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寧鬱收拾停當,問道:“楊兄弟起了嗎?”
佐茶在旁邊緊張兮兮地檢查考具,隨口答道:“她就沒睡,我聽鶯兒說了,她們兄弟不知道在房間裏做什麽,折騰了一晚上。”
寧鬱皺了皺眉,不禁擔心起來。
他又坐了一會兒,實在覺得放心不下,起身走到窗邊,推窗朝東望去。
也真巧,楊無端姐弟正一前一後迤邐往前院而來,兩人身高仿佛,穿著款式差不多的白色衫子,遠看去兩張精致麵孔,一模一樣的黑發白膚,倒像是一對雙生子。
一陣清新的晨風由西向東撲過去,兩人同時抬手遮臉,大大地打了個嗬欠。
寧鬱懸著的心不知為何放了下來,麵上帶出笑容,笑吟吟地大聲道:“早啊!”
兩個孩子看過來,有氣沒力地齊聲道:“早 ̄ ̄”
===
吃過早飯,寧完我依然用馬車將寧鬱和楊無端送至考場,楊小康硬要跟去陪考,也不管兩個書僮佐茶和均墨目光幽怨,搶了兩人的位置。馬車行駛沒多久,他卻第一個睡死過去。
楊無端也覺得眼睛酸澀,眼皮沉重得像放下了機括的千斤石閘,一路轟隆隆摧枯拉朽地奔著地麵而去。
寧鬱坐在她身旁,楊無端身子一歪,他及時伸臂托住她,那孩子便軟軟地偎進他臂彎裏,腦袋拱啊拱的,自動在他胸膛上尋了處舒適的位置。
楊小康睡著的時候還牢牢地緊攥楊無端的衣袖,當下也被拖了過來,一骨碌滾進寧鬱兩腿之間。
寧完我也在閉目養神,偷偷睜開一條縫,便見到兒子哭笑不得地僵著身體不敢動,那兩個孩子倒“唿唿”地睡得香甜。
他暗自微笑,滿意地閉上了眼睛。
===
楊無端嗬欠連天地下了馬車,幾乎是閉著眼睛被寧鬱牽著走,寧完我對兩個孩子有信心,也沒有請假陪考,至於楊小康那個沒出息的,還在馬車上睡著呢。
信陽縣算是個中等縣,又是府衙所在地,雖然比不了江南魚米之鄉的富庶,能夠修建固定的考舍,卻也比一些連考棚都搭不起的窮困縣好上許多。
縣衙早就在信陽城內提前選址,征募壯丁搭建起能容納數百人的考棚。楊無端迷迷糊糊地張眼望見綿延不盡的草棚,嚇了一跳,還以為迴到當年的災民區。
考棚與災民的草棚確實很像,都是四麵漏風,不過考棚是為了敞亮,災民的草棚則是為了節約材料,而進棚的人更是有天壤之別。
楊無端心情複雜地感歎了一番,睡意全消。
這時候已經能看到陸續趕來的其他童生,大多穿著胸前沒有補子的綠色官服,頭戴烏紗帽。這是前明的規矩,考生必須身著仿製的官服才能入場。本朝雖然沒有相關規定,但也沒有明令禁止,考生們便穿了討個吉利。
先到的考生在衙役地指揮下稀稀拉拉地排成隊列,反正這輩子他們也不可能上陣為兵,所以也沒人指責他們站姿不準確,隻是一眼望去十人九駝,實在有點煞風景。
寧鬱拉著楊無端也站了過去,兩人按高矮一個分到隊頭一個分到隊尾。不知道等下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寧鬱便把楊無端的考籃取下來遞給她。
那考籃重得出奇,楊無端接的時候沒有心理準備,雙臂猛地往下一沉,考籃脫手墜落!
“小心!”寧鬱練武的人反射神經快,右腳上挑,腳尖在考籃底部一點,沉甸甸的籃子便如沒有重量一般輕盈地飛起來,在半空中劃過一道漂亮的弧線,他再伸出左手,那考籃不偏不倚地落進他掌心,穩穩當當,一絲兒不見搖晃。
“好!”
“漂亮!”
“荒唐,這是雜耍的地界嗎!”
童生們亂紛紛地吆喝起來,有喝彩的也有陰陽怪氣說酸話的,寧鬱好脾氣地微微一笑,拱手作了個團揖,這次倒迴應一陣真心的掌聲。
他把考籃的蓋子揭開,查看裏麵的筆墨紙硯有沒有折損,楊無端訕訕地過來幫忙,兩人都沒把這段小插曲當迴事,也就沒發現不遠處有人盯著寧鬱看了又看,目光中異彩漣漣。
別誤會,不是美女,而是一位四十歲出頭的中年男子。
那中年人穿著樸素的布衫,方臉大耳,膚色是長年日曬造成的古銅,乍看去似乎與信陽城郊附近的鄉民沒什麽區別。但若再仔細觀察,便能看出他身形挺拔,雖然隻是隨隨便便地站在那裏,兩邊肩膀卻端得平整,從頭頸到腳跟,整個身體的側麵繃成一條直線,像一杆筆直標槍。
毫無疑問,這是百戰軍人的姿態,他僅僅是站在那裏,似乎便有一股淬火瀝血的兇煞之氣撲襲而來。
===
考試時間將近,童生們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可憐楊無端依然是個子最矮的,被固定在左首第一位。
與所有的重大活動開場一致,必然有領導出來講話,不管有史沒史,過去未來,這一點中國特色倒是從來沒有變過。
這次出來的當然是信陽縣的話事人張誌敬,楊無端看到他穿戴整齊的站在諸官吏中央,仔細對比,縣令的七品官服除了補子圖案不同,頭上戴著的二梁冠,腰帶上配的玉,似乎也與寧完我有區別。
那個奇怪的大叔果然是縣尊大人,她暗自嘀咕,不知道他當時問她那兩句話到底想幹嘛,難道真是覺得她可愛,要給她開後門?
除非劇透之神附體,否則楊無端就算想破頭,也不會想到張誌敬曾經被她擺了一道。
她的位置靠前,張縣令當然也看到了她。兩人四目相對,楊無端裝可愛地笑笑,小心眼兒的張大人心裏還記恨,“哼”了一聲,傲嬌地撇過頭。
張縣令的講話沒什麽出奇,總歸在領導“我簡單講兩句”那兩句範圍內,他講完以後也沒有二把手上來“我再補充兩句”,於是這道程序在楊無端走神中順利走完。
她隻聽進去一件事:原來鄉試不隻一場,這場稱為正試,考不過的童生還可以再補考三次,稱為複試,補考過的一樣能拿到畢業證。
她想,不知道這裏的補考收不收費呢?
領導講話完畢,書吏便開始點名,被點到的考生就帶著準考證,不,考牌準備入場。
入場之前是要搜身的,楊無端打聽過,端王朝比前明更優容讀書人,認為前明科考的時候對讀書人搜撿的手段太極端(據說有脫褲子扒肛門的),十分之有辱斯文,便都廢除了,隻允許隔著衣服簡單搜查。也正是因為這點,她才敢放心大膽地來參加科考。
說來也巧,負責搜檢的差役她還認識,正是信陽府衙門的趙戟。寧完我說起這幾天縣衙人手不足,找府衙借兵,沒想到借到了他。
楊無端與趙戟目光交匯,她輕輕頷首,對這位當初送她和楊小康到寧完我府上的差役,她一直心存感激。
趙戟麵無表情,目光中卻透出暖意,隨意搜了搜便放她進去了。
考棚搭得並不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人恐怕就得彎下腰,但光線還可以,楊無端這時候覺得自己的矮個子也成了優勢,也沒覺得低矮的棚頂有壓迫感。
她找到自己的位置,默算了下序號的排布,便轉頭去找寧鬱,正望到他皺著眉落座,頭發上還橫七豎八地插著幾莖幹草。
折騰老半天,楊無端都快睡了一覺,總算所有考生都入座,考題這才發下來。
===
雖然童生報名的時候沒有年齡限製,但在實際考試中,及冠的童生和未及冠的童生卻是區分了不同的考題。
楊無端興趣缺缺地攤開看了看,還能有什麽,不出所料得是做兩篇八股文。
端王朝的科舉完全照搬了前明,包括這個八股文。而前明的八股文,又是從元朝的“八比”這種文體發展出來的。固定的形式分成:“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和“大結”八部分。各部分的作用看名字也大概能稱出來。“破題”、“承題”、“起講”三部分又稱為“帽子”,說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開門見山的點出題意。第四部分“提比”則把中心思想與文章的題目硬扯到一起,叫做引入本題;後麵的“虛比”、“中比”、“後比”和“大結”四個部分則是文章的闡述性文字,每個部分必須有兩股相對偶,一共有八股,因此稱為八股文。
說起來複雜,其實練習慣了就知道,這不過又是一種固定格式的議論文,或者說是win7版的申論,也就那麽迴事。
中國的應試教育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到明代可謂集大成,甚至進入現代以後的升學曆程也是換湯不換藥。所以百考成精的楊無端同學非常淡定,雖然免不了考前失眠,但一坐進考場,手握考卷,她便自然而然恢複了優等生的自信,可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佐茶在旁邊緊張兮兮地檢查考具,隨口答道:“她就沒睡,我聽鶯兒說了,她們兄弟不知道在房間裏做什麽,折騰了一晚上。”
寧鬱皺了皺眉,不禁擔心起來。
他又坐了一會兒,實在覺得放心不下,起身走到窗邊,推窗朝東望去。
也真巧,楊無端姐弟正一前一後迤邐往前院而來,兩人身高仿佛,穿著款式差不多的白色衫子,遠看去兩張精致麵孔,一模一樣的黑發白膚,倒像是一對雙生子。
一陣清新的晨風由西向東撲過去,兩人同時抬手遮臉,大大地打了個嗬欠。
寧鬱懸著的心不知為何放了下來,麵上帶出笑容,笑吟吟地大聲道:“早啊!”
兩個孩子看過來,有氣沒力地齊聲道:“早 ̄ ̄”
===
吃過早飯,寧完我依然用馬車將寧鬱和楊無端送至考場,楊小康硬要跟去陪考,也不管兩個書僮佐茶和均墨目光幽怨,搶了兩人的位置。馬車行駛沒多久,他卻第一個睡死過去。
楊無端也覺得眼睛酸澀,眼皮沉重得像放下了機括的千斤石閘,一路轟隆隆摧枯拉朽地奔著地麵而去。
寧鬱坐在她身旁,楊無端身子一歪,他及時伸臂托住她,那孩子便軟軟地偎進他臂彎裏,腦袋拱啊拱的,自動在他胸膛上尋了處舒適的位置。
楊小康睡著的時候還牢牢地緊攥楊無端的衣袖,當下也被拖了過來,一骨碌滾進寧鬱兩腿之間。
寧完我也在閉目養神,偷偷睜開一條縫,便見到兒子哭笑不得地僵著身體不敢動,那兩個孩子倒“唿唿”地睡得香甜。
他暗自微笑,滿意地閉上了眼睛。
===
楊無端嗬欠連天地下了馬車,幾乎是閉著眼睛被寧鬱牽著走,寧完我對兩個孩子有信心,也沒有請假陪考,至於楊小康那個沒出息的,還在馬車上睡著呢。
信陽縣算是個中等縣,又是府衙所在地,雖然比不了江南魚米之鄉的富庶,能夠修建固定的考舍,卻也比一些連考棚都搭不起的窮困縣好上許多。
縣衙早就在信陽城內提前選址,征募壯丁搭建起能容納數百人的考棚。楊無端迷迷糊糊地張眼望見綿延不盡的草棚,嚇了一跳,還以為迴到當年的災民區。
考棚與災民的草棚確實很像,都是四麵漏風,不過考棚是為了敞亮,災民的草棚則是為了節約材料,而進棚的人更是有天壤之別。
楊無端心情複雜地感歎了一番,睡意全消。
這時候已經能看到陸續趕來的其他童生,大多穿著胸前沒有補子的綠色官服,頭戴烏紗帽。這是前明的規矩,考生必須身著仿製的官服才能入場。本朝雖然沒有相關規定,但也沒有明令禁止,考生們便穿了討個吉利。
先到的考生在衙役地指揮下稀稀拉拉地排成隊列,反正這輩子他們也不可能上陣為兵,所以也沒人指責他們站姿不準確,隻是一眼望去十人九駝,實在有點煞風景。
寧鬱拉著楊無端也站了過去,兩人按高矮一個分到隊頭一個分到隊尾。不知道等下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寧鬱便把楊無端的考籃取下來遞給她。
那考籃重得出奇,楊無端接的時候沒有心理準備,雙臂猛地往下一沉,考籃脫手墜落!
“小心!”寧鬱練武的人反射神經快,右腳上挑,腳尖在考籃底部一點,沉甸甸的籃子便如沒有重量一般輕盈地飛起來,在半空中劃過一道漂亮的弧線,他再伸出左手,那考籃不偏不倚地落進他掌心,穩穩當當,一絲兒不見搖晃。
“好!”
“漂亮!”
“荒唐,這是雜耍的地界嗎!”
童生們亂紛紛地吆喝起來,有喝彩的也有陰陽怪氣說酸話的,寧鬱好脾氣地微微一笑,拱手作了個團揖,這次倒迴應一陣真心的掌聲。
他把考籃的蓋子揭開,查看裏麵的筆墨紙硯有沒有折損,楊無端訕訕地過來幫忙,兩人都沒把這段小插曲當迴事,也就沒發現不遠處有人盯著寧鬱看了又看,目光中異彩漣漣。
別誤會,不是美女,而是一位四十歲出頭的中年男子。
那中年人穿著樸素的布衫,方臉大耳,膚色是長年日曬造成的古銅,乍看去似乎與信陽城郊附近的鄉民沒什麽區別。但若再仔細觀察,便能看出他身形挺拔,雖然隻是隨隨便便地站在那裏,兩邊肩膀卻端得平整,從頭頸到腳跟,整個身體的側麵繃成一條直線,像一杆筆直標槍。
毫無疑問,這是百戰軍人的姿態,他僅僅是站在那裏,似乎便有一股淬火瀝血的兇煞之氣撲襲而來。
===
考試時間將近,童生們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可憐楊無端依然是個子最矮的,被固定在左首第一位。
與所有的重大活動開場一致,必然有領導出來講話,不管有史沒史,過去未來,這一點中國特色倒是從來沒有變過。
這次出來的當然是信陽縣的話事人張誌敬,楊無端看到他穿戴整齊的站在諸官吏中央,仔細對比,縣令的七品官服除了補子圖案不同,頭上戴著的二梁冠,腰帶上配的玉,似乎也與寧完我有區別。
那個奇怪的大叔果然是縣尊大人,她暗自嘀咕,不知道他當時問她那兩句話到底想幹嘛,難道真是覺得她可愛,要給她開後門?
除非劇透之神附體,否則楊無端就算想破頭,也不會想到張誌敬曾經被她擺了一道。
她的位置靠前,張縣令當然也看到了她。兩人四目相對,楊無端裝可愛地笑笑,小心眼兒的張大人心裏還記恨,“哼”了一聲,傲嬌地撇過頭。
張縣令的講話沒什麽出奇,總歸在領導“我簡單講兩句”那兩句範圍內,他講完以後也沒有二把手上來“我再補充兩句”,於是這道程序在楊無端走神中順利走完。
她隻聽進去一件事:原來鄉試不隻一場,這場稱為正試,考不過的童生還可以再補考三次,稱為複試,補考過的一樣能拿到畢業證。
她想,不知道這裏的補考收不收費呢?
領導講話完畢,書吏便開始點名,被點到的考生就帶著準考證,不,考牌準備入場。
入場之前是要搜身的,楊無端打聽過,端王朝比前明更優容讀書人,認為前明科考的時候對讀書人搜撿的手段太極端(據說有脫褲子扒肛門的),十分之有辱斯文,便都廢除了,隻允許隔著衣服簡單搜查。也正是因為這點,她才敢放心大膽地來參加科考。
說來也巧,負責搜檢的差役她還認識,正是信陽府衙門的趙戟。寧完我說起這幾天縣衙人手不足,找府衙借兵,沒想到借到了他。
楊無端與趙戟目光交匯,她輕輕頷首,對這位當初送她和楊小康到寧完我府上的差役,她一直心存感激。
趙戟麵無表情,目光中卻透出暖意,隨意搜了搜便放她進去了。
考棚搭得並不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人恐怕就得彎下腰,但光線還可以,楊無端這時候覺得自己的矮個子也成了優勢,也沒覺得低矮的棚頂有壓迫感。
她找到自己的位置,默算了下序號的排布,便轉頭去找寧鬱,正望到他皺著眉落座,頭發上還橫七豎八地插著幾莖幹草。
折騰老半天,楊無端都快睡了一覺,總算所有考生都入座,考題這才發下來。
===
雖然童生報名的時候沒有年齡限製,但在實際考試中,及冠的童生和未及冠的童生卻是區分了不同的考題。
楊無端興趣缺缺地攤開看了看,還能有什麽,不出所料得是做兩篇八股文。
端王朝的科舉完全照搬了前明,包括這個八股文。而前明的八股文,又是從元朝的“八比”這種文體發展出來的。固定的形式分成:“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和“大結”八部分。各部分的作用看名字也大概能稱出來。“破題”、“承題”、“起講”三部分又稱為“帽子”,說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開門見山的點出題意。第四部分“提比”則把中心思想與文章的題目硬扯到一起,叫做引入本題;後麵的“虛比”、“中比”、“後比”和“大結”四個部分則是文章的闡述性文字,每個部分必須有兩股相對偶,一共有八股,因此稱為八股文。
說起來複雜,其實練習慣了就知道,這不過又是一種固定格式的議論文,或者說是win7版的申論,也就那麽迴事。
中國的應試教育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到明代可謂集大成,甚至進入現代以後的升學曆程也是換湯不換藥。所以百考成精的楊無端同學非常淡定,雖然免不了考前失眠,但一坐進考場,手握考卷,她便自然而然恢複了優等生的自信,可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