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俟河之清
[三國]謀士求生指南 作者:如是青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冰冷的刀刃抵在脖頸側,激起一陣寒意,鄭泰不自覺吞咽唾液,喉結上下滾動,他定神問道,“足下何人?”
荀攸則沉聲迴答來人剛才的問題,“董卓非我之君,我非卓賊之臣,足下為何汙我為‘走狗’?”
鄭泰反應過來,恐怕是他和荀攸之前對董卓的奉承招來了誤會,他解釋道,“我等會上所言,不過是為救楊、黃二公性命,曲意奉承隻是權宜之計,實非本意。”
“此言當真?”來人半信半疑。
“絕無虛言。”鄭泰指天發誓道。
身後兩人放下了刀,荀攸與鄭泰忙轉身退後。
隻見那持刀二人都三十多歲,著絳色官袍,皂色領袖,顯然也是方才會上之臣。
兩人皆頭戴武冠,其中一人武冠上加有黃金璫,並附貂尾為飾,顯然是兩千石的侍中。
鄭泰驚道,“種君,伍君!二君為何持刀相向?”
“多有冒犯,德瑜曾言二位乃忠直之士,是我有心試探。”這位種侍中持刀長揖致歉。
“德瑜”是伍校尉的字。
伍校尉也作揖道:“今日殿上之事情有可原,我知二位高亮雅直,絕非佞幸奸人。”
“如今卓賊當道,倒行逆施,我輩勢孤,正需忠勇如二卿之人。”
荀攸與鄭泰對視一眼,終於明白了對方的來意,他們是來拉山頭求入夥的。
而且,鄭泰看著這兩人手中倒握的長刀,剛才頸間的涼意仍存,顯然是不容拒絕。
荀攸心中思考利弊,這二人都是兩千石,尤其伍瓊作為越騎校尉手中有兵,與他們結黨的確能借力。
但有利也有弊,這兩人當街橫刀質問,可見心思不縝,行動不密,同盟後很可能因為謀劃泄露而事敗。
然而此時他與友人困守城中,除了放手一搏,還有別的辦法能對付董卓嗎?
沒有選擇。
絳袍青年長揖道,“願與二位共謀誅賊!”
鄭泰也拱手相拜,“敢不從命!”
四人就此結盟,當即密謀誅董之事。
……
屯軍在酸棗的關東盟軍,這時剛剛得到董卓即將遷都長安的消息。
關東各州郡之主齊聚一堂,渤海太守袁紹作為盟主坐在主座,後將軍袁術坐在上首,其餘各位刺史、太守列坐席上,共同商議此事。
荀諶作為袁紹的幕僚,與逢紀等人一起侍坐在袁紹身側。
青年下頜也蓄起了短須,與原先隻唇上有一撇小胡子相比,氣質愈顯成熟穩重,儒雅英俊。
他聽著席上諸侯的發言,心中嗤笑,所謂使君、府君,也不過是庸庸碌碌之輩,膽小怕事,目光短淺,不能成大事。
荀諶拿起耳杯飲一口酒,這時便聽到他現任的主公道,“卓賊懼關東兵勢,竟望風而逃耶?”
堂上諸侯哄笑,紛紛舉觴慶祝,各自吹捧。
一人在滿堂笑鬧中起身,朗聲道,“卓賊欲西逃,軍心必亂,此乘勝追擊之時,機不可失也。”
堂中歡慶的氣氛遭他擾亂,歡笑聲戛然而止,有人麵露不悅之色,將酒樽重重放迴案上,木案被磕出鈍響。
荀諶從容放下耳杯看向說話之人,隻見那人身披玄甲,頭戴赤幘,身量不高,相貌也尋常,隻是眉眼沉毅,頗有將帥氣質。
“孟德莫急,今日之議本為商議此事,稍安勿躁。”袁本初儒雅而笑,示意曹操請坐。
荀諶若有所思,原來此人是當年率兵來援潁川的騎都尉曹操,曹孟德。
“諸君以為若何?”
河內太守王匡安坐席上,緩緩而道,“卓賊身經百戰,早年名震關西,豈能不知兵?”
他斷言道,“此時追擊,必中卓賊埋伏。”
“天下善戰之兵,盡在並、涼,而我關東承平已久,民不習戰。我等若驅牛羊而戰虎狼,安能有勝算?”有人附和道。
“不若按兵不動,圍困於此,卓不得出,久之必將覆滅。”
曹操坐在席上環視諸人,很不理解為什麽有人能說出這種腦殘言論,而席上諸人還隱隱流露讚同的神色。
他忍不住起身離席,“我等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軍聚合於此,已成兵臨城下之勢,諸君為何遲疑!”
“假使董卓遷往長安,據關中之險,仗王室之勢,到時已成大患,為之奈何?”
“如今他焚燒宮室,劫持天子,正是四海震動,軍心動蕩之時。”
三十多歲的將軍正值壯年,眉眼有著意氣,言辭切切,“此天亡董卓之時,一戰而天下定,諸君切不可錯失良機!”
堂上隻聽得到他一個人的聲音,無人應和。
荀諶垂眸歎息,這位曹將軍倒是有識之士,將帥之才,可惜勢單力薄。
曹孟德環視四周,見堂上諸人還是沉默,於是向上首的袁紹拜倒,請求道:“渤海!”
袁紹站起身,走上前去將他扶起,“孟德忠貞高義,天地知矣,便由卿領兵西向,為我軍先鋒。”
曹操還欲開口,隻是失望、氣憤淤積在心頭,也知道多說無益,袁本初絕不會分兵與他。
最終還是拱拱手,稱諾而去。
掀帳而去時似乎還聽見嗤笑與歡祝聲,他大步往前走,將一切嘈雜拋在腦後。
軍帳外,二月春風,草長鶯飛,青山蒼翠;軍帳內,美酒佳肴,觥籌交錯,言笑晏晏。
可在曹孟德眼裏,山河將傾,社稷已危,生靈塗炭。
他仿佛已預見前方陰沉沉的天空,化不開的血霧,唿號著的冤魂。
即使他兵不足數千,將不過朋友兄弟,那又如何?他隻想匡扶社稷,救世於傾危。
一戰而天下定,雖千萬人,吾往矣。
他快步翻身上馬,朝著自己軍營的方向策馬而去。
————————————————
東漢四百年國都雒陽,最終在一場大火中被焚毀,宮廟、官府、民房無一幸免,二百裏內,室屋蕩盡,雞犬不留。
二百裏的火焰煙塵,久久未能燃盡,隻留下焦土殘垣。
殷富之家全被按上罪名誅殺,士卒將掠奪來的財物裝上車,長長的車隊駛向長安。
平民如同牲畜一般被驅趕著西遷,可能還比不上牲畜,驅趕牲畜至少還會給飼料吃,這些平民卻沒有食物,沒人管死活。
被騎兵驅趕的人們拚命奔跑,互相踩踏,能吃的東西都吃盡了,饑餓讓他們一個個倒下,橫倒的屍體堆滿道路,以致後麵的車馬需要清道才能通過。
荀攸、鄭泰和數人擠坐在軺車中,馬車顛簸,載著的這些或老或少的官員,隨著車一起搖搖晃晃。
日落西垂,到了晡食時分,一騎拎著木桶而來,他用戟挑著桶,遞到車前,裏麵裝的是胡餅。
“一人一餅,毋多食。”
這些天他們這些官吏的口糧日漸減少,從一頓三個餅變成如今一個餅。
就是這樣,也沒有人反抗,因為反抗的人前路就被殺了。
大家拿了自己的那一份,誰也談不上儀態,狼吞虎咽起來。
鄭泰吃完胡餅,卻注意到車邊有一個麵黃肌瘦的總角孩童,正眼巴巴地看著他,看得他心中一澀,他家中也有差不多年紀的女兒。
於是第二天.朝.食時他便偷藏了半塊餅沒吃,隻等那個小孩再出現。
那個小孩可能是讀懂了昨天鄭泰望向他的眼神,也可能是單純出於對食物的渴望,又跟上了軺車。
見鄭泰將手中餅擲了出去,荀攸阻止不及。
小孩看見食物,原本黯淡的眼睛陡然有了光亮,她顧不上掉在地上沾了灰,便忙撿起來往口中塞,大口嚼咽。
有騎兵路過,看見在吃東西的小孩,“小賊!”一戟而過,有什麽東西墜落。
頸動脈被劃開的血噴濺得極高,坐在外側的荀攸白皙的臉上濺到了猩紅的熱血。
血從青年的眉骨往下流,青年眨眼間,睫毛上已染上血珠,眼中刺痛,他隻能閉上眼,血珠從眼下滑落,宛如血淚。
鄭泰瞪著眼,眼淚不由自主往下流淌,他顫抖著要起身,身旁的青年死死按住他的手腕。
他看向青年,隻看到青年閉著眼,半邊臉染血,忙用衣袖幫他擦拭。
車上的其他人心有戚戚然,都閉目歎息,軺車緩緩而駛去,橫道的屍骨多了一具。
無人注意到荀攸的一隻手用力拽著自己的衣角,像是在極力克製什麽。
等鄭泰將青年臉上的血擦幹淨,荀攸眼中刺痛也緩解,他睜開眼,隻見前方異變又起。
原來是一輛押送典籍的車傾倒了,士卒打算將其棄之不顧,催促負責押送典籍的小吏去別的車。
那小吏跪在地上苦苦請求,說蘭台上萬典籍隻運出來幾車,這些都是珍本斷不能丟失。
士卒怎聽得懂這些,他拎著小吏的領子就要把人強橫拉走,未料那年輕的小吏苦苦掙紮,竟寧死不願走。
他痛哭道,“俟河之清,人壽幾何[1]?”
等到黃河水變清,人的壽命要多長呢?
人的壽命這麽短暫,我不能見到天下太平之時了。
小吏挺身撞上士卒手中長戟,氣絕於地。
這名士卒並不是涼州兵,他生怕受到責罰,強自向周圍辯解道,“其自求死,與我無關!”
這些士大夫也都飽讀經書,見到如此景象,紛紛掩麵而泣,有人低聲哭道,“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哭聲會感染,片刻間西遷之人哭成一片,騎士不時叱責,也止不住這淒愴悲聲。
哭聲中天色轉陰,春雷隆隆,仿佛蒼天震怒,仿佛天地相憐。
————————————————
“郎君,落雨了。”短衣少年掀開車簾,鑽了進來。
荀忻見荀勉臉上尤帶水跡,遞了布巾讓他擦臉。
少年自己則在車中找出鬥笠、蓑衣,讓荀勉在車中待著,他出去看看。
少年腳下木屐踩在濕潤的泥土上,留下帶齒痕的腳印,隻見如霧般的細雨中,身姿挺拔的青年同樣穿蓑衣,戴鬥笠,比身邊的玄甲兵士要高出數寸。
他們麵前跪著一個白巾白袍的庶人,二十多歲,在雨中身形似乎瑟瑟發抖。
荀忻走過去,好奇問道,“此何人也?”
青年答道,“自稱是方士,東郡人,途中為寇所劫,欲投我家門下為賓客。”
賓客此時其實和仆人差不多,隻看主人如何看待。
少年卻聞言眼睛一亮,“方士?”
他用期待的語氣問道,“汝可會煉丹?”
荀攸則沉聲迴答來人剛才的問題,“董卓非我之君,我非卓賊之臣,足下為何汙我為‘走狗’?”
鄭泰反應過來,恐怕是他和荀攸之前對董卓的奉承招來了誤會,他解釋道,“我等會上所言,不過是為救楊、黃二公性命,曲意奉承隻是權宜之計,實非本意。”
“此言當真?”來人半信半疑。
“絕無虛言。”鄭泰指天發誓道。
身後兩人放下了刀,荀攸與鄭泰忙轉身退後。
隻見那持刀二人都三十多歲,著絳色官袍,皂色領袖,顯然也是方才會上之臣。
兩人皆頭戴武冠,其中一人武冠上加有黃金璫,並附貂尾為飾,顯然是兩千石的侍中。
鄭泰驚道,“種君,伍君!二君為何持刀相向?”
“多有冒犯,德瑜曾言二位乃忠直之士,是我有心試探。”這位種侍中持刀長揖致歉。
“德瑜”是伍校尉的字。
伍校尉也作揖道:“今日殿上之事情有可原,我知二位高亮雅直,絕非佞幸奸人。”
“如今卓賊當道,倒行逆施,我輩勢孤,正需忠勇如二卿之人。”
荀攸與鄭泰對視一眼,終於明白了對方的來意,他們是來拉山頭求入夥的。
而且,鄭泰看著這兩人手中倒握的長刀,剛才頸間的涼意仍存,顯然是不容拒絕。
荀攸心中思考利弊,這二人都是兩千石,尤其伍瓊作為越騎校尉手中有兵,與他們結黨的確能借力。
但有利也有弊,這兩人當街橫刀質問,可見心思不縝,行動不密,同盟後很可能因為謀劃泄露而事敗。
然而此時他與友人困守城中,除了放手一搏,還有別的辦法能對付董卓嗎?
沒有選擇。
絳袍青年長揖道,“願與二位共謀誅賊!”
鄭泰也拱手相拜,“敢不從命!”
四人就此結盟,當即密謀誅董之事。
……
屯軍在酸棗的關東盟軍,這時剛剛得到董卓即將遷都長安的消息。
關東各州郡之主齊聚一堂,渤海太守袁紹作為盟主坐在主座,後將軍袁術坐在上首,其餘各位刺史、太守列坐席上,共同商議此事。
荀諶作為袁紹的幕僚,與逢紀等人一起侍坐在袁紹身側。
青年下頜也蓄起了短須,與原先隻唇上有一撇小胡子相比,氣質愈顯成熟穩重,儒雅英俊。
他聽著席上諸侯的發言,心中嗤笑,所謂使君、府君,也不過是庸庸碌碌之輩,膽小怕事,目光短淺,不能成大事。
荀諶拿起耳杯飲一口酒,這時便聽到他現任的主公道,“卓賊懼關東兵勢,竟望風而逃耶?”
堂上諸侯哄笑,紛紛舉觴慶祝,各自吹捧。
一人在滿堂笑鬧中起身,朗聲道,“卓賊欲西逃,軍心必亂,此乘勝追擊之時,機不可失也。”
堂中歡慶的氣氛遭他擾亂,歡笑聲戛然而止,有人麵露不悅之色,將酒樽重重放迴案上,木案被磕出鈍響。
荀諶從容放下耳杯看向說話之人,隻見那人身披玄甲,頭戴赤幘,身量不高,相貌也尋常,隻是眉眼沉毅,頗有將帥氣質。
“孟德莫急,今日之議本為商議此事,稍安勿躁。”袁本初儒雅而笑,示意曹操請坐。
荀諶若有所思,原來此人是當年率兵來援潁川的騎都尉曹操,曹孟德。
“諸君以為若何?”
河內太守王匡安坐席上,緩緩而道,“卓賊身經百戰,早年名震關西,豈能不知兵?”
他斷言道,“此時追擊,必中卓賊埋伏。”
“天下善戰之兵,盡在並、涼,而我關東承平已久,民不習戰。我等若驅牛羊而戰虎狼,安能有勝算?”有人附和道。
“不若按兵不動,圍困於此,卓不得出,久之必將覆滅。”
曹操坐在席上環視諸人,很不理解為什麽有人能說出這種腦殘言論,而席上諸人還隱隱流露讚同的神色。
他忍不住起身離席,“我等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軍聚合於此,已成兵臨城下之勢,諸君為何遲疑!”
“假使董卓遷往長安,據關中之險,仗王室之勢,到時已成大患,為之奈何?”
“如今他焚燒宮室,劫持天子,正是四海震動,軍心動蕩之時。”
三十多歲的將軍正值壯年,眉眼有著意氣,言辭切切,“此天亡董卓之時,一戰而天下定,諸君切不可錯失良機!”
堂上隻聽得到他一個人的聲音,無人應和。
荀諶垂眸歎息,這位曹將軍倒是有識之士,將帥之才,可惜勢單力薄。
曹孟德環視四周,見堂上諸人還是沉默,於是向上首的袁紹拜倒,請求道:“渤海!”
袁紹站起身,走上前去將他扶起,“孟德忠貞高義,天地知矣,便由卿領兵西向,為我軍先鋒。”
曹操還欲開口,隻是失望、氣憤淤積在心頭,也知道多說無益,袁本初絕不會分兵與他。
最終還是拱拱手,稱諾而去。
掀帳而去時似乎還聽見嗤笑與歡祝聲,他大步往前走,將一切嘈雜拋在腦後。
軍帳外,二月春風,草長鶯飛,青山蒼翠;軍帳內,美酒佳肴,觥籌交錯,言笑晏晏。
可在曹孟德眼裏,山河將傾,社稷已危,生靈塗炭。
他仿佛已預見前方陰沉沉的天空,化不開的血霧,唿號著的冤魂。
即使他兵不足數千,將不過朋友兄弟,那又如何?他隻想匡扶社稷,救世於傾危。
一戰而天下定,雖千萬人,吾往矣。
他快步翻身上馬,朝著自己軍營的方向策馬而去。
————————————————
東漢四百年國都雒陽,最終在一場大火中被焚毀,宮廟、官府、民房無一幸免,二百裏內,室屋蕩盡,雞犬不留。
二百裏的火焰煙塵,久久未能燃盡,隻留下焦土殘垣。
殷富之家全被按上罪名誅殺,士卒將掠奪來的財物裝上車,長長的車隊駛向長安。
平民如同牲畜一般被驅趕著西遷,可能還比不上牲畜,驅趕牲畜至少還會給飼料吃,這些平民卻沒有食物,沒人管死活。
被騎兵驅趕的人們拚命奔跑,互相踩踏,能吃的東西都吃盡了,饑餓讓他們一個個倒下,橫倒的屍體堆滿道路,以致後麵的車馬需要清道才能通過。
荀攸、鄭泰和數人擠坐在軺車中,馬車顛簸,載著的這些或老或少的官員,隨著車一起搖搖晃晃。
日落西垂,到了晡食時分,一騎拎著木桶而來,他用戟挑著桶,遞到車前,裏麵裝的是胡餅。
“一人一餅,毋多食。”
這些天他們這些官吏的口糧日漸減少,從一頓三個餅變成如今一個餅。
就是這樣,也沒有人反抗,因為反抗的人前路就被殺了。
大家拿了自己的那一份,誰也談不上儀態,狼吞虎咽起來。
鄭泰吃完胡餅,卻注意到車邊有一個麵黃肌瘦的總角孩童,正眼巴巴地看著他,看得他心中一澀,他家中也有差不多年紀的女兒。
於是第二天.朝.食時他便偷藏了半塊餅沒吃,隻等那個小孩再出現。
那個小孩可能是讀懂了昨天鄭泰望向他的眼神,也可能是單純出於對食物的渴望,又跟上了軺車。
見鄭泰將手中餅擲了出去,荀攸阻止不及。
小孩看見食物,原本黯淡的眼睛陡然有了光亮,她顧不上掉在地上沾了灰,便忙撿起來往口中塞,大口嚼咽。
有騎兵路過,看見在吃東西的小孩,“小賊!”一戟而過,有什麽東西墜落。
頸動脈被劃開的血噴濺得極高,坐在外側的荀攸白皙的臉上濺到了猩紅的熱血。
血從青年的眉骨往下流,青年眨眼間,睫毛上已染上血珠,眼中刺痛,他隻能閉上眼,血珠從眼下滑落,宛如血淚。
鄭泰瞪著眼,眼淚不由自主往下流淌,他顫抖著要起身,身旁的青年死死按住他的手腕。
他看向青年,隻看到青年閉著眼,半邊臉染血,忙用衣袖幫他擦拭。
車上的其他人心有戚戚然,都閉目歎息,軺車緩緩而駛去,橫道的屍骨多了一具。
無人注意到荀攸的一隻手用力拽著自己的衣角,像是在極力克製什麽。
等鄭泰將青年臉上的血擦幹淨,荀攸眼中刺痛也緩解,他睜開眼,隻見前方異變又起。
原來是一輛押送典籍的車傾倒了,士卒打算將其棄之不顧,催促負責押送典籍的小吏去別的車。
那小吏跪在地上苦苦請求,說蘭台上萬典籍隻運出來幾車,這些都是珍本斷不能丟失。
士卒怎聽得懂這些,他拎著小吏的領子就要把人強橫拉走,未料那年輕的小吏苦苦掙紮,竟寧死不願走。
他痛哭道,“俟河之清,人壽幾何[1]?”
等到黃河水變清,人的壽命要多長呢?
人的壽命這麽短暫,我不能見到天下太平之時了。
小吏挺身撞上士卒手中長戟,氣絕於地。
這名士卒並不是涼州兵,他生怕受到責罰,強自向周圍辯解道,“其自求死,與我無關!”
這些士大夫也都飽讀經書,見到如此景象,紛紛掩麵而泣,有人低聲哭道,“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哭聲會感染,片刻間西遷之人哭成一片,騎士不時叱責,也止不住這淒愴悲聲。
哭聲中天色轉陰,春雷隆隆,仿佛蒼天震怒,仿佛天地相憐。
————————————————
“郎君,落雨了。”短衣少年掀開車簾,鑽了進來。
荀忻見荀勉臉上尤帶水跡,遞了布巾讓他擦臉。
少年自己則在車中找出鬥笠、蓑衣,讓荀勉在車中待著,他出去看看。
少年腳下木屐踩在濕潤的泥土上,留下帶齒痕的腳印,隻見如霧般的細雨中,身姿挺拔的青年同樣穿蓑衣,戴鬥笠,比身邊的玄甲兵士要高出數寸。
他們麵前跪著一個白巾白袍的庶人,二十多歲,在雨中身形似乎瑟瑟發抖。
荀忻走過去,好奇問道,“此何人也?”
青年答道,“自稱是方士,東郡人,途中為寇所劫,欲投我家門下為賓客。”
賓客此時其實和仆人差不多,隻看主人如何看待。
少年卻聞言眼睛一亮,“方士?”
他用期待的語氣問道,“汝可會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