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節
大唐懸疑錄:蘭亭序密碼 作者:唐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朕說了到此為止。”皇帝搖頭製止她,“從今日起,娘子便是進過大明宮,見過朕的人了。現在朕要和娘子談一談,你今後的安排。”
她明白了,他決定留下她的性命,但是有條件的。
裴玄靜欺身拜倒,叩頭道:“妾已發願入道觀修行,還求陛下恩準。”
“入道觀?”
“是的,陛下,父親亡故後玄靜即入道觀,隻因與李長吉早有婚約,才出觀待嫁。如今長吉已逝,玄靜對紅塵再無留戀,願從此入觀修道,永不再涉凡塵。”
皇帝盯住她,片刻方道:“這麽說,你確實早都想好了。”
“否則玄靜怎敢來見陛下。”
皇帝點了點頭,“修道嘛,很好。朕倒是沒有意見,隻是你叔父會不會……”
“玄靜本就是從道觀出來的,況且我意已決,叔父必不會阻攔。”
“那就說定了?”皇帝的口氣中竟有了些遲疑,“不過朕還需要你這個女神探。如果你專心求道,一味不問俗務的話,似乎也太可惜了……”
“陛下還要玄靜做什麽?”
“朕想要你追查金縷瓶的下落。此外,‘真蘭亭現’的離合詩究竟是何人所作,怎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送到朕的案頭,均關係重大,朕仍然要找到答案。目下看來,唯娘子能擔此任。”
裴玄靜想了想,鄭重迴答:“妾願擔此任。”
皇帝再度流露出不確定的神色,“你當真嗎?是不是因為懼怕朕……”
“陛下!”裴玄靜說,“陛下是天子,是大唐的皇帝,永遠不需要問這樣的問題。”
他迴望著她,鄙薄的神色中有了一絲難以捉摸的溫柔,仿佛寒冰在悄悄融化。
終於,皇帝說:“天色不早,娘子可以退下了。”
“是。”
“……等等。剛進殿時朕問你,能否猜出朕為什麽喜歡這座清思殿。現在朕就告訴你。”皇帝興致勃勃地向裴玄靜招手,引她轉到屏風後麵,“看見了嗎?”
偌大的玉石條案上,擺放著一座精工細作的樓閣模型。
“娘子一定聽說過淩煙閣吧?”
“當然聽說過,淩煙閣不是在太極宮裏嗎?”
“是啊,所以朕讓人仿製了這座模型,置於清思殿中。這樣便天天都能看到。”皇帝飽含深情地說,“朕發誓剿平藩鎮,中興大唐。等勝利到來的那一天,朕將在淩煙閣中宴請所有的有功之臣。朕曾經對武愛卿說過這話,可惜他等不到了……朕也和裴愛卿說了同樣的話,朕相信那一天終將到來。”
裴玄靜沒有說話。她隔著淚水端詳這座無上精美的樓閣,即使它隻是一個微縮的模型,也足夠令她心潮澎湃。
她終於明白武元衡為什麽會挑中自己了,使他下決心的,恰恰是她所念的長吉的詩句——“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她也終於明白武元衡為什麽說“長吉詩中有真意”。
武元衡從來沒有期望過長吉能幫她解開謎底,他說那句話,隻是在由衷讚歎長吉的詩句,契合了他自己的心聲。而裴玄靜所需要的,也僅僅是一個奔向長吉的理由吧。
“長吉,我見到你詩中的淩煙閣了。”
9
吐突承璀有些醉了。
穢氣絕不許入陵園,李忠言便在陵園外的更衣殿中和他見麵。吐突承璀也明白自己的行為失當,老老實實灌下幾盅熱茶,頭腦清醒了不少,心情卻仍然無法平複。
若非滿腔鬱結需要發泄,他也不會如此狼狽地來找李忠言。
在掌握了太多皇家機密之後,吐突承璀已經找不到一個活人能傾吐衷腸了。唯有李忠言,雖然活著卻等同於死者,於是連吐突承璀自己也沒想到,豐陵竟然變成了他安撫靈魂的地方。而沉默的李忠言,更成為他在這個世上不可或缺的“朋友”。
今天他實在有些話不吐不快。
“聖上竟然向郭貴妃低頭了!”吐突承璀恨恨地說。
“不就是立了三皇子為太子麽。”李忠言不以為然,“三皇子本來就是嫡子,立為太子也沒什麽奇怪的。”
“可是這下讓郭家遂了願!郭貴妃也滿意了。”
“那不是挺好的。”
“哼!”吐突承璀說,“為把事情辦得體麵,聖上還讓我幫澧王擬了奏表,自請以三弟為太子,簡直是……”
李忠言淡淡地說:“那是效仿當年玄宗皇帝的長兄寧王,上表讓出太子位吧。這樣做澧王今後的日子才能好過,聖上想得很周到嘛。”
“反正我不服!”
“你?要不服也輪不到你。”李忠言露出不屑的笑容,“對了,聖上怎麽突然想通的?”
吐突承璀的眼睛驟然亮起來,他湊到李忠言的耳邊說:“這可是件天大的秘密!你還記得我上迴帶給你的先皇筆墨嗎?”
“當然,先皇又怎麽了?”
吐突承璀長歎一聲,這話說起來還真夠長的。
竟要遠溯到太宗皇帝的貞觀十六年。在太宗皇帝的一再堅持下,魏徵同意輔佐太子李承乾。對魏徵來說,這是一件傷感的任務。因為多年前,他曾經竭力輔助的上一位太子李建成,正是死在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從哥哥的手中篡奪了繼承人的位置,為樹立一代明君的典範,又把李建成曾經的輔臣魏徵納於麾下。
到魏徵接任李承乾的太子太師之職時,將要垂範千古的貞觀之治已進入第十六個年頭。大唐國力蒸蒸日上,海晏河清,君是明君,臣為良臣,血腥肮髒的往事早已如煙,偶爾在魏徵心頭泛起的,也是一種後怕與慶幸兼而有之的情緒吧。
然而宿命的循環似乎躲不過去。當太子李承乾一再失德,魏王李泰卻聲望日隆時,魏徵仿佛眼睜睜看著自己輔佐的第二位太子,即將重蹈當年李建成的覆轍。他預感到,假如這次太宗皇帝處理不好立儲的問題,皇權爭奪將成為李唐王朝永遠繞不去的坎,一代一代靠宮廷政變的血腥殘殺來解決問題。這太可怕了。
於公於私魏徵都要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位,問題是他已病重,時日不多,辦法更少。
恰在此時,魏徵得到了一份智永和尚悼念其弟智欣的《俯仰帖》。篇中感物傷人,以昔懷今,比照祖先王徽之和王獻之的兄弟之情,來悼念弟弟智欣。
太宗皇帝本人酷愛書法。作為戰亂後休養生息的國策,更是鼓勵全民學書法。他尤其推崇王羲之,一手將其捧上“書聖”的位置。魏徵得到《俯仰帖》後,靈機一動,決定借題發揮,將《俯仰帖》廣為刻印,向天下宣揚“手足親情,天地鍾之”的理念,進一步確立正統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皇位繼承規則,防止當年的玄武門之變重演。他甚至策劃了一個周遊全國各地發放《俯仰帖》的活動,比照當年智永周遊全國寺院發放《真草千字文》的壯舉,以造聲勢。
她明白了,他決定留下她的性命,但是有條件的。
裴玄靜欺身拜倒,叩頭道:“妾已發願入道觀修行,還求陛下恩準。”
“入道觀?”
“是的,陛下,父親亡故後玄靜即入道觀,隻因與李長吉早有婚約,才出觀待嫁。如今長吉已逝,玄靜對紅塵再無留戀,願從此入觀修道,永不再涉凡塵。”
皇帝盯住她,片刻方道:“這麽說,你確實早都想好了。”
“否則玄靜怎敢來見陛下。”
皇帝點了點頭,“修道嘛,很好。朕倒是沒有意見,隻是你叔父會不會……”
“玄靜本就是從道觀出來的,況且我意已決,叔父必不會阻攔。”
“那就說定了?”皇帝的口氣中竟有了些遲疑,“不過朕還需要你這個女神探。如果你專心求道,一味不問俗務的話,似乎也太可惜了……”
“陛下還要玄靜做什麽?”
“朕想要你追查金縷瓶的下落。此外,‘真蘭亭現’的離合詩究竟是何人所作,怎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送到朕的案頭,均關係重大,朕仍然要找到答案。目下看來,唯娘子能擔此任。”
裴玄靜想了想,鄭重迴答:“妾願擔此任。”
皇帝再度流露出不確定的神色,“你當真嗎?是不是因為懼怕朕……”
“陛下!”裴玄靜說,“陛下是天子,是大唐的皇帝,永遠不需要問這樣的問題。”
他迴望著她,鄙薄的神色中有了一絲難以捉摸的溫柔,仿佛寒冰在悄悄融化。
終於,皇帝說:“天色不早,娘子可以退下了。”
“是。”
“……等等。剛進殿時朕問你,能否猜出朕為什麽喜歡這座清思殿。現在朕就告訴你。”皇帝興致勃勃地向裴玄靜招手,引她轉到屏風後麵,“看見了嗎?”
偌大的玉石條案上,擺放著一座精工細作的樓閣模型。
“娘子一定聽說過淩煙閣吧?”
“當然聽說過,淩煙閣不是在太極宮裏嗎?”
“是啊,所以朕讓人仿製了這座模型,置於清思殿中。這樣便天天都能看到。”皇帝飽含深情地說,“朕發誓剿平藩鎮,中興大唐。等勝利到來的那一天,朕將在淩煙閣中宴請所有的有功之臣。朕曾經對武愛卿說過這話,可惜他等不到了……朕也和裴愛卿說了同樣的話,朕相信那一天終將到來。”
裴玄靜沒有說話。她隔著淚水端詳這座無上精美的樓閣,即使它隻是一個微縮的模型,也足夠令她心潮澎湃。
她終於明白武元衡為什麽會挑中自己了,使他下決心的,恰恰是她所念的長吉的詩句——“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她也終於明白武元衡為什麽說“長吉詩中有真意”。
武元衡從來沒有期望過長吉能幫她解開謎底,他說那句話,隻是在由衷讚歎長吉的詩句,契合了他自己的心聲。而裴玄靜所需要的,也僅僅是一個奔向長吉的理由吧。
“長吉,我見到你詩中的淩煙閣了。”
9
吐突承璀有些醉了。
穢氣絕不許入陵園,李忠言便在陵園外的更衣殿中和他見麵。吐突承璀也明白自己的行為失當,老老實實灌下幾盅熱茶,頭腦清醒了不少,心情卻仍然無法平複。
若非滿腔鬱結需要發泄,他也不會如此狼狽地來找李忠言。
在掌握了太多皇家機密之後,吐突承璀已經找不到一個活人能傾吐衷腸了。唯有李忠言,雖然活著卻等同於死者,於是連吐突承璀自己也沒想到,豐陵竟然變成了他安撫靈魂的地方。而沉默的李忠言,更成為他在這個世上不可或缺的“朋友”。
今天他實在有些話不吐不快。
“聖上竟然向郭貴妃低頭了!”吐突承璀恨恨地說。
“不就是立了三皇子為太子麽。”李忠言不以為然,“三皇子本來就是嫡子,立為太子也沒什麽奇怪的。”
“可是這下讓郭家遂了願!郭貴妃也滿意了。”
“那不是挺好的。”
“哼!”吐突承璀說,“為把事情辦得體麵,聖上還讓我幫澧王擬了奏表,自請以三弟為太子,簡直是……”
李忠言淡淡地說:“那是效仿當年玄宗皇帝的長兄寧王,上表讓出太子位吧。這樣做澧王今後的日子才能好過,聖上想得很周到嘛。”
“反正我不服!”
“你?要不服也輪不到你。”李忠言露出不屑的笑容,“對了,聖上怎麽突然想通的?”
吐突承璀的眼睛驟然亮起來,他湊到李忠言的耳邊說:“這可是件天大的秘密!你還記得我上迴帶給你的先皇筆墨嗎?”
“當然,先皇又怎麽了?”
吐突承璀長歎一聲,這話說起來還真夠長的。
竟要遠溯到太宗皇帝的貞觀十六年。在太宗皇帝的一再堅持下,魏徵同意輔佐太子李承乾。對魏徵來說,這是一件傷感的任務。因為多年前,他曾經竭力輔助的上一位太子李建成,正是死在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從哥哥的手中篡奪了繼承人的位置,為樹立一代明君的典範,又把李建成曾經的輔臣魏徵納於麾下。
到魏徵接任李承乾的太子太師之職時,將要垂範千古的貞觀之治已進入第十六個年頭。大唐國力蒸蒸日上,海晏河清,君是明君,臣為良臣,血腥肮髒的往事早已如煙,偶爾在魏徵心頭泛起的,也是一種後怕與慶幸兼而有之的情緒吧。
然而宿命的循環似乎躲不過去。當太子李承乾一再失德,魏王李泰卻聲望日隆時,魏徵仿佛眼睜睜看著自己輔佐的第二位太子,即將重蹈當年李建成的覆轍。他預感到,假如這次太宗皇帝處理不好立儲的問題,皇權爭奪將成為李唐王朝永遠繞不去的坎,一代一代靠宮廷政變的血腥殘殺來解決問題。這太可怕了。
於公於私魏徵都要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位,問題是他已病重,時日不多,辦法更少。
恰在此時,魏徵得到了一份智永和尚悼念其弟智欣的《俯仰帖》。篇中感物傷人,以昔懷今,比照祖先王徽之和王獻之的兄弟之情,來悼念弟弟智欣。
太宗皇帝本人酷愛書法。作為戰亂後休養生息的國策,更是鼓勵全民學書法。他尤其推崇王羲之,一手將其捧上“書聖”的位置。魏徵得到《俯仰帖》後,靈機一動,決定借題發揮,將《俯仰帖》廣為刻印,向天下宣揚“手足親情,天地鍾之”的理念,進一步確立正統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皇位繼承規則,防止當年的玄武門之變重演。他甚至策劃了一個周遊全國各地發放《俯仰帖》的活動,比照當年智永周遊全國寺院發放《真草千字文》的壯舉,以造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