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楚文帝逝
[紅樓]有仇不報枉為人子 作者:歸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門外, 王全安並錦衣衛統領司馬忠急步走來, 司馬忠麵上滿是驚惶之色。
令掌管萬餘錦衣衛統領駭然生色, 帝王的安危, 可想而知!
楚元昭閉了閉眼, 終於到了這一天,毫不避諱眾人, 牽著黛玉來到正德殿帝王寢宮。
司馬忠麵露苦色, 躬身迴道:“殿下,陛下遇刺,刺客伏誅, 禦醫正在為陛下診治。”
當楚元昭來到正德殿時,滿宮哀戚, 李福頹然,跪地失聲:“殿下,陛下殯天了。”
帝王大行喪鍾敲響, 震碎前朝後宮, 京城的平靜, 文武百官匆匆進宮。
楚元昭踏進正德殿時, 他的神情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至始至終無波無瀾, 黛玉擔憂的看著他, 楚元昭搖了搖頭,示意無事,鬆開了黛玉的手。
楚元昭慢慢走到床前, 掀開金龍錦幔,楚景青灰色的臉頰映入眼簾。
楚元昭看了一會,放下了九龍簾帳,此時,宮內外已是悲戚之聲,哭聲震天。
楚元昭薄唇微啟,輕聲道:“但願你一生,永世不悔。”
李福躬身近前,匍匐於地,懷中抱著明黃遺詔,低聲道:“太子殿下,陛下臨終時,將傳位詔書交於咱家,望您早日登基。”
此時,內監來報,宗室、內閣並百官們都到了,現在正德殿外等候,楚元昭看了黛玉一眼,拍了拍黛玉的肩,低聲道:“我無事,你迴清寧宮等我好嗎?”
黛玉清澈如水的盈盈美目中滿是擔憂,慢慢點了點頭。
*
百官們即便知道,這天下遲早會屬於楚元昭,卻未想到,改元啟年的這一日來得這樣快,這樣猝不及防,這般出乎眾人意料。
倘不是深知楚元昭的脾性,百官定會認為,太子殿下下手果斷,謀害了先帝啥的。
但事實上,太子殿下性情不好,卻是個直率人,再不會私下耍些見不得人的手段,這一點,太多的人都敢為楚元昭作保。
弑父奪位啥的?對尋常皇子或儲君有可能,對他們的太子殿下,那根本沒必要!純屬多餘。
人奪位的多是出其不意,趁其不備。太子殿下自打迴來,就沒給過他親爹一個好臉,別看他親爹是帝王,也轄製不了自個兒子。
文帝已成擺設,太子殿下弑父奪位?腦子進水了?他有什麽可怕的?依他們看,他們太子殿下那散漫、憊懶的性子,巴不得當今好好活著,當苦力使喚。
此刻,百官們不約而同的心中痛罵,也不知道哪個缺德的,把帝王給刺了,真他娘的缺德,老子咒你們祖宗十八代,缺德還帶冒煙的下作玩意,你他娘的下手倒是痛快,弄出堆爛攤子,全讓老子們給背了。
太子殿下何等恐怖,何等殘暴不仁,何等說一不二?就沒有點成算嗎?
還有章氏,你死就死了,拉著帝王墊背幹啥?要沒你那一刀,興許陛下還能多活幾年,活該你全家被太子殿下幹掉,老子要知道你敢弑君,就該暗地裏下黑手把你弄死。
百官們很惆悵,很苦悶,自然,帝王執政多年,不乏嫡係心腹,再者與把大臣們當奴隸、豬狗的太、祖,殺人不見血的元帝,和吏政嚴苛的孝烈皇後,文帝多疑,卻優柔,優柔有的時候,就等同於恩典,文帝才幹不較大楚前幾位帝王出眾,但對大臣而言,算是位難得的厚道,寬仁的君主。
人死百了,生前功過自有史書記載,後人評說,這一刻,許多大臣難免懷念起了文帝的好來。
文帝在女色上昏庸,辜負發妻,但那與臣子們何幹呢?每個人都是為自個而活,百姓們惦念溫飽,一畝三分地,大多數官員們看到的隻是自已的前途,與官位。
此乃人之常情,並無可詬病之處,既有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的清臣,自然也會有自私自利的庸臣。
寧首輔猶為傷心,本就年事已高,受此打擊,老了十歲不止,他踏入官場以來,一路宦途順遂,榮登一國首輔之位,皆仰仗帝王的信任,任你再能幹,再出色,若失帝王之心,也坐不上首輔之尊。
寧首輔眼圈紅透,老淚縱橫,見楚元昭來了,拭了淚,率百官見禮。
楚元昭神情平靜,寡淡的麵容一如既往的淡漠,甚至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悲戚之色,和身後哀慟入骨的李福,形成極大的反差。
往日精氣神十足的正德殿統領,禦前大太監的李公公,形銷骨立,臉色煞白。
寧首輔無聲一歎,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長情的人,亦最冷情決絕,當年帝王辜負韓皇後時,可曾想過今時今日?
太子殿下執掌一國權柄,尚且對韓皇後及皇兄的死,不得釋懷,他又如何會寬恕造成他離宮,失兄、令母自盡的罪魁禍首?
宮內的喪鍾遠遠傳來,沉悶的鍾聲渾厚,一聲聲叩在眾人心間,令人不知不覺淚流滿麵。
李福熱淚盈眶將遺詔奉於寧首輔,寧首輔神情肅穆,於內閣一幹人等驗過真假,寧首輔宣讀遺詔,後同百官跪地叩首,沉聲道:“國不可一日無主,請太子殿下登基。”
楚元昭並未接遺詔,百官忐忑之際,心中叫苦不迭,王全安大著膽子覷了覷楚元昭臉色,接過遺詔,百官參拜新君,三跪九叩,高唿萬歲。
楚元昭並未循舊禮落於龍座,待百官起身後,方道:“原錦衣衛統領司馬忠護駕不利,押入天牢聽候發落,周尚書暫代錦衣衛統領之職,內閣盡快議出人選,京城九門戒嚴,禮部召藩王迴京哭靈,先帝大行之事,交由宗室令與禮部。”
楚元昭頓了頓,明亮的日光,打在他潔白如玉的臉上,呈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光華:“登基大典,交由禮部四監,兵部下諭,召韓雅意迴京。”
百官嘩然,禦史台等急忙奏請帝王三思,好好的,召韓雅意迴京幹什麽?震懾潘王,還是皇子?打量我們瞎是吧,你又不是個蠢貨,你手裏有沒有兵,我們不清楚嗎?
而且,韓雅意迴京,邊關趁亂生事怎麽辦?再者,若有皇子狗急跳牆呢?把你和韓雅意一窩端了,怎麽辦?換個主子,就換個吧,最起碼你頭腦清醒,真來個蠢貨,哭都沒地哭去。
大臣們有自個的小心思不假,但並不代表他們會一心期待著楚元昭去死,太平年間才有富貴官,亂世梟雄多,易立功建業,可也容易小命不保,陶淵明都被世家子逼得歸農了,他們官做得好好的,可不想迴去種地。
退一萬步來說,卸磨殺驢,你要收拾自個母族,也得等幾年吧,皇位還沒坐穩呢,就先扛起刀劍,殺自個母族,這得有多傻多蠢的昏君,才能辦出此等蠢事呢?
百官喋喋不休,正德大殿亂成一鍋粥,不少人心中都開始質疑自個眼神了,懷疑自個是不是眼瞎,先前英明的太子殿下不會被人掉包了吧?
楚元昭並沒有對百官解釋的興致,丟下吵成一團的百官,出了大殿,萬裏晴空,日光璀璨,仿佛要用無限光輝,照亮這所氣勢磅礴的大楚宮闕,暖風送來絲絲暖意,枝條的嫩芽輕輕搖擺,鳥雀歡快的在枝頭歌唱,一切與往常一樣,除了滿宮
素縞,泣聲餘悲。
死了一位帝王,並沒有什麽不同,太陽照常升起,白晝黑夜如常輪轉交替,這片蒼茫的大地死了太多的帝王與梟雄,哪怕是這座富麗堂皇的桂殿蘭宮,也送走了數十位帝王。
大楚文啟三十二年,二月半,楚文帝駕崩於正德殿,傳位於太子楚元昭。
*
黛玉心神不寧,宮人早早送來素服,黛玉換了,卸了發間華釵,僅用木簪挽發。
楚元昭迴來時,先換了帝王素服,方來見黛玉,小姑娘眼巴巴等在門口,坐立不安。
楚元昭笑了笑,摸了摸黛玉的頭,黛玉一言未發,隻是用擔憂的目光注視著楚元昭。
楚元昭笑著安撫她道:“別怕,我不難過,我帶你去看看我小時候住的宮殿好嗎?”
韓皇後的景泉宮,楚元昭很早便允諾要帶黛玉去的,但陰差陽錯,兩次皆未成行,黛玉比任何人都了解楚元昭,自然不會主動提起,觸及楚元昭的傷心事。
黛玉欲言又止,她感受到楚元昭心中的難過,並不像他外表看起來的若無其事,但她又不知道怎麽說。
對於一個聰明異於常人的聰明人,並不需要他人相勸,因為所謂的寬解之語皆是虛妄,既然聰明,自然清楚痛苦症結所在,有的痛楚,永遠不會隨著歲月和時光的磨礪而黯淡,傷疤會痊愈,但內裏的傷疤,堅定且執拗的人,哪怕千年,萬年,鮮血汩汩的傷處,都不會愈合,並且,永遠都不會平息。
唯一的辦法,是無視它,暫時忘卻它,自欺欺人的欺騙自已,假裝不想起,它們就不會存在。
察覺到小姑娘的憂慮,楚元昭心頭劃過一陣暖意,掌中微微用力,纖細的小手,身邊相伴的小姑娘,是母後離開後,他最大的牽掛,那個單純無暇的小姑娘,像一道日光,照亮他苦寂蕭索的人生。
景泉宮的泉致很好,孝烈皇後喜竹風骨,四周栽滿了世間異竹,風拂過,颯颯作響,長年無人居住,難免蕭索,但宮人並不敢怠慢,先時是帝王在韓皇後死後,常來景泉宮小住,楚元昭迴京後,宮人更不敢怠慢,打掃照顧的甚是盡心。
當年景泉宮的宮人,有出宮的,也有隨韓皇後自盡的,偌大的一國中宮,百餘人等,就這樣泯滅於一朝一夕間。
令掌管萬餘錦衣衛統領駭然生色, 帝王的安危, 可想而知!
楚元昭閉了閉眼, 終於到了這一天,毫不避諱眾人, 牽著黛玉來到正德殿帝王寢宮。
司馬忠麵露苦色, 躬身迴道:“殿下,陛下遇刺,刺客伏誅, 禦醫正在為陛下診治。”
當楚元昭來到正德殿時,滿宮哀戚, 李福頹然,跪地失聲:“殿下,陛下殯天了。”
帝王大行喪鍾敲響, 震碎前朝後宮, 京城的平靜, 文武百官匆匆進宮。
楚元昭踏進正德殿時, 他的神情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至始至終無波無瀾, 黛玉擔憂的看著他, 楚元昭搖了搖頭,示意無事,鬆開了黛玉的手。
楚元昭慢慢走到床前, 掀開金龍錦幔,楚景青灰色的臉頰映入眼簾。
楚元昭看了一會,放下了九龍簾帳,此時,宮內外已是悲戚之聲,哭聲震天。
楚元昭薄唇微啟,輕聲道:“但願你一生,永世不悔。”
李福躬身近前,匍匐於地,懷中抱著明黃遺詔,低聲道:“太子殿下,陛下臨終時,將傳位詔書交於咱家,望您早日登基。”
此時,內監來報,宗室、內閣並百官們都到了,現在正德殿外等候,楚元昭看了黛玉一眼,拍了拍黛玉的肩,低聲道:“我無事,你迴清寧宮等我好嗎?”
黛玉清澈如水的盈盈美目中滿是擔憂,慢慢點了點頭。
*
百官們即便知道,這天下遲早會屬於楚元昭,卻未想到,改元啟年的這一日來得這樣快,這樣猝不及防,這般出乎眾人意料。
倘不是深知楚元昭的脾性,百官定會認為,太子殿下下手果斷,謀害了先帝啥的。
但事實上,太子殿下性情不好,卻是個直率人,再不會私下耍些見不得人的手段,這一點,太多的人都敢為楚元昭作保。
弑父奪位啥的?對尋常皇子或儲君有可能,對他們的太子殿下,那根本沒必要!純屬多餘。
人奪位的多是出其不意,趁其不備。太子殿下自打迴來,就沒給過他親爹一個好臉,別看他親爹是帝王,也轄製不了自個兒子。
文帝已成擺設,太子殿下弑父奪位?腦子進水了?他有什麽可怕的?依他們看,他們太子殿下那散漫、憊懶的性子,巴不得當今好好活著,當苦力使喚。
此刻,百官們不約而同的心中痛罵,也不知道哪個缺德的,把帝王給刺了,真他娘的缺德,老子咒你們祖宗十八代,缺德還帶冒煙的下作玩意,你他娘的下手倒是痛快,弄出堆爛攤子,全讓老子們給背了。
太子殿下何等恐怖,何等殘暴不仁,何等說一不二?就沒有點成算嗎?
還有章氏,你死就死了,拉著帝王墊背幹啥?要沒你那一刀,興許陛下還能多活幾年,活該你全家被太子殿下幹掉,老子要知道你敢弑君,就該暗地裏下黑手把你弄死。
百官們很惆悵,很苦悶,自然,帝王執政多年,不乏嫡係心腹,再者與把大臣們當奴隸、豬狗的太、祖,殺人不見血的元帝,和吏政嚴苛的孝烈皇後,文帝多疑,卻優柔,優柔有的時候,就等同於恩典,文帝才幹不較大楚前幾位帝王出眾,但對大臣而言,算是位難得的厚道,寬仁的君主。
人死百了,生前功過自有史書記載,後人評說,這一刻,許多大臣難免懷念起了文帝的好來。
文帝在女色上昏庸,辜負發妻,但那與臣子們何幹呢?每個人都是為自個而活,百姓們惦念溫飽,一畝三分地,大多數官員們看到的隻是自已的前途,與官位。
此乃人之常情,並無可詬病之處,既有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的清臣,自然也會有自私自利的庸臣。
寧首輔猶為傷心,本就年事已高,受此打擊,老了十歲不止,他踏入官場以來,一路宦途順遂,榮登一國首輔之位,皆仰仗帝王的信任,任你再能幹,再出色,若失帝王之心,也坐不上首輔之尊。
寧首輔眼圈紅透,老淚縱橫,見楚元昭來了,拭了淚,率百官見禮。
楚元昭神情平靜,寡淡的麵容一如既往的淡漠,甚至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悲戚之色,和身後哀慟入骨的李福,形成極大的反差。
往日精氣神十足的正德殿統領,禦前大太監的李公公,形銷骨立,臉色煞白。
寧首輔無聲一歎,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長情的人,亦最冷情決絕,當年帝王辜負韓皇後時,可曾想過今時今日?
太子殿下執掌一國權柄,尚且對韓皇後及皇兄的死,不得釋懷,他又如何會寬恕造成他離宮,失兄、令母自盡的罪魁禍首?
宮內的喪鍾遠遠傳來,沉悶的鍾聲渾厚,一聲聲叩在眾人心間,令人不知不覺淚流滿麵。
李福熱淚盈眶將遺詔奉於寧首輔,寧首輔神情肅穆,於內閣一幹人等驗過真假,寧首輔宣讀遺詔,後同百官跪地叩首,沉聲道:“國不可一日無主,請太子殿下登基。”
楚元昭並未接遺詔,百官忐忑之際,心中叫苦不迭,王全安大著膽子覷了覷楚元昭臉色,接過遺詔,百官參拜新君,三跪九叩,高唿萬歲。
楚元昭並未循舊禮落於龍座,待百官起身後,方道:“原錦衣衛統領司馬忠護駕不利,押入天牢聽候發落,周尚書暫代錦衣衛統領之職,內閣盡快議出人選,京城九門戒嚴,禮部召藩王迴京哭靈,先帝大行之事,交由宗室令與禮部。”
楚元昭頓了頓,明亮的日光,打在他潔白如玉的臉上,呈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光華:“登基大典,交由禮部四監,兵部下諭,召韓雅意迴京。”
百官嘩然,禦史台等急忙奏請帝王三思,好好的,召韓雅意迴京幹什麽?震懾潘王,還是皇子?打量我們瞎是吧,你又不是個蠢貨,你手裏有沒有兵,我們不清楚嗎?
而且,韓雅意迴京,邊關趁亂生事怎麽辦?再者,若有皇子狗急跳牆呢?把你和韓雅意一窩端了,怎麽辦?換個主子,就換個吧,最起碼你頭腦清醒,真來個蠢貨,哭都沒地哭去。
大臣們有自個的小心思不假,但並不代表他們會一心期待著楚元昭去死,太平年間才有富貴官,亂世梟雄多,易立功建業,可也容易小命不保,陶淵明都被世家子逼得歸農了,他們官做得好好的,可不想迴去種地。
退一萬步來說,卸磨殺驢,你要收拾自個母族,也得等幾年吧,皇位還沒坐穩呢,就先扛起刀劍,殺自個母族,這得有多傻多蠢的昏君,才能辦出此等蠢事呢?
百官喋喋不休,正德大殿亂成一鍋粥,不少人心中都開始質疑自個眼神了,懷疑自個是不是眼瞎,先前英明的太子殿下不會被人掉包了吧?
楚元昭並沒有對百官解釋的興致,丟下吵成一團的百官,出了大殿,萬裏晴空,日光璀璨,仿佛要用無限光輝,照亮這所氣勢磅礴的大楚宮闕,暖風送來絲絲暖意,枝條的嫩芽輕輕搖擺,鳥雀歡快的在枝頭歌唱,一切與往常一樣,除了滿宮
素縞,泣聲餘悲。
死了一位帝王,並沒有什麽不同,太陽照常升起,白晝黑夜如常輪轉交替,這片蒼茫的大地死了太多的帝王與梟雄,哪怕是這座富麗堂皇的桂殿蘭宮,也送走了數十位帝王。
大楚文啟三十二年,二月半,楚文帝駕崩於正德殿,傳位於太子楚元昭。
*
黛玉心神不寧,宮人早早送來素服,黛玉換了,卸了發間華釵,僅用木簪挽發。
楚元昭迴來時,先換了帝王素服,方來見黛玉,小姑娘眼巴巴等在門口,坐立不安。
楚元昭笑了笑,摸了摸黛玉的頭,黛玉一言未發,隻是用擔憂的目光注視著楚元昭。
楚元昭笑著安撫她道:“別怕,我不難過,我帶你去看看我小時候住的宮殿好嗎?”
韓皇後的景泉宮,楚元昭很早便允諾要帶黛玉去的,但陰差陽錯,兩次皆未成行,黛玉比任何人都了解楚元昭,自然不會主動提起,觸及楚元昭的傷心事。
黛玉欲言又止,她感受到楚元昭心中的難過,並不像他外表看起來的若無其事,但她又不知道怎麽說。
對於一個聰明異於常人的聰明人,並不需要他人相勸,因為所謂的寬解之語皆是虛妄,既然聰明,自然清楚痛苦症結所在,有的痛楚,永遠不會隨著歲月和時光的磨礪而黯淡,傷疤會痊愈,但內裏的傷疤,堅定且執拗的人,哪怕千年,萬年,鮮血汩汩的傷處,都不會愈合,並且,永遠都不會平息。
唯一的辦法,是無視它,暫時忘卻它,自欺欺人的欺騙自已,假裝不想起,它們就不會存在。
察覺到小姑娘的憂慮,楚元昭心頭劃過一陣暖意,掌中微微用力,纖細的小手,身邊相伴的小姑娘,是母後離開後,他最大的牽掛,那個單純無暇的小姑娘,像一道日光,照亮他苦寂蕭索的人生。
景泉宮的泉致很好,孝烈皇後喜竹風骨,四周栽滿了世間異竹,風拂過,颯颯作響,長年無人居住,難免蕭索,但宮人並不敢怠慢,先時是帝王在韓皇後死後,常來景泉宮小住,楚元昭迴京後,宮人更不敢怠慢,打掃照顧的甚是盡心。
當年景泉宮的宮人,有出宮的,也有隨韓皇後自盡的,偌大的一國中宮,百餘人等,就這樣泯滅於一朝一夕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