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明成伯府。
“你怎麽迴事?我不過就是出城幾日,你竟是把我其臻為千辛萬苦求來的親事給私自退了?”
“若非今日送殯,張家老管家對我態度冷淡,我連番追問,你打算什麽時候告訴我這樁事情?”
明成伯雙手顫抖,伸出二指點著她,雙目赤紅,可見其憤怒痛心,“蠢婦!愚婦!我韓家是積了幾輩子的業障,才擇定你為媳?”
“就你這般見識,若我百年,你得將韓家折騰成什麽樣子啊?”
韓吳氏瞧著盛怒中的丈夫,臉色訕訕,卻覺得自己沒有錯處。
但心中仍是感到心虛。
兩種極端的情緒相衝,她倒不自覺地高聲為自己辯白:“我何錯之有?現今歡兒已是有了身孕兩個月,這是你第一個孫子,你舍得打掉?也就是張家當時不知道這事兒,知道了,他們難不成還會將女兒嫁進來?等到兩年後,無論如何,這孩子的存在都是瞞不住的,那時候退婚,才更是難看,我們家能討得了好?現如今張家正好有了喪事,此時不退,更待何時?這樣,兩家至少麵上都好看!”
“再說了,那是我親外甥女,我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沒名沒分、不妻不妾、親戚不是親戚地住在府上?”
見她如此理直氣壯,明成伯不由更是怒氣高漲:“一介孤女罷了,難不成你還想給她弄個平妻之位不成?也不看她配是不配!”
“今兒我就和你掰扯個明白!便是張家這門親事沒了,我也不會同意何歡為我兒正妻!若她想進門有個名分,”他一揮手,冷笑道:“做個妾室也是無妨!不過那也得等到其臻娶妻了再說!”
“至於她那孩子,本伯也不稀罕!區區一介庶子,連承繼宗祧都不能,母家家世不顯,若是個女孩也就罷了,若是長子……生出來了也是受磋磨,不如不出生的好!”
韓吳氏指著他,不可置信道:“你竟是不想留下這個孩子?可這是,這是其臻的第一個孩子啊……”
“我管是第幾個,但凡不是嫡孫,本伯一概不要!”
說著輕忽地看著她,“這個孩子生下來,你以為其臻還能有什麽好親事嗎?他可是要走科舉一途的,光是無媒苟合、私德不修,後宅不寧,就幾乎可以斷送了他的仕途!你個蠢貨!”
“早前張家不知道,倒還可以把這孩子打了,裝作無事發生,可你這蠢婦竟是大咧咧上門、亟不可待地將親事退了!”
“你到哪兒再去找這樣四角俱全的親事?”
說著,甩袖而出,“這幾日我會篩選門當戶對的人家,到時選好了人,你就找冰人上門提親!若再敢有什麽小動作,就去佛堂住著吧!”
韓吳氏當即嚇得一個瑟縮,欲說出口的話咽了迴去。
“管家!找人熬製一碗濃濃的紅花湯,給表小姐灌下去!本伯不希望到了明日還能聽到她活蹦亂跳的信兒!”
他身後的韓吳氏當即癱坐在地,麵色灰白。
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她為何要豬油蒙了心,上門退親哪!
她算準了張家會同意退婚,卻沒算到伯爺壓根就沒想過要一個生來是奸生子的長孫!
還這般狠心,直接將孩子打掉!
可她不敢反抗丈夫,閉上眼,狠狠心,也隻能舍掉外甥女肚子裏的孫子了。
她被人攙扶著迴了正院,不久後便聽到了旁邊小跨院的哭喊聲、哀嚎聲,她心有不忍,驚懼交加,第二日便病倒了。
且說兩個月後,張家一行到了餘杭祖宅,前來吊唁的賓客絡繹不絕,又是忙亂一段時日,才將老太太葬入祖墳。
好在天氣溫度不高,屍身腐爛的慢,直到下葬,也沒有什麽不好的氣味。
“三姑娘,三姑娘?在京的太子妃給您迴信了!”
一身素衣的張沅芷聽到了,連忙應聲,從連枝手中接過信件,也沒有拆開,便道:“在這兒用盞茶再走!也不枉你辛苦一趟!”
連枝笑道:“那感情好,姑娘這裏的東西啊,都是上等貨色,今兒我算是掙到了!”
張沅芷微微勾起嘴角,連枝見狀,就跟著墜露走了出去。
待人沒了影子,她才刮開鬆香蠟油,拆開信封,仔細讀了起來。
“吾妹親啟,見字如晤……”
這封信足足寫滿了十幾頁上好的鬆江潭箋被寫得滿滿的,說一句長篇累牘也不為過,大到她與幾位皇子生母鬥智鬥勇,小到每日膳食,事無巨細,全部寫在上麵。
雖是極其隱晦,可張沅芷還是不由心疼她。
太子乃是先後嫡子,自惠賢皇後去世,聖人思念亡妻,也為保住太子地位,再未立後。
日日被囿於深宮也就罷了,偏她的身份還極其打眼。
太子正妻,又生下嫡皇孫,正統中的正統。
偏頭上還頂著幾個庶母,連番刁難,日日周旋,她瞧著都累,何況身在其中的張沅敏?
太子的境況,當真是與曆史上清朝唯一明旨昭告天下的太子胤礽十分相像。
唯一嫡子,皇帝寵愛,群狼環伺,與之唯一不同的,就是他與大姐姐感情甚篤,育有嫡子。
曆史上的胤礽,雖允文允武,頗有嘉譽,可寵妾滅妻,長子乃是妾室所出,一直為人詬病。
這樣的境況,越是想到,越是令張沅芷心驚。
聖人身體已是江河日下之態,可諸皇子卻已長成,年富力強,又以太子最為打眼,若要離間這對兒天下間最尊貴的父子二人,簡直太過容易,畢竟,啟和帝的慈父之心再多,也是有限的。
攥緊信紙,聽她父親平日所言,太子是最謙和不過的了,聖人最看重的孩子也隻有他,尤其是現在張家半退隱,至少幾年間,不會有什麽大動亂。
太子一黨,隻需低調,便會襯得其餘黨派越發張揚跋扈。
深吸一口氣,便用鎮紙鋪好紙張,開始迴信,一字一句,皆是隱晦提醒,待墨跡幹了,用蠟油封好,連忙叫人送了出去。
隻是,她卻不知,這封信最先到了張老爺子的手上。
“你怎麽迴事?我不過就是出城幾日,你竟是把我其臻為千辛萬苦求來的親事給私自退了?”
“若非今日送殯,張家老管家對我態度冷淡,我連番追問,你打算什麽時候告訴我這樁事情?”
明成伯雙手顫抖,伸出二指點著她,雙目赤紅,可見其憤怒痛心,“蠢婦!愚婦!我韓家是積了幾輩子的業障,才擇定你為媳?”
“就你這般見識,若我百年,你得將韓家折騰成什麽樣子啊?”
韓吳氏瞧著盛怒中的丈夫,臉色訕訕,卻覺得自己沒有錯處。
但心中仍是感到心虛。
兩種極端的情緒相衝,她倒不自覺地高聲為自己辯白:“我何錯之有?現今歡兒已是有了身孕兩個月,這是你第一個孫子,你舍得打掉?也就是張家當時不知道這事兒,知道了,他們難不成還會將女兒嫁進來?等到兩年後,無論如何,這孩子的存在都是瞞不住的,那時候退婚,才更是難看,我們家能討得了好?現如今張家正好有了喪事,此時不退,更待何時?這樣,兩家至少麵上都好看!”
“再說了,那是我親外甥女,我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沒名沒分、不妻不妾、親戚不是親戚地住在府上?”
見她如此理直氣壯,明成伯不由更是怒氣高漲:“一介孤女罷了,難不成你還想給她弄個平妻之位不成?也不看她配是不配!”
“今兒我就和你掰扯個明白!便是張家這門親事沒了,我也不會同意何歡為我兒正妻!若她想進門有個名分,”他一揮手,冷笑道:“做個妾室也是無妨!不過那也得等到其臻娶妻了再說!”
“至於她那孩子,本伯也不稀罕!區區一介庶子,連承繼宗祧都不能,母家家世不顯,若是個女孩也就罷了,若是長子……生出來了也是受磋磨,不如不出生的好!”
韓吳氏指著他,不可置信道:“你竟是不想留下這個孩子?可這是,這是其臻的第一個孩子啊……”
“我管是第幾個,但凡不是嫡孫,本伯一概不要!”
說著輕忽地看著她,“這個孩子生下來,你以為其臻還能有什麽好親事嗎?他可是要走科舉一途的,光是無媒苟合、私德不修,後宅不寧,就幾乎可以斷送了他的仕途!你個蠢貨!”
“早前張家不知道,倒還可以把這孩子打了,裝作無事發生,可你這蠢婦竟是大咧咧上門、亟不可待地將親事退了!”
“你到哪兒再去找這樣四角俱全的親事?”
說著,甩袖而出,“這幾日我會篩選門當戶對的人家,到時選好了人,你就找冰人上門提親!若再敢有什麽小動作,就去佛堂住著吧!”
韓吳氏當即嚇得一個瑟縮,欲說出口的話咽了迴去。
“管家!找人熬製一碗濃濃的紅花湯,給表小姐灌下去!本伯不希望到了明日還能聽到她活蹦亂跳的信兒!”
他身後的韓吳氏當即癱坐在地,麵色灰白。
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她為何要豬油蒙了心,上門退親哪!
她算準了張家會同意退婚,卻沒算到伯爺壓根就沒想過要一個生來是奸生子的長孫!
還這般狠心,直接將孩子打掉!
可她不敢反抗丈夫,閉上眼,狠狠心,也隻能舍掉外甥女肚子裏的孫子了。
她被人攙扶著迴了正院,不久後便聽到了旁邊小跨院的哭喊聲、哀嚎聲,她心有不忍,驚懼交加,第二日便病倒了。
且說兩個月後,張家一行到了餘杭祖宅,前來吊唁的賓客絡繹不絕,又是忙亂一段時日,才將老太太葬入祖墳。
好在天氣溫度不高,屍身腐爛的慢,直到下葬,也沒有什麽不好的氣味。
“三姑娘,三姑娘?在京的太子妃給您迴信了!”
一身素衣的張沅芷聽到了,連忙應聲,從連枝手中接過信件,也沒有拆開,便道:“在這兒用盞茶再走!也不枉你辛苦一趟!”
連枝笑道:“那感情好,姑娘這裏的東西啊,都是上等貨色,今兒我算是掙到了!”
張沅芷微微勾起嘴角,連枝見狀,就跟著墜露走了出去。
待人沒了影子,她才刮開鬆香蠟油,拆開信封,仔細讀了起來。
“吾妹親啟,見字如晤……”
這封信足足寫滿了十幾頁上好的鬆江潭箋被寫得滿滿的,說一句長篇累牘也不為過,大到她與幾位皇子生母鬥智鬥勇,小到每日膳食,事無巨細,全部寫在上麵。
雖是極其隱晦,可張沅芷還是不由心疼她。
太子乃是先後嫡子,自惠賢皇後去世,聖人思念亡妻,也為保住太子地位,再未立後。
日日被囿於深宮也就罷了,偏她的身份還極其打眼。
太子正妻,又生下嫡皇孫,正統中的正統。
偏頭上還頂著幾個庶母,連番刁難,日日周旋,她瞧著都累,何況身在其中的張沅敏?
太子的境況,當真是與曆史上清朝唯一明旨昭告天下的太子胤礽十分相像。
唯一嫡子,皇帝寵愛,群狼環伺,與之唯一不同的,就是他與大姐姐感情甚篤,育有嫡子。
曆史上的胤礽,雖允文允武,頗有嘉譽,可寵妾滅妻,長子乃是妾室所出,一直為人詬病。
這樣的境況,越是想到,越是令張沅芷心驚。
聖人身體已是江河日下之態,可諸皇子卻已長成,年富力強,又以太子最為打眼,若要離間這對兒天下間最尊貴的父子二人,簡直太過容易,畢竟,啟和帝的慈父之心再多,也是有限的。
攥緊信紙,聽她父親平日所言,太子是最謙和不過的了,聖人最看重的孩子也隻有他,尤其是現在張家半退隱,至少幾年間,不會有什麽大動亂。
太子一黨,隻需低調,便會襯得其餘黨派越發張揚跋扈。
深吸一口氣,便用鎮紙鋪好紙張,開始迴信,一字一句,皆是隱晦提醒,待墨跡幹了,用蠟油封好,連忙叫人送了出去。
隻是,她卻不知,這封信最先到了張老爺子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