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依存
心理諮詢中遇到的詭異案例 作者:鳳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天早上,我坐公交車去單位上班。汽車行駛到體育館車站的時候,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太太帶著兩個孩子擠上了公交。當時我正好坐在車廂靠前排的位置,一看見有白頭發的老人上了車,連忙衝老太太招手,讓她坐我這兒。這位老太太挺客氣的,推拒了一會兒,坐下之後又連連道謝,隨後還跟我拉起了家常。我見她帶著的兩個小女孩紮同樣的小辮、穿一樣的衣服鞋子連書包也是同一個款式,笑著問:“這對雙胞胎,是您的家孫還是外孫?一下子得兩個,真有福氣。”老太太聽後哈哈大笑,擺手說:“我哪有這個福氣啊?”她指了指左邊的小丫頭,“這個是我外孫女”,接著又指了指站右邊的女孩與跟他們一塊兒擠上車的的另一名婦女道:“那孩子,是她家閨女。倆小丫頭在一個學校讀書,是好朋友,平時就形影不離。那個丫頭買什麽,我家這個聽了就撒潑,非要買一樣的。衣服要買一樣的、鞋子要買一樣的,連書包和文具都要買一樣的。每次走出去,別人都以為是雙胞胎。”我聽了老太太的話,頗為驚訝地打量那倆個小女孩。仔細一看,兩個孩子的麵部五官確實長得不太一樣。正在我打量他們的時候,老太太的外孫女不滿地嘟起嘴巴嚷道:“才不是呢!是郭媛媛,她什麽都要學我!”另一個女孩聞言,也嘟起嘴巴抱起媽媽的手臂嚷道:“不是,是張佳她學我!”那一瞬間,我真覺得自己有些眼花了,盡管長相並不相同,可兩個小孩的神態動作,簡直一模一樣!
到了單位,我坐在大辦公室裏,一麵吃早餐一麵把公交車上遇到那對“雙胞胎”的事講給陳瑩聽。陳瑩聽後,雙肩一顫,掩著嘴巴道:“仔細想想,怎麽覺得有點恐怖?”
“是麽?”我歪頭,大口嚼著糯米飯,將吸管使勁戳進酸奶瓶裏,“其實當時我也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總之,特別扭。那倆小孩其實長得不像,但說話的時候,麵部的表情和神態,就像是同一個人。”
旁邊的劉鬆聽了我和陳瑩的閑聊,不以為意地笑了笑,說:“這有什麽?你們女孩子之間,不就喜歡互相模仿嗎?什麽衣服啊、發型啊、飾品啊,就連找男朋友都喜歡找一樣的,這叫什麽來著……哦,對了,好閨蜜!”
劉鬆這話打擊麵有點廣,我跟陳瑩一聽他那歧視婦女的語調,同仇敵愾地白了劉鬆一眼:“閨蜜怎麽了?好好端端一個詞兒,你別瞎糟蹋,你懂個屁!”
“是、是、是,我不懂,你們女人的心思,誰敢懂啊……”劉鬆笑著,忙不迭擺手,接著他愣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個什麽事兒,隨後扭頭對我道:“對了,劉姐,我記得以前有過這麽一件事,一個初中生女生,專門模仿同學,嚇得被模仿的那個接近精神失常,她後來她自己又自殺……反正事情挺複雜的。你要是感興趣,去翻下老檔案,那個被模仿的孩子拒絕上學,家長找黃老師做的諮詢。”
劉鬆說的這件事兒,我並沒有什麽印象。吃完早餐後,大家都忙著做事,也就把這個話題拋之腦後了。等了下午四五點,該忙的忙完了,我坐在電腦前,又想起這一茬,於是登錄檔案管理係統,查了一下劉鬆說的這個案例相關記錄資料。
2007年6月,一位張姓家長找到了黃老師,諮詢有關兒童叛逆厭學的問題。張女士稱,她的14歲的女兒小穎已經一個月沒有去學校上課了。家長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但孩子就是不去學校。孩子的父親為此十分惱怒,想要強行把孩子扭送到學校去,但孩子的反抗十分激烈,死死抓住房門、咬她爸爸的手、滿地打滾、尖叫、用頭撞門甚至在哭叫中暈厥過去。黃老師對家長說,孩子用如此極端的行為反抗、不肯去學校,說明她在學校肯定遭遇過讓她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必須先弄清楚是什麽導致她抗拒學校,一味地打罵她,非但不起作用有時候甚至會起到反效果。家長說,是的,這個他們自己也檢討了,但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實在是令他們無法理解。
張女士說,她與丈夫是機械廠的普通職工,都屬於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女兒小穎性格像父母,活潑開朗。小穎自小就跟職工家屬院裏的一群小夥伴一塊玩著長大,小學讀的廠辦小學,初中是按片區分配,班上很多同學跟小穎早就相熟,上學放學總是好幾個人一塊兒走。小穎在學校學習成績雖然不拔尖,但也不算落後,排班裏十一二名。從前並沒有厭學、排斥學校的情況。所以張女士完全無法理解,女兒為什麽突然不肯上學。
“小穎有沒有跟你們講過,她在學校遇到過什麽讓她不愉快的事情?”黃老師問。
張女士皺眉迴憶了一會,說:“有啊,還挺多的,這孩子話特別多,每天放學迴來都愛拉著我講,說坐她後排的男生不愛衛生挖鼻屎彈她,誰特別財迷、小氣,誰裝模作樣很討厭,老師表揚誰沒有表揚她……哎呀,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黃老師問:“在她表現出抗拒上學之前,她有沒有什麽反常的行為舉止?”
張女士想了一會兒說有,不過事情發生得比較早。
“去年12月份,他們老師打電話讓我去學校,說小穎在學校裏惹事了。她欺負同班的一位女同學,把對方拉進女廁所,澆了一桶涼水,還打了人家十多個耳光。當時可是冬天啊,那孩子渾身衣服全部濕透,臉也被打得有點兒紅腫。當時對方的家長也在,非常憤怒。對方家長當著我的麵跟小穎說,‘我聽棋棋說,你和她是朋友啊。她把你當做朋友,你怎麽能這麽欺負她?如果我打你十幾巴掌,你會不會痛?你是小孩,我不能跟你計較,但往後你再欺負別的孩子,我就打你媽媽,因為是她沒把你教育好。’”
張女士說到此處,對黃老師解釋道,他們家雖然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平時對孩子管教也是嚴格的,怎麽都想不到小穎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當她聽到對方家長的話,感覺就像被人打了十幾巴掌,臉上火辣辣的。張女士先向對方家長鄭重道歉,又拉著小穎讓她道歉。沒想到,小穎十分倔強,拒絕向那位同學道歉。這讓張女士非常生氣,也不顧地點場合,直接打了小穎幾個耳刮子。迴家之後,小穎爸爸知道了這件事,要求小穎寫檢查和道歉信,小穎發脾氣拒絕,她爸爸又打了她一頓,最後小穎妥協了。
“那之後不久就是期末考,接著就放寒假了。小穎被她爸爸打了,也知錯了,之後沒有發生什麽,這件事也就過去了。今年開學之後,大概過了一兩個月,這孩子開始有點反常,平時放學迴家話挺多的,突然就沉默寡言了,而且脾氣暴躁,動輒就發火撒潑大哭大鬧。為此她爸打了她好幾次。五一過後,她不肯去學校上課,一開始是裝病,被我們揭破後,她就開始撒潑。”
從家長的述說中,黃老師發現,在對小穎的教育方麵,家長采取的主要辦法就是打罵孩子。這樣非但無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拉遠了親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最親近的人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如此,她自然也不會向父母講述自己的煩惱。在跟家長做了分析之後,黃老師希望這位家長能帶孩子本人過來做心理諮詢。在第二次諮詢時,黃老師見到了小穎。在黃老師問及小穎不肯去學校上學的緣故時,小穎說:“他們都在議論我。”
“他們,指的是誰?”黃老師問。
“班裏的人,老師,還有別的班的人。”
黃老師問:“那些都是你認識的人嗎?”
小穎迴答:“有些認識,有些不認識。”
“你認為他們在議論你些什麽?”
“他們說我壞話。”
“你聽到了他們說話的內容?”
當黃老師問到這個問題,小穎的情緒顯得有些失控了。
“我不知道,但他們都在說我,他們全部都在講我的壞話,老師在講,同學講,那些不認識我的人也都在講。他們以為小聲講我就聽不見了,我爸爸媽媽也講,他們晚上關起門偷偷講……”
黃老師:“你覺得他們不理解你的感受?是嗎?”
此時,小穎的情緒已經非常激動了,她站起來,哭叫道:“理解個屁!他們什麽都不知道!老師、還有那些人!他們都不知道,她什麽都要學我,我的東西她都要,現在她滿意了啊,裝弱小,騙人同情,都是我的不對,她滿意了啊!我的朋友,我的東西,全部都是她的了,她就高興了啊!”
那一次諮詢,因為小穎的情緒太過激動而中斷。在後續的諮詢過程中,黃老師逐漸了解到了讓小穎內心痛苦不已、拒絕上學的原因。
2006年10月,剛進入初中的小穎,因為性格比較開朗,在班裏很活躍,被老師安排與一位名叫棋棋的內向女孩同桌。據小穎說,棋棋是語文老師的侄女,調座位的時候,語文老師曾囑咐小穎,多照顧性格內向的棋棋,幫助她在班上交到新朋友。對於老師的囑咐,小穎非常上心,不論做什麽都拉著棋棋和她一塊兒。可是不久之後,小穎發現,棋棋做什麽都會模仿自己。比如小穎買了包書紙,棋棋也會買一模一樣的,小穎買了新筆袋,棋棋也買一樣的,甚至於兩個女孩去學校門口買奶茶,棋棋也會跟小穎買同樣口味的。一開始小穎並不以為意,因為關係好的女生之間經常會這樣,可棋棋模仿小穎的行為卻越來越多,跟她穿一樣的衣服、紮一樣的發式、用相同的發飾,甚至連動作表情、說話的慣用語、口吻,都在模仿小穎。小穎心裏隱隱感覺到一絲不快,逐漸地借故不與棋棋一塊兒行動。
有一天,小穎跟在校外精品店看到一個會眨眼間頭發能變色的洋娃娃掛件,她十分喜歡,但這個洋娃娃掛件是進口商品,價格很貴,一個要七八十塊。小穎知道父母肯定不會買給自己,但她又很想要,於是在周末幫家附近的補習學校發宣傳單,連發了兩天,才賺夠了錢。買到這個洋娃娃之後,小穎非常得意,在班上女同學之間大肆炫耀。可是第二天,棋棋的書包上也掛了一個相同的洋娃娃掛件。小穎知道後很生氣,質問棋棋,為什麽什麽都學她。棋棋說,不是學她,而是自己也很喜歡這個東西。從那時候起,小穎非常討厭棋棋。可棋棋對小穎卻十分好,有什麽好東西,總是會買一個一樣的給小穎,纏著小穎一塊兒玩。此後,每天放學,棋棋和其他一群朋友叫小穎一塊兒走,但都被小穎拒絕。為了躲避棋棋的糾纏,小穎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單獨行動。直到一個周五,棋棋約小穎放學後一塊去自己家玩。小穎拒絕後,看見棋棋跑去對平時與自己玩得很好的朋友說:“小穎說她不去。”,其他幾個孩子見狀說:“她怎麽搞的啊,最近這麽不合群,她不去我們去!”隨後,小穎爆發了。她將棋棋拉進女廁所,未待對方反應,就將廁所裏一個水桶裏的水全部潑在棋棋身上,拽住棋棋瘋了一樣地狂打耳刮子,直到其他同學將他們拉開。
這件事發生之後,小穎被學校停學反省了三天。當她再度迴到學校,小穎覺得班上的同學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當時那位將棋棋囑托給小穎的語文老師,曾在事發後的一節課後向小穎表示,對她非常失望。而另外幾個與小穎從小一塊玩大的夥伴也對她說:“以前都不知道,你這麽兇。”在小穎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遇之後,隻有棋棋還將她當做朋友。經常找她一塊玩。但這些行為,在小穎看來都是貓哭耗子假慈悲。她非常痛恨棋棋,也不再理會那些“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偶爾伸來的橄欖枝。她的這些行為,導致她在班上越來越不被人歡迎。被人孤立,或者說將自己孤立起來的小穎變得愈發敏感,總覺老師背著她在班上說了她的壞話、棋棋在朋友麵前說了她的壞話,所有人都在說她的壞話。她無法忍受,不肯再去上學。可是就算在家裏,有時看著父母竊竊私語,她認為一定是棋棋背著自己跟自己的父母說了什麽,爸爸媽媽也“背叛”了她,在說她的壞話。晚上睡覺的時候,她也是心煩意亂,總覺得耳邊有很多人悉悉索索,在悄悄說她壞話。
從諮詢記錄中所描述的情況來看,小穎當時已經有點兒精神分裂的征兆了,所幸家長比較明智,及時尋求心理援助。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心理諮詢,小穎逐漸調整好了心態重返校園。當然,重返校園的小穎,經曆過這樣一件事,恐怕在短時間內,很難以迴複到從前的開朗活潑了。
看完小穎的諮詢檔案,已經快到下班的點兒了,我從辦公桌前站了起來,深深吸口氣,伸了個懶腰,然後對旁邊的劉鬆說:“你講那案例我看完了,那個叫棋棋的小姑娘,真讓人覺得不舒服,才那麽點兒大,心機倒是挺深的。還有他們那位語文老師,自己的家的孩子心理有問題、內向不合群,死皮賴臉地托付給另外一個孩子。哦,人小孩子要是做好了,摸摸頭,乖;人孩子要是沒做好,就說,我對你很失望。她以為她是誰啊!有這麽給人當老師的嗎?要是小穎她爹媽沒送孩子做心理輔導,不聽話,罵,不上學,打,最後得把孩子送進精神病院啊!我要是小穎爸媽,我得找到學校去,狠狠地……”
我話還沒說完,忽然聽見有人推門進來,道:“劉欣楊,你在這兒摩拳擦掌打算找誰的麻煩呀?”
我一聽這溫暖而又富有磁性的男低音,連忙換了張臉,滿麵是笑地轉過頭迎了上去:“我找誰麻煩都不會找您麻煩。吳老師,您去北京學習迴來啦呀?有沒有給我們帶烤鴨呀~”
“就知道吃!”吳老師笑嗬嗬地走進門,將手裏拎著的一個盒子放在桌上,“打電話叫他們都過來吧,烤鴨、炸鴨骨架還有咱們□□吃過的那家包子,還熱乎著呢!”
我舉起雙手歡唿了一聲,立馬奔出門去喊人,之前的義憤填膺,早已蕩然無存。在我的唿喚下,大辦公室裏很快就聚集了十來號人,其中就包括當時負責小穎諮詢的□□瓊老師。我們一邊吃,一邊繼續說起這件事。黃老師道:“哎呀,那件事?雖然過去很長時間了,但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黃老師說著頓了頓,拿了張麵皮兒,夾了幾根大蔥繼續道:“小劉,你隻看了小孩拒絕上學的那份諮詢檔案的對吧?如果隻是這麽一件事,我不會記這麽久。咱們每天接觸那麽多人,走出諮詢室那扇門,來訪者說的那些事也就跟咱們沒有關係了,根本不會去想。這件事之所以留給我這麽深的印象,是因為在拒絕上學的孩子進行心理諮詢的同一時期,模仿她的女孩子,也被家長帶到我們這兒來了。”
“不是吧?”我聽黃老師這麽一說,不由皺眉道:“她連人家做心理諮詢也要模仿啊?”
黃老師搖了搖頭,說:“不是那麽迴事。”
2007年6月底7月初的一天,某校初中一年級的一位女學生在學校教學樓頂企圖跳樓自殺,被110和消防的人給救下,由校方負責人和家長一塊兒送到我們中心行心理幹預。人送來的時候,一句話不說,不停地哭。學校的老師和家長都表示,這個孩子平時非常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不錯。導致她自殺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全班同學的排擠。
當時黃老師就奇怪了,一個乖巧的孩子,可能行為性格內向、自卑而被人忽略,但不至於被全班的同學集體排斥在外吧?後來學校老師打電話迴去問才了解到,班上同學排斥這個女孩的原因,是因為她專門模仿別人,有一個被她模仿的學生一個多月都沒去學校上課了。所以班上就有人傳言,這個女孩懂得某種巫術,會詛咒別人。於是,全班同學聯合起來,誰也不理她,所有人都無視她。這個孩子的內心本來就脆弱敏感,想不通就爬樓頂去了。
“這個孩子就是棋棋?”我問。
黃老師說,是的,最初,她也沒把兩件事聯係在一起。後來通過開導棋棋,逐漸了解了她的心事,這才發現,她就是模仿小穎的那個姑娘。在小穎拒絕上學之後,棋棋多次去小穎家探望,但對方拒絕與她見麵,這讓棋棋非常失落,無所適從。在麵對班裏的同學、朋友的時候,她感到不知所措,無法應對,仿佛那個連接著她人際關係的紐帶突然斷裂開了。此後,棋棋嚐試模仿另外一個跟她走得近的女孩,但對方很快發現了這件事而疏遠了她。棋棋又嚐試模仿班裏另外幾個女孩,試圖通過模仿別人的行為走進他人的社交圈,都沒有成功。而她的這些行為,卻遭受到班裏同學的厭惡,大家私下商量好了,誰都不理她。
聽黃老師說到此處,我不禁納悶了,我問黃老師:“她為什麽一定要模仿其他人呢?”
“因為一句話。”黃老師皺著眉道,“這孩子的爸爸,據說性格非常膽小內向,用希波克拉底的□□學說來概括,屬於黑膽汁分泌過多的‘抑鬱質’吧,神經活動不興奮那種。她的父母因為夫妻關係不合,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離婚了。離婚之後,她媽一個人帶孩子,發現這孩子很多地方特別像前夫。嗨,孩子像老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吧?遺傳基因問題,怪不到孩子頭上去。但她媽媽對此很不滿意,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之後和前夫一樣膽小懦弱又敏感,所以這孩子打小從她媽媽那裏聽得最多的話就是,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怎麽怎麽樣好,不像你怎麽怎麽不好,‘你要跟人家多學學,別將來跟你爸爸一樣’。這話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麽?媽媽不喜歡爸爸,所以兩人離婚了。要是媽媽不喜歡自己,會不會不要自己?孩子乖巧,聽話啊,媽媽說要學別人她就學。學好了媽媽一表揚,正強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世界上這麽多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優點,誰都比自己好,媽媽沒跟她說該向誰學習啊,那不就每換一個地方打迴原形,然後就近取材嗎?”
黃老師說著,重重歎了一口氣。
“這孩子不模仿別人就不知道該怎麽過了,學來學去,學到了最後,反倒弄丟掉了自己。”
到了單位,我坐在大辦公室裏,一麵吃早餐一麵把公交車上遇到那對“雙胞胎”的事講給陳瑩聽。陳瑩聽後,雙肩一顫,掩著嘴巴道:“仔細想想,怎麽覺得有點恐怖?”
“是麽?”我歪頭,大口嚼著糯米飯,將吸管使勁戳進酸奶瓶裏,“其實當時我也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總之,特別扭。那倆小孩其實長得不像,但說話的時候,麵部的表情和神態,就像是同一個人。”
旁邊的劉鬆聽了我和陳瑩的閑聊,不以為意地笑了笑,說:“這有什麽?你們女孩子之間,不就喜歡互相模仿嗎?什麽衣服啊、發型啊、飾品啊,就連找男朋友都喜歡找一樣的,這叫什麽來著……哦,對了,好閨蜜!”
劉鬆這話打擊麵有點廣,我跟陳瑩一聽他那歧視婦女的語調,同仇敵愾地白了劉鬆一眼:“閨蜜怎麽了?好好端端一個詞兒,你別瞎糟蹋,你懂個屁!”
“是、是、是,我不懂,你們女人的心思,誰敢懂啊……”劉鬆笑著,忙不迭擺手,接著他愣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個什麽事兒,隨後扭頭對我道:“對了,劉姐,我記得以前有過這麽一件事,一個初中生女生,專門模仿同學,嚇得被模仿的那個接近精神失常,她後來她自己又自殺……反正事情挺複雜的。你要是感興趣,去翻下老檔案,那個被模仿的孩子拒絕上學,家長找黃老師做的諮詢。”
劉鬆說的這件事兒,我並沒有什麽印象。吃完早餐後,大家都忙著做事,也就把這個話題拋之腦後了。等了下午四五點,該忙的忙完了,我坐在電腦前,又想起這一茬,於是登錄檔案管理係統,查了一下劉鬆說的這個案例相關記錄資料。
2007年6月,一位張姓家長找到了黃老師,諮詢有關兒童叛逆厭學的問題。張女士稱,她的14歲的女兒小穎已經一個月沒有去學校上課了。家長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但孩子就是不去學校。孩子的父親為此十分惱怒,想要強行把孩子扭送到學校去,但孩子的反抗十分激烈,死死抓住房門、咬她爸爸的手、滿地打滾、尖叫、用頭撞門甚至在哭叫中暈厥過去。黃老師對家長說,孩子用如此極端的行為反抗、不肯去學校,說明她在學校肯定遭遇過讓她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必須先弄清楚是什麽導致她抗拒學校,一味地打罵她,非但不起作用有時候甚至會起到反效果。家長說,是的,這個他們自己也檢討了,但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實在是令他們無法理解。
張女士說,她與丈夫是機械廠的普通職工,都屬於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女兒小穎性格像父母,活潑開朗。小穎自小就跟職工家屬院裏的一群小夥伴一塊玩著長大,小學讀的廠辦小學,初中是按片區分配,班上很多同學跟小穎早就相熟,上學放學總是好幾個人一塊兒走。小穎在學校學習成績雖然不拔尖,但也不算落後,排班裏十一二名。從前並沒有厭學、排斥學校的情況。所以張女士完全無法理解,女兒為什麽突然不肯上學。
“小穎有沒有跟你們講過,她在學校遇到過什麽讓她不愉快的事情?”黃老師問。
張女士皺眉迴憶了一會,說:“有啊,還挺多的,這孩子話特別多,每天放學迴來都愛拉著我講,說坐她後排的男生不愛衛生挖鼻屎彈她,誰特別財迷、小氣,誰裝模作樣很討厭,老師表揚誰沒有表揚她……哎呀,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黃老師問:“在她表現出抗拒上學之前,她有沒有什麽反常的行為舉止?”
張女士想了一會兒說有,不過事情發生得比較早。
“去年12月份,他們老師打電話讓我去學校,說小穎在學校裏惹事了。她欺負同班的一位女同學,把對方拉進女廁所,澆了一桶涼水,還打了人家十多個耳光。當時可是冬天啊,那孩子渾身衣服全部濕透,臉也被打得有點兒紅腫。當時對方的家長也在,非常憤怒。對方家長當著我的麵跟小穎說,‘我聽棋棋說,你和她是朋友啊。她把你當做朋友,你怎麽能這麽欺負她?如果我打你十幾巴掌,你會不會痛?你是小孩,我不能跟你計較,但往後你再欺負別的孩子,我就打你媽媽,因為是她沒把你教育好。’”
張女士說到此處,對黃老師解釋道,他們家雖然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平時對孩子管教也是嚴格的,怎麽都想不到小穎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當她聽到對方家長的話,感覺就像被人打了十幾巴掌,臉上火辣辣的。張女士先向對方家長鄭重道歉,又拉著小穎讓她道歉。沒想到,小穎十分倔強,拒絕向那位同學道歉。這讓張女士非常生氣,也不顧地點場合,直接打了小穎幾個耳刮子。迴家之後,小穎爸爸知道了這件事,要求小穎寫檢查和道歉信,小穎發脾氣拒絕,她爸爸又打了她一頓,最後小穎妥協了。
“那之後不久就是期末考,接著就放寒假了。小穎被她爸爸打了,也知錯了,之後沒有發生什麽,這件事也就過去了。今年開學之後,大概過了一兩個月,這孩子開始有點反常,平時放學迴家話挺多的,突然就沉默寡言了,而且脾氣暴躁,動輒就發火撒潑大哭大鬧。為此她爸打了她好幾次。五一過後,她不肯去學校上課,一開始是裝病,被我們揭破後,她就開始撒潑。”
從家長的述說中,黃老師發現,在對小穎的教育方麵,家長采取的主要辦法就是打罵孩子。這樣非但無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拉遠了親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最親近的人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如此,她自然也不會向父母講述自己的煩惱。在跟家長做了分析之後,黃老師希望這位家長能帶孩子本人過來做心理諮詢。在第二次諮詢時,黃老師見到了小穎。在黃老師問及小穎不肯去學校上學的緣故時,小穎說:“他們都在議論我。”
“他們,指的是誰?”黃老師問。
“班裏的人,老師,還有別的班的人。”
黃老師問:“那些都是你認識的人嗎?”
小穎迴答:“有些認識,有些不認識。”
“你認為他們在議論你些什麽?”
“他們說我壞話。”
“你聽到了他們說話的內容?”
當黃老師問到這個問題,小穎的情緒顯得有些失控了。
“我不知道,但他們都在說我,他們全部都在講我的壞話,老師在講,同學講,那些不認識我的人也都在講。他們以為小聲講我就聽不見了,我爸爸媽媽也講,他們晚上關起門偷偷講……”
黃老師:“你覺得他們不理解你的感受?是嗎?”
此時,小穎的情緒已經非常激動了,她站起來,哭叫道:“理解個屁!他們什麽都不知道!老師、還有那些人!他們都不知道,她什麽都要學我,我的東西她都要,現在她滿意了啊,裝弱小,騙人同情,都是我的不對,她滿意了啊!我的朋友,我的東西,全部都是她的了,她就高興了啊!”
那一次諮詢,因為小穎的情緒太過激動而中斷。在後續的諮詢過程中,黃老師逐漸了解到了讓小穎內心痛苦不已、拒絕上學的原因。
2006年10月,剛進入初中的小穎,因為性格比較開朗,在班裏很活躍,被老師安排與一位名叫棋棋的內向女孩同桌。據小穎說,棋棋是語文老師的侄女,調座位的時候,語文老師曾囑咐小穎,多照顧性格內向的棋棋,幫助她在班上交到新朋友。對於老師的囑咐,小穎非常上心,不論做什麽都拉著棋棋和她一塊兒。可是不久之後,小穎發現,棋棋做什麽都會模仿自己。比如小穎買了包書紙,棋棋也會買一模一樣的,小穎買了新筆袋,棋棋也買一樣的,甚至於兩個女孩去學校門口買奶茶,棋棋也會跟小穎買同樣口味的。一開始小穎並不以為意,因為關係好的女生之間經常會這樣,可棋棋模仿小穎的行為卻越來越多,跟她穿一樣的衣服、紮一樣的發式、用相同的發飾,甚至連動作表情、說話的慣用語、口吻,都在模仿小穎。小穎心裏隱隱感覺到一絲不快,逐漸地借故不與棋棋一塊兒行動。
有一天,小穎跟在校外精品店看到一個會眨眼間頭發能變色的洋娃娃掛件,她十分喜歡,但這個洋娃娃掛件是進口商品,價格很貴,一個要七八十塊。小穎知道父母肯定不會買給自己,但她又很想要,於是在周末幫家附近的補習學校發宣傳單,連發了兩天,才賺夠了錢。買到這個洋娃娃之後,小穎非常得意,在班上女同學之間大肆炫耀。可是第二天,棋棋的書包上也掛了一個相同的洋娃娃掛件。小穎知道後很生氣,質問棋棋,為什麽什麽都學她。棋棋說,不是學她,而是自己也很喜歡這個東西。從那時候起,小穎非常討厭棋棋。可棋棋對小穎卻十分好,有什麽好東西,總是會買一個一樣的給小穎,纏著小穎一塊兒玩。此後,每天放學,棋棋和其他一群朋友叫小穎一塊兒走,但都被小穎拒絕。為了躲避棋棋的糾纏,小穎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單獨行動。直到一個周五,棋棋約小穎放學後一塊去自己家玩。小穎拒絕後,看見棋棋跑去對平時與自己玩得很好的朋友說:“小穎說她不去。”,其他幾個孩子見狀說:“她怎麽搞的啊,最近這麽不合群,她不去我們去!”隨後,小穎爆發了。她將棋棋拉進女廁所,未待對方反應,就將廁所裏一個水桶裏的水全部潑在棋棋身上,拽住棋棋瘋了一樣地狂打耳刮子,直到其他同學將他們拉開。
這件事發生之後,小穎被學校停學反省了三天。當她再度迴到學校,小穎覺得班上的同學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當時那位將棋棋囑托給小穎的語文老師,曾在事發後的一節課後向小穎表示,對她非常失望。而另外幾個與小穎從小一塊玩大的夥伴也對她說:“以前都不知道,你這麽兇。”在小穎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遇之後,隻有棋棋還將她當做朋友。經常找她一塊玩。但這些行為,在小穎看來都是貓哭耗子假慈悲。她非常痛恨棋棋,也不再理會那些“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偶爾伸來的橄欖枝。她的這些行為,導致她在班上越來越不被人歡迎。被人孤立,或者說將自己孤立起來的小穎變得愈發敏感,總覺老師背著她在班上說了她的壞話、棋棋在朋友麵前說了她的壞話,所有人都在說她的壞話。她無法忍受,不肯再去上學。可是就算在家裏,有時看著父母竊竊私語,她認為一定是棋棋背著自己跟自己的父母說了什麽,爸爸媽媽也“背叛”了她,在說她的壞話。晚上睡覺的時候,她也是心煩意亂,總覺得耳邊有很多人悉悉索索,在悄悄說她壞話。
從諮詢記錄中所描述的情況來看,小穎當時已經有點兒精神分裂的征兆了,所幸家長比較明智,及時尋求心理援助。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心理諮詢,小穎逐漸調整好了心態重返校園。當然,重返校園的小穎,經曆過這樣一件事,恐怕在短時間內,很難以迴複到從前的開朗活潑了。
看完小穎的諮詢檔案,已經快到下班的點兒了,我從辦公桌前站了起來,深深吸口氣,伸了個懶腰,然後對旁邊的劉鬆說:“你講那案例我看完了,那個叫棋棋的小姑娘,真讓人覺得不舒服,才那麽點兒大,心機倒是挺深的。還有他們那位語文老師,自己的家的孩子心理有問題、內向不合群,死皮賴臉地托付給另外一個孩子。哦,人小孩子要是做好了,摸摸頭,乖;人孩子要是沒做好,就說,我對你很失望。她以為她是誰啊!有這麽給人當老師的嗎?要是小穎她爹媽沒送孩子做心理輔導,不聽話,罵,不上學,打,最後得把孩子送進精神病院啊!我要是小穎爸媽,我得找到學校去,狠狠地……”
我話還沒說完,忽然聽見有人推門進來,道:“劉欣楊,你在這兒摩拳擦掌打算找誰的麻煩呀?”
我一聽這溫暖而又富有磁性的男低音,連忙換了張臉,滿麵是笑地轉過頭迎了上去:“我找誰麻煩都不會找您麻煩。吳老師,您去北京學習迴來啦呀?有沒有給我們帶烤鴨呀~”
“就知道吃!”吳老師笑嗬嗬地走進門,將手裏拎著的一個盒子放在桌上,“打電話叫他們都過來吧,烤鴨、炸鴨骨架還有咱們□□吃過的那家包子,還熱乎著呢!”
我舉起雙手歡唿了一聲,立馬奔出門去喊人,之前的義憤填膺,早已蕩然無存。在我的唿喚下,大辦公室裏很快就聚集了十來號人,其中就包括當時負責小穎諮詢的□□瓊老師。我們一邊吃,一邊繼續說起這件事。黃老師道:“哎呀,那件事?雖然過去很長時間了,但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黃老師說著頓了頓,拿了張麵皮兒,夾了幾根大蔥繼續道:“小劉,你隻看了小孩拒絕上學的那份諮詢檔案的對吧?如果隻是這麽一件事,我不會記這麽久。咱們每天接觸那麽多人,走出諮詢室那扇門,來訪者說的那些事也就跟咱們沒有關係了,根本不會去想。這件事之所以留給我這麽深的印象,是因為在拒絕上學的孩子進行心理諮詢的同一時期,模仿她的女孩子,也被家長帶到我們這兒來了。”
“不是吧?”我聽黃老師這麽一說,不由皺眉道:“她連人家做心理諮詢也要模仿啊?”
黃老師搖了搖頭,說:“不是那麽迴事。”
2007年6月底7月初的一天,某校初中一年級的一位女學生在學校教學樓頂企圖跳樓自殺,被110和消防的人給救下,由校方負責人和家長一塊兒送到我們中心行心理幹預。人送來的時候,一句話不說,不停地哭。學校的老師和家長都表示,這個孩子平時非常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不錯。導致她自殺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全班同學的排擠。
當時黃老師就奇怪了,一個乖巧的孩子,可能行為性格內向、自卑而被人忽略,但不至於被全班的同學集體排斥在外吧?後來學校老師打電話迴去問才了解到,班上同學排斥這個女孩的原因,是因為她專門模仿別人,有一個被她模仿的學生一個多月都沒去學校上課了。所以班上就有人傳言,這個女孩懂得某種巫術,會詛咒別人。於是,全班同學聯合起來,誰也不理她,所有人都無視她。這個孩子的內心本來就脆弱敏感,想不通就爬樓頂去了。
“這個孩子就是棋棋?”我問。
黃老師說,是的,最初,她也沒把兩件事聯係在一起。後來通過開導棋棋,逐漸了解了她的心事,這才發現,她就是模仿小穎的那個姑娘。在小穎拒絕上學之後,棋棋多次去小穎家探望,但對方拒絕與她見麵,這讓棋棋非常失落,無所適從。在麵對班裏的同學、朋友的時候,她感到不知所措,無法應對,仿佛那個連接著她人際關係的紐帶突然斷裂開了。此後,棋棋嚐試模仿另外一個跟她走得近的女孩,但對方很快發現了這件事而疏遠了她。棋棋又嚐試模仿班裏另外幾個女孩,試圖通過模仿別人的行為走進他人的社交圈,都沒有成功。而她的這些行為,卻遭受到班裏同學的厭惡,大家私下商量好了,誰都不理她。
聽黃老師說到此處,我不禁納悶了,我問黃老師:“她為什麽一定要模仿其他人呢?”
“因為一句話。”黃老師皺著眉道,“這孩子的爸爸,據說性格非常膽小內向,用希波克拉底的□□學說來概括,屬於黑膽汁分泌過多的‘抑鬱質’吧,神經活動不興奮那種。她的父母因為夫妻關係不合,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離婚了。離婚之後,她媽一個人帶孩子,發現這孩子很多地方特別像前夫。嗨,孩子像老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吧?遺傳基因問題,怪不到孩子頭上去。但她媽媽對此很不滿意,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之後和前夫一樣膽小懦弱又敏感,所以這孩子打小從她媽媽那裏聽得最多的話就是,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怎麽怎麽樣好,不像你怎麽怎麽不好,‘你要跟人家多學學,別將來跟你爸爸一樣’。這話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麽?媽媽不喜歡爸爸,所以兩人離婚了。要是媽媽不喜歡自己,會不會不要自己?孩子乖巧,聽話啊,媽媽說要學別人她就學。學好了媽媽一表揚,正強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世界上這麽多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優點,誰都比自己好,媽媽沒跟她說該向誰學習啊,那不就每換一個地方打迴原形,然後就近取材嗎?”
黃老師說著,重重歎了一口氣。
“這孩子不模仿別人就不知道該怎麽過了,學來學去,學到了最後,反倒弄丟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