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因為那年確實的天生膽小呢,還是因為他被那孟婆阿奶把孟婆湯讓他的確是喝多了,反正那年出生以後,可以說長得也還算漂亮,眉清目秀方方正正的一張小臉,而且還特別的愛笑,也什麽都懂,看得出是個特別聰明的小家夥,可是就是天生的膽小,不敢放開手腳去走路,但是要是順著牆根或者扶著桌沿的話,又看不出有任何的毛病,那是走起來,小腳吧嗒吧嗒邁起來也很是快的,但是手裏如果沒有了抓扶的東西,那就再也不敢抬腳走上半步了,你說是不是有點讓大家感到有點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感覺,所以那大哥和媽媽都不太喜歡他。


    還好父親到對他好像有點不覺為意,認為他早晚都會自己走路的,而且那個父親是個長相英俊和藹可親的人,姓李叫李俊國,那年出生的時候,父親正被任命為一個小隊長,所在的村莊叫做什麽觀音堂村,母親姓黃,叫黃開蘭,好像是農村那個姑老還鄉的說法,也就是說那年的父母本來其實是姑表兄妹的關係,這樣一來就變成了親上加親,所以那李隊長可能也算是個蠻有威望的人。


    農村的孩子起名字可不大有什麽講究的,既然是排行老二,就順著大哥的名字往下叫了,大哥叫幫助,那年就被起了個二幫的乳名,轉眼那二幫也就有五六歲了,但是那不敢放手走路的毛病可還沒有改掉。


    這一天那媽媽從田裏放工迴來,也不知道是因為太累,還是聽了什麽閑話,反正是心情很不好,迴到家之後,又看見了那二幫的那副慫架子,就不由感到來氣,那是拉過來就往屁股上打,嘴裏自然是連連抱怨著,意思也就是我上輩子也不知道是做了什麽孽,這輩子怎麽就生養了一個你這麽不爭氣的兒子。


    那二幫雖然小啊,可是能說會道什麽都懂的,就自己賭氣睡到了那小床之上,生起了悶氣,怨恨之心不自然的就產生了,所以嘴裏嘟噥道:“不要看我現在小,等我長大了,看我怎麽收拾你。”


    這句話自然又被那做大哥的聽到了,就過去向媽媽打了一個小報告,不用說就用被拉過來痛打了一頓。適逢這一天,正是那觀音菩薩的成道之辰,也就是農曆的六月十九,那觀世音菩薩這一天最具靈光,法力也最強,不自然的就想起了那年來,掐指一算,那年現在又出生在了觀音堂,都五六歲了,就駕著祥雲,過來了解了解情況。


    那觀世音菩薩來到了關音堂村的上空,自然是把那如影隨形二位使者唿喚過來,聽他們匯報匯報關於年的一些情況。那如影隨形二位使者的心中正好也有很多的不解,要向觀世音菩薩請教,待見到了觀世音菩薩,自然是先叩首施禮,然後恭敬的問道:“那年既然有擔負弘揚佛法和宣傳《玉曆寶鈔》的重大責任,可是為什麽要讓他好幾次都半路夭折無功而返呢?”


    那觀世音菩薩笑著解釋道:“殊不知那年本就是天生的尤物,如果不讓他知道能夠做人的艱難,那麽他就不會知道珍惜這麽樣的一個大好機會,再者說如此做法也是為了化解他前世裏的怨結,大凡成大事者,那都是要經曆三災六難七十二劫的,正所謂欲成大事者,必須要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然後才能使其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多多經曆了磨難,也就不會使他能夠一直堅強,你們聽明白了嗎?”


    那二位使者隻好諾諾地答道:“有一點明白了,但是那年現在可沒有動心忍性喲。”所以就把那年現在因為受到了媽媽的責打,而產生了怨恨報複之心的情況也向觀世音菩薩匯報了。


    就聽那觀世音菩薩頗為不悅的說道:“小小年紀就如此惡毒,大概早把我當初叮囑的話語忘的一幹二盡了,不但不知道感恩,竟然還萌生悖逆犯上的行為,如果不加嚴懲,那將來怎還得了,罰罰罰。”


    那觀世音菩薩一口氣連說了三個罰子,可想而知,那年又重新轉世投胎的的童年是多麽的悲慘不堪了,欲知詳情,隻好聽我慢慢的詳細的來給大家好好的講述一下,那年的又一次青少年時期的荒唐故事吧。


    由鳳陽縣長途汽車站一直往東走,大概隻要七八公裏的路程,就來到了鳳陽縣火車站,過去叫臨淮關,再過去也叫濠梁,正是朱元璋剛剛加入劉福通紅巾軍的地方。


    過了臨淮關就到了被稱作華夏第一村的現在全國聞名的農業改革示範基地小崗村,村裏除了農業改革的樣板設施以外,還建造了一所全國一流的特殊時期曆史博物館。


    再往前走就是水平村,這裏有一條通向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在這條大公路的下麵有一個大的遂道,連著這個遂道的是一條彎延曲折的鄉村小公路。


    這條公路十幾年前就存在了,不過那時還不是如今寬敞明亮的水泥馬路,而是一條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小石子路,甚至再以前還是一條黃泥路,但正是這條小路,彎彎曲曲的把居住在這淮河岸邊的一村一莊的都竄連了起來。


    在沒實行土地承包之前,這裏的人們都還住著土草房,每個村子也都很大,黒壓壓的,再加上草木的鬱鬱蔥蔥,或者每到夜晚還不時的傳來一些雞鳴犬吠之聲,更顯的安靜與祥和。


    延著這條公路一直的走到頭,就到了鳳陽縣的邊界鎮,棗巷鄉鄉鎮府。


    而在到達棗巷鄉鄉鎮府之前必須要經過一個很大的村落,叫觀音堂村。


    不言而譽,之所以叫這個村名,是因為這裏以前有一座很大的寺廟,就叫觀音堂,主要供俸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神像。也不知是啥原因,人聚積的多了,廟就拆了,慢慢的就發展成了這樣一個龐大的村落,起名就叫觀音堂村。


    觀音堂人大部分都姓李,當然也有幾戶人家姓趙的,姓楊的和姓黃的,後來又有了姓巨的以及姓種的,但按這裏的話說,那都是旁門佐姓,成不了多大氣候。


    再後來,姓李的與其他姓氏大都結了姻親,自然的表叔二大爺的就更親熱了起來,再加上鄉下人本就憨厚樸實,所以這裏一年到頭都充溢著一種甜蜜祥和的溫柔氣象。


    光陰任然,歲月如梭,轉眼到了一九九零年的秋分時節,幾場特大的暴雨加上十幾場不特大的暴雨段段續續下了一個多月,一下子打破了觀音堂持續了幾十年來的一切平靜。


    就象當年抵抗小日本侵略一樣,除了婦孺老幼,幾乎是還稍微能幫的上忙的男勞力全力以赴的都奔上抗洪搶險的第一線。雨水雖然多,它之不過淹沒了莊稼,再大點隻不過來到了家裏。


    觀音堂很多人這幾年早奔上了小康,住上了一到兩層的洋樓房,下麵淹了可以住到上麵,再者說觀音堂的先輩們,早已為後輩們準備了很高的土台,一般性的沒潮是不會高過這個土台的。


    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土台上搭起了簡易房,關鍵是隻要保住河堤不要決口。如果河堤決口了,那滾滾的淮河洪水衝了過來,對觀音堂人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誰能看到誰的明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二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二先生並收藏誰能看到誰的明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