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好在妃子還是妃子,這些有子妃嬪,沒一個當上皇後的,不然姐姐還得去給請安,人家刁難也就刁難了,不夠憋屈的。
張沅芷步履輕快,蝴蝶翩躚一般,很快到了正院卿和堂。
她一進去,就見到柳氏滿臉喜氣,就知道剛剛迴雪說的確有其事,心裏更是雀躍不已。
“母親?後日我和您一道去東宮?去見姐姐?”
柳氏輕拍她的手,“都是訂親的人了,怎麽還是這麽不穩重?”
拉著她坐下,才道:“好容易迴了京,卻半年沒見上你姐姐,我就知道,她在皇宮,便是太子正妃,太子愛重,有皇孫撐著,也是雙拳難敵四手,左支右絀的。”
“也是張家最近迴朝,一舉在朝中站穩腳跟,你姐姐才有了底氣,才好著人召見咱們。”
由此可見,這樣的社會背景,女子的娘家有多重要。
“她頭頂上的那些宮妃,雖品級不比她,又是妾室,可輩分在上麵壓著,她們都沒三番五次地召見,何況太子妃?”
“這不,總算熬得前兩日林妃開了頭,她就急慌慌地召見了。”
張沅芷心有戚戚,“皇宮的日子,看似風光,實則都是虛的,不站在最高處,那就隻能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柳氏歎息道:“這話說得極是,不走到最高處,她們身後的家族都有可能一夕傾覆,如此境況下,誰不會拚了命呢?”
要麽就做一塊兒安安分分的墊腳石,要麽就廝殺到最後,想要活著,沒有別的選擇。
“我聽說皇孫早都開始由聖人安排老師,進了學堂了?也不知此行能否見一見他,我都三年多沒見著他了,連他長什麽樣子,都隻剩一點模糊的印象了。”
說道外孫,柳氏來了興致,“豫兒是早都進了學堂了,平時不止當世大儒教導,聖人也會將他帶在身邊考校功課,不止一次讚他天資聰穎,鍾靈毓秀了!”
“豫兒三歲會背三字經全文、百家姓和千字文,並理解其意,現在四歲了,開始學幼學瓊林以及唐詩宋詞四書六經,等到了明年,就該學習史記等書了,再大一點,大岐律法,禮樂射禦書數,君子六藝都該學習。”
張沅芷聽著這一堆,都要被繞暈了。
“他就是個小孩子,要學這麽多?不累?”
柳氏好笑地看著她道:“又沒說要一年兩年就學完,便是讀書,也要拿勞逸結合,哪有往死摁著孩子讀書的?”
“你哥哥弟弟從小也是這般來的,且放心吧。”
“都說十年寒窗苦讀,這四書六經哪兒那麽容易吃透?那律法,厚厚的,一本本堆起來,都有你一半高了,又豈是那麽容易就讀完記住的?這也得不少時候呢!”
“那他豈不是比科舉入仕的學子們學的還多?”
科舉隻考校四書五經,即刨除樂經,且樂經已失佚大半,寒門學子便是想要學,也是有心無力,建國之初,便已取締。
柳氏點頭,“這倒是,不過身為天家子弟,有著相應的身份地位便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是應該的。”
“他是太子嫡長子,理當優秀到令其餘人無法越過。”
皇長孫又如何?若是天資平平,又如何能叫啟和帝心中那杆秤傾斜到東宮一方?
除非聖人願意立太孫。
立太子不保障,可還有太孫。
太孫,可就是他們張家的保障了。
不過想也知道這其中會有多艱難。
搖搖腦袋,撇去這個念頭,又問道:“那後日,我們娘倆進宮,需要給那些宮妃請安磕頭嗎?”
她不想去,但也明白形勢比人強,該低頭就得低頭,但是給那些老妖精低頭,總有些不甘心。
“哪用得著?她們手上沒有宮權,沒有鳳印,中宮箋表更是在聖人手中,前些年惠賢皇後還在的時候,去她宮門口候著再叩首便是,其餘宮殿,皆無須去,她為皇後,我身為臣婦,這是禮數,可給她們磕頭請安?一群妾室,如何能有對主母的待遇?
“如今鳳印在我女兒手裏,她們受禮更是名不正言不順,便是心裏癢得很,她們也得憋著!”
“便是告到聖人那裏,咱們也有理!”說著,語氣嘲諷,極其不屑,“可是她們敢嗎?”
一介妃妾,妄想有元後待遇,這可能嗎?
張沅芷不由失笑,她娘的性子,真可以說得上一句外柔內剛!
“不提這些了,姐姐在東宮,好在不是孤立無援,太子殿下與她一條心,事事尊重,可宮中人多是逢高踩低的貨色,您是不是該給姐姐準備一些舊的金銀小物件兒打點?還有銀票?”
“像什麽耳挖子,戒指,耳墜兒,手鐲一類,我聽人說,宮中嫌棄銀票不牢靠,偏愛金銀物什,這類東西作為打賞,消耗十分快。”
柳氏眼神一亮,當即讚道:“學掌家以來,心思倒是細致了不少!隻是你姐姐不比那些尋常妃妾,她是帶著豐厚嫁妝入的東宮,咱們家準備的,內務府準備的,隻比當年聖人與惠賢皇後大婚差了一籌,可缺不著她的!”
“你以為家裏沒送過?可你姐姐一直說不缺,皇室娶婦,聘禮可謂天價,當年惠賢皇後出嫁,皇室下聘兩萬兩黃金,一萬兩白銀,一千匹錦緞,這還不算,還有馬匹,鳳冠,田地,你姐姐因是太子妃,所以啊,這聘禮不好越過她婆母,就改為黃金一萬兩千兩,銀一萬兩,另有鳳冠,銀箱,錦緞,馬匹等。”
她感歎道:“果真是皇室,富有四海,集天下氣運,這聘金兩萬兩黃金,就是二十萬兩白銀,放眼京城,誰家出得起?又有誰家會給女兒再陪嫁上二十萬白銀?”
大岐有個不明說卻約定成俗的規矩,男方家出多少聘禮聘金,女子的嫁妝至少也要和聘金持平,若是三兩萬還成,四五萬也湊合,可二十萬,除了皇室,誰能有這般財大氣粗,豈不是要掏空人家家底?
可饒是如此,除開皇室聘金,帶給張沅敏的嫁妝,林林總總的,也有二十萬兩之巨。
張沅芷步履輕快,蝴蝶翩躚一般,很快到了正院卿和堂。
她一進去,就見到柳氏滿臉喜氣,就知道剛剛迴雪說的確有其事,心裏更是雀躍不已。
“母親?後日我和您一道去東宮?去見姐姐?”
柳氏輕拍她的手,“都是訂親的人了,怎麽還是這麽不穩重?”
拉著她坐下,才道:“好容易迴了京,卻半年沒見上你姐姐,我就知道,她在皇宮,便是太子正妃,太子愛重,有皇孫撐著,也是雙拳難敵四手,左支右絀的。”
“也是張家最近迴朝,一舉在朝中站穩腳跟,你姐姐才有了底氣,才好著人召見咱們。”
由此可見,這樣的社會背景,女子的娘家有多重要。
“她頭頂上的那些宮妃,雖品級不比她,又是妾室,可輩分在上麵壓著,她們都沒三番五次地召見,何況太子妃?”
“這不,總算熬得前兩日林妃開了頭,她就急慌慌地召見了。”
張沅芷心有戚戚,“皇宮的日子,看似風光,實則都是虛的,不站在最高處,那就隻能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柳氏歎息道:“這話說得極是,不走到最高處,她們身後的家族都有可能一夕傾覆,如此境況下,誰不會拚了命呢?”
要麽就做一塊兒安安分分的墊腳石,要麽就廝殺到最後,想要活著,沒有別的選擇。
“我聽說皇孫早都開始由聖人安排老師,進了學堂了?也不知此行能否見一見他,我都三年多沒見著他了,連他長什麽樣子,都隻剩一點模糊的印象了。”
說道外孫,柳氏來了興致,“豫兒是早都進了學堂了,平時不止當世大儒教導,聖人也會將他帶在身邊考校功課,不止一次讚他天資聰穎,鍾靈毓秀了!”
“豫兒三歲會背三字經全文、百家姓和千字文,並理解其意,現在四歲了,開始學幼學瓊林以及唐詩宋詞四書六經,等到了明年,就該學習史記等書了,再大一點,大岐律法,禮樂射禦書數,君子六藝都該學習。”
張沅芷聽著這一堆,都要被繞暈了。
“他就是個小孩子,要學這麽多?不累?”
柳氏好笑地看著她道:“又沒說要一年兩年就學完,便是讀書,也要拿勞逸結合,哪有往死摁著孩子讀書的?”
“你哥哥弟弟從小也是這般來的,且放心吧。”
“都說十年寒窗苦讀,這四書六經哪兒那麽容易吃透?那律法,厚厚的,一本本堆起來,都有你一半高了,又豈是那麽容易就讀完記住的?這也得不少時候呢!”
“那他豈不是比科舉入仕的學子們學的還多?”
科舉隻考校四書五經,即刨除樂經,且樂經已失佚大半,寒門學子便是想要學,也是有心無力,建國之初,便已取締。
柳氏點頭,“這倒是,不過身為天家子弟,有著相應的身份地位便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是應該的。”
“他是太子嫡長子,理當優秀到令其餘人無法越過。”
皇長孫又如何?若是天資平平,又如何能叫啟和帝心中那杆秤傾斜到東宮一方?
除非聖人願意立太孫。
立太子不保障,可還有太孫。
太孫,可就是他們張家的保障了。
不過想也知道這其中會有多艱難。
搖搖腦袋,撇去這個念頭,又問道:“那後日,我們娘倆進宮,需要給那些宮妃請安磕頭嗎?”
她不想去,但也明白形勢比人強,該低頭就得低頭,但是給那些老妖精低頭,總有些不甘心。
“哪用得著?她們手上沒有宮權,沒有鳳印,中宮箋表更是在聖人手中,前些年惠賢皇後還在的時候,去她宮門口候著再叩首便是,其餘宮殿,皆無須去,她為皇後,我身為臣婦,這是禮數,可給她們磕頭請安?一群妾室,如何能有對主母的待遇?
“如今鳳印在我女兒手裏,她們受禮更是名不正言不順,便是心裏癢得很,她們也得憋著!”
“便是告到聖人那裏,咱們也有理!”說著,語氣嘲諷,極其不屑,“可是她們敢嗎?”
一介妃妾,妄想有元後待遇,這可能嗎?
張沅芷不由失笑,她娘的性子,真可以說得上一句外柔內剛!
“不提這些了,姐姐在東宮,好在不是孤立無援,太子殿下與她一條心,事事尊重,可宮中人多是逢高踩低的貨色,您是不是該給姐姐準備一些舊的金銀小物件兒打點?還有銀票?”
“像什麽耳挖子,戒指,耳墜兒,手鐲一類,我聽人說,宮中嫌棄銀票不牢靠,偏愛金銀物什,這類東西作為打賞,消耗十分快。”
柳氏眼神一亮,當即讚道:“學掌家以來,心思倒是細致了不少!隻是你姐姐不比那些尋常妃妾,她是帶著豐厚嫁妝入的東宮,咱們家準備的,內務府準備的,隻比當年聖人與惠賢皇後大婚差了一籌,可缺不著她的!”
“你以為家裏沒送過?可你姐姐一直說不缺,皇室娶婦,聘禮可謂天價,當年惠賢皇後出嫁,皇室下聘兩萬兩黃金,一萬兩白銀,一千匹錦緞,這還不算,還有馬匹,鳳冠,田地,你姐姐因是太子妃,所以啊,這聘禮不好越過她婆母,就改為黃金一萬兩千兩,銀一萬兩,另有鳳冠,銀箱,錦緞,馬匹等。”
她感歎道:“果真是皇室,富有四海,集天下氣運,這聘金兩萬兩黃金,就是二十萬兩白銀,放眼京城,誰家出得起?又有誰家會給女兒再陪嫁上二十萬白銀?”
大岐有個不明說卻約定成俗的規矩,男方家出多少聘禮聘金,女子的嫁妝至少也要和聘金持平,若是三兩萬還成,四五萬也湊合,可二十萬,除了皇室,誰能有這般財大氣粗,豈不是要掏空人家家底?
可饒是如此,除開皇室聘金,帶給張沅敏的嫁妝,林林總總的,也有二十萬兩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