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衣副主任跟我們聊起他近期遇到的一個比有意思的案例。


    一個多星期前,一位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因為“強迫症”被他的女朋友建議到我們中心做心理諮詢。說起來,這位兄弟碰上的並不是什麽大問題,頂多隻能算作一個怪癖吧。


    他十分酷愛鏡子,在自己的住宅裏麵安裝了不少鏡子。客廳、臥室、書房甚至是廚房,都得裝鏡子。並且,他家裏安裝鏡子的方式跟普通人不太一樣。不論是浴室、洗手間、衣帽間還是他自己的臥室,所有的鏡子都不是平掛,一定要做成兩麵鏡子形成九十度向內凹陷的夾角模式。他自己平時包裏也隨身攜帶兩麵鏡子,他照鏡子的時候,要把兩麵鏡子擺成九十度,不看鏡麵,看兩麵鏡子中間的夾角,這麽個照法。


    衣服副主任跟他聊談的時候問他:“像你這樣照鏡子倒是挺有意思的,不過你為什麽一定要這麽照鏡子呢?直接平著照鏡子你會感覺到心裏不舒服嗎?”


    小夥子笑了笑說,“不舒服……這倒談不上,就是覺得很別扭。讓我平著照鏡子,我也不難受,這是一種習慣,我看慣了就改不了。”


    這位小夥告訴衣副主任,他的家庭條件優越,又是家中獨子,自小得到家裏長輩寵愛,再加上自身外貌形象出眾,從小到大都屬於受人歡迎、追捧的類型。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因素,他承認自己十分自戀,平時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穿著講究、愛打扮、愛照鏡子。每天出門之前,他喜歡在鏡子前反複地觀看自己的形象,走在路上,隻要看到反光物體,不論是車窗、後視鏡、還是反光玻璃,他都會下意識地去看自己。在他的辦公桌以及家中書房的桌麵上也會擺放好幾麵鏡子,讓他一抬頭就能看到自己。他喜歡盯著自己看,越看越覺得自己挺美的,然後心裏就很舒服、踏實。


    小夥說,在上初中之前,他照鏡子的方式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麽不同。直到他初三那年,一張畢業照,改變了他照鏡子的方式。


    “那天我們班拍畢業照,我這個人有點自戀嘛,很在乎自己形象。拍照前,我對著鏡子反複整理衣領、發型啊,直到拍照前一秒,我都拿著小鏡子弄自己的劉海。鏡子裏麵看著,我覺得無可挑剔了,挺好的。可是那張畢業照拍下來之後,我拿到照片才發現照片上麵的我跟鏡子裏完全不一樣!”


    衣副主任問他:“哪裏不一樣?”


    小夥迴答了一個字:“醜!”


    他表示,拍照前鏡子裏麵的自己分明無可挑剔,但拍出來的照片卻跟他在鏡子裏看到的自己相差甚遠,這讓他很難接受。接著他就開始懷疑,難道自己從鏡子裏看到的“我”跟別人眼裏的“我”是完全不一樣嗎?他本人在生活中是不是都跟照片上一樣“難看”?


    聽到這裏的時候,我“噗”地一聲,差點把一口排骨湯給噴出來。


    趙卿笑道:“確實有這種說法,人在照鏡子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美化自己的形象,你在鏡子裏看到的你自己,比真實的你好看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並且,一個人的外貌並不是完全對稱的,鏡子裏照出來的是一百八十度翻轉的平麵形象,別人眼裏看到的是三百六十度立體畫麵。所以別人對你外貌的認識和你自己肯定是不一樣的。他把兩麵鏡子做成九十度夾角,是為了從兩麵鏡子夾角裏看自己的‘真實呈像’吧?”


    衣副主任說是的,那位小夥子發現他從鏡子平麵裏看到的並不是他最真實的樣子之後,開始用兩麵鏡子做成九十度夾角照自己。習慣用這種方式照鏡子以後,他反倒不太能接受平著照鏡子了。


    其實我對這一點也相當有感觸。我在家每次洗完澡、做完臉照鏡子的時候,總會產生一種“恍惚”的感覺,覺得自己長得其實也不醜,而且越看越好看。在這種時候,我隻需要摸出自己的身份證,一切美好的幻想和希望就會在頃刻之間粉碎。


    這位小夥子照鏡子的怪癖倒也很好理解。他因為外形出眾受人歡迎,這導致他潛意識當中形成了一種觀念——如果我形象不好別人就不喜歡我了。於是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他照鏡子,覺得自己很美,內心就安定了,認為大家都會喜歡他。可是,當他發現自己從鏡子裏看到的並不是別人眼裏看到的,他感覺到自己無法掌控這件事,於是也不安起來。


    衣副主任說,小夥子產生怪癖的心理因素,確實如我分析的這樣,但在與這位小夥子聊談的過程中,對方說了一些話,讓衣副主任感覺到很有意思。


    這位小夥子說,他不喜歡平著照鏡子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不過他一般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當他對著鏡子平麵看自己的時候,經常會產生一種奇怪的念頭——鏡子裏麵的人並不是“我”。他擺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動作,從不同的角度看自己,會感覺到,鏡子裏其實有很多個“人”,但這些人對他而言都十分陌生,好像是他,卻也不是他。這就好比他身體裏同時存在多個“人”,“我”隻是其中一個,活在身體表麵,還有更多的人,隱藏在身體內部。隨後,當他看著別人的時候,會發現,他眼裏的“別人”其實都是他身體裏存在的很多人。別人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畫麵給人的感覺,他在鏡子裏都看見過,這都是隱藏在他自己身體裏,偶爾會出現在鏡中的其中一“人”。


    他笑著告訴衣副主任:“我把兩麵鏡子做成一個夾角,從夾角裏看到的‘我’就是真正的‘我’。但如果是平麵去看,就會看到很多不同的人。比如你現在說話的動作、神態,我對著鏡子看自己的時候,也看到過。有時候我會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是不是都是我的□□?怎麽說呢,這種感覺很奇妙的,就好像我身體裏裝著一整個世界,我們現在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就是一麵大鏡子,是對我身體裏那些東西的映射。”


    說完這話之後,小夥子連忙笑著擺手,他告訴衣副主任:“我也就是這麽一想,真的,就是一種感覺。我照鏡子照多了,經常看到這些,不信你迴家自己照照鏡子,可能也會有和我一樣的感覺,但我不是神經病啊,真的不是。”


    那天迴家之後,我洗完了澡就找來了兩麵鏡子。我先平著看,從不同角度看自己、做出不同的表情。別說,還真有點那位小夥子說的感覺。尤其當我對著鏡子盯著自己眼睛看的時候,在某一個瞬間,我感覺到一股說不出的恐懼,仿佛要被那雙眼睛吸進去一般。隨後,我又嚐試了一下把兩麵鏡子擺成九十度夾角,從夾角中間看自己。確實,這樣就不會出現那種奇怪的感覺了。


    這件事讓我立刻想到了“人格”結構理論。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很多種人格特征組合而成的,猶如26個字母,全放在一起,它是一個字母表,分開又可以組合成無數個單詞。當一個人精神分裂的時候,人格解體,就會呈現出“多重人格”的症狀。


    一個人的身體裏到底可以有多少種人格呢?


    卡梅倫.韋斯特寫過一本紀實文學叫做《24重人格》,這位作者是心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精神分裂患者,他分裂出了24種人格。不過,從人格結構上看,人格解體後,可以構成無數種人格。這正好印著了那位小夥子的“感覺”:“我的身體裏,大概存在這一整個世界那麽多的人口,整個世界在我的眼裏,就好比一麵巨大的鏡子。”


    《舊唐書魏徵傳》裏寫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裏麵透露出了一層很微妙的意思,銅鏡是用來正衣冠的,從銅鏡裏可以看到自己的皮囊,如果想要權衡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得“以人為鏡”。


    宋代大文豪蘇軾與他的朋友佛印禪師之間流傳著一則趣聞。相傳,蘇軾和佛印經常一起參禪。有一天兩人在打坐參禪的時候蘇軾問佛印:“你看我是什麽?”佛印說:“我看你是一尊佛。”蘇軾樂了,這時候佛印問蘇軾:“那你看我是什麽?”蘇軾又調皮了,調戲佛印說:“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聽後沉默。蘇軾看對方吃癟得意洋洋,跑迴家對自己的妹妹吹噓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話噎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聽後搖頭歎氣:“哥啊,就你這境界還禪參?佛印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別人都是一坨屎。”這就是著名的“一坨屎理論”、“心中有x眼中有x”的來由。在西方也有這麽一句話,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都變向說明了一個問題,天地萬物對個人而言,似乎隻是一麵3d立體的巨大鏡子。這是人自我中心的局限性。我們的雙眼能夠看到很多東西,獨獨看不到自己,於是我們不斷地透過眼前的事物追尋著自己的影子。可是,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又真的看清了天地萬物?


    這是一個難解的謎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理諮詢中遇到的詭異案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儀並收藏心理諮詢中遇到的詭異案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