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理論上屬國家的事,官兵出征國家給之,天經地義。


    根本不勞賈六這個大將軍王頭疼發愁。


    奈何,大清的國情比較複雜。


    體製上,八旗軍出征的武器分為官造、自造、餉造三部分。


    官造主要指兵部和工部給發的武器裝備。


    自造和餉造則都屬於自製兵器。


    《大清會典》對此有明文規定,為“本身器械,或本人舊有軍器。”


    一般都是祖上留傳下來的軍械。


    賈六家裏就有賈老太爺留下的大弓。


    也就是說旗兵出征,朝廷製度除特種武器,如火槍、火炮、藥子外,其餘馬匹、盔甲、弓弩等軍器,實際上是要自備的。


    如果不夠,需要旗兵本人自行花費購買。


    這個製度擱在國初那會一點問題也沒有,因為本質上八旗就是個搶劫團夥。


    旗主就是搶劫集團的頭腦。


    針對明朝、蒙古、朝鮮的搶劫迴報率極高,因此八旗官兵人人踴躍自帶幹糧出征。


    大清入關後,在整個華北圈地,以滿足八旗的基本土地需求。


    順治朝定製八旗兵可以世代傳承的土地為30畝。


    此外國家每年都要給八旗軍人軍餉,軍餉高低根據滿洲、蒙古、漢軍來分。


    一名底層滿洲八旗前鋒、護軍、領催、馬甲每人月餉銀4兩,外加一年46斛米,相當於七品知縣一年工資。


    而滿洲八旗家庭的所有男丁都能享受“皇糧”,剛出生的嬰兒也有,相對少一些。


    高工資,加上基本土地,還有軍功斬獲獎勵,以及過去搶劫所得,使得國初那會滿洲軍人哪怕是最底層的馬甲收入都相當於中產階級。


    這樣一來旗兵自備武器就沒什麽經濟壓力,得了戰功還有前程和賞賜,為國出征的積極性不是一般的高。


    問題是百年下來,八旗子弟從上到下全部腐朽,一個個就知道吃喝玩樂,馬騎不得,弓拉不了的。


    長期坐吃山空肯定會導致家道中落,因此不少八旗子弟的田產大多典當,成為無地戶。


    與之相反,八旗人口急速增長,這就使得八旗生計出現困難。


    試問連一家老小都養活不了,還能指望八旗子弟能夠養好戰馬,跟祖先一樣精心養護軍械,國家一旦需要就能立即披掛出征麽。


    顯然不能!


    朝廷這邊情況也差不多。


    當今皇上乾隆爺有名的敗家子,為了削減國庫開支,乾隆二十一年特意頒旨說“今後出征官兵的盔甲和其它軍器理宜自備,使用到一定年限也當由持有人自行補造,這樣較官製更為堅固。”


    也就是打那年起,工部那邊除了火槍火炮還在造之外,其餘八旗官兵需用的盔甲、弓箭、撒袋、腰刀、枷棍、海螺等,都概行停造。


    等到出征時,就連過去的官造裝備,也得旗兵自行購買,無疑增加他們的負擔。


    當初賈六那幫拜唐阿出征能夠得到發給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八旗預備軍官,且都是世爵子弟,並且人數不多。


    真要去個上萬人,怕是賈六得拉著家裏那頭老得走不動道的大黑馬,背著他老太爺留下的大弓上戰場。


    現在連同宗室子弟八旗一次要出征四萬人,吃的喝的還能湊湊解決,如此規模的鎧甲武器擱哪弄?


    難不成真要那幫八旗兵自個準備?


    真是巧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要知道大清家底子都爛成這樣,賈六說什麽也不當這個大將軍王。


    沒辦法,隻好讓工部侍郎恩明去軍機處問老富,老富迴答很幹脆:“照過去定製辦。”


    過去定製就是官造的火槍火炮發下來,其他的自行解決。


    賈六理解的意思隻要能弄來武器裝備,老富才不理他是殺人還是放火。


    盔甲、刀矛這一塊,實際八旗兵基本都有,差就差些,但其它耗材真就不多。


    如安親王色大爺的新編正白旗護軍三千人,按製度要配備的弓弩至少千付,可實際這支部隊裝備的大弓連同弩箭不到三百架。


    主要武器就是製式長刀和長矛,另外還有一些看上去比較嚇人的儀仗武器。


    火槍這一塊,基本裝備為零點零幾。


    火槍哪去了?


    大半都叫賈六偷了。


    當初滿城不祥事件後,為了充分武裝自己,並在天津建立軍工產業園,大力發展新式火器,從而提高自己武裝奪權的成功率。


    賈六背著老富和色大爺悄悄下令,將原工部管轄西直門內大街火藥庫,虞衡清吏司下屬的軍器科、軍器案房、軍器算房庫存火槍、炮子、鉛子及收儲廢鐵炮子的炮子庫,另外還有養心殿造辦處庫存軍械連同技術人員打包了八成到天津。


    工部管的幾處火藥庫和軍器房被清理到什麽程度呢,那真是廢銅爛鐵都沒給工部留一塊。


    與此同時,還有大量武器裝備被旗人私搶用於自衛。


    結果就是朝廷迴過神來時,大清幾十年的軍工庫存就剩個褲衩了。


    這兩天工部攏共就往大營運了隻夠武裝七千人左右的裝備,內中不少都是當初賈六看不上的垃圾貨。


    這是賈六第一次真正統帥大軍出征,上迴山東平亂那次指揮權不太明朗,兵員也不算多。


    因此,對於自己的出征處女秀,賈六不求最貴,也要求個最好。


    起碼,架勢要有。


    鮮衣怒馬,明盔尖頂,戰馬奔騰,錦旗招展,刀槍林立才夠排麵。


    所以,真心有點著急,把個工部派在行轅的聯絡員恩明罵得狗血淋頭。


    “王爺,下官親自去看了若幹庫,能用的軍械屈指可數,也就各都統衙門的鐵器房還能勉強張羅一批。”


    恩明不是不肯為王爺分憂,實是真的變不出來。


    賈六揉了揉太陽穴,苦惱道:“實在不行的話,我就發個文給途經各省,讓他們將庫中軍械都移交過來。”


    恩明卻是搖頭:“王爺,怕是難啊。”


    賈六不解:“什麽意思?”


    恩明說十多年前老四鬼子下過旨意,就是要求各省“不準另開耗鉛火工”,其餘軍費開支“均照京城製造藥鉛火繩工料辦理”。


    也就是說除了京師可以開工打造軍械,各省地方嚴禁打造武器。凡有軍器需要,一律奏請朝廷由兵部核實,工部撥給。


    賈六傻眼:“照這麽說,本王帶著大軍出征,連個像樣的軍械都沒有了?”


    “有倒是有一些。”


    恩明不敢說沒有。


    告訴王爺他在內務府造辦處的鐵器房找到了一批火槍,有1600餘杆,此外鐵炮4門,藥子萬餘斤。


    “快槍?”


    賈六注意到恩明使用了“快槍”這一說法,頓時大感興趣,問是什麽快槍。


    恩明便叫人拿來兩杆給王爺看。


    賈六接過一眼就發現這槍竟然沒有火繩,再看結構處,竟是他讓人在天津正在研發生產的燧發槍。


    不禁感到無比興奮和稀奇,問恩明:“這槍是咱大清自個產的?”


    恩明說不是,稱自大清征緬戰爭後,不少參戰的將領向朝廷上折子,說是緬人所用火槍不像大清兵所使鳥繩,於風雨之中依舊能使,且威力巨大,因此請求朝廷出重金購置仿製。


    當時分管工部的軍機大臣福隆安,便請朝廷撥款派員前往澳門購置了一批燧發快槍,交由內務府造辦處仿製。


    前後共仿製了兩千餘杆,但沒有推廣,除部分用於打獵外,餘皆庫封在內務府。


    賈六聽恩明說後,端起燧發快槍朝大帳外瞄來瞄去,想了想讓人裝填火藥,之後接過扣動板機轟的打響。


    果然發射速度比火繩槍快了數倍。


    “這麽好的槍,為何不在八旗、綠營推廣?”


    賈六心中其實有答案,但還是想從恩明這裏得到確切答複。


    “當初皇上旨意說咱大清軍隊乃以騎兵征服漢人,奪取天下,故而騎射才是大清根本.下官以為皇上本意八旗子弟不堪使用,若不能專心學習騎射,一昧依賴簡便的火器,則更加不願學習了.”


    恩明給舊主子找了很好的理由。


    賈六聽後沒說話,除了防漢以及強調騎射外,老四鬼子不將新式火器推廣,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此時的大清國防環境比較安定,沒有大的外部壓力。


    將槍丟給邊上人,吩咐恩明:“這些燧發快槍你從賬冊上抹掉,就不發下去了,本王另有用處。”


    “嗻!”


    恩明也是辦事利索,提筆就將賬薄上的燧發槍全部用墨汁塗黑。


    又報了些其它軍械,還說另有一批曆年戰事淘汰下來的火槍,有的作了簡單維護,有的則是準備迴爐重造。


    賈六隨手遞給恩明一根煙卷:“有多少?”


    恩明瞄了眼賬薄:“四千多杆。”


    賈六聽後毫不遲疑吩咐道:“把這批優質火槍全部裝備黃帶子營。”


    聞言,恩明不禁一怔,小聲提醒王爺這批火槍有嚴重的質量問題。


    “質量問題?”


    賈六不以為然擺了擺手,“太祖皇帝當年僅以十三付盔甲就敢聚眾衝擊猛如老虎的明朝,並最終奠定我八旗強大的基礎,也奠定我大清開國的根基!


    此事說明什麽,說明唯武器論使不得!


    說明打仗靠的就是勇氣!”


    說到高興處,賈六將腰間別著的兩把當今世上最先進的手槍拍在桌上:


    “倘若武器真的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那就不會有今日的大清!


    本王堅信,隻要我愛新覺羅子弟人人奮勇當先,就一定能保清滅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人,得加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傲骨鐵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傲骨鐵心並收藏大人,得加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