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到這兒來,這邊有座位。*.”


    當二幫剛剛擠上了公交車,就現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男人,站在自己的座位上,一邊向自己招著手,一邊指著自己身旁的空座位向二幫示意。


    二幫就從那些站在過道裏的人縫中慢慢擠了過去,說實話二幫也覺得這個人眼熟,就是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他究竟是誰了。


    “我是老劉,幫宋聚案看場子的。”大概他也看出二幫對他眼生,趕緊自我解釋道。


    “奧,你是老劉。”二幫這才想起的確有這麽個人,是負責宋聚案場地上一切打理工作的,包括磚胚行的清衛和整理以及磚胚的通風晾曬,甚至草簾的翻曬都歸他管,住在場地邊上的一個小矮房子裏,生活自理,難得看見他出來活動,而且身上一天到晚搞得邋裏邋遢的,又不修邊幅,就像一個傻子二百五,大概除了隻知道幹活,別的什麽也就不知道了,二幫也是難得看見他,看見了也隻是出於禮貌性的向他點點頭,算是打了個招唿,真是人是衣服馬是鞍,如今人家這光光胡子理理,梳洗打扮一番,在弄點漂亮衣服一穿,你還別說,容光煥的與以前相比,還真是判若兩人。


    “你這是準備要到哪裏去呀?打扮得這麽漂亮。”二幫言不由衷的說,說實話一個人皮膚一黑,再加上常年累月在外麵風吹日曬和沒日沒夜的辛苦勞作,再打扮也好看不到哪裏去。


    “俺迴山東老家,過年期間俺實在忙不過來,宋聚案不讓迴,俺就沒迴,這不年過完了,那些外地的打工的又都來了,宋聚案讓俺迴家看看,這不,俺就迴了。小李呀,你這是要到哪裏去幹嘛呀?”


    “我也到你們山東去。”二幫開心的笑著說,但一說完,就有點後悔了,畢竟自己是一時衝動,既沒給自己的父親說,也沒有向宋聚案提,按二幫認為,你宋聚案既然和現在的老婆也就是自己的表姑娘結婚生子成了家,那你就是將原來的老婆孩子拋棄了,所以我到宋曉霞家去也就與你宋聚案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這個老劉畢竟是宋聚案身邊的人,萬一讓他知道了自己和宋曉霞的關係,再去傳給宋聚案知道,不知道會不會有啥個不妥喲。


    正在二幫考慮要不要對這個人實話實說的時候,那個老劉本來以為二幫是在同他開玩笑的,大概也通過察言觀色感覺到二幫說的是正經話,或者也憑著自己的直覺捕捉到了點什麽,就小心翼翼的問道:“你到山東是去幹嘛呀?”


    見二幫陷入了猶猶豫豫的沉思之中,就又補充說明道:“我和宋聚案在一起已經一二十年了,家住的彼此又不遠,有什麽事他一般還請我給他拿主意的,如果和宋聚案有關,說不定我還能幫的上忙呢。“


    好像說的也是,再說早晚都是要公開的,幹脆就一不做二不休,一五一十的就把自己和宋曉霞在一起怎麽樣的談的來,臨走的時候,她又怎麽給自己留了地址,說如果過完了年她長時間不過來的話,就讓自己去找她,現在年也過完了,自己都迴家把房子也造好了,自己又到輪窯廠去,現宋曉霞還沒來,所以就決定去找她。


    “宋聚案知道嗎,?”那老劉似乎聽得很認真,邊聽好像還在邊思索,這時冷不丁插話問了一句。


    “沒有,我連對我的父親都沒有說,我想等見了宋曉霞的麵,把事情定下來了再給他們說。”二幫迴答道。


    “也好,反正他家離我家又不遠,等到了我家後,我領你過去,既然是曉霞叫你去的,我想不會有多大的問題”那個老劉說道。


    “那就麻煩你了,劉叔,如果能成功的話,到時候就請你出來做媒人。“既然人家這麽熱情,說不定還真能幫上忙,套點近乎也是應該的,所以二幫就把老劉的稱謂改成了劉叔。


    那老劉果然顯得很高興,一路上把二幫的父子兩都誇了個底朝天,說那李書記的確是個大好人,為人熱情,大方,得體,也說二幫長得一表人才,又是個高中生,房子也起好了,如果那曉霞能嫁給你,也是她上輩子修來的福分。


    二幫也有點感到奇怪,平常一個不多言多語的人怎麽說起話來還一套一套的。


    買火車票的時候,二幫執意要幫他買,但老劉堅決不肯,說出門在外,要用錢的地方還很多,要小心著點用,最後也就隻好各買各的了。


    那個老劉不但為人實在而且還很爽快,到了山東的老家以後,第二天一早就騎上一部自行車,帶上二幫向宋曉霞家出了,一路上二幫對老劉又有了新的認識,別看老劉其貌不揚的,可是家裏搞得很好,三間大瓦房,窗明幾亮的,還拉了一個大圍牆,院子裏也搞得很整潔,劉夫人也長得很體麵,一兒一女也有二十歲左右,雖然說不上長得英俊和帥氣,但都打扮得幹幹淨淨的。


    二幫來山東的目的除了來找宋曉霞,也有一點出出遠門長長見識的,說不好聽一點的話,自己長這麽大,除了跟隨張經理上淮北廬陵買過一趟煤,大概最遠的地方就是到過蚌埠了。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次山東之行總算讓自己了卻了一樁心願,也增長了不少的見識,因此每到一個地方和經過一個地方,二邦都會留心的觀察著,山東省榮成縣成武鄉,到底沒有棗巷鄉好,到處高高低低的,路也彎彎曲曲,不象棗巷子一馬平川的,有河流也有湖泊。


    現在二幫才總算有點明白了,為什麽會有那麽的多外地人,大老遠的跑到棗巷子輪窯廠去吃那份苦去遭那份罪了,原來全國有那麽多地方的人,不要說生活條件了,就是居住環境,比起棗巷子來都是差的一塌糊塗的。


    也不怪有很多討飯的乞丐在棗巷子周圍轉來轉去就是舍不得離去,他們還編了一句順口溜,叫走千又走萬,就是趕不上淮河兩岸,走南又闖北,就是趕不上棗巷子人的嘴。


    也難怪,棗巷子人好吃,那是整個鳳陽縣都出了名的,據聽說當初安排人到下麵去蹲點,縣裏的八個常委都爭著搶著要到棗巷子去,後來居然還動起了家夥,有個別的還被打破了頭,我想這可能是謠傳或者誤傳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誰能看到誰的明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二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二先生並收藏誰能看到誰的明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