸消失,目光也就變得渙散。從娑女搬離壽湖的那天起,他便知道天機已來臨,石狐子身背薪柴跑遍山野引朱雀之火南下,為師門燒好了荒,而今盛夏,就等著他一聲令下,南北的弟子便可以開始播撒綠意。


    “一閉眼就過去,如今也不覺得疼。”


    “是,都過去了,先生。”


    石狐子麵色溫和,取來長袍披在秦鬱的肩膀,自己也拿起細砣接著刻錄年份。他早已注意到秦鬱極力在掩飾的事實——病好之後,秦鬱的手指依然撮不穩刀幹,平推無法均勻用力,所以“四十六年”這四個刻在劍脊的字始終不盡如人意


    石狐子不說破,隻模仿秦鬱的痕跡,一遍又一遍複製那些瑕疵,就像沒發現。


    秦鬱蕩著手中的碗。


    他能猜到石狐子帶來了重要消息,也懂得石狐子提墨刑是為試探,試探他如何對待過去恩怨,又能否理智行事,隻有他迴複得體,才能讓石狐子安心說原委。


    濃稠的藥汁映著二人的麵容。


    秦鬱沉下心。


    那段記憶,終是順著苦味湧入心間。


    周顯王二十八年的冬天,白雪覆蓋王畿九鼎,洛邑的東西兩麵皆被魏軍強圍。


    “公子,公子走好……”


    奴仆赤足跪在牆外哭泣,囹圄之中關押著十餘名白衣少年,全是公侯的子嗣。


    他們被天子判為反臣,或殺或廢,隻為安撫在馬陵受挫而惱羞成怒的魏王。


    距離天明施刑還有三個時辰。


    “姬秦氏。”


    鎖鏈嘩啦響,木門打開,獄卒在眾人矚目中解去桎梏,帶走一個纖弱的少年。


    少年骨重神寒,生著一雙剪水明瞳,雪絮中,那凍得蒼白的麵容如瓷器精致。


    他年僅十七,已是名揚九州的鑄劍師,淤血的拇指上,戴著一枚璀璨的扳指。


    少年被帶入一座荒廟,他揉了揉眼,見纏掛蜘絲的昊天之下,立著一襲襢衣。


    那是他的母親,周王姬,姒氏。


    少年眸中濕熱,跪下叩首。


    在他的印象之中,母親身上的襢衣從來沒有染過一顆塵埃,如朝霞織成的錦緞,母親的身姿挺拔,從未在藻席以外的地方彎腰屈膝,如一株聖潔高貴的蘭花。


    他卻永遠失去了稱她母親的權力。


    “夫人。”


    兩個陌生的字迴蕩在廟中,母親聽見,渾身顫了一下,跌坐在地,哭喊出聲。


    “秦鬱!不孝子!”


    少年眼眶通紅,把額頭死死抵在冰涼的地麵,聽著襢衣摩擦塵泥的聲音漸近。


    母親爬到他的麵前,緊握住他的手。


    “你們師兄弟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麽!早年那般和睦,偏在鹿宴惹出這般禍事……天明魏王城東觀刑,魯公已與西門卿疏通,娘求你,在他們麵前承認朱雀劍是真的,好不好,娘素來是拗不過你的,隻求你活這一次,好不好,好不好……”


    尖利的指甲生硬掰扯著那枚扳指。


    “夫人,朱雀生於南越地底,不是枯礦的那塊赤金熔鑄。”少年眉間微蹙,忍痛將手握成拳,“我受先生之遺願,捍衛劍道,延續桃氏宗脈,恕不能從命。”


    一年前,他仍還相信著自己的兩位師兄,見尹昭一次又一次出入礦井取走燭子埋藏其中的赤金,見文澤在桃氏工室裏偷偷把劍飾撬下安到別的器物,僅僅覺得他們可笑,而他自己還是喜歡仗劍行王畿,與九州慕名而來的劍士辯論高下。


    直到鹿宴前夕,神社的一位啞奴突然急跑至他跟前,拉著他來到燭子的舊院。


    啞奴不啞,隻是為活命而緘默。


    少年得以洞悉真相。


    燭子預感大限將至時,曾刻一塊石碑,言明弟子順序及繼承正宗之人,首位便是姬秦氏,秦鬱,可那時,照顧燭子日常起居的人卻是尹昭。尹昭三次請燭子改命不能遂願,之後便以閉關之名囚禁燭子,日日以砂汞灌其口鼻,致其神誌昏聵,不能辨人,後來,才有眾弟子看到的,命尹氏執掌門中事務,傳授劍道之書。


    因之,少年在鍾鳴鼎食的鹿宴之上拔出青龍,斬斷了淋著燭子鮮血的朱雀劍。


    他根本不知道西門是誰,西門為何來到洛邑,而魏王又會如何看待這把偽劍。


    他不在乎。


    那時的他不食人間煙火,明知魏武卒兵臨城下,還能笑問,為何天子不出車。


    最終,母親無言離開。


    少年抬起臉,荒廟隻剩下自己的影子。


    三時辰後,城東行刑。


    王旗狂舞,鼓聲大躁,寒風掠過護城河,刑場邊沒有一位百姓,隻有禁衛軍。


    上衣被扒光之時,少年突然有一絲慶幸,慶幸自己及時把玉夔扳指咬進口中。


    鐵針很細,一點點地割開體膚,開始並沒有什麽感覺,隻是當它們越紮越深,刺到神經,鑽心的疼痛才突然叫他的身體無法控製地抽搐,血出得很慢,涓涓細流,兩時辰方積滿邢台,而天氣實在太冷,血又濃稠,未及滴落就已經結成冰柱。


    遠觀,白雪中盛放一朵紅蓮。


    不久,少年又感到火辣辣的後背被塗抹一層冰涼的汁液,很舒服,不再刺痛。


    他驕傲的笑了笑,睜開眼,卻突然看見邢台之下散開的墨色,如惡鬼的長發。


    “不!”


    那一刻,墨汁醃入骨肉,撕心裂肺。


    吼叫被積雪淹沒。


    少年掙紮著,體膚盡被鎖鏈磨破,手腕脫臼,唿喊中才看清,曾經替他受罰去吹律殺鬼的師兄,尹昭,就站在佩戴著那把經過重熔的朱雀寶劍的魏王身後。


    “不!!!”


    這場儀式持續半日,迴去之後,行刑者把陷入昏迷的少年按在台架,再度拿鐵針蘸石墨汁,一點點把罪惡種入他背部新鮮的傷口中,最深一針,刺透腰部。


    再度醒來,少年已入工籍。


    因咽不下粗糧,他幾欲絕食而死,直到看見一人捧青龍而來,跪在自己麵前。


    “不要叫我先生!”少年道,“夫人當初派你以學徒身份護衛我,隻是……”


    “姒妤效忠的不是王姬,而是青龍劍,青龍先生於朏朏,故而,我喚你先生。”


    一個人的成長,在某個節點之前是漫長而糊塗的,如同合金,總是會經過黑邪與黃白,而當那個節點來臨,合金成熟,爐火純青,之後的歲月立刻就會變得迅速而明晰,如同金液自上而下澆鑄泥範,堅定,穩健,直到走過一整個人生。


    當十七歲的小先生又裹挾另外一位名為寧嬰的“學徒”逃出洛邑,在魏國的一處不知名的冶署裏完成頭批工程,拿到幾鬥糧食果腹之後,他跨過了那一坎。


    從此上道,義無反顧。


    秦鬱迴過神,看見石狐子仍然盡心盡力地假裝著沒察覺出銘文之中的破綻。


    “青狐,若非你在這裏陪伴,我不敢迴憶過去。”說完,秦鬱平靜喝下藥湯。


    石狐子停下刀鋒。


    “若先生好過些……”


    “扶我迴房。”秦鬱道。


    “是。”


    石狐子攙著秦鬱,兩個人走過廊下,清風吹來,點點螢火在他們的身邊輕舞。


    秦鬱說完那句話,已經解開心結,也以為石狐子能夠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卻見石狐子仍一臉不敢哭喪的牽強笑容,還藏著事不願告訴自己,難免有些見怪。


    秦鬱歎口氣,開始套話。


    “青狐啊,我記得,你曾經說過要砍掉什麽人的頭顱,替我報仇。”秦鬱道。


    “先生!”


    “我知道,你現在已不稀罕頭顱。”秦鬱莞爾道,“我提醒這句話,隻是希望,萬一,你的大師伯這次耐不住性子,南下楚地,找我炫耀,你不要輕舉妄動。”


    石狐子立在原地,難以置信看著秦鬱。秦鬱走兩步也就不動,等石狐子來扶。


    “怎麽走的比我還慢。”


    “先生是不是,聽說了什麽。”


    “我什麽都沒有聽說。”秦鬱道,“隻是根據多年了解,你的大師伯為能吞掉楚國,做這樣的事並不奇怪,但,一個真正勝算在握的人不必炫耀,他既然來,說明還想爭取第三方的支持以節省錢資,而這些觀望的人之中,無疑會有你二師伯,所以,若真來這麽一場故人重逢,無論多危險,我都一定出麵。當然,我知道此事還牽涉秦國將作府的選擇,你放心,我不會拖到青銅劍的成本高過鐵劍。”


    越聽,石狐子的手心越濕。


    秦鬱每日接送的信息,桃花衛和阿莆都會及時與他稟報,根本不可能越過他。


    前麵一句,他還能當秦鬱隻是猜測,可這後麵的一連番未卜先知,他解不開。


    而若是秦鬱早就知道消息,故意尋他錯處,那麽無論怎麽解釋,他瞞到現在也已徹底完了,於是,石狐子咬一咬牙,把木匣子藏得更深,追著說了句真心話。


    “先生,我代你去。”


    “去哪?什麽時候去?”


    “不是,沒,沒去哪裏。”石狐子道,“我是說,如果真的有那麽一場宴會。”


    “宴會?”秦鬱笑了笑。


    套的□□不離十。


    一連串問下來,石狐子臉頰發燙,錯得不知道東南西北,偏偏這個時候,二人已走到房門口,那兒垂著一扇竹簾,石狐子不知道是跟著進去,還是退下。


    石狐子深吸一口氣,定下心神,說道,“先生,我隻希望你永遠不必見到他。紀郢是國都,龍泉劍池在那裏勢力有限,先生若要說服文澤等人不助雀門,就必須展示灰錫,可我擔心的是,一旦上官或者鄭氏聞訊,會夥同雀門行害命之事。”


    “青狐。”


    這時,秦鬱才收起笑容。


    “先生,八月十五,郢都芰荷樓。”石狐子感到耳邊一絲涼意,不敢再隱瞞。


    “這消息應該由姒妤的人來傳。”


    “是,我……”


    “那信呢。”秦鬱伸出手。


    石狐子不說話,試圖抗拒,但秦鬱的語氣令人窒息,隻片刻就叫他敗下了陣。


    “在此。”


    拿出木匣的那一刻,石狐子想了想,自己犯錯還是該跪,遂托在額前要屈膝。


    出乎他意料的是,秦鬱取走木匣,沒拆開就拋下,隻抬住他的手腕,不讓跪。


    “你護我赴宴。”


    “是。”


    竹簾打開,又嘩地垂下。


    石狐子撿迴木匣,答得很生澀,忽覺得秦鬱不再是從前那個他所熟悉的先生,亦或,他確實是秦鬱的劍,可什麽時候出鞘,什麽時候收迴,都不是自己能定。


    好在經過這麽一番隱隱爭鬥,他現在很明確自己的任務,也不再有別的妄念。


    房中,秦鬱走到屏風後,仍沒有聽見石狐子跟來,才意識到自己過於嚴厲,大概也因為被看出破綻,所以一時心慌……“青狐。”秦鬱淺歎口氣,轉身迴去。


    “該你掌門的時候,我自會放手,但現在你還太嫩,所以多學多看,不要搶。”


    一掀簾子,秦鬱又哭笑不得。


    石狐子正拿著木匣子,陪季兒一動不動地蹲在草叢裏,比賽誰能捉到螢火蟲。


    作者有話要說:[1]用周顯王的年號,因為秦鬱是代表燭子來論劍的。然後說楚劍的銘文格式,它比較簡單,主要反映製作者或擁有者的身份,字體多為鳥篆,位置在劍身靠近劍格處,形式采用陽刻,且多為錯金銀。


    這裏講一個小故事,大概發生在《蘇秦之楚》那個時期,首先,秦國和楚國的關係是合縱連橫當中一個微妙的點,兩邊離的很近,又世代聯姻,所以是敵是友經常分不清楚。


    秦使臣來到楚國,遞上國書,大概意思是:“秦國用低於市場三倍的價格收購楚國的銅和錫的原料,一個月後,邀請楚國,進行兩國的軍事預演。”楚國令尹說:“現在六國誰還用銅練兵器,現在是鐵才是新貴。他秦國喜歡把那些當做寶貝,我們做個人情,再有還能勘察一下秦國的戰力,何樂不為?”


    兩邊預演的時候,秦國大獲全勝。


    楚國真香。


    楚威王因此又向秦王提出購買武器的想法,秦王答應了,但價格比尋常高出兩倍,且在這之前,要楚國把購買武器的錢先付掉。結果當時說的很好,但是送來的武器,不僅鏽跡斑斑,並且參差不齊,是秦國庫存已久的試驗品。秦國的押送將軍還挑釁道:“我怎樣?”楚王心裏有千萬句話想說,也不能說。


    畢竟,強就是規則。


    於是,這次外交事件中,楚國不僅低價把自己的銅和錫給秦國,讓秦國把自己的戰力摸了個透,還花很多錢買了一批次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先生和他的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生並收藏秦先生和他的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