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1914,子彈改變中國,真實曆史中的“蝴蝶效應”事件薩拉熱窩事件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決定曆史的到底是什麽大人物的欲望小人物的賭命
真實曆史中,貌似是後者更多一些。平時看似人畜無害平凡平庸不起眼小人物,某時某地一次熱血驚人之舉或僅僅是機緣巧合的異常舉動,也許會造成某地區人類曆史進程天翻地覆的大轉折,進而改變整個人類的曆史進程。這大概就是所謂曆史中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一開始隻是個氣象學假說,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
原創者提出此效應意在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被廣泛用來隱喻和證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製,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製,隻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當時處於奧匈帝國統治之下舉行軍事演習,軍事演習的目標對著塞爾維亞當時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現在大概也是,奧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親自參加這次軍事演習。他是一個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從小就被送到軍隊裏去培養,在奧匈陸軍中有較大影響。他主張用武力吞並塞爾維亞,擴大奧匈帝國的版圖,強化奧匈帝國的統治。舉行這次軍事演習,不僅是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同時也是為了向波斯尼亞顯示奧匈帝國的統治權力。奧匈帝國的猖狂挑釁激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怒,為了打擊奧匈帝國的囂張氣焰,報複斐迪南的挑釁行動,他們決定刺殺斐迪南,這一刺殺行動是由一個名叫“黑手黨”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秘密組織周密計劃並付諸實施的。一個不起眼的民間組織居然給整個歐洲帶來了災難,並永久性改變了此後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熱窩巡視。
奧匈的這一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黨”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並反對這一行動,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因為塞爾維亞難以抵擋奧匈的軍事進攻。塞爾維亞政府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奧皇太子所要經過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傲然自得地進入薩拉熱窩城。一長列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隻有稀疏的憲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裏的第一個暗殺者沒能動手,因為一個警察走過來站在了他麵前。相距不遠的另一個暗殺者察布裏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汽車扔出一枚炸彈,但炸彈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亞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鎮靜地走下車,察看了現場,對被警衛捉住的察布裏諾維奇瞄了一眼,然後登車揮手說:“先生們,這個人發瘋了,我們還是按原計劃進行吧。”車隊迅速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夫婦參加了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偏偏轉錯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殺的機會來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衝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在這一瞬間,剛趕到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揮手猶如一道閃電,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這時,普林西波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中彈身亡。周圍頓時一片混亂,米哈伊洛趁機逃離了現場,而普林西波當場被捕後來死在獄中。
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被推動戰爭的兩大軍事集團所利用。事件發生的次日,奧匈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貝希多爾德都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了,要求立即進行軍事動員,對塞爾維亞宣戰。但他們也擔心俄國的幹預,於是就請求德國皇帝威廉幫忙。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爾海麵遊艇上獲悉弗蘭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瀏覽活動。他活像一個押下了賭注的賭徒一樣,不停地狂叫道:“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德國人預感到日俄戰爭後,俄國的軍事力量正日益增強,而現時貌似強大的奧匈帝國將日趨衰落,於是德國做出了發動戰爭的決策。
在德奧準備發動戰爭的同時,俄法兩國也積極備戰。7月20日,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兩國相互保證說,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自己作為盟國的義務。俄國過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國際危機中,曾經三次讓步和退縮,現在他決定這次絕不讓步。
得知俄國準備出兵援助盟國塞爾維亞,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給表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發去了電報,請他推遲出兵,以防歐洲發生大規模戰爭。猶豫不決的沙皇得到了大臣們的告誡:俄國大軍已成待發之勢,此刻收兵如同強行阻擋全速運轉的“巨大機器”,其損失無法估量。於是,150萬俄國官兵準備向西挺進。最終,俄國出兵的消息決定了歐洲的命運。
英國方麵也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並且認為遲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將對自己不利。因為英國看到德國的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在海軍造艦競賽中將會很快趕上來,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軍優勢的情況下,通過戰爭擊敗危險的競爭對手。不過在薩拉熱窩事件後,英國開始並沒有流露參戰的意向,因為它既擔心德國懸崖勒馬,又怕承擔首先發動戰爭的責任。英國國內,12名內閣成員不讚成參戰,特拉法加廣場上的群眾集會要求英國宣布中立。在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的壓力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國駐英大使說,英國同俄法兩國沒有任何同盟關係,不受任何義務約束,並一再申明英國的態度是“盡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國之間發生戰爭”。
決定曆史的到底是什麽大人物的欲望小人物的賭命
真實曆史中,貌似是後者更多一些。平時看似人畜無害平凡平庸不起眼小人物,某時某地一次熱血驚人之舉或僅僅是機緣巧合的異常舉動,也許會造成某地區人類曆史進程天翻地覆的大轉折,進而改變整個人類的曆史進程。這大概就是所謂曆史中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一開始隻是個氣象學假說,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
原創者提出此效應意在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被廣泛用來隱喻和證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製,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製,隻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當時處於奧匈帝國統治之下舉行軍事演習,軍事演習的目標對著塞爾維亞當時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現在大概也是,奧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親自參加這次軍事演習。他是一個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從小就被送到軍隊裏去培養,在奧匈陸軍中有較大影響。他主張用武力吞並塞爾維亞,擴大奧匈帝國的版圖,強化奧匈帝國的統治。舉行這次軍事演習,不僅是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同時也是為了向波斯尼亞顯示奧匈帝國的統治權力。奧匈帝國的猖狂挑釁激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怒,為了打擊奧匈帝國的囂張氣焰,報複斐迪南的挑釁行動,他們決定刺殺斐迪南,這一刺殺行動是由一個名叫“黑手黨”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秘密組織周密計劃並付諸實施的。一個不起眼的民間組織居然給整個歐洲帶來了災難,並永久性改變了此後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熱窩巡視。
奧匈的這一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黨”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並反對這一行動,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因為塞爾維亞難以抵擋奧匈的軍事進攻。塞爾維亞政府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奧皇太子所要經過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傲然自得地進入薩拉熱窩城。一長列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隻有稀疏的憲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裏的第一個暗殺者沒能動手,因為一個警察走過來站在了他麵前。相距不遠的另一個暗殺者察布裏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汽車扔出一枚炸彈,但炸彈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亞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鎮靜地走下車,察看了現場,對被警衛捉住的察布裏諾維奇瞄了一眼,然後登車揮手說:“先生們,這個人發瘋了,我們還是按原計劃進行吧。”車隊迅速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夫婦參加了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偏偏轉錯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殺的機會來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衝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在這一瞬間,剛趕到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揮手猶如一道閃電,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這時,普林西波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中彈身亡。周圍頓時一片混亂,米哈伊洛趁機逃離了現場,而普林西波當場被捕後來死在獄中。
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被推動戰爭的兩大軍事集團所利用。事件發生的次日,奧匈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貝希多爾德都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了,要求立即進行軍事動員,對塞爾維亞宣戰。但他們也擔心俄國的幹預,於是就請求德國皇帝威廉幫忙。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爾海麵遊艇上獲悉弗蘭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瀏覽活動。他活像一個押下了賭注的賭徒一樣,不停地狂叫道:“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德國人預感到日俄戰爭後,俄國的軍事力量正日益增強,而現時貌似強大的奧匈帝國將日趨衰落,於是德國做出了發動戰爭的決策。
在德奧準備發動戰爭的同時,俄法兩國也積極備戰。7月20日,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兩國相互保證說,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自己作為盟國的義務。俄國過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國際危機中,曾經三次讓步和退縮,現在他決定這次絕不讓步。
得知俄國準備出兵援助盟國塞爾維亞,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給表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發去了電報,請他推遲出兵,以防歐洲發生大規模戰爭。猶豫不決的沙皇得到了大臣們的告誡:俄國大軍已成待發之勢,此刻收兵如同強行阻擋全速運轉的“巨大機器”,其損失無法估量。於是,150萬俄國官兵準備向西挺進。最終,俄國出兵的消息決定了歐洲的命運。
英國方麵也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並且認為遲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將對自己不利。因為英國看到德國的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在海軍造艦競賽中將會很快趕上來,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軍優勢的情況下,通過戰爭擊敗危險的競爭對手。不過在薩拉熱窩事件後,英國開始並沒有流露參戰的意向,因為它既擔心德國懸崖勒馬,又怕承擔首先發動戰爭的責任。英國國內,12名內閣成員不讚成參戰,特拉法加廣場上的群眾集會要求英國宣布中立。在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的壓力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國駐英大使說,英國同俄法兩國沒有任何同盟關係,不受任何義務約束,並一再申明英國的態度是“盡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國之間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