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舊事今時
[紅樓]有仇不報枉為人子 作者:歸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林海離京,耽擱了一些時日,盛夏時節,林母攜黛玉到小寒山寺,烈日當空,黛玉興奮的自馬車探出頭來,望到不遠處的桃花潭,晶瑩透澈,水光瀲灩,碧波粼粼,映日荷花,無窮無盡,亭亭玉立。
“咦”,黛玉歪了歪頭,搖了搖林母的衣袖,指著金黃麥地旁抱子的婦人,奇怪的說:“祖母,為何那位小娘子在炎炎暑日,抱著小弟弟,站在毒日頭底下呢?”
林母順著黛玉指的方向看去,輕聲一歎,念道:“唐時白醉吟,曾作觀刈麥,詩中雲,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小娘子在此,皆因生活貧饑之故,無衣無食,才不顧暑熱,撿拾麥穗。”
黛玉想了想,道:“祖母,什麽是麥穗?”
林母指了指路邊的金黃麥田,溫聲道:“田中枝頭的穗便是麥穗,將其收入家中,剝穀取粒,用石磨碾成麵,便可作幹糧。”
黛玉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想了想,又問:“祖母小娘子家為何會饑貧呢?”
林母輕聲一歎,摸著黛玉的頭道:“有許多緣故,不外乎民窮財盡,壯丁凋零。”
黛玉愣了愣,皺著小臉道:“祖母,我不懂。”
林母對外吩咐道:“去問問,那婦人是何緣故,艱難至此?”鄭嬤嬤依言而去。
轆轆的馬車戛然而止,青色翠幔微微蕩漾,陡然急停,豔陽曬得馬兒不耐,噴出幾聲催促的響鼻。
不多時,鄭嬤嬤迴來複命道:“迴稟太太,據那小婦人言,北關蠻夷蠢蠢欲動,其夫被選為兵丁,已有三年不知音訊,公婆病重,家中無以為繼,方出門撿拾麥穗。”
林母歎道:“邊關不安,內生罹禍,百姓皆苦,送那婦人幾兩銀子。”
黛玉靜靜看著,小臉一派嚴肅神情。”
鄭嬤嬤去了,傾刻迴到馬車前,迴稟道:“太太,那婦人定要當麵言謝。”
林母笑意極淡,道:“不必了,時辰耽擱已久,啟程吧。”
簾外有一女子,柔聲道:“夫人大德,莫齒難忘,銘感五內,不勝惶恐。”
林母卻不再言語,馬車咕嚕咕嚕向前行去,獨留婦人垂首而立,待馬車看不到了,一改先前唯唯諾諾的神情,抬起頭看著林母馬車的方向嗤笑一聲。
林母單手撐額,笑對黛玉道:“玉兒,你學會了什麽?”
黛玉皺了皺眉,小聲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林母摸了摸黛玉的小臉,叮囑道:“玉兒,記住世上的人心懷叵測,寧為大善,莫為大惡,寧可防人,不可親人,逢人隻說三分語,未可全拋一片心。”
黛玉巴著小手指,數了數,仰起小臉說:“祖母,我隻相信祖母,父親,母親,哥哥。”
話音落地又加了一句,說:“還有弟弟。”
林母輕笑:“好。”
黛玉搖頭說:“祖母,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想明白,但我會自己想,等我想明白了,再說給祖母聽,好不好。”
林母笑意加深,握著黛玉的手,慢慢地說:“玉兒,世上總有些事是想不明白,通明事理就足矣,玉兒是好孩子,是祖母見過最聰明的孩子,祖母相信,你很快就會想明白。”
林母不欲再談此話題,教子點到即止便可,岔開話題笑道:“玉兒為什麽喜歡哥哥呢?”
提起楚元昭,黛玉馬上就來了精神,興致勃勃的說:“祖母,我見到哥哥就高興,他難過,我也難過,哥哥會陪我玩,哥哥會哄我,逗我開心,哥哥最喜歡我,我也最喜歡哥哥。”
林母莞爾,挑了挑眉,她信佛甚深,當年無名大師的話,她深信不疑,若玉兒命中定為天家妻,她倒要看看這小少年有何出眾之處,畢竟少年有那樣出眾的母親。
待林母一行人在一所別院下了馬車,隨從人等各自安置,林母攜黛玉上了小舟,兩岸極狹,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幽深溪流中,小舟徐徐前行,黛玉已往返多次,安靜的坐在林母身畔。
別院外,僻靜之處,女子低聲對男子道:“把守森嚴,不得入內。”
林母下岸之時,已是亭午,灼眼的日光,透過寒樹,直射入碧幽清溪中,魚群佁然,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悠然自樂。
馮嬤嬤抱著黛玉,鄭嬤嬤攙著林母,一行人到了寒山寺,楚元昭翹首以待。
楚元昭通身布衣僧服,簡樸無華,身姿略顯瘦弱,五官尚未長開,隻是尋常,唯有一雙明亮的清眸,炯炯有神,少年佇立在海棠樹下,林母閱人無數,心中也不由得讚了一聲,不愧為天家血脈,龍章鳳姿,儀表出眾。
小和尚見黛玉前來,慢慢向下走來,神態不見一絲急促,動作麻利得很,三兩下到了林母麵前,合手向林母行禮過,才接過疊聲喚哥哥的黛玉。
林母迴了個禮,微笑著對楚元昭道:“小女叨擾小師父了。”
楚元昭臉色微紅,垂眸道:“老夫人多禮了。”
在楚元昭垂眸的一瞬間,林母眼中閃了閃,無聲一歎,她忽然明白,韓皇後為何寧肯自盡,也要送五皇子出宮了,不止是宮鬥失利,更不僅僅是帝王薄幸,五皇子的容貌,長得太過殊異,難怪晉陽王家肯出手襄助,王家的先祖與元帝情誼甚篤,供有元帝畫像,王家祭祖,要先拜元帝,再祭列祖列宗,故此,她對元帝的相貌再熟悉不過。
林母微微勾起嘴角,五皇子和元帝的生辰僅差一天,很巧不是嗎?元帝的不凡之處,世人盡知,生於元月初一子時,臨世之際,祥龍現世,京城萬雷轟動,更巧的是,五皇子誕生的前一年,大楚舉國幹旱,入冬三月無雪無雨,佛道兩派高僧真人,在各地求雨布下陣壇,皆無果。
天家昭告中宮誕下嫡子,萬裏大雪,洋洋灑灑,次月方停。
當初五皇子神異的話,都傳到江南來了,連她這個深居寡出之人,也聽了幾耳朵。
林母看著在崎嶇山路上,抱著黛玉尚走得穩穩當當的小和尚,心中感慨頗多,韓皇後的這一生,太可惜了,生來中宮嫡出,再有不凡之兆,非福乃是大禍臨頭爾。
楚元昭察覺到了林母打量的目光,卻仿佛一無所覺,單手抱著黛玉,另一隻手任由黛玉兩手攥著,雙眼專注的盯著腳下的山路。
黛玉小聲的說:“哥哥,你生氣了嗎?我父親到京城去任職了,我才不能上山的。”
聽到京城兩個字,楚元昭的腳下一滯,在寂靜無聲的山林中,有些明顯,楚元昭眸中微黯,飛快的隱去,笑道:“我又不是孩子,怎會因你晚來而生氣呢!”
黛玉嘟起小嘴巴,嘟囔道:“你明明就是生氣了!”
楚元昭無奈,認輸道:“我生氣了,好不好。”
黛玉白他一眼,扭過頭,大聲道:“為什麽要生氣,我都說了不是故意的!”
黛玉陡然來的一嗓子,驚了楚元昭一個恍神,見小丫頭氣乎乎的,忙哄道:“我說了不生氣,你又不信,說了生氣,你還生氣,你要我說什麽呢?”
楚元昭心好累,小丫頭片子越來越不好哄,不止不好哄,還胖了,正了正黛玉的百福小帽,又順手捏了捏黛玉的小脖子,胖了不少,脖子上肉嘟嘟的。
黛玉咯咯笑出聲來,癢嗎?楚元昭輕輕的又掐了下,果然小姑娘笑得更大聲了。
黛玉笑著求饒道:“哥哥,我錯了,我知道錯了。”
察覺到身後投來的眼神,楚元昭心虛的放下手,快走幾步,到了寺前的空地,摞下小姑娘,牽著她的手,柔聲道:“牽住我,你自個走。”
“好”,黛玉脆生生應了聲好,年齡尚小,性子像風像雨,這才多大會,就把方才兩人的嘀咕丟開了。
黛玉粉有勁的蹭蹭向前跑,連楚元昭都被她帶了個珢瑲不穩。
楚元昭忍不住道:“你慢點,你看你,哪像個小姑娘,才三歲,橫衝直撞的,跌了摔了怎麽辦?”
黛玉住了腳,楚元昭蹲下身子問道:“怎麽了?”
黛玉歎了口氣,費力的踮起腳尖,摸了摸楚元昭光溜溜的頭,肉肉的小手背拍了拍,將小手背在身後,搖頭晃腦的說:“哥哥,你太不穩重了,瞧,你絮絮叨叨,要知道孔明誡子書開篇便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楚元昭哭笑不得看著黛玉,黛玉忽閃忽閃大眼睛,巴巴等著楚元昭來誇她,楚元昭忍俊不禁,兩手抱臂,肩膀劇烈的顫抖不休,憋著笑狂點頭道:“妹妹說的是,我記住了。”
黛玉聰明得很,冷哼一聲,跺了跺腳,轉身就跑了,楚元昭忙追了上去。
林母見他兩個小兒女,嬉笑玩鬧,嘴角不由露出兩分笑意。
馮嬤嬤度其神色,笑道:“咱們家大姑娘,說來也奇怪,打小對大爺奶奶尋的玩伴淡淡的,自打見了妙遠小師父,成日家口頭心裏一刻也不忘的。”
林母笑著看了她一眼,道:“玉兒和佛家有緣,見了小師父,自然會投緣。”
馮嬤嬤神色一凜,略有些訕訕的,見黛玉高興,一時忘形起來,竟多嘴多舌的。
馮嬤嬤麵紅耳赤,低聲道:“奴婢多嘴了,請太太責罰。”
林母笑意不變,道:“馮嬤嬤多禮了,不過是孩子玩笑罷了,你素來當差謹慎,敏兒最倚重你,你的為人我豈會不知。”
馮嬤嬤臉色漲得通紅,暗罵自家糊塗,急得額頭泌了一腦門的汗,又想說些什麽,林母已起身走了,鄭嬤嬤側了側頭,馮嬤嬤連忙跟上了,心中卻想,太太真是個厲害人,難怪讓她們家小姐心服口服,簡短兩句話,不必敲打,不必疾言厲色,就讓她無地自容,羞愧難當。
由知客僧引著,林母先到大殿上了香,鄭嬤嬤奉上香火銀子,小小的荷包,分量極輕,性空笑眯眯合手道了謝,才請林母至覺遠大師誦經之處。
覺遠大師跪在菩提墊上念經,林母躬身一禮,若有人在此,定會驚惶失措,因為林母行的是三拜六叩的大禮,待大禮畢,方雙掌合十,默然而立。
覺遠大師睜開眼,淡淡的看著林母拜行大禮,許久方道:“容妤,多年未見了。”眸中些許懷念之意。
林母輕聲道:“殿下,我從不認為自個是愚鈍之輩,但時至今日,數十年已過,我還是不能理解您當年的決定。”
覺遠大師微笑,道:“那時我勸你不要嫁給林述,時至今日,你後悔了嗎?”
林母歎道:“悔之晚矣,又能如何呢?”
林母抬起頭,望向遠處高聳入雲的山峰,輕聲道:“皇後娘娘的心血,已經付諸東流了,這天下和皇權迴到了最初的模樣,爭鬥,謀算,奪嫡,永無停止之時,殿下,您的退讓有意義嗎?難道為了成全娘娘,您就眼睜睜看著大楚江山罹禍不休嗎?”
覺遠大師搖了搖頭,道:“容妤,即便沒有母後,我也坐不上大位,至於爭鬥,倘若世間有朝一日,成為母後心心念念的大同,手足相殘,爾虞我詐,也不會停止,在我啟蒙時,我就明白了,我注定不會成為一個殺伐決斷的果斷君主,父皇仙逝,這天下需要的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而不是要一個優柔寡斷的太子。”
覺遠大師念了聲佛號,輕聲道:“母後做的一切都有意義,譬如你的憤慨,譬如你的不解,許多女子的不屈之心,都是緣於母後的功成,當今的平庸,所以你才會問我,而我的迴答,永遠都是一樣的,當年我不要帝位,時至今日,也不會要。”
林母怔怔的看著覺遠大師,當年芝蘭玉樹的太子殿下,眉目之間依如當年的平和,林母失笑,搖了搖頭,道:“殿下已是檻外人,為何還要收留當今的子嗣呢?”
覺遠大師淡淡一笑,道:“經書上講,緣即是果,妙遠和我佛有緣,入我門下乃是天意。”
林母垂首合禮,道:“大師的意思,老身悟了,此次前來拜謝大師,另有數月前的因果,不知可有解。”
覺遠大師微笑:“華嚴經上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
林母輕笑,轉身離去,覺遠大師低不可聞的一歎,當年明媚的王家長女,在世間磋磨數十年,仍如初見,沉穩大氣。
“咦”,黛玉歪了歪頭,搖了搖林母的衣袖,指著金黃麥地旁抱子的婦人,奇怪的說:“祖母,為何那位小娘子在炎炎暑日,抱著小弟弟,站在毒日頭底下呢?”
林母順著黛玉指的方向看去,輕聲一歎,念道:“唐時白醉吟,曾作觀刈麥,詩中雲,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小娘子在此,皆因生活貧饑之故,無衣無食,才不顧暑熱,撿拾麥穗。”
黛玉想了想,道:“祖母,什麽是麥穗?”
林母指了指路邊的金黃麥田,溫聲道:“田中枝頭的穗便是麥穗,將其收入家中,剝穀取粒,用石磨碾成麵,便可作幹糧。”
黛玉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想了想,又問:“祖母小娘子家為何會饑貧呢?”
林母輕聲一歎,摸著黛玉的頭道:“有許多緣故,不外乎民窮財盡,壯丁凋零。”
黛玉愣了愣,皺著小臉道:“祖母,我不懂。”
林母對外吩咐道:“去問問,那婦人是何緣故,艱難至此?”鄭嬤嬤依言而去。
轆轆的馬車戛然而止,青色翠幔微微蕩漾,陡然急停,豔陽曬得馬兒不耐,噴出幾聲催促的響鼻。
不多時,鄭嬤嬤迴來複命道:“迴稟太太,據那小婦人言,北關蠻夷蠢蠢欲動,其夫被選為兵丁,已有三年不知音訊,公婆病重,家中無以為繼,方出門撿拾麥穗。”
林母歎道:“邊關不安,內生罹禍,百姓皆苦,送那婦人幾兩銀子。”
黛玉靜靜看著,小臉一派嚴肅神情。”
鄭嬤嬤去了,傾刻迴到馬車前,迴稟道:“太太,那婦人定要當麵言謝。”
林母笑意極淡,道:“不必了,時辰耽擱已久,啟程吧。”
簾外有一女子,柔聲道:“夫人大德,莫齒難忘,銘感五內,不勝惶恐。”
林母卻不再言語,馬車咕嚕咕嚕向前行去,獨留婦人垂首而立,待馬車看不到了,一改先前唯唯諾諾的神情,抬起頭看著林母馬車的方向嗤笑一聲。
林母單手撐額,笑對黛玉道:“玉兒,你學會了什麽?”
黛玉皺了皺眉,小聲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林母摸了摸黛玉的小臉,叮囑道:“玉兒,記住世上的人心懷叵測,寧為大善,莫為大惡,寧可防人,不可親人,逢人隻說三分語,未可全拋一片心。”
黛玉巴著小手指,數了數,仰起小臉說:“祖母,我隻相信祖母,父親,母親,哥哥。”
話音落地又加了一句,說:“還有弟弟。”
林母輕笑:“好。”
黛玉搖頭說:“祖母,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想明白,但我會自己想,等我想明白了,再說給祖母聽,好不好。”
林母笑意加深,握著黛玉的手,慢慢地說:“玉兒,世上總有些事是想不明白,通明事理就足矣,玉兒是好孩子,是祖母見過最聰明的孩子,祖母相信,你很快就會想明白。”
林母不欲再談此話題,教子點到即止便可,岔開話題笑道:“玉兒為什麽喜歡哥哥呢?”
提起楚元昭,黛玉馬上就來了精神,興致勃勃的說:“祖母,我見到哥哥就高興,他難過,我也難過,哥哥會陪我玩,哥哥會哄我,逗我開心,哥哥最喜歡我,我也最喜歡哥哥。”
林母莞爾,挑了挑眉,她信佛甚深,當年無名大師的話,她深信不疑,若玉兒命中定為天家妻,她倒要看看這小少年有何出眾之處,畢竟少年有那樣出眾的母親。
待林母一行人在一所別院下了馬車,隨從人等各自安置,林母攜黛玉上了小舟,兩岸極狹,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幽深溪流中,小舟徐徐前行,黛玉已往返多次,安靜的坐在林母身畔。
別院外,僻靜之處,女子低聲對男子道:“把守森嚴,不得入內。”
林母下岸之時,已是亭午,灼眼的日光,透過寒樹,直射入碧幽清溪中,魚群佁然,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悠然自樂。
馮嬤嬤抱著黛玉,鄭嬤嬤攙著林母,一行人到了寒山寺,楚元昭翹首以待。
楚元昭通身布衣僧服,簡樸無華,身姿略顯瘦弱,五官尚未長開,隻是尋常,唯有一雙明亮的清眸,炯炯有神,少年佇立在海棠樹下,林母閱人無數,心中也不由得讚了一聲,不愧為天家血脈,龍章鳳姿,儀表出眾。
小和尚見黛玉前來,慢慢向下走來,神態不見一絲急促,動作麻利得很,三兩下到了林母麵前,合手向林母行禮過,才接過疊聲喚哥哥的黛玉。
林母迴了個禮,微笑著對楚元昭道:“小女叨擾小師父了。”
楚元昭臉色微紅,垂眸道:“老夫人多禮了。”
在楚元昭垂眸的一瞬間,林母眼中閃了閃,無聲一歎,她忽然明白,韓皇後為何寧肯自盡,也要送五皇子出宮了,不止是宮鬥失利,更不僅僅是帝王薄幸,五皇子的容貌,長得太過殊異,難怪晉陽王家肯出手襄助,王家的先祖與元帝情誼甚篤,供有元帝畫像,王家祭祖,要先拜元帝,再祭列祖列宗,故此,她對元帝的相貌再熟悉不過。
林母微微勾起嘴角,五皇子和元帝的生辰僅差一天,很巧不是嗎?元帝的不凡之處,世人盡知,生於元月初一子時,臨世之際,祥龍現世,京城萬雷轟動,更巧的是,五皇子誕生的前一年,大楚舉國幹旱,入冬三月無雪無雨,佛道兩派高僧真人,在各地求雨布下陣壇,皆無果。
天家昭告中宮誕下嫡子,萬裏大雪,洋洋灑灑,次月方停。
當初五皇子神異的話,都傳到江南來了,連她這個深居寡出之人,也聽了幾耳朵。
林母看著在崎嶇山路上,抱著黛玉尚走得穩穩當當的小和尚,心中感慨頗多,韓皇後的這一生,太可惜了,生來中宮嫡出,再有不凡之兆,非福乃是大禍臨頭爾。
楚元昭察覺到了林母打量的目光,卻仿佛一無所覺,單手抱著黛玉,另一隻手任由黛玉兩手攥著,雙眼專注的盯著腳下的山路。
黛玉小聲的說:“哥哥,你生氣了嗎?我父親到京城去任職了,我才不能上山的。”
聽到京城兩個字,楚元昭的腳下一滯,在寂靜無聲的山林中,有些明顯,楚元昭眸中微黯,飛快的隱去,笑道:“我又不是孩子,怎會因你晚來而生氣呢!”
黛玉嘟起小嘴巴,嘟囔道:“你明明就是生氣了!”
楚元昭無奈,認輸道:“我生氣了,好不好。”
黛玉白他一眼,扭過頭,大聲道:“為什麽要生氣,我都說了不是故意的!”
黛玉陡然來的一嗓子,驚了楚元昭一個恍神,見小丫頭氣乎乎的,忙哄道:“我說了不生氣,你又不信,說了生氣,你還生氣,你要我說什麽呢?”
楚元昭心好累,小丫頭片子越來越不好哄,不止不好哄,還胖了,正了正黛玉的百福小帽,又順手捏了捏黛玉的小脖子,胖了不少,脖子上肉嘟嘟的。
黛玉咯咯笑出聲來,癢嗎?楚元昭輕輕的又掐了下,果然小姑娘笑得更大聲了。
黛玉笑著求饒道:“哥哥,我錯了,我知道錯了。”
察覺到身後投來的眼神,楚元昭心虛的放下手,快走幾步,到了寺前的空地,摞下小姑娘,牽著她的手,柔聲道:“牽住我,你自個走。”
“好”,黛玉脆生生應了聲好,年齡尚小,性子像風像雨,這才多大會,就把方才兩人的嘀咕丟開了。
黛玉粉有勁的蹭蹭向前跑,連楚元昭都被她帶了個珢瑲不穩。
楚元昭忍不住道:“你慢點,你看你,哪像個小姑娘,才三歲,橫衝直撞的,跌了摔了怎麽辦?”
黛玉住了腳,楚元昭蹲下身子問道:“怎麽了?”
黛玉歎了口氣,費力的踮起腳尖,摸了摸楚元昭光溜溜的頭,肉肉的小手背拍了拍,將小手背在身後,搖頭晃腦的說:“哥哥,你太不穩重了,瞧,你絮絮叨叨,要知道孔明誡子書開篇便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楚元昭哭笑不得看著黛玉,黛玉忽閃忽閃大眼睛,巴巴等著楚元昭來誇她,楚元昭忍俊不禁,兩手抱臂,肩膀劇烈的顫抖不休,憋著笑狂點頭道:“妹妹說的是,我記住了。”
黛玉聰明得很,冷哼一聲,跺了跺腳,轉身就跑了,楚元昭忙追了上去。
林母見他兩個小兒女,嬉笑玩鬧,嘴角不由露出兩分笑意。
馮嬤嬤度其神色,笑道:“咱們家大姑娘,說來也奇怪,打小對大爺奶奶尋的玩伴淡淡的,自打見了妙遠小師父,成日家口頭心裏一刻也不忘的。”
林母笑著看了她一眼,道:“玉兒和佛家有緣,見了小師父,自然會投緣。”
馮嬤嬤神色一凜,略有些訕訕的,見黛玉高興,一時忘形起來,竟多嘴多舌的。
馮嬤嬤麵紅耳赤,低聲道:“奴婢多嘴了,請太太責罰。”
林母笑意不變,道:“馮嬤嬤多禮了,不過是孩子玩笑罷了,你素來當差謹慎,敏兒最倚重你,你的為人我豈會不知。”
馮嬤嬤臉色漲得通紅,暗罵自家糊塗,急得額頭泌了一腦門的汗,又想說些什麽,林母已起身走了,鄭嬤嬤側了側頭,馮嬤嬤連忙跟上了,心中卻想,太太真是個厲害人,難怪讓她們家小姐心服口服,簡短兩句話,不必敲打,不必疾言厲色,就讓她無地自容,羞愧難當。
由知客僧引著,林母先到大殿上了香,鄭嬤嬤奉上香火銀子,小小的荷包,分量極輕,性空笑眯眯合手道了謝,才請林母至覺遠大師誦經之處。
覺遠大師跪在菩提墊上念經,林母躬身一禮,若有人在此,定會驚惶失措,因為林母行的是三拜六叩的大禮,待大禮畢,方雙掌合十,默然而立。
覺遠大師睜開眼,淡淡的看著林母拜行大禮,許久方道:“容妤,多年未見了。”眸中些許懷念之意。
林母輕聲道:“殿下,我從不認為自個是愚鈍之輩,但時至今日,數十年已過,我還是不能理解您當年的決定。”
覺遠大師微笑,道:“那時我勸你不要嫁給林述,時至今日,你後悔了嗎?”
林母歎道:“悔之晚矣,又能如何呢?”
林母抬起頭,望向遠處高聳入雲的山峰,輕聲道:“皇後娘娘的心血,已經付諸東流了,這天下和皇權迴到了最初的模樣,爭鬥,謀算,奪嫡,永無停止之時,殿下,您的退讓有意義嗎?難道為了成全娘娘,您就眼睜睜看著大楚江山罹禍不休嗎?”
覺遠大師搖了搖頭,道:“容妤,即便沒有母後,我也坐不上大位,至於爭鬥,倘若世間有朝一日,成為母後心心念念的大同,手足相殘,爾虞我詐,也不會停止,在我啟蒙時,我就明白了,我注定不會成為一個殺伐決斷的果斷君主,父皇仙逝,這天下需要的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而不是要一個優柔寡斷的太子。”
覺遠大師念了聲佛號,輕聲道:“母後做的一切都有意義,譬如你的憤慨,譬如你的不解,許多女子的不屈之心,都是緣於母後的功成,當今的平庸,所以你才會問我,而我的迴答,永遠都是一樣的,當年我不要帝位,時至今日,也不會要。”
林母怔怔的看著覺遠大師,當年芝蘭玉樹的太子殿下,眉目之間依如當年的平和,林母失笑,搖了搖頭,道:“殿下已是檻外人,為何還要收留當今的子嗣呢?”
覺遠大師淡淡一笑,道:“經書上講,緣即是果,妙遠和我佛有緣,入我門下乃是天意。”
林母垂首合禮,道:“大師的意思,老身悟了,此次前來拜謝大師,另有數月前的因果,不知可有解。”
覺遠大師微笑:“華嚴經上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
林母輕笑,轉身離去,覺遠大師低不可聞的一歎,當年明媚的王家長女,在世間磋磨數十年,仍如初見,沉穩大氣。