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金佛被毀一事, 在汴梁城裏掀起了軒然大波。


    大相國寺乃是天下佛寺之首,每年從全國各地至此禮佛參拜的香客不下百萬之數,更別提每月都有的廟會、市集,與其說大相國寺是一座佛寺, 不如說它是開封市民的公共活動場所。


    這樣一座萬眾矚目的大相國寺,寺裏的佛像全都被拉走鑄錢了, 流言蜚語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開封城。


    有說是大相國寺的僧人在太後壽宴上無狀, 衝撞了太後被降罪的。有說是大相國寺的僧人與太後有染, 被皇帝發現, 遷怒整座寺院的。還有的說是太後被羅刹鬼附身誓要滅盡諸佛的。


    林林總總, 五花八門。


    繼被傳和鶴發雞皮的大臣有染後又被傳與和尚有染, 劉娥人在鳳宸宮, 能被千裏之外的碎嘴八婆氣炸了肺。


    真是豈有此理本宮看起來像是這麽饑不擇食的人嗎


    果然是寡婦門前是非多, 氣煞本宮了。


    而且這些流言怎麽都是衝著本宮來的,滅佛的事不是小皇帝和寇老西一起挑起來的嗎


    劉娥這迴卻是冤枉了寇準。


    天地良心,寇準從頭至尾都沒摻和過滅佛的事情。


    他確實是覺得朝廷如今缺錢缺的厲害, 也琢磨過從什麽地方弄些錢來花,但他可從來沒打過佛像的主意。


    寇準並不相信因果報應, 也不覺得三武一宗的英年早逝與滅佛有關。


    古來帝王將相英年早逝的不知凡幾,死無全屍的也比比皆是,幾人是因為滅佛呢


    梁武帝如此虔誠禮佛, 晚年卻被侯景囚禁而死。若是真有佛陀在世, 怎麽不給梁武帝一個善終呢


    寇準沒想過要打佛像的主意, 單純是怕劉娥與他作對罷了。


    寇相公固然是不信佛、不信因果的, 但奈何這世上信佛、信因果的人太多。


    如果貿然提出毀佛鑄錢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的話,恐怕劉娥會借題發作。


    寇準可不幹這種授人以柄的事情。


    沒想到這迴卻是劉娥聯合小皇帝現把毀佛的事情提了出來。


    沒錯,在寇準看來,毀佛鑄錢一事完全是太後的主意,小皇帝隻是被劉娥推出來當槍使了。


    畢竟小皇帝今年才不到十四歲,還是個孩子呢。


    一個孩子,他能有什麽心眼呢


    劉娥以為毀佛是寇準的主意,寇準以為毀佛是劉娥的主意。兩人雖都不爽對方攛掇小皇帝搞出了這麽一個大事情,但又都覺得毀佛是目前來看最好的解決錢荒的方法,於是都順水推舟,“姑且順了那老東西的意”。


    趙受益從頭至尾在兩人心目中都是清清白白一塵不染的白蓮花。


    唉,小皇帝還太小,都沒成親,難免被人帶壞了嘛。


    說起來,小皇帝翻過年就十四歲了,似乎,好像,立後的事情可以提上台麵議一議了吧


    給小皇帝選一個什麽樣的皇後好呢


    毀佛一事,在太後與萊國公難得的通力合作之下,從大相國寺推行至汴梁各大宮觀,又從汴梁城推行至全國各地。


    雖然遭受到了各地佛家信徒與僧人們的強烈抵製,略有波折,但還是堅定地進行下去了。


    畢竟大宋朝幾十年的中央集權也不是白搞的。


    錢糧軍隊都在中央朝廷手裏牢牢地攥著,僧人和信徒們再不願意,也隻能咬牙切齒地看著官府的廂軍們把佛像拖走。


    而有關太後的流言蜚語則被盛怒之下的劉娥撲滅在了萌芽狀態。


    直到天聖三年的後半年,一切這才塵埃落定。


    全國各大佛寺的銅鑄佛像大多都被拉走鑄了銅錢,易以木製或陶製佛像。鑄成的銅錢大多被朝廷支付給入中商人,緩解邊境糧草緊張的狀況。


    解決了入中商人的問題,包拯在江南應該能放開手腳大幹一番了吧。


    趙受益期待包拯能解決江南茶政一直以來的弊病。


    畢竟這可關係到寇準的三十萬新軍明年吃肉還是吃草的問題。


    包拯那邊暫時還沒有消息傳迴來,京裏倒是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樞密副使晏殊在伴駕遊幸玉清宮的時候揮起笏板,打掉了自己的侍從的門牙。


    趙受益當時也在現場,說實在的,他有些震驚。


    作為一個穿越者,他對晏殊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淺淡憂傷。發現晏殊居然頂著一個樞密副使的職位時,也沒有多想。


    畢竟一個能寫出這樣溫柔的文字的大大,怎麽可能與暴力扯上關係呢


    就算是親眼見到了晏殊的麵板上那顯眼的86點武力值,趙受益也選擇視而不見。


    文人嘛,武力值高一點很正常。沒看人家文曲星,那武力值還是一百呢。


    直到晏殊當著他的麵掄起胳膊打掉了別人的門牙。


    趙受益震驚之餘,覺得晏殊應該是心裏有怨。


    之前寇準和劉娥互相傷害的時候,有一迴,劉娥的人攻擊寇準,說萊國公啊你一個人當了這麽多的官,肩負這麽大的職責,你累不累啊要不你卸下幾個擔子,讓大家幫你分擔分擔


    分官就是分權,寇準當然不能幹,於是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當著這麽多的官,一個人為大宋朝盡好幾份忠,我樂意,我自豪。


    劉娥的人又說,可寇相公你身為昭文館大學士,是文臣之首,又兼著樞密使,管著禁軍,這不合適吧


    文武勾結一向是宋朝大忌,像寇準這樣兩邊的權力都抓著不願意放手其實也挺犯忌諱的。


    寇準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喊出老子就是要出將入相,隻能說,我這不也是沒辦法嘛,不是我霸著樞密使的職位不放,實在是除我以外,當今朝廷再沒有人能兼負得起這個職責了


    劉娥這時候就說了,誰說朝中無人,本宮就有一個人選,足以勝任樞密使一職。


    寇準說,若是太後舉薦的人選果能勝任,老夫願意退位讓賢。


    劉娥微微一笑“此人正是”


    時任樞密副使的晏殊悄悄地踮了踮腳。


    這不是明擺著的嗎,樞密使下位了,不就是應該由他這個樞密副使頂上嗎


    “此人正是淮南節度使張耆”


    晏殊的笑容僵在臉上。


    這是怎麽迴事


    為什麽不是讓他這個樞密副使直接升任樞密使


    還有,張耆是誰,他何德何能,能夠擔任這個樞密使


    張耆是太後劉娥的故交。


    劉娥是蜀地孤女,先嫁與銀匠龔美為妻,之後才經人舉薦入了三皇子趙恆的王府,備受寵愛。


    這個舉薦人就是張耆。


    趙恆對劉娥是真愛,不在乎她出身微賤,也不在乎她來路不明,但他爹宋太宗在乎。


    聽說自己的寶貝兒子與一個這樣的女子廝混在一處,宋太宗大怒,下令將劉娥逐出王府。


    趙恆舍不得把劉娥趕走,於是就將劉娥送到了張耆家中,托張耆代為照料。


    張耆誠惶誠恐,侍奉劉娥甚為盡心。為了避嫌,還在城中另置一宅,將自己家完全讓給了劉娥。


    後來劉娥迴到了趙恆的身邊,一步一步從美人升至皇後,如今趙恆駕崩,劉娥又成了攝政太後。


    張耆當年的舉薦之恩、助護之義,劉娥一刻也沒有忘記。


    她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如今自己掌了權,怎麽也不能委屈了恩人哪。


    張耆是武官,劉娥早就想將他提拔為樞密使了。


    隻是之前契丹入寇,前線戰事吃緊,她隻能先讓寇準先當著這個樞密使,想著等戰爭結束就用張耆替換寇準。


    結果寇準迴來之後又要練新軍,霸著樞密使的位置不動了。


    劉娥坐不住了。


    她倒不是非得讓張耆當這個樞密使不可,報答恩人又不隻有這一種方式,但寇準這種戀棧權位的行為讓她十分的不爽快。


    本宮才是垂簾聽政的太後,你姓寇的算什麽東西


    結果兩邊這麽一吵,晏殊不樂意了。


    張耆是誰啊憑什麽他來當樞密使啊


    你們置我晏殊於何地啊


    於是晏殊慷慨出列“太後,萬萬不可啊”


    寇準正想著要怎麽反駁劉娥這個人選,結果就看見晏殊出來發言了。


    有人替自己說話當然好了,寇準樂得退居二線省省嘴皮子。


    結果寇準越聽,越覺得不對味兒。


    晏殊所言張耆不宜為樞密使的理由很簡單不符合規定。


    當年太祖太宗指定本朝律法的時候,為了防止官員們互相勾結,定下了一套例法,將官員升遷的方式規定的死死的,並要求宰相完全依照這套例法來任免官員。


    你不依例,你就是徇私,就是枉法。


    而張耆升任樞密使這個事情,如果按照這套法規,是不可能的事情。


    晏殊就是以此為由企圖駁斥太後任命張耆為樞密使的決定。


    但是晏殊忘了,此時寇準也在現場。


    寇準對這個規定官吏升遷辦法的法規是深惡痛絕的。


    太死板,太不知變通,毫無一絲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魄。


    按照這個規定來任免官吏,隻會選拔出一批又一批擅長循規蹈矩的人才。


    他當宰相的時候,任免官員從不依例。


    甚至於說他自己的升遷之路,也是完全不依照規定的。


    這也是為什麽當劉娥說出張耆這個人的時候,他在想其他的方法反駁劉娥,而沒有直接將這個規定抬出來的原因。


    聽著晏殊一口一個“不依例”,寇準的臉,黑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仁宗皇帝本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覺三千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覺三千裏並收藏大宋仁宗皇帝本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