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深秋的黃葉將要落盡,北郢城內已漸漸透出一股冬的蕭索。三皇子九歲的生辰過後,皇帝終於下詔命他離京前往封地。
聖旨一出,牢裏牢外的新黨歡唿雀躍,慶祝這場一雪前恥的大勝!舊黨則愁眉深鎖,幾位大佬幹脆稱病不出。而其他從上至下的諸多圍觀群眾都暗暗地鬆了口氣。
也有人冷靜地旁觀雙方的表現,搖了搖頭,依然心情沉重--無論理由是否正當,新黨的所為等於再度掀開大規模黨爭的序幕,當此內憂外患之時,無論如何不是國家之福。
想到這一點的人不僅包括獄中的楊無端,也有牢外殷殷盼她歸家的楊瓚。
===
藩王就國是件大事,諸多準備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最簡單的:藩地的王宮雖然自百裏擴出生就開始建,卻一直沒能讓皇後滿意。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皇帝不敢再拿借口拖延時間,竟親自催促鴻臚寺和禮部、工部,逼出一個準備好儀仗和典禮的最短期限:十天。至於汾王府,工部保證能在汾王行路途中趕工完成,至於皇後還會不會挑刺兒,工部尚書杜敦誠聰明地避開了這個話題。
皇帝很久沒有親自理政,召見幾個臣子在宣德樓坐談了一迴,居然諸事順手,君臣之間甚為相得。他不知道這是所有人有誌一同地盼著汾王趕緊走,反而覺得自己天生是當皇帝的料。
皇帝因為年輕時的遭遇頗有些自卑,因自卑而又自傲,這些得出些信心,便越看幾個臣子越順眼。他性格柔和,親切起來那是一點架子沒有,幾個大臣簡直受寵所驚。
一屋子君君臣臣越聊越開心,皇帝一掃之前的鬱悶,把話題扯到他最喜歡的趙孟頫的字上,驀地從椅上起身,嚇得大臣們趕緊跟著站起來,發出整齊地“唰”一聲。
皇帝根本沒發覺,他直衝衝地走到南牆前,指著牆上那幅字,笑道:“諸位愛卿,看這幅字能得趙公幾分神韻?”
在場的誰不知道那是禦寶,當然誇讚阿諛之詞滾滾如江水東流,杜敦誠人如其名,比較敦厚,口也拙,說了幾句想不出新詞,幹脆張嘴亂哼哼,反正雜在其他人的聲音裏麵也聽不出來。
皇帝捋著頜下新蓄的短須樂嗬嗬地聽著,正高興,忽然聽到外麵傳來韓福的聲音:“娘娘,您不能進去,諸位大人正在麵君,陛下不方便見您……”
韓福的聲音並不大,說一句喘了無數次,真正稱得上氣若遊絲。但就這麽一聲,硬是蓋過了大臣們無恥的馬屁,在場全部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就像是有個什麽開關,所有人瞬間屏氣凝神息聲,歡樂的氣氛蕩然無存,連皇帝在內,所有人都眉頭深鎖。
“韓公公,”皇後的聲音比之韓福就要模糊得多,但因為沒有了其它聲音,所以大家還是聽了個*不離十。“本宮知道你一向不喜本宮,你嫌本宮狐媚惑主,帶壞了你家皇上,是不是?”
“娘娘恕罪,此事從何談起?”韓福貌似惶恐,顫巍巍地迴應道:“老奴無禮……”
皇後冷笑一聲,她聲音嬌柔,冷冷地說著話,便如堅冰碎玉與落紅交融:“你有禮得很,你表現得越恭謹,其實越不把本宮放在眼裏。不僅是你,還有楊瓚,他和你一樣,都天真地以為你們的皇上本是個好的,他怠政也好,昏聵也好,全是本宮的錯!”
“娘娘……”
這次無論韓福再說什麽,說得再清楚,所有人都左耳進右耳出,幾位大臣一邊大唿倒黴一邊眼觀鼻鼻觀心,拚命想要抑製住雙腿的顫抖,憋得小腿肚子都快轉了筋……
皇帝尷尬得滿臉通紅,他也在發抖,不同於臣子嚇得發抖,他是氣得發抖!
他離了南牆,幾大步就從禦書房那頭直跨到簾前,竟是施展出輕身功夫!皇帝一把掀起厚重的簾子,瞪著簾外的皇後怒道:“收聲!你還嫌不夠丟人嗎?”
===
幾名大臣膽戰心驚地從宣德樓出來,互相扶持著支撐彼此還在發軟的雙腿,剛才的事可大可小,他們品級雖不低,卻遠稱不上天子近臣,當今這位皇上又隻對自己人寬容,誰知道會不會惱羞成怒地處置了他們!
杜敦誠更是暗歎倒黴,以往這種事他隻需要向內閣負責,哪成想內閣輔相楚巨才和湯尚任都稱病在家,剩下劉廷璣和楊瓚忙得腳不沾地,直接就把他推給了皇帝。
正想著呢,迎麵走來一位紫袍的年輕官員,鴉黑的發色在白晝天光下如塗墨一般,鬢角和頸間發際線之下卻又白得如冰似玉,仿佛還散發出絲絲寒氣--不是楊瓚是誰?
杜敦誠和楊瓚雖不是同榜出身,但拜過同一位老師,按科舉時代的規矩,也算是自己人,且杜敦誠是舊黨裏較溫和的一派,隻要新黨不犯他頭上,從來不惹事生非,所以楊瓚和他也有些抬頭低頭的交情。
“楊大人。”鴻臚寺和禮部幾個官員品級較低,側身讓道行禮。
楊瓚微微頜首,停步問候了幾句從外省調入京的禮部尚書。那位大人運氣不好,迴京赴任時趕上了七月的汛期,居然從船上一頭栽進混濁的河水裏,還沒正式上任就病倒了……
楊瓚的氣質帶了一股初冬的冷峭,幹淨得近乎蕭索,這樣柔聲細語的問詢實屬難得,幾名禮部官員也是跟他打過交道的,一時竟比得皇帝青睞更受寵若驚!
“好了好了,”杜敦誠見他們額上冒汗眼裏發光,再這樣下去指不定真會跪下來拜倒在楊大人紫袍底下。他不耐煩地扯了楊瓚到一邊,低聲道:“惘川,你這是要去見陛下?”
楊瓚先把袖子從他指尖抽出來,不動聲色地拍整撫平,然後點了點頭。
“我勸你最好別去。”杜敦誠用眼角瞄了一眼那幾名官員,確認他們聽不到,這才細細地把剛才發生的事描述了一遍,最後總結道:“皇後娘娘還在宣德樓裏,也不知道發什麽瘋呢,你這一去不整好撞刀口上?”
楊瓚垂眸思索了一會兒,他本是去求皇帝赦免楊無端在內的新黨官員,這時知道所求時機不對,楊無端她們還不能出來--因為尚有一場更大的風波迫在眉睫。他緩慢地搖了搖頭,道:“如此,我更要去。”
不等杜敦誠吹胡子瞪眼睛質問,楊瓚平靜地續道:“我大約能猜到皇後娘娘想要什麽,而陛下一定會給。”正因為皇帝被迫妥協將三皇子送出京,他覺得虧欠了皇後,所以這一次他不會那麽容易改變主意。
皇帝缺乏主見,但越是這樣的人,偶爾有所堅持,越是執拗得油鹽不進。譬如他多年來深恨老睿王的新黨,寧願冒著拖垮江山的風險也要清洗新黨。
杜敦誠嗅到內幕的味道,又怕又好奇,按捺不住追問:“皇後到底要什麽?”
聖旨一出,牢裏牢外的新黨歡唿雀躍,慶祝這場一雪前恥的大勝!舊黨則愁眉深鎖,幾位大佬幹脆稱病不出。而其他從上至下的諸多圍觀群眾都暗暗地鬆了口氣。
也有人冷靜地旁觀雙方的表現,搖了搖頭,依然心情沉重--無論理由是否正當,新黨的所為等於再度掀開大規模黨爭的序幕,當此內憂外患之時,無論如何不是國家之福。
想到這一點的人不僅包括獄中的楊無端,也有牢外殷殷盼她歸家的楊瓚。
===
藩王就國是件大事,諸多準備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最簡單的:藩地的王宮雖然自百裏擴出生就開始建,卻一直沒能讓皇後滿意。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皇帝不敢再拿借口拖延時間,竟親自催促鴻臚寺和禮部、工部,逼出一個準備好儀仗和典禮的最短期限:十天。至於汾王府,工部保證能在汾王行路途中趕工完成,至於皇後還會不會挑刺兒,工部尚書杜敦誠聰明地避開了這個話題。
皇帝很久沒有親自理政,召見幾個臣子在宣德樓坐談了一迴,居然諸事順手,君臣之間甚為相得。他不知道這是所有人有誌一同地盼著汾王趕緊走,反而覺得自己天生是當皇帝的料。
皇帝因為年輕時的遭遇頗有些自卑,因自卑而又自傲,這些得出些信心,便越看幾個臣子越順眼。他性格柔和,親切起來那是一點架子沒有,幾個大臣簡直受寵所驚。
一屋子君君臣臣越聊越開心,皇帝一掃之前的鬱悶,把話題扯到他最喜歡的趙孟頫的字上,驀地從椅上起身,嚇得大臣們趕緊跟著站起來,發出整齊地“唰”一聲。
皇帝根本沒發覺,他直衝衝地走到南牆前,指著牆上那幅字,笑道:“諸位愛卿,看這幅字能得趙公幾分神韻?”
在場的誰不知道那是禦寶,當然誇讚阿諛之詞滾滾如江水東流,杜敦誠人如其名,比較敦厚,口也拙,說了幾句想不出新詞,幹脆張嘴亂哼哼,反正雜在其他人的聲音裏麵也聽不出來。
皇帝捋著頜下新蓄的短須樂嗬嗬地聽著,正高興,忽然聽到外麵傳來韓福的聲音:“娘娘,您不能進去,諸位大人正在麵君,陛下不方便見您……”
韓福的聲音並不大,說一句喘了無數次,真正稱得上氣若遊絲。但就這麽一聲,硬是蓋過了大臣們無恥的馬屁,在場全部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就像是有個什麽開關,所有人瞬間屏氣凝神息聲,歡樂的氣氛蕩然無存,連皇帝在內,所有人都眉頭深鎖。
“韓公公,”皇後的聲音比之韓福就要模糊得多,但因為沒有了其它聲音,所以大家還是聽了個*不離十。“本宮知道你一向不喜本宮,你嫌本宮狐媚惑主,帶壞了你家皇上,是不是?”
“娘娘恕罪,此事從何談起?”韓福貌似惶恐,顫巍巍地迴應道:“老奴無禮……”
皇後冷笑一聲,她聲音嬌柔,冷冷地說著話,便如堅冰碎玉與落紅交融:“你有禮得很,你表現得越恭謹,其實越不把本宮放在眼裏。不僅是你,還有楊瓚,他和你一樣,都天真地以為你們的皇上本是個好的,他怠政也好,昏聵也好,全是本宮的錯!”
“娘娘……”
這次無論韓福再說什麽,說得再清楚,所有人都左耳進右耳出,幾位大臣一邊大唿倒黴一邊眼觀鼻鼻觀心,拚命想要抑製住雙腿的顫抖,憋得小腿肚子都快轉了筋……
皇帝尷尬得滿臉通紅,他也在發抖,不同於臣子嚇得發抖,他是氣得發抖!
他離了南牆,幾大步就從禦書房那頭直跨到簾前,竟是施展出輕身功夫!皇帝一把掀起厚重的簾子,瞪著簾外的皇後怒道:“收聲!你還嫌不夠丟人嗎?”
===
幾名大臣膽戰心驚地從宣德樓出來,互相扶持著支撐彼此還在發軟的雙腿,剛才的事可大可小,他們品級雖不低,卻遠稱不上天子近臣,當今這位皇上又隻對自己人寬容,誰知道會不會惱羞成怒地處置了他們!
杜敦誠更是暗歎倒黴,以往這種事他隻需要向內閣負責,哪成想內閣輔相楚巨才和湯尚任都稱病在家,剩下劉廷璣和楊瓚忙得腳不沾地,直接就把他推給了皇帝。
正想著呢,迎麵走來一位紫袍的年輕官員,鴉黑的發色在白晝天光下如塗墨一般,鬢角和頸間發際線之下卻又白得如冰似玉,仿佛還散發出絲絲寒氣--不是楊瓚是誰?
杜敦誠和楊瓚雖不是同榜出身,但拜過同一位老師,按科舉時代的規矩,也算是自己人,且杜敦誠是舊黨裏較溫和的一派,隻要新黨不犯他頭上,從來不惹事生非,所以楊瓚和他也有些抬頭低頭的交情。
“楊大人。”鴻臚寺和禮部幾個官員品級較低,側身讓道行禮。
楊瓚微微頜首,停步問候了幾句從外省調入京的禮部尚書。那位大人運氣不好,迴京赴任時趕上了七月的汛期,居然從船上一頭栽進混濁的河水裏,還沒正式上任就病倒了……
楊瓚的氣質帶了一股初冬的冷峭,幹淨得近乎蕭索,這樣柔聲細語的問詢實屬難得,幾名禮部官員也是跟他打過交道的,一時竟比得皇帝青睞更受寵若驚!
“好了好了,”杜敦誠見他們額上冒汗眼裏發光,再這樣下去指不定真會跪下來拜倒在楊大人紫袍底下。他不耐煩地扯了楊瓚到一邊,低聲道:“惘川,你這是要去見陛下?”
楊瓚先把袖子從他指尖抽出來,不動聲色地拍整撫平,然後點了點頭。
“我勸你最好別去。”杜敦誠用眼角瞄了一眼那幾名官員,確認他們聽不到,這才細細地把剛才發生的事描述了一遍,最後總結道:“皇後娘娘還在宣德樓裏,也不知道發什麽瘋呢,你這一去不整好撞刀口上?”
楊瓚垂眸思索了一會兒,他本是去求皇帝赦免楊無端在內的新黨官員,這時知道所求時機不對,楊無端她們還不能出來--因為尚有一場更大的風波迫在眉睫。他緩慢地搖了搖頭,道:“如此,我更要去。”
不等杜敦誠吹胡子瞪眼睛質問,楊瓚平靜地續道:“我大約能猜到皇後娘娘想要什麽,而陛下一定會給。”正因為皇帝被迫妥協將三皇子送出京,他覺得虧欠了皇後,所以這一次他不會那麽容易改變主意。
皇帝缺乏主見,但越是這樣的人,偶爾有所堅持,越是執拗得油鹽不進。譬如他多年來深恨老睿王的新黨,寧願冒著拖垮江山的風險也要清洗新黨。
杜敦誠嗅到內幕的味道,又怕又好奇,按捺不住追問:“皇後到底要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