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杭一帶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小姑娘說話姣姣滴滴的,甚至會讓老少爺麽們都會產生各種美好的聯想,以至於心情舒暢,喜笑顏開,眉飛色舞,嘻皮笑臉,就連那大男人們也或許的帶上那麽三分的女兒腔或女兒相,文質彬彬的似乎過了頭。
暫且不去討論蘇杭到底如何好法,先去看看這句話的新說法,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香港,就數鳳陽。
香港也就罷了,九七迴歸,失散多年的遊子終於迴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以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身份出現,代表著一個新時代,一種新氣象,與蘇杭相比,似乎是各有千秋,還不會有啥說長道短的,除了香港,就數鳳陽,不知這鳳陽又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一棵蔥?
唉,你還真別小看了這棵蔥。說鳳陽你也許真不聞其名,不過,要說到那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你還是不聞其名的話,那你真就有點孤陋寡聞了。
一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討過飯,還出家做過和尚,大字識不了一籮筐,居然一舉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從而建立了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統治達幾百年之久的大明朝,這樣的奇人奇才你又見過或者說你又聽說過幾個,而這個人往往又是與鳳陽並肩齊行的。
“請問來者何人?”
“俺乃鳳陽朱重八。”
正是鳳陽朱重八這麵旗幟,匯聚了天下眾多英豪,也代表了廣大無數的受苦受難的農民利益,也才有那麽大的氣勢和力量,嚇的乎格爾氏屁滾尿流地逃離了中原大地。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也許正是按迷信的說法,一個地方出個人物是要損耗一個地方的地氣的。
朱元璋的成功並沒有給鳳陽人帶來啥個好的福氣,相反的倒使鳳陽十年倒有九年荒,鳳陽人隻好背著自製的花鼓,走街竄巷,四處流浪乞討,那種心中的哀怨和無奈,也隨著花鼓的叮咯隆咚嗆聲飄蕩在整個中華大地上,而鳳陽又以鳳陽花鼓的招牌出現在全國各地,不過這時的鳳陽以及鳳陽的花鼓,不僅象征著貧窮與落後,似乎也代表著愚昧和無知。
俗話說的好,人有三十年河東,也有三十年河西,風水總是輪流轉的,鳳陽人也象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具備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一切優良品德,除了能忍辱負重,更敢於自主創新,自立自強。正在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打倒“******”的無比喜悅中時,鳳陽人已悄悄搞起了“私人承包大包幹”,率先舉起了農業改革的偉大旗幟,並在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鳳陽人崗崗地,應該作為榜樣,在全國大力推廣。”
真是偉大而英明的舉措,正是有了國家相關領導人作靠山,鳳陽人膽子更大了,改革的步伐邁的更闊了,華夏第一村“小崗村”就這樣非快地矗立在鳳陽大地上,也帶動了整個鳳陽乃至全國都快速地發展起來,因此說,除了香港,就數鳳陽,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鳳陽人是如何發展成全國乃至世界都聞名的農業大縣的故事,而是因為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來自鳳陽的一個小農民,關與鳳陽就多囉嗦了兩句。
由鳳陽縣長途汽車站一直往東走,大概隻要七八公裏的路程,就來到了鳳陽縣火車站,過去叫臨淮關,再過去也叫濠梁,正是朱元璋剛剛加入劉福通紅巾軍的地方。
過了臨淮關就到了被稱作華夏第一村的現在全國聞名的農業改革示範基地小崗村,村裏除了農業改革的樣板設施以外,還建造了一所全國一流的特殊時期曆史博物館。
再往前走就是水平村,這裏有一條通向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在這條大公路的下麵有一個大的遂道,連著這個遂道的是一條彎延曲折的鄉村小公路。
這條公路十幾年前就存在了,不過那時還不是如今寬敞明亮的水泥馬路,而是一條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小石子路,甚至再以前還是一條黃泥路,但正是這條小路,彎彎曲曲的把居住在這淮河岸邊的一村一莊的都竄連了起來。
在沒實行土地承包之前,這裏的人們都還住著土草房,每個村子也都很大,黒壓壓的,再加上草木的鬱鬱蔥蔥,或者每到夜晚還不時的傳來一些雞鳴犬吠之聲,更顯的安靜與祥和。
延著這條公路一直的走到頭,就到了鳳陽縣的邊界鎮,棗巷鄉鄉鎮府。
而在到達棗巷鄉鄉鎮府之前必須要經過一個很大的村落,叫觀音堂村。
不言而譽,之所以叫這個村名,是因為這裏以前有一座很大的寺廟,就叫觀音堂,主要供俸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神像。也不知是啥原因,人聚積的多了,廟就拆了,慢慢的就發展成了這樣一個龐大的村落,起名就叫觀音堂村。
觀音堂人大部分都姓李,當然也有幾戶人家姓趙的,姓楊的和姓黃的,後來又有了姓巨的以及姓種的,但按這裏的話說,那都是旁門佐姓,成不了多大氣候。
再後來,姓李的與其他姓氏大都結了姻親,自然的表叔二大爺的就更親熱了起來,再加上鄉下人本就憨厚樸實,所以這裏一年到頭都充溢著一種甜蜜祥和的溫柔氣象。
光陰任然,歲月如梭,轉眼到了一九九零年的秋分時節,幾場特大的暴雨加上十幾場不特大的暴雨段段續續下了一個多月,一下子打破了觀音堂持續了幾十年來的一切平靜。
就象當年抵抗小日本侵略一樣,除了婦孺老幼,幾乎是還稍微能幫的上忙的男勞力全力以赴的都奔上抗洪搶險的第一線。雨水雖然多,它之不過淹沒了莊稼,再大點隻不過來到了家裏。
觀音堂很多人這幾年早奔上了小康,住上了一到兩層的洋樓房,下麵淹了可以住到上麵,再者說觀音堂的先輩們,早已為後輩們準備了很高的土台,一般性的沒潮是不會高過這個土台的。
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土台上搭起了簡易房,關鍵是隻要保住河堤不要決口。如果河堤決口了,那滾滾的淮河洪水衝了過來,那對觀音堂人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了。
蘇杭一帶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小姑娘說話姣姣滴滴的,甚至會讓老少爺麽們都會產生各種美好的聯想,以至於心情舒暢,喜笑顏開,眉飛色舞,嘻皮笑臉,就連那大男人們也或許的帶上那麽三分的女兒腔或女兒相,文質彬彬的似乎過了頭。
暫且不去討論蘇杭到底如何好法,先去看看這句話的新說法,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香港,就數鳳陽。
香港也就罷了,九七迴歸,失散多年的遊子終於迴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以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身份出現,代表著一個新時代,一種新氣象,與蘇杭相比,似乎是各有千秋,還不會有啥說長道短的,除了香港,就數鳳陽,不知這鳳陽又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一棵蔥?
唉,你還真別小看了這棵蔥。說鳳陽你也許真不聞其名,不過,要說到那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你還是不聞其名的話,那你真就有點孤陋寡聞了。
一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討過飯,還出家做過和尚,大字識不了一籮筐,居然一舉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從而建立了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統治達幾百年之久的大明朝,這樣的奇人奇才你又見過或者說你又聽說過幾個,而這個人往往又是與鳳陽並肩齊行的。
“請問來者何人?”
“俺乃鳳陽朱重八。”
正是鳳陽朱重八這麵旗幟,匯聚了天下眾多英豪,也代表了廣大無數的受苦受難的農民利益,也才有那麽大的氣勢和力量,嚇的乎格爾氏屁滾尿流地逃離了中原大地。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也許正是按迷信的說法,一個地方出個人物是要損耗一個地方的地氣的。
朱元璋的成功並沒有給鳳陽人帶來啥個好的福氣,相反的倒使鳳陽十年倒有九年荒,鳳陽人隻好背著自製的花鼓,走街竄巷,四處流浪乞討,那種心中的哀怨和無奈,也隨著花鼓的叮咯隆咚嗆聲飄蕩在整個中華大地上,而鳳陽又以鳳陽花鼓的招牌出現在全國各地,不過這時的鳳陽以及鳳陽的花鼓,不僅象征著貧窮與落後,似乎也代表著愚昧和無知。
俗話說的好,人有三十年河東,也有三十年河西,風水總是輪流轉的,鳳陽人也象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具備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一切優良品德,除了能忍辱負重,更敢於自主創新,自立自強。正在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打倒“******”的無比喜悅中時,鳳陽人已悄悄搞起了“私人承包大包幹”,率先舉起了農業改革的偉大旗幟,並在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鳳陽人崗崗地,應該作為榜樣,在全國大力推廣。”
真是偉大而英明的舉措,正是有了國家相關領導人作靠山,鳳陽人膽子更大了,改革的步伐邁的更闊了,華夏第一村“小崗村”就這樣非快地矗立在鳳陽大地上,也帶動了整個鳳陽乃至全國都快速地發展起來,因此說,除了香港,就數鳳陽,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其實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鳳陽人是如何發展成全國乃至世界都聞名的農業大縣的故事,而是因為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來自鳳陽的一個小農民,關與鳳陽就多囉嗦了兩句。
由鳳陽縣長途汽車站一直往東走,大概隻要七八公裏的路程,就來到了鳳陽縣火車站,過去叫臨淮關,再過去也叫濠梁,正是朱元璋剛剛加入劉福通紅巾軍的地方。
過了臨淮關就到了被稱作華夏第一村的現在全國聞名的農業改革示範基地小崗村,村裏除了農業改革的樣板設施以外,還建造了一所全國一流的特殊時期曆史博物館。
再往前走就是水平村,這裏有一條通向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在這條大公路的下麵有一個大的遂道,連著這個遂道的是一條彎延曲折的鄉村小公路。
這條公路十幾年前就存在了,不過那時還不是如今寬敞明亮的水泥馬路,而是一條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小石子路,甚至再以前還是一條黃泥路,但正是這條小路,彎彎曲曲的把居住在這淮河岸邊的一村一莊的都竄連了起來。
在沒實行土地承包之前,這裏的人們都還住著土草房,每個村子也都很大,黒壓壓的,再加上草木的鬱鬱蔥蔥,或者每到夜晚還不時的傳來一些雞鳴犬吠之聲,更顯的安靜與祥和。
延著這條公路一直的走到頭,就到了鳳陽縣的邊界鎮,棗巷鄉鄉鎮府。
而在到達棗巷鄉鄉鎮府之前必須要經過一個很大的村落,叫觀音堂村。
不言而譽,之所以叫這個村名,是因為這裏以前有一座很大的寺廟,就叫觀音堂,主要供俸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神像。也不知是啥原因,人聚積的多了,廟就拆了,慢慢的就發展成了這樣一個龐大的村落,起名就叫觀音堂村。
觀音堂人大部分都姓李,當然也有幾戶人家姓趙的,姓楊的和姓黃的,後來又有了姓巨的以及姓種的,但按這裏的話說,那都是旁門佐姓,成不了多大氣候。
再後來,姓李的與其他姓氏大都結了姻親,自然的表叔二大爺的就更親熱了起來,再加上鄉下人本就憨厚樸實,所以這裏一年到頭都充溢著一種甜蜜祥和的溫柔氣象。
光陰任然,歲月如梭,轉眼到了一九九零年的秋分時節,幾場特大的暴雨加上十幾場不特大的暴雨段段續續下了一個多月,一下子打破了觀音堂持續了幾十年來的一切平靜。
就象當年抵抗小日本侵略一樣,除了婦孺老幼,幾乎是還稍微能幫的上忙的男勞力全力以赴的都奔上抗洪搶險的第一線。雨水雖然多,它之不過淹沒了莊稼,再大點隻不過來到了家裏。
觀音堂很多人這幾年早奔上了小康,住上了一到兩層的洋樓房,下麵淹了可以住到上麵,再者說觀音堂的先輩們,早已為後輩們準備了很高的土台,一般性的沒潮是不會高過這個土台的。
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土台上搭起了簡易房,關鍵是隻要保住河堤不要決口。如果河堤決口了,那滾滾的淮河洪水衝了過來,那對觀音堂人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