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實足年齡不過15歲的劉徹繼位登基,他就是後來的漢武帝,茲後他在位54年,在中國曆史上兩千多年來是享國最長的君主。


    漢武帝,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他是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漢的皇帝,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在他統治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還開通了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公元前101年的一天上午,可能也是漢武帝統治的鼎盛時期,那舉國上下到處國泰民安,一派祥和。這時就在一條官道上走來了一個步履蹣跚的人,就見他骨瘦如柴,顯得異常的單薄,似乎那吹過來的西老北風都能讓他停步不前腳步踉蹌,手裏還拿了一根枯樹枝,有時就是靠著這個樹枝才能勉強支撐站立一會,身上的穿戴好像也不是十分的講究,頭發也蓬鬆淩亂,嘴巴的周圍甚至也稀稀拉拉的長了一圈小胡子,不過他的胡須的顏色,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更不是黑白相間,而是那種淺黃色。


    不錯,此人正是那幾番偷窺孟小姐,致使那孟小姐驚嚇過度,差一點發了神經的年,孟小姐被嚇得半死,其實那年也被嚇得不輕,而且讓那年感到更為不解的還是,我隻不過就是感到特別的喜歡你,想多看你幾眼,幹嘛就那麽大唿小叫的,可以說那年對那種特別刺耳的聲音很是敏感,自從兩次聽了那孟小姐的兩聲尖叫,那種聲音就好像一下子鑽進了那年的腦袋裏去了,隨便用什麽方法,也驅趕不走了,讓年更感到煩心的就是,自己的頭疼毛病又加重了。


    那年經過也不知道多少年的反思,終於相信,觀世意菩薩說的很對,自己必須要大力弘揚佛法,才能來徹底的治好自己的毛病,而要想見效快,那就必須借助官府的力量,特別是當今的執政者,其實自己曾經也向那個秦始皇建議和請求過,可能是因為和他沒有什麽過命的交情,加上那個秦始皇又是一個昏君和暴君,是根本不知道好歹的。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據聽說當今的大漢天子劉徹,那可是一個英明果斷威武不可一世的大大的明君呀,所以那年還是抱有非常大的希望的。


    那漢武帝正端坐在龍椅之上與各位大臣們商討著國事,本也感到無趣,你說一個人一天到晚幾十年如一日的就是處理一些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怎不感到單調乏味,這時有那負責稟報事物的旗牌官進來啟稟道:“啟稟吾皇萬歲,萬萬歲,有一個自稱是大漢高祖的故人前來求見。”


    那漢武帝本來感到口渴,正在準備端過一個茶杯,抿上一口香茶,聞聽此言,不由感到一時的好笑,哪裏還憋得住,一下子就笑噴了。


    有那負責服侍的宮女,趕快去過綾羅錦帕,就準備過去為那漢武帝擦拭,那武帝擺了擺手,示意不用,又笑嗬嗬地問道:“來人果真這麽說、”


    那旗牌官趕緊迴稟道:“不錯,來人確實是這麽說,還說什麽他曾經還為高祖皇帝獻上了一條妙計,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如果真有此人,那我倒要好好的見識一番了,大漢朝自高祖皇帝斬蛇起義以來,已曆經七世,他既自稱是高祖皇帝的故人,可想而知,他如今高齡幾何,如果是個騙子,量他再有幾個狗膽,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到我金鑾殿上來行騙,在我統治時期,竟然能出現此等的怪事,你說這不是千古奇聞嗎。”


    不愧是千古一帝,不但分析的頭頭是道,而且好像也有理有據,有條不紊。


    “宣他上殿。”


    隨著那漢武帝一聲令下,就聽見外麵高聲唿喊:“皇上有旨,宣年上殿覲見哪”


    不多大一會,那年就住著一個枯樹枝顫顫巍巍的走了上來。


    ‘’來人還不趕快跪下磕頭行禮。“


    那年感到一愣,想當年自己就是見到了如來佛祖,也沒有行過磕頭大禮,如今自己是有求於人家,到底要不要也過去磕上幾個響頭呢,正在那年感到左右為難,很難做出抉擇之時,就聽那漢武帝說道:”還是算了吧,敬老愛幼,本是我大漢朝的優良傳統和民風,來人看樣子還有重病在身,行為艱難,就免了吧,不過來人,我來問你,你是不是因為自己生病,無錢醫治,才撒下了彌天大謊,口稱是高祖的故人,來此隻是想討點醫藥費和生活費的,如果是果真如此,你就老實的承認,我立馬安排人給你醫治,並把你送進公立的養老院去,保管有人照顧你衣食住行養老送終,唉,我治理的天下,竟然有人落到了這般田地,其實也是我的過錯呀。“


    ”嗬嗬嗬,你太小看我了,如果是為了錢財,不說金山銀山,生財之道,我還是有的,要說有病,那可能倒是實情,不過我的這個病,必須要有你親自經手方可治愈,我說與高祖皇帝是故交,那是千真萬確,而且還有人證物證的。“那年說道。


    ”嗬嗬嗬,都是幾百年前的事了,你既然還有人證物證,不妨說來聽聽。“那漢武帝還是微笑著問道,其實這個武皇帝是根本就不相信那年的一番說詞的,之所以沒有發脾氣上火,那不過是人家具有那樣良好的修養和素質罷了,再加上也感到幾十年來工作的單調乏味,正好拿年過來逗逗樂而已。


    ”其實我當初提出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不是最好最主要的計策,我主要提出的是富國強兵鼓舞士氣治國之道,那就是讓他大力發展·女事業,人證自然是高祖皇帝以及當時在場的人員,物證就是這項至今還在從事的這項事業,以及陳倉這個地名就是那第一個從事這項活動的人名,這倒不會有假吧。“


    雖然那年口中所說的人證物證,也是無從查考的,在旁人聽來也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但是那漢武帝從那年的說話的神態和表情上,已經判定年所說的話真實不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誰能看到誰的明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二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二先生並收藏誰能看到誰的明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