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鄉土難離
[三國]謀士求生指南 作者:如是青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荀忻幾乎是祈求地望著荀攸,盼望他能答應。
他記得,荀攸曾經參與謀刺董卓,事敗被捕入獄,隻是恰逢董卓被殺,才幸免一死。
荀忻此時已成驚弓之鳥,先生的死讓他意識到,史書上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到現實中就可能是千萬人鮮血淋漓的生死。
若是他帶來了什麽偏差,連累了荀攸……他萬萬不敢想象。
荀攸垂眸不看小叔父的神情,隻道:“若攸亦去職外逃,荀氏或將有不測之災。”
“文若可求出補吏,而攸有何由,如何能無故擅去?”他平靜道。
所謂“求出補吏”是指荀彧正在走的舉孝廉流程,舉孝廉-入宮為郎-出外為吏。
因此荀忻沒有詢問荀彧,就默認了兄長會和他一起離開雒陽。
荀彧是有合法的理由出雒陽的,隻要出了雒陽,至於赴不赴任,天高朝廷遠,誰會追究他?
而荀攸是受大將軍何進征召而做官,何進死了,董卓繼承其所有遺產,包括何進的甲兵和征召的謀士。
他沒有緣由擅自棄官而逃,若是董卓認為這是對他的挑釁,因此觸怒,潁川離雒陽這麽近,豈不是給了董卓誅滅宗族的理由?
畢竟董卓威脅蔡邕出仕的原話就是“我能族人”,我能族滅你的宗族,你敢違逆我嗎?
荀忻又感受到了那種絕望,無法插手,無力改變。
我偏偏不信!
少年蹙眉,心中隱隱有一個計劃。
荀彧見公達執意如此,囑咐道:“公達留在雒中,或可匡扶社稷,隻是萬事以自保為先。”
荀攸稱諾。
又過了兩日,等到荀彧拿到出任亢父令的文書,他們兄弟二人就當即要離開雒陽。
其時雒陽城外層林盡染,秋日天高雲淡,陽光暖融融,照耀在駿馬身上,仿佛為其鍍了一層金色。
荀忻駕著馬車徐徐而行,荀攸騎馬相送,到了長亭之外,荀忻和荀彧下了馬車,荀攸也翻身下馬,互相辭別。
荀彧此行明為赴任,實則棄官迴鄉,為了不節外生枝,何顒等友人都沒來祖道相送。
荀攸鞠躬相揖,“文若,小叔父,行矣。”
“此去道路阻長,叔父珍重。”
玉容青年已刮盡胡茬,下頜恢複往日光潔,今日著一身鵝黃色錦袍,拱手迴禮間袍袖翩翩,“公達切記,自保為要,願君自愛,珍重。”
“公達萬萬珍重。”素衣少年殷殷懇切而拜。
荀攸點點頭,恭敬答諾。
他站在原地,目送馬車漸行漸遠,微微笑了笑。
秋風吹拂起他絳色的衣擺,青年轉身上馬,向著高牆城闕的城門而去。
他們身負不同的使命,聚合離散,短暫相聚後又擦肩而過,各行歧路。
荀忻他們多帶了一匹輪換備用的馬,這兩匹馬都是當日曹操所贈,兩人雙馬輪換駕車,恰好能兼程趕路。
馬車顛簸而行,荀彧靠在車廂外,望著天際沉默。
少年掀開車簾,“兄長,且歇息片刻,食些幹飯。”
此時的幹糧便是這種煮熟晾幹的粟粒,攜帶方便,食用時加水泡開即可。
除了難吃,沒有缺點。
夕陽西下,他們決定在野外露宿,荀忻拾了大堆朽木,在馬車旁生起一堆火。
荀彧從溪邊汲來一壺水,少年接過廣口鼓腹的陶壺,放在火堆中。兩人席地而坐,在火堆旁等壺中水煮沸。
荀忻問道:“兄長迴潁陰有何打算?”
“遷我宗族前往冀州,我已與冀州牧韓馥通信,他願意遣騎相迎。”昏黃火光映在青年臉上,密長的睫毛下亦投出陰影,詩意又精致,宛如畫中人。
“兄長與冀州牧有舊?”
青年搖搖頭,“四兄現於韓文節處效力。”
荀忻腦中浮現荀諶殺雞的畫麵,不由微彎唇角。
就著熱水用過飯後,夜色漸深,他們燃著火堆以禦野獸,又迴到馬車中,和衣而眠。
荀彧眼前是熟悉的霧氣,茫茫白霧中似乎有許多人在高聲議論,“荀慈明號稱碩儒,當世處士[1],未料竟委身於國賊?”
荀彧皺了皺眉,慈明阿父?
他腳步不停,朝著聲源走去,“視事三日,即拜司空,未十旬而取卿相,大漢立朝以來,豈有舊例?”
“不過沽名釣譽之徒!豈可謂貞節之士耶?”
荀彧腳步一頓,叔父將應董卓征召?
他快步往聲源跑去,竟步入了廳堂內,堂中矮案上放著一盞油燈,一卷素帛。
荀彧展開素帛,逐列而視。
“從子攸拜上……”這是荀攸的來書。
“……從祖父爽病薨……”
荀彧猛然驚醒,借著月光環顧四周,車廂內,對麵的素衣少年倚壁而眠。青年背靠在車壁上,平複著有些急促的唿吸。
他迴憶著夢中所見,叔父將被董卓征召,為論所譏,不久後病逝。
青年緩緩閉上眼,他早已知道,隻要夢中有霧,夢中之事必然會發生。
這次我將如何應對?
耳邊傳來少年人模糊囈語,“先生……救命……”
青年起身,跪在少年身旁,拭去他眼角的淚,柔聲安撫,“蒿兒,莫怕。”
少年似有所感,“阿父……”
青年憐惜地摸了摸少年鬢發,改口應道,“忻弟,我在。”
少年睜眼迷糊地看著他,複又閉上眼,軟聲喚道,“兄長。”
他一頭靠進青年懷裏,安心地聞著熟悉的烏木沉香,沉沉入睡。
荀彧抱著少年,順勢倚在車壁上,車窗外月色柔和如水,懷中亦是沉甸甸的責任,讓他在這浮沉亂世,荒郊野外,生出腳踏實地之感,方才噩夢中驚惶之感也消釋大半。
放下繁雜思緒,青年伴著月光閉眼入眠。
第二天一早,荀忻睡醒,發現自己靠在兄長肩頭,愣住,繼而連忙正身坐起。
少年迷糊地眨了眨眼,誒?
原來我睡相這麽差嗎?
見青年還沒醒,他靠到一旁繼續睡,假裝無事發生。
兩日後,過轘轅關,守關的官吏攔住馬車,“符傳[2]示我。”
青年從袖中取出一條繒帛,奉給關吏,關吏接過繒帛,與自己手中的繒帛比對其上紋樣。
此時所說的繒帛,其實就是絲綢等絲織物。
“已合符,準入關。”關吏揮了揮手,駐守在關隘前的士卒退後,放他們的馬車入關。
此時的交通管製很嚴格,出入關口必須要以符傳作為通行證,不能擅自出入。
兄弟兩人翻山越嶺,入關過隘,十幾天後終於迴到了潁陰。荀忻覺得自己十幾天沒洗澡的尊榮不適合去拜見伯父,於是和荀彧告別,先迴家沐浴更衣。
他三月出門,快到十月才還家,半年不見荀勉,想起那個愛笑愛絮叨的少年,心裏頗為想念。
荀忻懷著滿腔愁緒叩了叩自家門環,連叩兩聲後,熟悉的少年聲在院內應道:“何人叩門?”
荀忻故意沉默不語。
等荀勉打開門栓,便見半年未見的郎君,素袍佩劍,立在門前。
荀勉愣愣地看著,喃喃道,“是我思念成疾,還是郎君入夢?”
他可能是咬了咬舌頭,疼得齜牙咧嘴,下一刻反應過來,飛快地上前抱住荀忻。
短衣少年露齒而笑,驚喜道:“郎君真的迴來了!”
有兩條黃狗此時也吠吠而來,見主人與人親熱,便止了吠叫,轉而在荀勉腳下打轉歡蹭。
荀忻見荀勉露出小虎牙傻笑,不由也莞爾而笑,他蹲下身,去摸狗頭,狗子歡快地搖著尾巴,扭來扭去。
荀忻失笑,“果真養了黃犬。”
“怎也不知兇人,不足以擔看門重任。”荀忻玩笑道。
荀勉替狗子辯解道:“平時但有響動便狂吠不止,許是知曉郎君是家主才如此乖順。”
他笑著低低唾一句,“勢利奴頗有眼色。”
繼而招唿道,“郎君快入堂休息,奴備湯與郎君沐浴。”
荀忻應了聲,抱著搖尾巴搖得最歡實的那條狗進屋,沉迷擼狗。
待荀忻沐浴更衣,穿戴整齊,跟荀勉打了聲招唿就走出門,去拜訪荀緄。
走在熟悉的裏巷中,聽著雞鳴狗吠,偶爾還能傳來隱約幾句夫婦對罵聲,荀勉勾起了唇角,這才是人間。
轉而又想起潁川兵禍不遠,心情又轉為沉重,抿了抿唇。
到了荀緄家,由家仆引路,帶他進入內堂,荀緄與荀彧皆在堂內,荀緄跽坐主座,荀彧也換了身儒服坐在側座。
荀忻看著主座的老人,覺得他額上皺紋又深幾分,愈顯老態,心中有些酸楚,上前拜倒,口稱“阿父”。
荀緄見他便笑,“今歲又長高幾寸,來歲阿父見汝便要仰頭而視。”
“兒見阿父必跪倒,怎敢令阿父仰首視?”少年也歪頭道。
荀緄笑罵道,“小子敢戲阿父,且入座。”
“莫令人道阿父苛待,兒來坐席也無。”
少年稱諾,起身坐到青年對麵。
荀緄對荀彧道,“方才我已令仆告知諸家,明日皆來我家院前,有事相商。”
“高陽裏中非我荀氏之人,大人可曾告知?”青年溫聲問道。
老人點點頭,“活人豈辨姓氏?”救人還要分什麽姓氏?
“人命豈能分遠近?”老人聲音不大,聽在荀忻心中卻擲地有聲。
“隻是高陽裏外,我家鞭長莫及。”荀緄歎口氣。
“潁中有識之士多矣,大人何必憂慮。”荀彧垂眸道,“便是高陽裏中,怕亦有人不願隨我等北遷冀州。”
荀緄歎氣,“鄉土難離。”
荀忻低下頭,故土難離,可是若命都沒了,死在故土上有何意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有些人卻不懂這個道理。
他記得,荀攸曾經參與謀刺董卓,事敗被捕入獄,隻是恰逢董卓被殺,才幸免一死。
荀忻此時已成驚弓之鳥,先生的死讓他意識到,史書上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到現實中就可能是千萬人鮮血淋漓的生死。
若是他帶來了什麽偏差,連累了荀攸……他萬萬不敢想象。
荀攸垂眸不看小叔父的神情,隻道:“若攸亦去職外逃,荀氏或將有不測之災。”
“文若可求出補吏,而攸有何由,如何能無故擅去?”他平靜道。
所謂“求出補吏”是指荀彧正在走的舉孝廉流程,舉孝廉-入宮為郎-出外為吏。
因此荀忻沒有詢問荀彧,就默認了兄長會和他一起離開雒陽。
荀彧是有合法的理由出雒陽的,隻要出了雒陽,至於赴不赴任,天高朝廷遠,誰會追究他?
而荀攸是受大將軍何進征召而做官,何進死了,董卓繼承其所有遺產,包括何進的甲兵和征召的謀士。
他沒有緣由擅自棄官而逃,若是董卓認為這是對他的挑釁,因此觸怒,潁川離雒陽這麽近,豈不是給了董卓誅滅宗族的理由?
畢竟董卓威脅蔡邕出仕的原話就是“我能族人”,我能族滅你的宗族,你敢違逆我嗎?
荀忻又感受到了那種絕望,無法插手,無力改變。
我偏偏不信!
少年蹙眉,心中隱隱有一個計劃。
荀彧見公達執意如此,囑咐道:“公達留在雒中,或可匡扶社稷,隻是萬事以自保為先。”
荀攸稱諾。
又過了兩日,等到荀彧拿到出任亢父令的文書,他們兄弟二人就當即要離開雒陽。
其時雒陽城外層林盡染,秋日天高雲淡,陽光暖融融,照耀在駿馬身上,仿佛為其鍍了一層金色。
荀忻駕著馬車徐徐而行,荀攸騎馬相送,到了長亭之外,荀忻和荀彧下了馬車,荀攸也翻身下馬,互相辭別。
荀彧此行明為赴任,實則棄官迴鄉,為了不節外生枝,何顒等友人都沒來祖道相送。
荀攸鞠躬相揖,“文若,小叔父,行矣。”
“此去道路阻長,叔父珍重。”
玉容青年已刮盡胡茬,下頜恢複往日光潔,今日著一身鵝黃色錦袍,拱手迴禮間袍袖翩翩,“公達切記,自保為要,願君自愛,珍重。”
“公達萬萬珍重。”素衣少年殷殷懇切而拜。
荀攸點點頭,恭敬答諾。
他站在原地,目送馬車漸行漸遠,微微笑了笑。
秋風吹拂起他絳色的衣擺,青年轉身上馬,向著高牆城闕的城門而去。
他們身負不同的使命,聚合離散,短暫相聚後又擦肩而過,各行歧路。
荀忻他們多帶了一匹輪換備用的馬,這兩匹馬都是當日曹操所贈,兩人雙馬輪換駕車,恰好能兼程趕路。
馬車顛簸而行,荀彧靠在車廂外,望著天際沉默。
少年掀開車簾,“兄長,且歇息片刻,食些幹飯。”
此時的幹糧便是這種煮熟晾幹的粟粒,攜帶方便,食用時加水泡開即可。
除了難吃,沒有缺點。
夕陽西下,他們決定在野外露宿,荀忻拾了大堆朽木,在馬車旁生起一堆火。
荀彧從溪邊汲來一壺水,少年接過廣口鼓腹的陶壺,放在火堆中。兩人席地而坐,在火堆旁等壺中水煮沸。
荀忻問道:“兄長迴潁陰有何打算?”
“遷我宗族前往冀州,我已與冀州牧韓馥通信,他願意遣騎相迎。”昏黃火光映在青年臉上,密長的睫毛下亦投出陰影,詩意又精致,宛如畫中人。
“兄長與冀州牧有舊?”
青年搖搖頭,“四兄現於韓文節處效力。”
荀忻腦中浮現荀諶殺雞的畫麵,不由微彎唇角。
就著熱水用過飯後,夜色漸深,他們燃著火堆以禦野獸,又迴到馬車中,和衣而眠。
荀彧眼前是熟悉的霧氣,茫茫白霧中似乎有許多人在高聲議論,“荀慈明號稱碩儒,當世處士[1],未料竟委身於國賊?”
荀彧皺了皺眉,慈明阿父?
他腳步不停,朝著聲源走去,“視事三日,即拜司空,未十旬而取卿相,大漢立朝以來,豈有舊例?”
“不過沽名釣譽之徒!豈可謂貞節之士耶?”
荀彧腳步一頓,叔父將應董卓征召?
他快步往聲源跑去,竟步入了廳堂內,堂中矮案上放著一盞油燈,一卷素帛。
荀彧展開素帛,逐列而視。
“從子攸拜上……”這是荀攸的來書。
“……從祖父爽病薨……”
荀彧猛然驚醒,借著月光環顧四周,車廂內,對麵的素衣少年倚壁而眠。青年背靠在車壁上,平複著有些急促的唿吸。
他迴憶著夢中所見,叔父將被董卓征召,為論所譏,不久後病逝。
青年緩緩閉上眼,他早已知道,隻要夢中有霧,夢中之事必然會發生。
這次我將如何應對?
耳邊傳來少年人模糊囈語,“先生……救命……”
青年起身,跪在少年身旁,拭去他眼角的淚,柔聲安撫,“蒿兒,莫怕。”
少年似有所感,“阿父……”
青年憐惜地摸了摸少年鬢發,改口應道,“忻弟,我在。”
少年睜眼迷糊地看著他,複又閉上眼,軟聲喚道,“兄長。”
他一頭靠進青年懷裏,安心地聞著熟悉的烏木沉香,沉沉入睡。
荀彧抱著少年,順勢倚在車壁上,車窗外月色柔和如水,懷中亦是沉甸甸的責任,讓他在這浮沉亂世,荒郊野外,生出腳踏實地之感,方才噩夢中驚惶之感也消釋大半。
放下繁雜思緒,青年伴著月光閉眼入眠。
第二天一早,荀忻睡醒,發現自己靠在兄長肩頭,愣住,繼而連忙正身坐起。
少年迷糊地眨了眨眼,誒?
原來我睡相這麽差嗎?
見青年還沒醒,他靠到一旁繼續睡,假裝無事發生。
兩日後,過轘轅關,守關的官吏攔住馬車,“符傳[2]示我。”
青年從袖中取出一條繒帛,奉給關吏,關吏接過繒帛,與自己手中的繒帛比對其上紋樣。
此時所說的繒帛,其實就是絲綢等絲織物。
“已合符,準入關。”關吏揮了揮手,駐守在關隘前的士卒退後,放他們的馬車入關。
此時的交通管製很嚴格,出入關口必須要以符傳作為通行證,不能擅自出入。
兄弟兩人翻山越嶺,入關過隘,十幾天後終於迴到了潁陰。荀忻覺得自己十幾天沒洗澡的尊榮不適合去拜見伯父,於是和荀彧告別,先迴家沐浴更衣。
他三月出門,快到十月才還家,半年不見荀勉,想起那個愛笑愛絮叨的少年,心裏頗為想念。
荀忻懷著滿腔愁緒叩了叩自家門環,連叩兩聲後,熟悉的少年聲在院內應道:“何人叩門?”
荀忻故意沉默不語。
等荀勉打開門栓,便見半年未見的郎君,素袍佩劍,立在門前。
荀勉愣愣地看著,喃喃道,“是我思念成疾,還是郎君入夢?”
他可能是咬了咬舌頭,疼得齜牙咧嘴,下一刻反應過來,飛快地上前抱住荀忻。
短衣少年露齒而笑,驚喜道:“郎君真的迴來了!”
有兩條黃狗此時也吠吠而來,見主人與人親熱,便止了吠叫,轉而在荀勉腳下打轉歡蹭。
荀忻見荀勉露出小虎牙傻笑,不由也莞爾而笑,他蹲下身,去摸狗頭,狗子歡快地搖著尾巴,扭來扭去。
荀忻失笑,“果真養了黃犬。”
“怎也不知兇人,不足以擔看門重任。”荀忻玩笑道。
荀勉替狗子辯解道:“平時但有響動便狂吠不止,許是知曉郎君是家主才如此乖順。”
他笑著低低唾一句,“勢利奴頗有眼色。”
繼而招唿道,“郎君快入堂休息,奴備湯與郎君沐浴。”
荀忻應了聲,抱著搖尾巴搖得最歡實的那條狗進屋,沉迷擼狗。
待荀忻沐浴更衣,穿戴整齊,跟荀勉打了聲招唿就走出門,去拜訪荀緄。
走在熟悉的裏巷中,聽著雞鳴狗吠,偶爾還能傳來隱約幾句夫婦對罵聲,荀勉勾起了唇角,這才是人間。
轉而又想起潁川兵禍不遠,心情又轉為沉重,抿了抿唇。
到了荀緄家,由家仆引路,帶他進入內堂,荀緄與荀彧皆在堂內,荀緄跽坐主座,荀彧也換了身儒服坐在側座。
荀忻看著主座的老人,覺得他額上皺紋又深幾分,愈顯老態,心中有些酸楚,上前拜倒,口稱“阿父”。
荀緄見他便笑,“今歲又長高幾寸,來歲阿父見汝便要仰頭而視。”
“兒見阿父必跪倒,怎敢令阿父仰首視?”少年也歪頭道。
荀緄笑罵道,“小子敢戲阿父,且入座。”
“莫令人道阿父苛待,兒來坐席也無。”
少年稱諾,起身坐到青年對麵。
荀緄對荀彧道,“方才我已令仆告知諸家,明日皆來我家院前,有事相商。”
“高陽裏中非我荀氏之人,大人可曾告知?”青年溫聲問道。
老人點點頭,“活人豈辨姓氏?”救人還要分什麽姓氏?
“人命豈能分遠近?”老人聲音不大,聽在荀忻心中卻擲地有聲。
“隻是高陽裏外,我家鞭長莫及。”荀緄歎口氣。
“潁中有識之士多矣,大人何必憂慮。”荀彧垂眸道,“便是高陽裏中,怕亦有人不願隨我等北遷冀州。”
荀緄歎氣,“鄉土難離。”
荀忻低下頭,故土難離,可是若命都沒了,死在故土上有何意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有些人卻不懂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