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一直試圖解開紅山玉器為什麽會出現在周朝虢國古墓之中,推測了幾種可能,一種是戰爭勝利後的繳獲和掠奪,支撐這個觀點的考古家認為,虢國曆史上的重要人物虢公長父曾征伐淮夷,戰爭勝利後繳獲一些戰利品,其中有一些紅山玉器。
還有考古家認為是周王的賞賜或獎勵,武王滅商後,收獲了許多寶物,分給了有戰功的虢國國君,這些寶物中可能就有紅山玉器。
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辦法真正定論這個考古史上的疑團,而且還有另一個問題,從虢國古墓的發現文物看,虢國對紅山玉器非常看重,發掘出來的紅山玉器比比皆是,而且個個都保存完好,到底是什麽原因就不得而知。
“難道和那個典故有關?!”封承在旁邊喃喃自語。
“封叔,什麽典故?”我連忙問。
封承想的太入神,好半天才迴過神,看我一眼一絲不苟問:“提到虢國你想到什麽?”
“……”我一愣,小時候葉九卿他們教我探墓,封承就逼著我學山川地理和各地縣誌曆史,我知道他是想讓我多掌握些這方麵的知識,將來獨當一麵探墓的時候能用上,可是誰會去專門記住幾千年一個諸侯國,我看向葉知秋。“你學考古的,這事你懂的多。”
葉知秋冥思苦想半天:“封叔,說到虢國我就想到唇亡齒寒。”
“叫你多看書,你以為沒有,現在該明白什麽叫書到用時方恨少了吧。”封承一臉嚴肅看我一眼。
“唇亡齒寒我知道啊,這個,這個和咱們現在說的玉豬龍有什麽關係?”我一頭霧水。
“那是說說,你知道什麽?”封承問。
唇亡齒寒,輔車相依。
這是出自春秋時期的一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吞並這兩個小國,計劃先打虢國,但是晉軍要開往虢國,必先經過虞國,如果虞國出兵阻攔,甚至和虢國聯合抗晉,晉國雖強也將難於得逞。
“唇亡齒寒說的就是,虢虞兩國,一表一裏,輔車相依,如果虢國滅亡,虞國也危在旦夕,必須要同仇敵愾才能相互扶持生存下去。”我生怕再被封承奚落連忙迴到。
“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封承還是板著臉。“這個典故其實在古書中還牽扯著另一件不為人知的秘密。”
第596章 竹書紀年
說到學問誰還能在封承麵前嘚瑟,我都閉上嘴不敢多言,封承一臉沉穩告之我們,關於唇亡齒寒這個典故,最早出自於左傳,說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故事。
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先後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晉國的國土麵積和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此時,晉獻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國上,以便掃除障礙,向中原地區發展。
晉獻公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
大臣荀息替晉獻公擬定了一條絕好的計策,他建議用良馬玉璧向虞公送重禮,行賄借道,去討伐虢國,破壞虞、虢的聯盟,然後各個擊破。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虞公過去隻是聽說過這些寶物,但無緣親眼觀賞,時感遺憾,當時一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
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急忙勸阻,晉使詞謙禮重,必然有所圖謀,虞虢唇齒之鄰,久已結盟,方得國泰民安。
虞公不聽勸諫,答應了晉使借道的要求,晉國一舉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許借道。
結果,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這便是後世三十六計中有名的假道伐虢之計。
“這個典故我當然知道,但這個和月宮九龍舫以及玉豬龍有什麽關係?”我忍不住問。
“你接觸到月宮九龍舫,發現的第一條線索便是北邙上的隨侯墓,你可有仔細想過,姬渠是如何得到隨侯珠的?”封承一絲不苟反問。
我看向葉九卿,他沉默了片刻,一直以來他沒有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就是擔心牽連身邊的人,事到如今他也不再隱瞞,一五一十把玉豬龍的前因後果全都說出來。
“隨侯是因為知道彭家先祖長生,因此一直覬覦想要得到這種力量,彭家先祖留下的寶物輾轉流傳最終還是被姬渠得到。”葉九卿說。
“掌櫃,天大地大無奇不有,坊間關於長生之說由來已久,為什麽隨侯如此肯定彭家後人就一定具有長生的能力呢?”
“你這話是說,姬渠在盯上彭家後人之前就知道什麽?”葉九卿大吃一驚。
“整件事還得先從晉國說起,在竹書紀年中關於晉國伐虢還有另一種記載。”
“竹書紀年?這又是什麽?之前沒聽說過啊?”我眉頭一皺。
“竹書紀年?!”葉知秋大吃一驚看著封承。“封叔,這,這書您也看過?”
“到底是什麽書?”宮爵按耐不住問。
葉知秋神情大驚對我們說,秦帝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江山,便發焚書令,規定史官須將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毀,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焚書的後果造成戰國時期,除秦國外各國史記均被毀。
但是西晉太康元年,考古曆史上出了一個最著名的盜墓賊,叫不準,此人盜掘了戰國時期的魏襄王陵墓,結果發現了寫在竹簡上、共有十萬多字的古書。
可據說此人進入墓室的時候一片漆黑,火把燃盡,他便撿起墓道裏的竹簡燒起來照明,幾天後,偷盜一空的大墓才被發覺,晉武帝接到王陵被盜的報告後,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進行清理,等人趕到時,隻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燒光的竹簡。
這些竹簡,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被後人整理為古本竹書紀年,它比司馬遷著的史記成書時間還要早二百年,記載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先秦曆史。
“雖然竹書紀年有極強珍貴的史料價值,但是大部分被燒毀,留下的記載中我曾經研讀過,大多支離破碎很難係統的研究,但是在保存下來的文獻中並沒有關於玉豬龍的記載啊?”葉知秋說。
“發現竹書紀年的不準,他是有名的盜墓賊,竹書紀年其實並沒有被燒毀,而是被不準帶走,但數量太多,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陵墓之中。”封承迴答。
“被不準帶走了?帶到什麽地方?”葉知秋大吃一驚問。
“哎,平日叫你們多看點書,你和朝歌一樣嫌枯燥乏味,竹書紀年被流傳下來,抄本一直在我書房之中,也沒見你二人翻閱過一次。”
“封,封叔,竹書紀年的抄本在,在您書房裏?!”葉知秋大驚失色,很快興奮不已拉著封承胳臂。“封叔,竹書紀年您得借我看看,那可是價值連城的文物啊。”
“早就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你們一直充耳不聞。”
“封叔,難不成這本竹書紀年裏記載了和玉豬龍有關的事?”
“三十六計是匯聚兵法策略的兵書,裏麵每一計策都相當精妙,可是其中之一的假道伐虢卻有待商榷,晉國想挺進中原,必須消滅阻擋門戶的虞、虢二國,可這計策本身就太過冒險,在我看來非但是好計策,而且還是用兵大忌。”
“假道伐虢挺成功的啊,晉國一舉滅掉兩個國家,怎麽不是好計策?”我問。
“成王敗寇而已,不過是晉國贏的了勝利,否則假道伐虢被滅的恐怕就是晉國。”封承正襟危坐迴答。
還有考古家認為是周王的賞賜或獎勵,武王滅商後,收獲了許多寶物,分給了有戰功的虢國國君,這些寶物中可能就有紅山玉器。
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辦法真正定論這個考古史上的疑團,而且還有另一個問題,從虢國古墓的發現文物看,虢國對紅山玉器非常看重,發掘出來的紅山玉器比比皆是,而且個個都保存完好,到底是什麽原因就不得而知。
“難道和那個典故有關?!”封承在旁邊喃喃自語。
“封叔,什麽典故?”我連忙問。
封承想的太入神,好半天才迴過神,看我一眼一絲不苟問:“提到虢國你想到什麽?”
“……”我一愣,小時候葉九卿他們教我探墓,封承就逼著我學山川地理和各地縣誌曆史,我知道他是想讓我多掌握些這方麵的知識,將來獨當一麵探墓的時候能用上,可是誰會去專門記住幾千年一個諸侯國,我看向葉知秋。“你學考古的,這事你懂的多。”
葉知秋冥思苦想半天:“封叔,說到虢國我就想到唇亡齒寒。”
“叫你多看書,你以為沒有,現在該明白什麽叫書到用時方恨少了吧。”封承一臉嚴肅看我一眼。
“唇亡齒寒我知道啊,這個,這個和咱們現在說的玉豬龍有什麽關係?”我一頭霧水。
“那是說說,你知道什麽?”封承問。
唇亡齒寒,輔車相依。
這是出自春秋時期的一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吞並這兩個小國,計劃先打虢國,但是晉軍要開往虢國,必先經過虞國,如果虞國出兵阻攔,甚至和虢國聯合抗晉,晉國雖強也將難於得逞。
“唇亡齒寒說的就是,虢虞兩國,一表一裏,輔車相依,如果虢國滅亡,虞國也危在旦夕,必須要同仇敵愾才能相互扶持生存下去。”我生怕再被封承奚落連忙迴到。
“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封承還是板著臉。“這個典故其實在古書中還牽扯著另一件不為人知的秘密。”
第596章 竹書紀年
說到學問誰還能在封承麵前嘚瑟,我都閉上嘴不敢多言,封承一臉沉穩告之我們,關於唇亡齒寒這個典故,最早出自於左傳,說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故事。
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先後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晉國的國土麵積和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此時,晉獻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國上,以便掃除障礙,向中原地區發展。
晉獻公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
大臣荀息替晉獻公擬定了一條絕好的計策,他建議用良馬玉璧向虞公送重禮,行賄借道,去討伐虢國,破壞虞、虢的聯盟,然後各個擊破。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虞公過去隻是聽說過這些寶物,但無緣親眼觀賞,時感遺憾,當時一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
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急忙勸阻,晉使詞謙禮重,必然有所圖謀,虞虢唇齒之鄰,久已結盟,方得國泰民安。
虞公不聽勸諫,答應了晉使借道的要求,晉國一舉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許借道。
結果,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這便是後世三十六計中有名的假道伐虢之計。
“這個典故我當然知道,但這個和月宮九龍舫以及玉豬龍有什麽關係?”我忍不住問。
“你接觸到月宮九龍舫,發現的第一條線索便是北邙上的隨侯墓,你可有仔細想過,姬渠是如何得到隨侯珠的?”封承一絲不苟反問。
我看向葉九卿,他沉默了片刻,一直以來他沒有把這個秘密說出來,就是擔心牽連身邊的人,事到如今他也不再隱瞞,一五一十把玉豬龍的前因後果全都說出來。
“隨侯是因為知道彭家先祖長生,因此一直覬覦想要得到這種力量,彭家先祖留下的寶物輾轉流傳最終還是被姬渠得到。”葉九卿說。
“掌櫃,天大地大無奇不有,坊間關於長生之說由來已久,為什麽隨侯如此肯定彭家後人就一定具有長生的能力呢?”
“你這話是說,姬渠在盯上彭家後人之前就知道什麽?”葉九卿大吃一驚。
“整件事還得先從晉國說起,在竹書紀年中關於晉國伐虢還有另一種記載。”
“竹書紀年?這又是什麽?之前沒聽說過啊?”我眉頭一皺。
“竹書紀年?!”葉知秋大吃一驚看著封承。“封叔,這,這書您也看過?”
“到底是什麽書?”宮爵按耐不住問。
葉知秋神情大驚對我們說,秦帝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江山,便發焚書令,規定史官須將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毀,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焚書的後果造成戰國時期,除秦國外各國史記均被毀。
但是西晉太康元年,考古曆史上出了一個最著名的盜墓賊,叫不準,此人盜掘了戰國時期的魏襄王陵墓,結果發現了寫在竹簡上、共有十萬多字的古書。
可據說此人進入墓室的時候一片漆黑,火把燃盡,他便撿起墓道裏的竹簡燒起來照明,幾天後,偷盜一空的大墓才被發覺,晉武帝接到王陵被盜的報告後,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進行清理,等人趕到時,隻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燒光的竹簡。
這些竹簡,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被後人整理為古本竹書紀年,它比司馬遷著的史記成書時間還要早二百年,記載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先秦曆史。
“雖然竹書紀年有極強珍貴的史料價值,但是大部分被燒毀,留下的記載中我曾經研讀過,大多支離破碎很難係統的研究,但是在保存下來的文獻中並沒有關於玉豬龍的記載啊?”葉知秋說。
“發現竹書紀年的不準,他是有名的盜墓賊,竹書紀年其實並沒有被燒毀,而是被不準帶走,但數量太多,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陵墓之中。”封承迴答。
“被不準帶走了?帶到什麽地方?”葉知秋大吃一驚問。
“哎,平日叫你們多看點書,你和朝歌一樣嫌枯燥乏味,竹書紀年被流傳下來,抄本一直在我書房之中,也沒見你二人翻閱過一次。”
“封,封叔,竹書紀年的抄本在,在您書房裏?!”葉知秋大驚失色,很快興奮不已拉著封承胳臂。“封叔,竹書紀年您得借我看看,那可是價值連城的文物啊。”
“早就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你們一直充耳不聞。”
“封叔,難不成這本竹書紀年裏記載了和玉豬龍有關的事?”
“三十六計是匯聚兵法策略的兵書,裏麵每一計策都相當精妙,可是其中之一的假道伐虢卻有待商榷,晉國想挺進中原,必須消滅阻擋門戶的虞、虢二國,可這計策本身就太過冒險,在我看來非但是好計策,而且還是用兵大忌。”
“假道伐虢挺成功的啊,晉國一舉滅掉兩個國家,怎麽不是好計策?”我問。
“成王敗寇而已,不過是晉國贏的了勝利,否則假道伐虢被滅的恐怕就是晉國。”封承正襟危坐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